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 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社会决心, 只是一个消极参与者。除了改善国际环

境, 中国最初加入国际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为

国际组织的一员, 从而获得利益(例如从世界银行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获得发展援助), 而并不一定

是为了在这些组织中发挥作用, 以及改变国际体系

的结构和方向。③

冷战的结束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契机。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局势以及不断提升的综

合国力, 中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脚步:由消极融入变

为积极融入、由部分融入变为全面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诉求开始超越实在的“利益”概

念, 考虑如何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例如,

中国开始关注国际议题的设定, 注重影响国际规则

的形成, 乃至成为一些新的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

际安排、国际框架的支持者、建议者、建设者, 甚至某

种领导者。④如果说1997 年中国宣布做国际社会中

“负责任的大国”表明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决心

的话, 那么,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

算作是中国成功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标志。截止目

前, 中国参加了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 签署了

300 多个国际公约。

95

总体而言, 经过30 年改革开放, 一个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

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 中国

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

起:中国的巨大成就是在参与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

而中国的发展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

出了重大贡献。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 “中国发

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

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 恰逢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而

又转瞬即逝的大好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通过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引进大量资金、学习先进技

术、借鉴成功经验, 继而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后, 中国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缩小了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 而且也使社会制度经受了新考验。一

句话, 改革开放30 年, 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

30 年。

在经济上, 1987 年4 月, 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

洛伐克总理的谈话中提到, 如果中国能够“在20 世

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的水平” , 那就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⑤2007

年的十七大报告对邓小平提出的“如果”做出了肯定

的判断: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

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 年以来, 中国年均进口

增速达到16 .7 %, 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进口

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10 %,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2001 年

以来, 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 亿美元, 为相关国家

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 万个就业机会。现在有人把

中国与美国并列, 称作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 ,

这也许有些夸大, 但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不容置疑。

在政治上, 邓小平曾指出,“所谓多极, 中国算一

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 怎么样也算一极” 。⑥在当

今的国际格局中, 中国更是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一

极,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大国际

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作为联合国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

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蓝盔部队从1992 年执行维

和行动以来已走过15 年历程, 中国已成为五个常任

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另外, 无

论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 还是在“ 中非合作论

坛”上;无论是在朝核半岛六方会谈中, 还是在亚欧

会议上, 中国的声音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概言之, 经过30 年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

大幅增强,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对国际格局正在产生

深远影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研究员大卫·沃

尔表示:“在全球政治的哪一个领域, 你都必须注意

中国的存在。” ⑦

(二)客观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中国GDP 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

提高, 有些头脑发热的中国人开始做起中国何时将

超过美国的“ 美梦” 。尽管此等人士目前还只是少

数, 但降低此类“狂燥热” , 保持“未雨绸缪” 、“居安思

危”的忧患意识仍非常必要。我们必须承认, 中国国

际地位是在提升, 但是距离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的

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 从发展业绩上看, 尽管中国GDP 增长迅

速, 排名世界第四, 但__________人均GDP 还很低, 排在世界

100 位之后。中国还有约2000 万贫困人口, 有一亿

人每天人均生活费不足1 美元。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甚至

十几代人的努力。

其次, 从发展态势上看, 尽管中国和美国在当今

世界经济领域似乎是在唱主角, 但是双方的位置极

不平等。中国庞大的出口基本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

品为主, 而美国的出口基本上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

主。因此, 虽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增量部分占了很

大的比例, 甚至可以说世界经济增长的部分靠中国

带动, 但中国真正能够支配世界的方面还说不上。⑧

第三, 从发展作为上看, 尽管中国已加入多数重

要的国际组织, 但是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然十

分有限。苏长和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在多

边国际制度中的活动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议程设

置或者动议能力不强, 通俗地说, 就是对“话题权”的

影响太小,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听众(观众)而不是

演员;中国除了在人权和环境制度中有一定作用以

外, 在其他许多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只是象征性的, 我

们提出的许多主张太空洞、太原则, 政治宣传味道

重, 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少;对规则的利用能力弱,

这与对规则的不熟悉有关。⑨

第四, 从发展预期上看, 尽管中国经济保持着快

速发展, 但是今后能否继续保持如此发展速度还是

未知数。众所周知, 当日本处于20 世纪80 年代经

济发展持续攀升时, 有人预言20 世纪末日本将赶上

96

美国, 日本全体国民也踌躇满志期盼着美好愿望的

早日实现。然而, 事与愿违, 当历史跨入90 年代时,

迎接日本的却是“失去的十年” 。美国《华盛顿邮报》

2008 年4 月20 日的专栏文章《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评论道:“在泡沫经济中, 人们会觉得好日子将永远

