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学曹操还是学诸葛亮

曹操和诸葛亮在管理能力上可谓各有千秋,那大家觉得一个领导在管理下属时,是象曹操一样广泛征求意见后,再从长计议;还是象诸葛亮一样具备多方面的卓越才能,大小事情都能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去,让下属各司其职;哪一种方式更能取得实效呢?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每每在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广泛的征询谋士们意见。这样作对减少因决策失误而招致不可挽回的败局的好处我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大家都能知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谋士们的鼓励,使谋士们得到了重视。让人才的才华得到施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如果老板花董金请了有能力的职业经理,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每每不打招呼就作出决定。给他再多的钱,他能留下吗? 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迁许都前的一件:一日,董昭因大荒之年精神体态保持的很好而引起了曹操的注意(观察细致),再问,原来是董昭!操马上避席置酒,刚说了两句话,就有人来报说杨奉、韩暹二人投往大梁去了,董昭曰:“此乃李□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明公来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操曰:“莫非疑操乎?”昭曰:“此乃无谋之辈,明公何足虑也。”操又曰:“李、郭二贼此去若何?”昭曰:“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明公所擒,无足介意。”曹操见昭言语投机(原文如此),又问其朝廷大事。牵出董昭建议曹操迎献帝入许都的话来。 迁许都对于曹操来说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意义重大,但这是题外话。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说得的这董昭并不是曹操的人,而当时曹操已得了荀玉等一干的大贤,却依然向第一次见面的董昭讨教。 操见其言语投机,这里我想并不是董昭只是一味吹捧曹操而讨得了曹操的欢喜,而是见其对杨韩二人的判断正确表示满意,(而对杨韩二人,以曹操的判断力,应该是心里已经有了底杨奉手下的徐晃,曹操见了一眼就千方百计的要收了过来。对从长安一路保着皇帝过来的杨韩,没见之前就应了解了。故意拿他二人考考董昭,看其是不是徒有其名。),曹操见董昭的面试通过了,自然要问起朝廷大事,这样,一个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由一个陌生人建议的极其重要的决定作出了。当然,曹操还要经过荀玉等人的论证。 与之相反的就是诸葛亮。 我小时第一次接触到三国是听评书(我想许多网友和我一样吧),简直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神机妙算,仙人也。长大后,就渐渐有些不以为然了。 胸有成竹的诸葛亮说:“山人自有妙计”,可大多时候,别说是和人商量,找人论证了,甚至被他差出去的武将文官连自己具体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或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干。 如足球,教练让球员怎样占位,怎样跑动。可为什么要这样占,为何要这样跑,先要和球员说明白的,只有他理解了才能更好的执行战术意图。 也许哪个大腕球员见教练嘴上没毛,文质彬彬的不象搞体育的,不知俱乐部经理为什么请了几次才请了他来,就有些不服气,说:“教练,我觉得应该这么这么站,那么那么跑。”教练说:“本教头自有妙计,让你怎样站你就怎样站,本教头料得球会从那个方向滚到你的脚下。”然后暗道:“大腕球员我现在还扳不倒,反正早晚有一天得给他修条华容道让他练练体能。” 当然,崇拜诸葛亮的朋友也不能怪我胡说八道,要怪就怪罗惯中好了。谁让他放着诸葛那么多优点不突出描写,反弄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出来。

