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细节描写中巧用动词的方法

  内容摘要: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章的生命,描写的技巧有很多,但巧妙地选用动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其方法有:选择在真实的基础上放大细节的动词;选择真实再现人物复杂心理的动词;选择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动词;选择带有修辞效果的动词;选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动词。   关健词:细节描写 动词 写作   到底是“僧敲月下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历来是一大悬案。但无论是哪个词更好,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动词是极具文学表现力的。   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章的生命,描写的技巧有很多,但巧妙地选用动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是怎样选择运用动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在真实的基础上放大细节的动词   “那农民正在向我所在的方向走近,边走边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着脸。……我看时,他的眼睛已快眯成了一条缝,嘴唇没有了一丝血丝,汗珠在她脸颊上(滚、流)下,(溅、落)在地上。”(学生作文)这里“滚”与“溅”的效果明显强于“流”与“落”,因为作者用“放大镜”放大了这一细节,读者仿佛看到了农民流汗的情景,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使细节更具有震撼力。   又如《我与地坛》中:“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落)地(摔、打)开万道金光。”这里的“坠”与“摔”放大了露水落地时刹那间情景,给人强烈的听觉与视觉效果,让人难以忘怀。   二.选择真实再现人物复杂心理的动词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掏)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一件小事》)这里“抓”更表现了作者的愧疚自责,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批判的精神。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跑)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白光》)“跳”比“跑”更能表现作者此时焦急的心情。   选择这样的动词,能真实再现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人性中复杂的一面,进而更真实地塑造人物。   三.选择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动词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排)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故乡》)这里“横”的表现力更强,既表现农村的萧条,又表现了作者的失望落寞的心情。   “斜阳中,妈妈(拖、拉)着长长的影子,带着一身疲劳,荷锄归来。我忙迎了上去,从妈妈手里接过锄头,拿到家里放好。”(学生作文)“拖”字既表现了妈妈的疲惫,也表现了作者的伤心、舍不得。   四.选择带有修辞效果的动词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   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独自散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兔和猫》)“高视阔步”的修辞效果要强于后者,这里生动地表现了猫的趾高气扬,读者看后既好气又好笑。   又如:“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抓)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药》)“捏”比“抓”的效果好,因为作者把愚昧的大众比喻成鸭,而“捏”表现了人们脖子尽其所能地往上抬的丑态,强化了前面比喻的效果。   五.选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动词   “林冲见说,吃了一惊,也不顾女使锦儿,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候家,抢到胡梯上,却关着楼门,只听得娘子叫道:‘清平世界,如何把我良人妻子关在这里?’又听得高衙内道:‘娘子,可怜见救俺。便是铁石人,也告的回转。’林冲(立在胡梯上、奔向胡梯)叫道:‘大嫂开门。’那妇人听的是丈夫声音,只顾来开门,高衙内吃了一惊,斡开了楼窗,跳墙走了。”(《水浒传》)   林冲此时不能冲进房内,只能立在胡梯上大叫,因为他此时还是想息事宁人,要给高衙内逃跑的机会,这里真实地表现了林冲的妥协的性格和尴尬的的身份。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棍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拿)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掣、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水浒传》)洪教头急于比试,要在八十万禁军教头面前证明自己,所以是“掣”;林冲是昔日的禁军教头,是个中层的军官,此时是罪犯身分,又一向行事谨慎,故用“拿”。   下面以学生作文片断为例说明:   1、一年麦收的季节,黄得褪了锋芒的小麦收进了仓,徒留下七倒八歪的麦桩在地里,仿佛刚经历了一场昏天暗地的打斗(追求修辞效果),一片苍凉。   2、“轰隆隆”田野里传来犁地机的怒吼,无情的滚刀所向披靡地刨(放大细节)着地,时不时飞出的土块是它对自身强悍的夸耀,那柔软的麦田只得如待宰羔羊任其肆虐。不一会儿,地刨好了,露出一道道大口子,像是张大了嘴在嚎啕(追求修辞效果)。这是犁地机在麦地里留下的难以抹去的痕迹。   3、这一天,这片麦地迎来了一位老奶奶,提着锄头,荷着钉耙。她这是理地来了。她望着满目疮痍的麦地,露出淡淡的一笑(再现人物心理),好像在安慰那受了天大委屈的麦地:“不要急,我来给你们梳理梳理。”她从田头开始,稍弯着有些佝偻的背,一俯一仰,颇有韵律地让锄头和麦地做最舒适的接触。她深谙锄头的力度,知晓麦地的松软。被翻出的土块经锄头一敲就松动了,再锄上两下,多大的土块也散落成细小的土粒。有时会锄到石头,发出不和谐的音调,她深邃的目光好像能看穿泥土,把握石头的准确位置,用锄头一钩,石头就从土中跳出(追求修辞效果),再钩起石块侧身一甩(放大细节),石头便飞到田埂外边。有时会锄到青草,她不情愿用钩石头的方法来锄,她宁愿费力弯下腰,使出全身的力气将杂草连根拔出,再细细剥落粘连在草根上的土块,把它们安稳地送(再现人物心理)回麦地,她生怕泥土有所闪失,至少是从她手里溜走(放大细节)……   巧妙地选用动词能为描写增色许多,是作文得分的一个亮点,也是写作与鉴赏的一个基本功,值得学生好好学习研究。   陈海峰,江苏句容高级中学教师。

