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灵魂的绘画者--毕加索

自由灵魂的绘画者——毕加索

很多年前,我在读三毛的《雨季不再来》中,看见了三毛对毕加索的挚爱。三毛曾这样形容毕加索的画:“这一生,由画册移情到画家身上,只有专情地对待过毕加索。他本人造型美,而且爱女人,这又令我欣赏。艺术家眼中的美女,是真美女。毕加索画下的女人,个个深刻,是他看穿了她们的骨肉,才有的那种表达。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也美,只有艺术家才懂的一种美。”也因为三毛对毕加索的那种爱勾起了我心底对他的,不能言尽的情感。 记得好像也是在那时候,去新华书店买了厚厚的一本《毕加索作品集》,希望我也能如三毛一样,陷入对毕加索深深的爱中。只是我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我也没有看见三毛笔下的那些被毕加索看穿了骨肉的美女。是的,我没有看懂他,那个自由的灵魂绘画者。

随着认知与年龄的增长,再翻开那本画册时,已少了许多“多年前的茫然”,只是还不能真正地领会他画中的真意。

我毕竟不是艺术生,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深究,只是还怀想着曾经对他的最初的印象:“毕加索画下的女人,个个深刻,是他看穿了她们的骨肉,才有的那种表达。他画出了女人们最心底的那幅画”。直到上了大学,在学校开设的《艺术导论与鉴赏》课上,我才算稍稍领略了他的画的风采和他那颗不羁的灵魂。

在那短短的三节课上,老师讲了很多绘画艺术的知识,同样也欣赏了很多世界著名的画作。但老师用了整整一半的时间跟我们讲毕加索,和我们分享她心中的那位伟大的灵魂的绘画者,可以看出老师也是那么地深爱着他。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在我看来是没有错的。毕加索以他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再没有艺术家像他那么真正洞穿艺术的真谛,即使是我很喜欢的塞尚、莫奈、杜尚都不能将艺术如此完美地诠释。

毕加索曾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我是相信他的,他的每一幅画中真的都装满了他对于这幅画的深深的热爱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心血。

毕加索在我眼中还是一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他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这个世界。艺术是他生命的全部,自由则是他的灵魂。他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他不仅给了我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看到了画外的人生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但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他的灵魂——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能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我相信,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艺术的一生要分为很多个时期,我想分别用他那个时期的一幅画来阐述他的那个时期。

《一》 童年时期 《科学与慈善》

这是毕加索最早期的作品,浓厚的写实画风,色彩柔和,奠定了他绘画的基础。

《科学与慈善》似乎想告诉世人惟有科学和宗教方能解救人类的苦难和绝望。身患重病、

卧床不起的妇人,在接受医生的诊断, 忧伤的眼神投向修女怀抱中的孩子。这幅画所表达的对人类苦难的怜悯和同情之心打动了无数世人。透过油画, 科学和慈善被画家阐释为并列的拯世良方。艺术家们却鲜有将这两者放在一起予以考察的,因为科学和慈善的确大相径庭,但是,年轻时的毕加索就有了如此的创造,将科学与慈善结合。如果说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那么慈善就是文化和传统的反应,并带有宗教色彩和人的主观情感。他想告诉我们,科学关乎人的头脑,而慈善关乎我们的心灵。

《二》蓝色时期 《蓝色自画像》

蓝色,象征着忧郁和悲伤。我想这也是毕加索当时生活基调的写照。

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往返于西班牙和法国巴黎之间,不断寻求适合自己创作和发展的环境。他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性。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初用蓝色调,后又用粉红色调,描绘充满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此时的他带有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作品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

这幅《蓝色自画像》中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最能代表蓝色时期他心中的那份悲凉。画上的他充满了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这,也许是他一生“多变的”艺术的开端。

《三》玫瑰时期 《斯坦因画像》

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 画作用色逐渐从蓝色时期的蓝色调变为较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色彩清新而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也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仍略带忧郁,却并不孤寂。

而《斯坦因画像》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独树一帜的代表作。暂时脱离了描绘的主角,用不一样的笔触描绘出了作家斯坦因。此时的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斯坦因画像》就是在他这样的转变中产生的。有人说,毕加索的这幅作品是在没有模特儿地情况下,由他独自润色而完成的。

尽管最开始,这幅画遭到了他很多朋友的指责,都说所画人物根本不像斯坦因。而毕加索却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坚持着自己的真理,这就是他,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他,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这幅画才得以保存,数十年过后,才有评论界一致的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四》立体主义时期 《亚威农的少女》

