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艺术技巧
——写景手法之描写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景技巧的命题方式
2、能准确辨析诗歌鉴赏中写景句的手法(重点难点)
【导学流程】
一、 考点阐释
1、“景物描写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技巧,领会诗人所写景物表现的具体情感,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2、江苏高考阅卷组点评2015高考试卷:语文首考“写景艺术”对考生是考验。
二、自学导航
1、诗歌中的常用的写景技巧
(1)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复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2)描写景物的角度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读出这些角度,那么就能读懂诗歌的写景特色。
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评析到位。
②空间角度:看同一个事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常见的空间角度远近俯仰高低内外等,这些空间角度一旦两两结合又会产生微妙丰富的组合,比如远近结合、俯仰结合、高低结合等。
③色彩角度:色彩鲜明
诗歌中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3)描写景物手法
①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虚景是诗人通过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回忆(已逝之景)、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联想(由此及彼)虚拟的景物,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实相生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②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③正侧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
出。
④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⑤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中,那就是用朴素平易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2、高考示例 (2015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
(2)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颔联写院外的远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
(3)虚实结合。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4)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评分:①选取典型景物(列举景物);②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④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每点一分)
3、自主学习
(1)关注下列题干中的设问方式
①诗的xx 句写xx 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手法。
②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③xx 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
④第xx 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⑤诗的xx 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⑥诗歌第xx 联是如何写景的?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写景技巧
①吟蛩鸣蜩引兴长, 玉簪花落野塘香。
视觉、听觉、嗅觉、动静结合
②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
比拟、视听结合、远近结合
③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比拟、色彩鲜明、远近结合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实结合、联想、夸张、比喻
三、合作探究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①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比喻(1分),以不住的流水喻不停前进的囚车声;
②白描(1分),“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
③视听结合(1分),“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 ④动静结合(1分),“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1)这首诗采用了多种手法写景,使景物形象生动,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的美好色彩和外在特征。
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梅含鸡舌,江水弄潮,写出了生机与活力。
动静结合。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③视觉、嗅觉、听觉结合: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小”写的是听觉。
④远近结合。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则是近景,第五联是远景,第六联又是近景,画面有层次感。
⑤动静结合 春风、江流、山莺是动景,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每种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3种手法6分)
四、踊跃展示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③,时时犹唱,《后庭》④遗曲。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北宋时期,这里依旧一派繁荣气象。②谩嗟:空叹。③商女:卖唱的歌女。④《后庭》:陈后主陈叔宝写的一首《玉树后庭花》简称《后庭花》或《后庭》,古人把它看做亡国之音(杜牧在《泊秦淮》诗中曾说:“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
①运用了比喻(千里长江清澈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一样)、比拟(“如簇”是好像人一样聚集在一起)、借代(“征帆”借代船只)等修辞手法;
②远近结合(或“由远及近”);
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
④色彩鲜明 描写了山、江的色彩。
五、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5分)
【参考答案】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的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2、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①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②,爱杀江南。
【注】①芰:菱角。②飐:因风而颤动、飘扬。
请赏析此曲写景上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5分)
【参考答案】
此曲在描写景物的手法上灵活多变:
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 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③视觉嗅觉相结合,远近之景为视觉所见,香风为嗅觉所感。
(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诗歌鉴赏的艺术技巧
——写景手法之描写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景技巧的命题方式
2、能准确辨析诗歌鉴赏中写景句的手法(重点难点)
【导学流程】
一、 考点阐释
1、“景物描写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技巧,领会诗人所写景物表现的具体情感,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2、江苏高考阅卷组点评2015高考试卷:语文首考“写景艺术”对考生是考验。
二、自学导航
1、诗歌中的常用的写景技巧
(1)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复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2)描写景物的角度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读出这些角度,那么就能读懂诗歌的写景特色。
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评析到位。
②空间角度:看同一个事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常见的空间角度远近俯仰高低内外等,这些空间角度一旦两两结合又会产生微妙丰富的组合,比如远近结合、俯仰结合、高低结合等。
③色彩角度:色彩鲜明
诗歌中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3)描写景物手法
①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虚景是诗人通过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回忆(已逝之景)、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联想(由此及彼)虚拟的景物,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实相生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②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③正侧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
出。
④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⑤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中,那就是用朴素平易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2、高考示例 (2015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
(2)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颔联写院外的远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
(3)虚实结合。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4)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评分:①选取典型景物(列举景物);②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④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每点一分)
3、自主学习
(1)关注下列题干中的设问方式
①诗的xx 句写xx 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手法。
②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③xx 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
④第xx 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⑤诗的xx 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⑥诗歌第xx 联是如何写景的?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写景技巧
①吟蛩鸣蜩引兴长, 玉簪花落野塘香。
视觉、听觉、嗅觉、动静结合
②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
比拟、视听结合、远近结合
③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比拟、色彩鲜明、远近结合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实结合、联想、夸张、比喻
三、合作探究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①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比喻(1分),以不住的流水喻不停前进的囚车声;
②白描(1分),“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
③视听结合(1分),“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 ④动静结合(1分),“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1)这首诗采用了多种手法写景,使景物形象生动,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的美好色彩和外在特征。
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梅含鸡舌,江水弄潮,写出了生机与活力。
动静结合。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③视觉、嗅觉、听觉结合: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小”写的是听觉。
④远近结合。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则是近景,第五联是远景,第六联又是近景,画面有层次感。
⑤动静结合 春风、江流、山莺是动景,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每种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3种手法6分)
四、踊跃展示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③,时时犹唱,《后庭》④遗曲。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北宋时期,这里依旧一派繁荣气象。②谩嗟:空叹。③商女:卖唱的歌女。④《后庭》:陈后主陈叔宝写的一首《玉树后庭花》简称《后庭花》或《后庭》,古人把它看做亡国之音(杜牧在《泊秦淮》诗中曾说:“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
①运用了比喻(千里长江清澈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一样)、比拟(“如簇”是好像人一样聚集在一起)、借代(“征帆”借代船只)等修辞手法;
②远近结合(或“由远及近”);
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
④色彩鲜明 描写了山、江的色彩。
五、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5分)
【参考答案】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的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2、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①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②,爱杀江南。
【注】①芰:菱角。②飐:因风而颤动、飘扬。
请赏析此曲写景上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5分)
【参考答案】
此曲在描写景物的手法上灵活多变:
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 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③视觉嗅觉相结合,远近之景为视觉所见,香风为嗅觉所感。
(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