曹操和诸葛亮在管理能力上可谓各有千秋,那大家觉得一个领导在管理下属时,是象曹操一样广泛征求意见后,再从长计议;还是象诸葛亮一样具备多方面的卓越才能,大小事情都能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去,让下属各司其职;哪一种方式更能取得实效呢?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每每在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广泛的征询谋士们意见。这样作对减少因决策失误而招致不可挽回的败局的好处我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大家都能知道。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谋士们的鼓励,使谋士们得到了重视。让人才的才华得到施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如果老板花董金请了有能力的职业经理,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每每不打招呼就作出决定。给他再多的钱,他能留下吗? 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迁许都前的一件:一日,董昭因大荒之年精神体态保持的很好而引起了曹操的注意(观察细致),再问,原来是董昭!操马上避席置酒,刚说了两句话,就有人来报说杨奉、韩暹二人投往大梁去了,董昭曰:“此乃李□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明公来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操曰:“莫非疑操乎?”昭曰:“此乃无谋之辈,明公何足虑也。”操又曰:“李、郭二贼此去若何?”昭曰:“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明公所擒,无足介意。”曹操见昭言语投机(原文如此),又问其朝廷大事。牵出董昭建议曹操迎献帝入许都的话来。 迁许都对于曹操来说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意义重大,但这是题外话。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说得的这董昭并不是曹操的人,而当时曹操已得了荀玉等一干的大贤,却依然向第一次见面的董昭讨教。 操见其言语投机,这里我想并不是董昭只是一味吹捧曹操而讨得了曹操的欢喜,而是见其对杨韩二人的判断正确表示满意,(而对杨韩二人,以曹操的判断力,应该是心里已经有了底杨奉手下的徐晃,曹操见了一眼就千方百计的要收了过来。对从长安一路保着皇帝过来的杨韩,没见之前就应了解了。故意拿他二人考考董昭,看其是不是徒有其名。),曹操见董昭的面试通过了,自然要问起朝廷大事,这样,一个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由一个陌生人建议的极其重要的决定作出了。当然,曹操还要经过荀玉等人的论证。 与之相反的就是诸葛亮。 我小时第一次接触到三国是听评书(我想许多网友和我一样吧),简直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神机妙算,仙人也。长大后,就渐渐有些不以为然了。 胸有成竹的诸葛亮说:“山人自有妙计”,可大多时候,别说是和人商量,找人论证了,甚至被他差出去的武将文官连自己具体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或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干。 如足球,教练让球员怎样占位,怎样跑动。可为什么要这样占,为何要这样跑,先要和球员说明白的,只有他理解了才能更好的执行战术意图。 也许哪个大腕球员见教练嘴上没毛,文质彬彬的不象搞体育的,不知俱乐部经理为什么请了几次才请了他来,就有些不服气,说:“教练,我觉得应该这么这么站,那么那么跑。”教练说:“本教头自有妙计,让你怎样站你就怎样站,本教头料得球会从那个方向滚到你的脚下。”然后暗道:“大腕球员我现在还扳不倒,反正早晚有一天得给他修条华容道让他练练体能。” 当然,崇拜诸葛亮的朋友也不能怪我胡说八道,要怪就怪罗惯中好了。谁让他放着诸葛那么多优点不突出描写,反弄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出来。


相关内容

  • 分享一篇从三国到人力资源管理
  • 分享一篇从三国到人力资源管理 任何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有明晰的战略部署.目的使命是什么,愿景是什么,发展方向在哪里,好的可行的战略是成功的一半.而成功的另一半是对战略的执行.应该说,战略和执行是不分家的,一个不能被很好执行的战略,无论因为是主观上的阻力还是客观的条件限制,都不能称之为战略 ...

  • 为什么说魏延造反,诸葛亮是直接责任人?
  •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创作的女雕像,他终日地呼喊着这位女神雕塑的名字,希望她能够嫁给他.最后,皮格马利翁的真诚终于感动了上帝,冰冷的雕塑变成了一个天仙般的美女,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和期望效应,也被心理学家称为" ...

  • 刘备团队的管理
  • 刘备团队的管理 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团队是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附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像刘备团队中,团队成员们围绕在刘备身边,为了匡复汉室所做的,实属不易.现实团队中,难有像刘备团队这么完美的配置,或多或少的缺点什么.为了像有刘备团队一样的阵容 ...

  • 安全管理与执行力的演讲稿
  • 安全管理与执行力的演讲稿 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安全管理与执行力>.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两个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之一是著名的赤壁大战关羽华容道放曹操,故事之二是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两个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在这两个事件中,既有同 ...

  • 领导艺术-领导者.主管.CEO-企业管理
  • 领导艺术更多 >> ·老板要搞清楚如何消除踢猫效应 ·老板做规划要注意动态平衡 ·领导者应有"大气"之道 ·正视领导的潜藏本性 ·当你感觉不受重视时 ·搭建健康的领导梯队 ·管理者要有大局观 ·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诸葛亮不是个好领导 ·管理者应该学会观察孩子 ·当个好 ...

  • 电力企业安全演讲稿--安全管理与执行力
  • 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安全管理与执行力>.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两个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之一是著名的赤壁大战关羽华容道放曹操,故事之二是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两个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在这两个事件中,既有同工之妙,又有不同的处理结 ...

  • 从创业公司到大公司的组织架构是如何变化的?
  • 文/李宁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注投融资争议解决 组织架构可分为公司股权结构和内部组织架构.两个架构都是为商业目的服务的. 以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创业经历为例,做一个简化模型供参考(示例而已,不必当真). 第一阶段:开始创业 公元184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开始创业,设立"刘皇叔 ...

  • 企业管理手册之-授权.分权与放权
  • 企业管理手册之-授权.分权与放权 前言:不懂得或者没能力进行有效的授权.分权与放权,是所谓中国式管理者的 死穴. 网上有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有趣讨论.有人认为蒋介石失败的关键原因是他有电话和飞机.电话让他越过战区总指挥官,直接指挥到军甚至师这一级.飞机的麻烦就更大了,哪里的局势一紧张,委员长就从天而降, ...

  • 诸葛亮鞠躬尽瘁,却犯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 一提到诸葛亮,大家想到都是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为了蜀国尽心尽力,死而后已.史书中记载他六出祁山,最后抱病而亡.这样一个正面人物,却犯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误--终其一生,诸葛亮没有为蜀国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在任期间提拔的人才也寥寥可数,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说起诸葛亮,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