此时的毕加索,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画中没有情节、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在不模仿客观物象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方法引进绘画。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用以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这是毕加索绘画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转变,以此形成了以后他广为人知的绘画风格。 《亚维农的少女》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就是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开端。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同时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完成于1907年,画中是五个赤裸的少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完成后,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的,似乎毕加索并不喜欢自己的这幅作品,因为毕加索对于这幅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是一目了然的。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但是在这幅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但在我看来,也许正是因为这样

的一种清除,使这幅画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于任何文学性的描述,或者是古老箴言的深刻,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五》古典时期 《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开始对J.-A.-D 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喜欢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但画面还是注重写实风格的表现。 1917年,在美丽的意大利,毕加索邂逅了年轻的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并为她创作了《欧嘉的肖像》。那也许是毕加索人生比较幸福的一段时期。1918年,他与欧嘉结婚,原本以为幸福的生活就此开始,但是,生命却跟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922年欧嘉去世后,毕加索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凄凉、最悲痛的一个圣诞节。在这样的气氛中,他拿起了画笔,把对爱人的怀念和内疚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于是《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就诞生了,那是毕加索与欧嘉爱情的结晶,是他对恋人深深的爱恋与不舍。

在绘画过程中,毕加索很快地发现了写实主义的古典画风。这样的创作风格一直持续到1925年“变形时期”伊始之时。这幅《海边的女人》是毕加索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画作,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磅礴的气势。

《六》超现实主义时期 《没有主人的铁锤》

1927年,邂逅了年轻美丽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才使毕加索逐渐走出了上一段悲伤的时期。

这一时期,毕加索结识了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此时的他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没有主人的铁锤》是他这一时期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代表了他这时期的生活基调。

《七》蜕变时期 《格尔尼卡》

我想,可以这么说,这个蜕变时期是继立体主义时期之后,毕加索绘画的又一个高潮期。 这时期的毕加索情绪复杂、纠结。因此他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的手法,来表现他的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的交织,郁结在心头难以释怀。

在一段痛苦的时期中,毕加索创造出了我最爱的作品《梦》,以及他那幅伟大的不朽之作《格尔尼卡》。《格尔尼卡》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本对政治毫不关心,然而对于这样的野蛮行径,他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慨,他用了一个半月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 《八》田园时期 《画家与模特儿》

后期的毕加索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为主,手法更加运用灵活娴熟,画面粗犷干劲,和谐统一。

在后期众多的画作中,我觉得《画家与模特儿》是其中较突出的一部,它深刻地展现出毕加索对各种表现手法自然地运用,反应了他后期生活的平静与清闲。

毕加索是个一生都在不断地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在各种变异风格中,都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再次翻开《毕加索作品集》时,我的心上涌起阵阵感动。手轻轻翻过每一幅都沾着他的鲜血的作品,原来这一本画册就描绘完了我深爱着的人的一生啊!

自由灵魂的绘画者——毕加索

很多年前,我在读三毛的《雨季不再来》中,看见了三毛对毕加索的挚爱。三毛曾这样形容毕加索的画:“这一生,由画册移情到画家身上,只有专情地对待过毕加索。他本人造型美,而且爱女人,这又令我欣赏。艺术家眼中的美女,是真美女。毕加索画下的女人,个个深刻,是他看穿了她们的骨肉,才有的那种表达。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也美,只有艺术家才懂的一种美。”也因为三毛对毕加索的那种爱勾起了我心底对他的,不能言尽的情感。 记得好像也是在那时候,去新华书店买了厚厚的一本《毕加索作品集》,希望我也能如三毛一样,陷入对毕加索深深的爱中。只是我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我也没有看见三毛笔下的那些被毕加索看穿了骨肉的美女。是的,我没有看懂他,那个自由的灵魂绘画者。

随着认知与年龄的增长,再翻开那本画册时,已少了许多“多年前的茫然”,只是还不能真正地领会他画中的真意。

我毕竟不是艺术生,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深究,只是还怀想着曾经对他的最初的印象:“毕加索画下的女人,个个深刻,是他看穿了她们的骨肉,才有的那种表达。他画出了女人们最心底的那幅画”。直到上了大学,在学校开设的《艺术导论与鉴赏》课上,我才算稍稍领略了他的画的风采和他那颗不羁的灵魂。

在那短短的三节课上,老师讲了很多绘画艺术的知识,同样也欣赏了很多世界著名的画作。但老师用了整整一半的时间跟我们讲毕加索,和我们分享她心中的那位伟大的灵魂的绘画者,可以看出老师也是那么地深爱着他。

