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特征:1宪法是公法(宪法的属性)2宪法是母法(宪法的地位:基本法)A 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的内容 B 宪法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 C 宪法有最高的法效力3宪法是授权性的4宪法是稳定的5宪法是“无处不在”的 。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特征:1规范性(只规范行为)2普适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公共性4目的性5义务性(主要规定义务)6效力等级性 宪法的结构: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我国宪法就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 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1法治2民主3自由4联邦 宪法的修改: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监督范围:1规范性文件,即审查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违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2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国家机关负责人的违宪与普通公民的违法不同3监督并制裁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重要职责。 宪法解释的概念:是一种探求宪法规范客观内涵的活动,具体指一定主体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广义:主体比较广泛,除有权机关外的解释外,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学者等对宪法的解释。狭义:专指有权机关依法对宪法规范内涵所做的说明。 宪法解释的特征:1宪法解释具有规范性质2宪法解释具有被动性3宪法解释具有中立性4宪法解释具有适应性 。 宪法解释的意义:1客观地认识宪法,在具体的宪法问题中寻求和感受宪法价值2通过宪法解释制度及其活动,为宪法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基础3宪法解释在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解决中发挥重要功能,有助于维护宪法尊严,提供宪法冲突解决机制4宪法解释在一定条件下启动宪法变迁机制与程序。 宪法解释的方法:1文本解释方法2原旨解释方法3学说解释方法4结构解释方法5平衡解释方法6目的解释方法7历史解释方法8先例解释方法

人权的概念:人按其本性所应当享有的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 人权的基本性质:1固有性和法定性2不受侵犯和受制约性3普遍性和特殊性 六分法:平等权、政治权利、精神自由、人身自由和人格的尊严、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 八分法:人格权、平等权、人身自由权、精神自由权、经济自由权、参政权、社会权、权利救济权 人权的保障方式:1绝对保障方式2相对保障方式3折中方式 我国的保障方式 :1宪法条文简约,又不能在司法过程中引用,只得依赖普通法律加以具体化2普通法律在保障时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A立法不作为B涉及基本权利问题,主要靠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C少数保障基本权利的法律被认为对基本权利限制过大3从权利的救济看也是相对保障方式(主要靠行政诉讼法,但

一限定为具体行政行为,二限定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保障不完全--普通法律保障较完全--宪法直接保障,有违宪审查】 确立财产权的原因:财产权是众多权利的基础,无财产就会被奴役1保障财产权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致的 2财产权是实现生命权、自由权的必要工具3稳定的财产权有助于实现人的自治和人格的自我发展4有利于保护公共财产 言论自由的含义:1说错误言论甚至违反主流言论或与宪法与法律不一致的言论的自由2对违法或有害的言论,除事关国家安全和军事秘密者外,应实行事后惩制,不作事先的约束和禁止,以防压制言论自由的权力被滥用3有不说话即不表态的自由4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知情权)和公民自由传播信息的自由。 言论自由的作用:1促成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2增进知识,追求真理,进而增加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3凝聚公意,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 言论自由的限制:明显、即刻、且非常危险(人、时、地、方法、用语)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防这种宗教或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涵义:1选择信仰或不信仰某种宗教的自由A不强迫公民违反个人意志接受宗教信仰B不强迫公民表示其宗教信仰C不强迫公民放弃或改变其宗教信仰D公民有反宗教自由2礼拜自由3传教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社会权包含:生存权、受教育权、劳动权、休息权、娱乐权、劳工阶级等特定群体的特别保护权 权利纳入社会权应考虑因素:1国家财力2社会权是否会使人民陷入逸乐?3社会权是否会削弱竞争机制?4过于广泛的社会权概念是否会超出国家的能力? 社会保障权的范围:1享有维持相当的生活水准的权利A失业救济权B医疗保险或伤残保险C最低生活保障2特殊主体的权利 受教育权的内容:免费义务教育权、接受其他教育权选择教育机构的自由、平等享有教育机会和待遇 受教育权的概念: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个人文化权国家义务:1尊重少数成员的文化取向2保障个的文化权免受他人侵犯3国家为充分实现个人文化权采取措施4尊重个人寻求和接受科技进步的信息的举动,保护其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5国家尊重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自由 两种平等理论1实质平等并没有取代形式平等的原理。2形式平等依然适用于对人身自由、精神自由、人格尊严和政治权利等3实质平等适用于:A权利主体上: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实现B权利内容上:适用于经济自由和社会权的保障领域 平等的含义:1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3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合理差别:具有依据和合理程度的差别

政党的分类:1干部型政党和群众型政党2代表型政党和整合型政党3宪政型政党和革命型政党4左翼政党与右翼政党

民主制度的优点:尽最大限度保障每个公民参与自主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 内阁制的特点:民主控制说: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对行政权进行控制。1相对于议会,行政机关居于从属2行政机关是议会的执行机关3内阁行使行政权,与议会负连带责任

