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2012-03-01 10:28:33|  分类: 古典诗词鉴赏 |  标签:诗词  赏析  李白  太阳堂  十三少   |字号 订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陈志明)

   转发至微博

2012-03-01 10:28:33|  分类: 古典诗词鉴赏 |  标签:诗词  赏析  李白  太阳堂  十三少   |字号 订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陈志明)

   转发至微博


相关内容

  •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动与静
  • 王霞(原创作品)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题的分数由6分到8分,比重越来越大,除了对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情感等考点进行考查外,对艺术手法的判断与赏析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其中,对表达技巧中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考查,也成为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动与静",是对事物特征 ...

  •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之动静手法
  •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动与静 所谓"动与静",是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下面我们可结合具体诗歌略做分析. 一.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诗歌中既有对动态的描绘,又有对静态 ...

  • 2014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集锦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 ...

  • 关山月·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 [作品简介] <关山月>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 ...

  • 将进酒教案2015.3.8
  • 将进酒(1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诵读诗歌,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的技巧,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赏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法与教具:送读法 讲授法 多媒体辅助 一.引入新课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劝酒更是酒桌上常见的场景,劝酒之词或幽默.或风趣.或豪迈.或 ...

  • 鉴赏古代诗歌炼字及诗眼的解题技巧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学科"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中有一个考点是"语言",它又分为三个子考点:炼字.诗眼和语言风格.文本拟结合古代诗歌鉴赏题讨论一下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诗眼的解 ...

  • 李白诗歌选
  • 李白诗歌补充资料 一.蜀中时期,五岁到二十四岁(705-724年),读书习剑,学道漫游. 峨眉山月歌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峨眉山月半轮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影入平羌江水流.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夜发清溪向三峡,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思君不见下渝州.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二. ...

  •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 ...

  • 李白诗歌风格分期论略
  • 2005年06月西南政法大学学报Vol17 No.3 第7卷 第3期JournalofSWUPLJune,2005 文章编号:1008-4355(2005)0062-05・理论前沿・ 李白诗歌风格分期论略 康怀远 () 摘 要:用"飘逸",也不符合李白的创作实践.细加考究,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