有人说,“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这话在我看来是没有错的。毕加索以他多变的画风和不朽的画作为这个世纪的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再没有艺术家像他那么真正洞穿艺术的真谛,即使是我很喜欢的塞尚、莫奈、杜尚都不能将艺术如此完美地诠释。

毕加索曾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我是相信他的,他的每一幅画中真的都装满了他对于这幅画的深深的热爱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心血。

毕加索在我眼中还是一个单纯者,一个单纯地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并永远忠于自由地创造艺术。正是因为追求自由,他的艺术才没有规律可循,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塑这个世界。艺术是他生命的全部,自由则是他的灵魂。他的作品涉及多个方面,从版画、陶瓷到雕刻、绘画、素描。从超现实主义到印象派、野兽派。他不仅给了我艺术的震撼,更从他的创作中我看到了画外的人生艺术。他的作品没有固定的主意,但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他的灵魂——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能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我相信,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艺术的一生要分为很多个时期,我想分别用他那个时期的一幅画来阐述他的那个时期。

《一》 童年时期 《科学与慈善》

这是毕加索最早期的作品,浓厚的写实画风,色彩柔和,奠定了他绘画的基础。

《科学与慈善》似乎想告诉世人惟有科学和宗教方能解救人类的苦难和绝望。身患重病、

卧床不起的妇人,在接受医生的诊断, 忧伤的眼神投向修女怀抱中的孩子。这幅画所表达的对人类苦难的怜悯和同情之心打动了无数世人。透过油画, 科学和慈善被画家阐释为并列的拯世良方。艺术家们却鲜有将这两者放在一起予以考察的,因为科学和慈善的确大相径庭,但是,年轻时的毕加索就有了如此的创造,将科学与慈善结合。如果说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那么慈善就是文化和传统的反应,并带有宗教色彩和人的主观情感。他想告诉我们,科学关乎人的头脑,而慈善关乎我们的心灵。

《二》蓝色时期 《蓝色自画像》

蓝色,象征着忧郁和悲伤。我想这也是毕加索当时生活基调的写照。

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往返于西班牙和法国巴黎之间,不断寻求适合自己创作和发展的环境。他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性。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初用蓝色调,后又用粉红色调,描绘充满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此时的他带有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作品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

这幅《蓝色自画像》中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最能代表蓝色时期他心中的那份悲凉。画上的他充满了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这,也许是他一生“多变的”艺术的开端。

《三》玫瑰时期 《斯坦因画像》

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 画作用色逐渐从蓝色时期的蓝色调变为较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色彩清新而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也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仍略带忧郁,却并不孤寂。

而《斯坦因画像》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独树一帜的代表作。暂时脱离了描绘的主角,用不一样的笔触描绘出了作家斯坦因。此时的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斯坦因画像》就是在他这样的转变中产生的。有人说,毕加索的这幅作品是在没有模特儿地情况下,由他独自润色而完成的。

尽管最开始,这幅画遭到了他很多朋友的指责,都说所画人物根本不像斯坦因。而毕加索却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坚持着自己的真理,这就是他,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他,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这幅画才得以保存,数十年过后,才有评论界一致的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四》立体主义时期 《亚威农的少女》

此时的毕加索,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画中没有情节、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在不模仿客观物象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方法引进绘画。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用以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这是毕加索绘画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转变,以此形成了以后他广为人知的绘画风格。 《亚维农的少女》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就是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开端。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同时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完成于1907年,画中是五个赤裸的少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完成后,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的,似乎毕加索并不喜欢自己的这幅作品,因为毕加索对于这幅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是一目了然的。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但是在这幅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但在我看来,也许正是因为这样

的一种清除,使这幅画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于任何文学性的描述,或者是古老箴言的深刻,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五》古典时期 《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开始对J.-A.-D 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喜欢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但画面还是注重写实风格的表现。 1917年,在美丽的意大利,毕加索邂逅了年轻的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并为她创作了《欧嘉的肖像》。那也许是毕加索人生比较幸福的一段时期。1918年,他与欧嘉结婚,原本以为幸福的生活就此开始,但是,生命却跟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922年欧嘉去世后,毕加索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凄凉、最悲痛的一个圣诞节。在这样的气氛中,他拿起了画笔,把对爱人的怀念和内疚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于是《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就诞生了,那是毕加索与欧嘉爱情的结晶,是他对恋人深深的爱恋与不舍。