总统制的特点: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是平权机构以总统为行政首脑,行政机关从属于总统而非议会。在总统制下,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总统只向人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两院制优势:1两院彼此制约2保护少数人权利3体现联邦制国家双重主权与调和利益

单一制:1严格单一制:地方行政机关是中央行政机关的下级单位2实行地方自治的单一制

联邦制:1全国性政府与成员单位分权,联邦立法机关与各成员单位的关系由宪法设定2除宪法明确规定的分权事项外,宪法通常规定“保留权力”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原则:1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集权与分权相平衡3公民权利决定公共权力4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5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6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7公共权力运行效率最高8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特征:1宪法是公法(宪法的属性)2宪法是母法(宪法的地位:基本法)A 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的内容 B 宪法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 C 宪法有最高的法效力3宪法是授权性的4宪法是稳定的5宪法是“无处不在”的 。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特征:1规范性(只规范行为)2普适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公共性4目的性5义务性(主要规定义务)6效力等级性 宪法的结构: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我国宪法就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 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1法治2民主3自由4联邦 宪法的修改: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监督范围:1规范性文件,即审查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违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2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国家机关负责人的违宪与普通公民的违法不同3监督并制裁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重要职责。 宪法解释的概念:是一种探求宪法规范客观内涵的活动,具体指一定主体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广义:主体比较广泛,除有权机关外的解释外,还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学者等对宪法的解释。狭义:专指有权机关依法对宪法规范内涵所做的说明。 宪法解释的特征:1宪法解释具有规范性质2宪法解释具有被动性3宪法解释具有中立性4宪法解释具有适应性 。 宪法解释的意义:1客观地认识宪法,在具体的宪法问题中寻求和感受宪法价值2通过宪法解释制度及其活动,为宪法运行机制的完善提供基础3宪法解释在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解决中发挥重要功能,有助于维护宪法尊严,提供宪法冲突解决机制4宪法解释在一定条件下启动宪法变迁机制与程序。 宪法解释的方法:1文本解释方法2原旨解释方法3学说解释方法4结构解释方法5平衡解释方法6目的解释方法7历史解释方法8先例解释方法

人权的概念:人按其本性所应当享有的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 人权的基本性质:1固有性和法定性2不受侵犯和受制约性3普遍性和特殊性 六分法:平等权、政治权利、精神自由、人身自由和人格的尊严、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 八分法:人格权、平等权、人身自由权、精神自由权、经济自由权、参政权、社会权、权利救济权 人权的保障方式:1绝对保障方式2相对保障方式3折中方式 我国的保障方式 :1宪法条文简约,又不能在司法过程中引用,只得依赖普通法律加以具体化2普通法律在保障时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A立法不作为B涉及基本权利问题,主要靠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C少数保障基本权利的法律被认为对基本权利限制过大3从权利的救济看也是相对保障方式(主要靠行政诉讼法,但

一限定为具体行政行为,二限定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保障不完全--普通法律保障较完全--宪法直接保障,有违宪审查】 确立财产权的原因:财产权是众多权利的基础,无财产就会被奴役1保障财产权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一致的 2财产权是实现生命权、自由权的必要工具3稳定的财产权有助于实现人的自治和人格的自我发展4有利于保护公共财产 言论自由的含义:1说错误言论甚至违反主流言论或与宪法与法律不一致的言论的自由2对违法或有害的言论,除事关国家安全和军事秘密者外,应实行事后惩制,不作事先的约束和禁止,以防压制言论自由的权力被滥用3有不说话即不表态的自由4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知情权)和公民自由传播信息的自由。 言论自由的作用:1促成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2增进知识,追求真理,进而增加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3凝聚公意,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 言论自由的限制:明显、即刻、且非常危险(人、时、地、方法、用语)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防这种宗教或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涵义:1选择信仰或不信仰某种宗教的自由A不强迫公民违反个人意志接受宗教信仰B不强迫公民表示其宗教信仰C不强迫公民放弃或改变其宗教信仰D公民有反宗教自由2礼拜自由3传教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社会权包含:生存权、受教育权、劳动权、休息权、娱乐权、劳工阶级等特定群体的特别保护权 权利纳入社会权应考虑因素:1国家财力2社会权是否会使人民陷入逸乐?3社会权是否会削弱竞争机制?4过于广泛的社会权概念是否会超出国家的能力? 社会保障权的范围:1享有维持相当的生活水准的权利A失业救济权B医疗保险或伤残保险C最低生活保障2特殊主体的权利 受教育权的内容:免费义务教育权、接受其他教育权选择教育机构的自由、平等享有教育机会和待遇 受教育权的概念: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个人文化权国家义务:1尊重少数成员的文化取向2保障个的文化权免受他人侵犯3国家为充分实现个人文化权采取措施4尊重个人寻求和接受科技进步的信息的举动,保护其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5国家尊重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自由 两种平等理论1实质平等并没有取代形式平等的原理。2形式平等依然适用于对人身自由、精神自由、人格尊严和政治权利等3实质平等适用于:A权利主体上: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实现B权利内容上:适用于经济自由和社会权的保障领域 平等的含义:1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3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合理差别:具有依据和合理程度的差别

