萧何当副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平。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

  皇帝和副手的关系实际上是依附关系、主仆关系。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极为微妙,官场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变幻莫测,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往往是这样,在改朝换代之际,哥儿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候,大家同甘共苦,相互关照,生死相依,待天下平定之后,天下就成了一家的,于是当上皇上的那一个便翻脸不认人,最后采取种种手段将其他哥几个一一干掉,自己一个人独享富贵。翻遍二十五史,一同打江山的,副手大多是白忙活,最后不但没有好处,就连性命也难保。而萧何能够当刘邦的副手,在官场上风光几十年,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当副手的高手。

  萧何是一个人才,用现在的话说是司法专家、民政专家、后勤专家。刘邦当平民、当无赖的时候,人家萧何已经在泗水郡当卒吏,在政绩考核中,曾名列榜首,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水平、很能干的官。但萧何没有官架子,他看得起平民刘邦,把他当朋友看待。这时,刘邦常常巴结人家萧何。萧何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处处给刘邦以帮助,这对刘邦日后起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后来刘邦起兵造反,想到了萧何,让他当了县丞,这是萧何当副手的开始。萧何是文官,管的是处理财税、安抚百姓、颁布政令、为军队供应粮草等后勤工作,他做得极为出色。在多次战役中,当刘邦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多亏萧何前来支援,才使刘邦化险为夷。特别是在夺取秦都咸阳以后,众将都在争抢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保护了秦朝的文书档案、律令图书等,所以,刘邦能对全国的军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少、经济现状了如指掌。在打下江山以后,萧何在评功中获得了第一名,为此,刘邦恩赐他上朝时可穿鞋带剑,不必遵循常理。可是萧何处处遵守礼仪,他知道皇上可以让你放肆,那是对你的恩赐,你铭记在心就是了,你要真的放肆了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了,那就要倒霉了。所以,他把分寸掌握得极为得体,没有因为细节问题为自己惹是生非。这是萧何的明智之处。

  萧何能够平安地当刘邦的副手,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干,而是他性格温顺,凡事服从听命于刘邦,有好事全让给刘邦,能够委曲求全。所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对萧何网开一面。《史记》上记载,萧何做事好请示,无论是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刘邦同意后,才开始实施,从不自作主张。这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主见,其实,这是最为高明的主见。所以,在刘邦看来,这个副手既能干工作,又没有野心,是靠得住的,这才破例没有剪除他。

  萧何老谋深算,他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护自己。当他和吕后一同诛杀了韩信后,又得到了封赏。被拜为相国,刘邦还给他配备了五百名士卒的卫队。萧何知道,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赏赐,实际上刘邦已经对他产生了怀疑, 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多了,这使刘邦心里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于是他果断地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来当作军费,这样一来,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可见,萧何家产早就让刘邦惦记上了,如果萧何不主动地交出来,说不定哪一天,刘邦就会找一个借口抄了萧何的家。那样大家就得撕破脸,肯定不会愉快。所以说,萧何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体现他的明智。以退为进,以弃为取,把这件事处理得极为精彩,这样,大家心照不宣,你知我知,两全其美。

  然而,萧何再老练,也有想不到的地方。萧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为刘邦效忠,做到尽心尽力,安抚好百姓,忠于职守。可是,这其实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这样做会深得民心,会得到更多百姓的爱戴,这样会更让皇帝害怕和担心。此时,萧何家的一个门客警告萧何:“你离灭族不远了。你这样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来越爱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询问你干什么,其实害怕你占有关中地区啊。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用低价赊借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呢?只有这样做,皇帝才安心。”萧何是个从善如流的人,他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为此刘邦大为高兴。想想看,萧何如果不这样做,就凭刘邦心狠乎辣、极爱猜度的性格,能放过萧何吗?

  萧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给刘邦做副手中度过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过得十分半苦。他大智若愚,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安抚天下,用心之良苦,鲜有与之比肩者。他用破一生心,总算“批准了位置”,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成为一个幸运者。可惜的是,像他这样聿运的人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不得善终的人。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平。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

  皇帝和副手的关系实际上是依附关系、主仆关系。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极为微妙,官场上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变幻莫测,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往往是这样,在改朝换代之际,哥儿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候,大家同甘共苦,相互关照,生死相依,待天下平定之后,天下就成了一家的,于是当上皇上的那一个便翻脸不认人,最后采取种种手段将其他哥几个一一干掉,自己一个人独享富贵。翻遍二十五史,一同打江山的,副手大多是白忙活,最后不但没有好处,就连性命也难保。而萧何能够当刘邦的副手,在官场上风光几十年,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当副手的高手。

  萧何是一个人才,用现在的话说是司法专家、民政专家、后勤专家。刘邦当平民、当无赖的时候,人家萧何已经在泗水郡当卒吏,在政绩考核中,曾名列榜首,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水平、很能干的官。但萧何没有官架子,他看得起平民刘邦,把他当朋友看待。这时,刘邦常常巴结人家萧何。萧何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处处给刘邦以帮助,这对刘邦日后起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后来刘邦起兵造反,想到了萧何,让他当了县丞,这是萧何当副手的开始。萧何是文官,管的是处理财税、安抚百姓、颁布政令、为军队供应粮草等后勤工作,他做得极为出色。在多次战役中,当刘邦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多亏萧何前来支援,才使刘邦化险为夷。特别是在夺取秦都咸阳以后,众将都在争抢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保护了秦朝的文书档案、律令图书等,所以,刘邦能对全国的军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少、经济现状了如指掌。在打下江山以后,萧何在评功中获得了第一名,为此,刘邦恩赐他上朝时可穿鞋带剑,不必遵循常理。可是萧何处处遵守礼仪,他知道皇上可以让你放肆,那是对你的恩赐,你铭记在心就是了,你要真的放肆了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了,那就要倒霉了。所以,他把分寸掌握得极为得体,没有因为细节问题为自己惹是生非。这是萧何的明智之处。