  内容摘要: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章的生命,描写的技巧有很多,但巧妙地选用动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其方法有:选择在真实的基础上放大细节的动词;选择真实再现人物复杂心理的动词;选择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动词;选择带有修辞效果的动词;选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动词。   关健词:细节描写 动词 写作   到底是“僧敲月下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历来是一大悬案。但无论是哪个词更好,都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动词是极具文学表现力的。   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章的生命,描写的技巧有很多,但巧妙地选用动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是怎样选择运用动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在真实的基础上放大细节的动词   “那农民正在向我所在的方向走近,边走边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着脸。……我看时,他的眼睛已快眯成了一条缝,嘴唇没有了一丝血丝,汗珠在她脸颊上(滚、流)下,(溅、落)在地上。”(学生作文)这里“滚”与“溅”的效果明显强于“流”与“落”,因为作者用“放大镜”放大了这一细节,读者仿佛看到了农民流汗的情景,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使细节更具有震撼力。   又如《我与地坛》中:“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落)地(摔、打)开万道金光。”这里的“坠”与“摔”放大了露水落地时刹那间情景,给人强烈的听觉与视觉效果,让人难以忘怀。   二.选择真实再现人物复杂心理的动词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掏)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一件小事》)这里“抓”更表现了作者的愧疚自责,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批判的精神。   “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他去得本很早,一见榜,便先在这上面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跑)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白光》)“跳”比“跑”更能表现作者此时焦急的心情。   选择这样的动词,能真实再现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人性中复杂的一面,进而更真实地塑造人物。   三.选择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动词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排)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故乡》)这里“横”的表现力更强,既表现农村的萧条,又表现了作者的失望落寞的心情。   “斜阳中,妈妈(拖、拉)着长长的影子,带着一身疲劳,荷锄归来。我忙迎了上去,从妈妈手里接过锄头,拿到家里放好。”(学生作文)“拖”字既表现了妈妈的疲惫,也表现了作者的伤心、舍不得。   四.选择带有修辞效果的动词   “况且黑猫害了小兔,我更是‘师出有名’的了。我觉得母亲实在太修善,于是不由的就说出模棱的近乎不以为然的答话来。   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他了,虽然也许是倒是帮他的忙……   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独自散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兔和猫》)“高视阔步”的修辞效果要强于后者,这里生动地表现了猫的趾高气扬,读者看后既好气又好笑。   又如:“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抓)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药》)“捏”比“抓”的效果好,因为作者把愚昧的大众比喻成鸭,而“捏”表现了人们脖子尽其所能地往上抬的丑态,强化了前面比喻的效果。   五.选择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动词   “林冲见说,吃了一惊,也不顾女使锦儿,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候家,抢到胡梯上,却关着楼门,只听得娘子叫道:‘清平世界,如何把我良人妻子关在这里?’又听得高衙内道:‘娘子,可怜见救俺。便是铁石人,也告的回转。’林冲(立在胡梯上、奔向胡梯)叫道:‘大嫂开门。’那妇人听的是丈夫声音,只顾来开门,高衙内吃了一惊,斡开了楼窗,跳墙走了。”(《水浒传》)   林冲此时不能冲进房内,只能立在胡梯上大叫,因为他此时还是想息事宁人,要给高衙内逃跑的机会,这里真实地表现了林冲的妥协的性格和尴尬的的身份。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棍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拿)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掣、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水浒传》)洪教头急于比试,要在八十万禁军教头面前证明自己,所以是“掣”;林冲是昔日的禁军教头,是个中层的军官,此时是罪犯身分,又一向行事谨慎,故用“拿”。   下面以学生作文片断为例说明:   1、一年麦收的季节,黄得褪了锋芒的小麦收进了仓,徒留下七倒八歪的麦桩在地里,仿佛刚经历了一场昏天暗地的打斗(追求修辞效果),一片苍凉。   2、“轰隆隆”田野里传来犁地机的怒吼,无情的滚刀所向披靡地刨(放大细节)着地,时不时飞出的土块是它对自身强悍的夸耀,那柔软的麦田只得如待宰羔羊任其肆虐。不一会儿,地刨好了,露出一道道大口子,像是张大了嘴在嚎啕(追求修辞效果)。这是犁地机在麦地里留下的难以抹去的痕迹。   3、这一天,这片麦地迎来了一位老奶奶,提着锄头,荷着钉耙。她这是理地来了。她望着满目疮痍的麦地,露出淡淡的一笑(再现人物心理),好像在安慰那受了天大委屈的麦地:“不要急,我来给你们梳理梳理。”她从田头开始,稍弯着有些佝偻的背,一俯一仰,颇有韵律地让锄头和麦地做最舒适的接触。她深谙锄头的力度,知晓麦地的松软。被翻出的土块经锄头一敲就松动了,再锄上两下,多大的土块也散落成细小的土粒。有时会锄到石头,发出不和谐的音调,她深邃的目光好像能看穿泥土,把握石头的准确位置,用锄头一钩,石头就从土中跳出(追求修辞效果),再钩起石块侧身一甩(放大细节),石头便飞到田埂外边。有时会锄到青草,她不情愿用钩石头的方法来锄,她宁愿费力弯下腰,使出全身的力气将杂草连根拔出,再细细剥落粘连在草根上的土块,把它们安稳地送(再现人物心理)回麦地,她生怕泥土有所闪失,至少是从她手里溜走(放大细节)……   巧妙地选用动词能为描写增色许多,是作文得分的一个亮点,也是写作与鉴赏的一个基本功,值得学生好好学习研究。   陈海峰,江苏句容高级中学教师。