政党的分类:1干部型政党和群众型政党2代表型政党和整合型政党3宪政型政党和革命型政党4左翼政党与右翼政党

民主制度的优点:尽最大限度保障每个公民参与自主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 内阁制的特点:民主控制说: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对行政权进行控制。1相对于议会,行政机关居于从属2行政机关是议会的执行机关3内阁行使行政权,与议会负连带责任

总统制的特点: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是平权机构以总统为行政首脑,行政机关从属于总统而非议会。在总统制下,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总统只向人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两院制优势:1两院彼此制约2保护少数人权利3体现联邦制国家双重主权与调和利益

单一制:1严格单一制:地方行政机关是中央行政机关的下级单位2实行地方自治的单一制

联邦制:1全国性政府与成员单位分权,联邦立法机关与各成员单位的关系由宪法设定2除宪法明确规定的分权事项外,宪法通常规定“保留权力”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原则:1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集权与分权相平衡3公民权利决定公共权力4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5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6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7公共权力运行效率最高8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


相关内容

  • 以宪法概念思维:规范是如何发现的?
  • 内容提要:以宪法概念思维以发现问题和解决纠纷为取向,既是进行宪法学理论研究, 也是实施宪法.解决宪法问题的客观需要.宪法概念就是宪法规范.宪法思维就是法官在宪 法规范与宪法事实之间的规范涵摄过程,其目的是在宪法纠纷和疑难案件中确立价值,发现 规范,在个案中实现正义,因而宪法思维也是一个新规范的证立过 ...

  • 解析以宪法概念思维:规范是如何发现的(上)
  • 以宪法概念思维:规范是如何发现的(上) 郑贤君 提要:以宪法概念思维以发现问题和解决纠纷为取向,既是进行宪法学理论研究,也是实施宪法.解决宪法问题的客观需要.宪法概念就是宪法规范.宪法思维就是法官在宪法规范与宪法事实之间的规范涵摄过程,其目的是在宪法纠纷和疑难案件中确立价值,发现规范,在个案中实现正 ...

  • 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施行之道
  • 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施行之道 蔡定剑 内容提要本文从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宪法实施的几个基本概念出发,对宪法保障.宪法实施.宪法监 督.宪法适用.违宪审查.宪法诉讼的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从而提出宪法私权诉讼这个独立的概念.作者认为过去我国宪法实施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与理论上对宪法实施的片面 ...

  • 中国宪法学说史的概念与学术传统
  • 2011年1月 第38卷第1期 求是学刊Jan.,2011Vol.38No.1 SEEKING TRUTH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中国宪法学说史的概念与学术传统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中国宪法学说史的研究中,相关概念的解析是一个基本前提.在宪法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

  • 浙江社会科学
  • 2005年第3期No.3,2005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5年5月May.,2005 对话与约定的狂想 ---□ 林来梵 郑 磊 翟国强 2004年,是一个与宪法的名义密切相关的重要年头:五四宪法颁布50周年,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又恰好在3月 ...

  • 论宪法精神的概念
  • 作者:范毅 现代法学 2004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F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法治的进展,以及"政治文明"重要概念的提出,中国在新世纪的改革将会迎来一个"开启宪法时代"[1]和"宪政的时代".[2]在这个时代中,宪法学习将成 ...

  • 宪法笔记.
  • 第一章 宪法总论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与本质 (一)宪法的概念 1.近代以上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不仅是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 的地位,成为"法律的法律",即国家的根本法:是人权保障法. 2.原始意义上的宪法:是指国家组织法. 3.立宪意义上的宪法:实质是通 ...

  • 宪法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 宪法期末考试复习提要 总体要求:应当通读宪法学教材和宪法学讲义,领会教材和讲义所提示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基础知识:通读1982年宪法文本,把握1982年宪法.四次宪法修正案的基本规范和制度内容.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1.宪法的概念:2.宪法的特征:3.不成文宪法:4.柔性宪法:5.钦定宪法. 第二 ...

  • [宪法学](2011大纲)
  •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基本要求: 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宪法产生的条件,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宪法的基本特点与修正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作用,宪法渊源,宪法结构,宪法效力,宪法规范,宪政的含义与特征. 理解: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 ...

  • 近代世界西方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发展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近代世界西方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发展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就是以法典化的形式制定一部内容相对完整的法律文件规定国家的政体架构及其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所谓"不成文宪法"并不是说这个家的宪法没有用法律文件的形式表达,而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