  萧何能够平安地当刘邦的副手,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干,而是他性格温顺,凡事服从听命于刘邦,有好事全让给刘邦,能够委曲求全。所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对萧何网开一面。《史记》上记载,萧何做事好请示,无论是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刘邦同意后,才开始实施,从不自作主张。这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主见,其实,这是最为高明的主见。所以,在刘邦看来,这个副手既能干工作,又没有野心,是靠得住的,这才破例没有剪除他。

  萧何老谋深算,他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护自己。当他和吕后一同诛杀了韩信后,又得到了封赏。被拜为相国,刘邦还给他配备了五百名士卒的卫队。萧何知道,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赏赐,实际上刘邦已经对他产生了怀疑, 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多了,这使刘邦心里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于是他果断地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来当作军费,这样一来,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可见,萧何家产早就让刘邦惦记上了,如果萧何不主动地交出来,说不定哪一天,刘邦就会找一个借口抄了萧何的家。那样大家就得撕破脸,肯定不会愉快。所以说,萧何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体现他的明智。以退为进,以弃为取,把这件事处理得极为精彩,这样,大家心照不宣,你知我知,两全其美。

  然而,萧何再老练,也有想不到的地方。萧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为刘邦效忠,做到尽心尽力,安抚好百姓,忠于职守。可是,这其实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这样做会深得民心,会得到更多百姓的爱戴,这样会更让皇帝害怕和担心。此时,萧何家的一个门客警告萧何:“你离灭族不远了。你这样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来越爱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询问你干什么,其实害怕你占有关中地区啊。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用低价赊借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呢?只有这样做,皇帝才安心。”萧何是个从善如流的人,他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为此刘邦大为高兴。想想看,萧何如果不这样做,就凭刘邦心狠乎辣、极爱猜度的性格,能放过萧何吗?

  萧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给刘邦做副手中度过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过得十分半苦。他大智若愚,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安抚天下,用心之良苦,鲜有与之比肩者。他用破一生心,总算“批准了位置”,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成为一个幸运者。可惜的是,像他这样聿运的人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不得善终的人。


相关内容

  • 李鸿章临死前推荐了袁世凯
  • 1901年11月7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辛丑条约>谈判特命全权大臣李鸿章在悲愤交集中去世,朝廷发布上谕,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四十三岁的袁世凯几乎是毫无争议地接替了李鸿章的位置.此次袁世凯的升迁,现在很多资料都说李鸿章在临死之前推荐了袁世凯,传言最广的,是李鸿章举荐说:&q ...

  • 秦朝土地和户籍制度
  • 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3年后,他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正式主持了变法.此前3年时间里,秦国内部为了变法的事宜一直在争执,最终以传统贵族们的妥协--同意变法而告终. 所谓变法,就是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后世的政治.经济改革,也都选择了同样的字眼作为改革的专有政治术语 当时的秦 ...

  • 萧何的处世之道
  • 萧何的处世之道(秦老师原创) 一:官并非越当的大越好 这个世界进入现代以后,教育愈发普及,学习前人的经验愈发方便,于是许多人 同样狂妄的叫嚣还很多.比如,经商者总是嫌自己的 或许,老总真的就是人人可以当的,省长也是人人可以当的.奇怪的是 萧何是真正的官,而且是 萧何的明智在于自知之明,咱没有气魄,就 ...

  • 这样的副手不寻常
  • <水浒传>中有两个做得非常成功的副手:前期是辅佐晁盖的宋江,后期是辅佐宋江的卢俊义.宋江不居功自傲,甘坐第二把交椅,辅佐晁盖把梁山事业搞得红红火火:卢俊义审时度势,不仅让宋江顺利坐上第一把交椅,保住了自己的第二把交椅,还让众人服服帖帖.当好副手也是一门学问. 宋江上了梁山,晁盖为报宋江私 ...

  • 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而不是萧何
  • 2014-05-15 闯社会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闯 社 会」关注. [老朋友]点击手机右上角图标「转发分享」内容. 诸葛亮没有出山以前,常常把自己比作是管仲.乐毅,这一点,史书和小说说法基本是一致的.管仲萧何都是历史名相,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却是各有千秋,都为时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句谚语,为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有流言说萧何不是汉高祖的丞相. "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出 处 &l ...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到底是谁的经历
  • 根据史料可考,这个成语应该是指西汉大将军韩信的经历.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年少时只是一个混混,而他人生的转折点就是结识了萧何.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机缘巧合之下转投到了刘邦的麾下,但刘邦却只是封了他一个管粮草的小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韩信认识了时任刘邦军师的萧何.两人相谈甚 ...

  • 萧相国避祸有绝招
  • 萧何,沛丰(今属江苏)人,秦时为沛县功曹掾(县衙的主要官吏),汉初为丞相,后被封为相国,是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辅臣."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这是刘邦给予萧何的评价.他与张良.韩信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当萧何还是秦朝县吏时就和当时的泗水亭 ...

  • 萧何是怎么腐化堕落的?
  • 汉朝建立之初,社会大局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登基之后的汉高祖刘邦经常需要率领大军外出征讨,便把朝中大权交给相国萧何执掌.这种模式经过长期磨合已成惯例,起事以来,刘邦都是根据军事第一的原则,自己在前方征战,后方交由萧何打理. 身处军事斗争第一线的刘邦在战火纷飞中屡次派人回朝打听留守朝中的萧相国一举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