相关内容

  • 细节描写导读
  • 细节描写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欣赏细节描写,体会其妙处. 2.把握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的方法. 3.学会在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 一 细节描写的含义 1.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小环节的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 ...

  • 初中语文作文之动作描写
  • 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 动作描写的内容:头颈.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等动作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这些描写可以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 ...

  • 人物(细节)描写和形象刻画
  • 人物(细节)描写与形象刻画 人物描写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间接描写有侧面描写和景物描写等.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景物描写中更细致入微的描写,称之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指对人物的细微神态.动作和生活中的细微小事等进行细致入微 ...

  • 语文课例研究及其样式小学
  •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 合宜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设计 名 课研习:王崧舟老师<长相思> 1 清 纳兰性 德:长 相 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 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研习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二.展开想象, ...

  • 高三知识点基础
  • 人物-外貌.动作.心里.语言.神态 特点+很传神的写出 类别 景物-远近.上下.左右.特写(点面) 细节 绘画美 角度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感 动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描写 细节描写(间接描写) 以动衬静) 详 重点表现人物 要读者清楚 略 补充详写资料 别人都知道的 起因 六要素-时间.地点 ...

  • 试论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的教学指导
  • 摘要:初中的记叙文写作应加强细节描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揣摩细节,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分析思考,品读细节,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观察生活,捕捉细节,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细节:片段训练,强化细节,让细节描写深入人心:修改习作,锤炼细节,让细节描写增添神韵. 关键词:揣摩细节:归纳方法:观 ...

  • 细节描写训练
  • 作文训练--细节描写出神韵 市一中 王林红 范例一: 原文: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 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加上比喻.对比 妙用修辞 修改后:你也带孩子,人 家也带孩子,怎么 你带的就跟才从垃 圾堆拣出来的似的, 人家带的就像才剥 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光鲜. 范例二:壮汉与淑 ...

  • 动作描写教学设计
  • 动作描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学会刻画人物动作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突出中心并养成修改作文,学会观察.思考.积累的习惯. 3.鼓励学生写作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谈话入题,表演激趣 1.课间或在体育课中,你们玩些什么?能告诉老师吗? 2.你们玩的类型比 ...

  • 写作抓住细节教案
  • 写作 抓住细节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共同探讨合作能力 2 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及它在作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掌握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鲜活的人物,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