在绘画过程中,毕加索很快地发现了写实主义的古典画风。这样的创作风格一直持续到1925年“变形时期”伊始之时。这幅《海边的女人》是毕加索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画作,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磅礴的气势。

《六》超现实主义时期 《没有主人的铁锤》

1927年,邂逅了年轻美丽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才使毕加索逐渐走出了上一段悲伤的时期。

这一时期,毕加索结识了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此时的他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没有主人的铁锤》是他这一时期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代表了他这时期的生活基调。

《七》蜕变时期 《格尔尼卡》

我想,可以这么说,这个蜕变时期是继立体主义时期之后,毕加索绘画的又一个高潮期。 这时期的毕加索情绪复杂、纠结。因此他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的手法,来表现他的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的交织,郁结在心头难以释怀。

在一段痛苦的时期中,毕加索创造出了我最爱的作品《梦》,以及他那幅伟大的不朽之作《格尔尼卡》。《格尔尼卡》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本对政治毫不关心,然而对于这样的野蛮行径,他表现出了无比的愤慨,他用了一个半月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 《八》田园时期 《画家与模特儿》

后期的毕加索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为主,手法更加运用灵活娴熟,画面粗犷干劲,和谐统一。

在后期众多的画作中,我觉得《画家与模特儿》是其中较突出的一部,它深刻地展现出毕加索对各种表现手法自然地运用,反应了他后期生活的平静与清闲。

毕加索是个一生都在不断地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在各种变异风格中,都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再次翻开《毕加索作品集》时,我的心上涌起阵阵感动。手轻轻翻过每一幅都沾着他的鲜血的作品,原来这一本画册就描绘完了我深爱着的人的一生啊!


相关内容

  • [美术概论]期末考试100分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1.0分) ∙ A . 苏维埃共和国 ∙ ∙ 苏联 B . ∙ ∙ 巴黎公社 C . ∙ ∙ 第一国际 D . ∙ 我的答案:C 2 当代艺术作品<草船借箭>的创作者是以下哪位?()(1.0分) ∙ 方 ...

  • #中西方写实绘画差异
  •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 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 ...

  • 梵高和毕加索的画为什么贵?
  • 梵高是第一个"画"出了时间的人,毕加索是第一个"画"出了空间的人. 说到绘画艺术,就不得不提到梵高,说起梵高,就不得不得不提到他那副广为流传的名作<星空>. <星空>梵高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二是破碎的短线.画面呈 ...

  • 浅谈速写在美术高考学习中的重要性
  • 摘要:速写是美术专业基础训练的重要科目之一,它不仅是锻炼造型能力.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速写是每个画家具有的基本功之一.它是画家在体验生活与观察生活中灵感的结晶. 在美术高考学习中,速写有着突出的地位. 关键词:速写:高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 ...

  • [在绘画中永生]教案
  • 在绘画中永生 --外国肖像画赏析 一.教学目标: 欣赏部分外国肖像画代表作,了解肖像画诞生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研究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的一些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以作品产生的年代为轴,引导学生了解肖像绘画的作用和演变风格.体会不同时期的绘画审美. 难点:用辩 ...

  • 寻觅艺术的真谛
  • 寻觅艺术的真谛 摘要:在当代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都呈现出纷纭多姿的 面貌.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境下,艺术真谛的寻觅对于不管 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主体还是艺术欣赏者来说都显得格外重要.本文 通过古今中外艺术现象尤其侧重近现代艺术现象展开阐释.对于艺 术真谛这一艺术中永恒的话题 ...

  •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
  • 浅析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 摘 要:再现与表现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历来的文艺理论研究中被艺术家争论不休.再现与表现不但是艺术鉴赏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创作:关系:再现:表现 一.名词解释 艺术中所谓的&quo ...

  • 小学美术知识复习资料(打印
  • 小学美术知识复习资料 一. 基础知识部分 1. 中国写意画讲究用笔和用墨, 用笔包括(落笔),(行笔),(收笔). 用墨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的运用. 2. 传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是(勾).(皴).(点).(染). 3. 绘画中的色彩美是指(统一)与(变化)中的美. 4. 色彩的差别大是( ...

  • 我喜欢的美术作品
  • 我喜欢的美术作品 --凡高印象 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思考的主题:艺术,首先闪现在你脑海中的是怎样一个画面?是冲击你眼球的一个个抽象的画面,还是一幅幅逼真的写实风格让你瞠目结舌,又或许是一片空白充斥着整个意识,让你左右不了此刻的思想? 一个画家,或许从一开始,这就标志着一种关键的,难以沟通的差异,但在这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