持续下去。上世纪80 年代日本人有这种感觉, 90

年代末美国人有这种感觉。如今, 中国人也是这么

想的。在他们眼里, `经济奇迹' 的阳光无比灿

烂———而殊不如, 乌云已在悄悄逼近。” ⑩这应该引

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公交对国家综合实力、外

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总体的、概括的认识和评

价, 是该国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生态、国民、

__________领袖等诸方面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印

象、看法、态度 1 。由此可见, 一国国家形象包括国

家形象(国家的第一形象)与国际形象(国家的第二

形象)两种, 前者指该国自身认定或试图谋取的基本

精神面貌与政治声誉;后者指他国对该国的评价。

一国国家形象的最理想状态是国家的第一形象与第

二形象达到完全的一致, 但由于国家形象在很大程

度上是一个主观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在

国际社会, 相比较而言, 国家更看重第二形象, 然而

残酷的现实往往是第二形象明显逊于第一形象。

(一)中国的第二形象———“中国威胁论”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由于中国的对外

开放及中美正式建交, 美国兴起一轮“中国热” , 开始

关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在他们眼中,

中国虽然土地广袤、人口众多, 但是经济落后、政治

专制、军事不透明, 因此持有“中国崩溃论” 的观点。

90 年代中期, 美国再次掀起“ 中国热” , 与前一次不

同, 此次吸引美国眼球的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他

们看到的是一个“崛起”的中国。惯有的“罗马式思

维”告诉他们,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 中国必然要不

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进而寻求挑战既存的国际

格局, 况且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由此催生了

“中国威胁论” 。

“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缘由众多, 但最根本的原

因在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忧, 尤其是对中国崛起模式

的担忧。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要么孤立于西方, 要

么依附于西方), 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以“摸着石

头过河”的方式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事实表明, 西方模式不能解决当今世界

面临两大难题:贫困/发展问题与和平/战争问题。

首先, 西方主导的华盛顿模式(市场化+私有化)加

剧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其次, 西方主导的“民

主输出”模式导致了世界动荡不安。中国模式虽然

还在完善之中, 但在解决这两个难题方面, 已经证明

了自己独特的影响。 12因此, 中国模式不仅已经为越

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重视, 而且也对像俄罗斯这

样的转型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几个世纪以来, 西

方一直有着很强的使命感, 试图将自己的价值体系

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达此目的, 甚至动用武力。而如

今, 中国模式正在削弱很多发展中国家对西方价值

体系的信心, 这怎能不让西方感到恐惧和威胁。

(二)如何认识“中国威胁论”

自冷战结束以来, “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 并有

逐渐扩大之势, 从“中国经济威胁论”扩展到包括“中

国环境威胁论” 、“中国能源威胁论” 、“中国军事威胁

论”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无论中国做什么, 都始

终摆脱不了这种言论的困扰。对此, 应保持清醒的

认识和理性判断。

首先, “中国威胁论”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

何谓“ 威胁” ?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主观感

受。从日常来看, 往往是落后者被称为威胁, 或者处

于同一层次或等级的行为体彼此视对方为威胁, 而

很少有下级视上级为威胁的。国际社会亦如此, 只

有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些国家才会被冠以“威胁”之

名。由此可知, 只要中国的崛起还是一个进行时,

“中国威胁论”就不会停歇。

其次, “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如

前所述, 往往是落后者被称为“威胁” , 但是, 并非所

有的落后者都会被冠以“威胁” 之名, 只有那些表现

出强劲上升态势且被先进者视为潜在对手的落后者

才会被视为“威胁” 。“中国威胁论”本身说明中国在

快速发展, 我们应“习惯”于听到“中国威胁论” , 它表

明中国还在发展, 如果哪段时间听不到“ 中国威胁

论”时, 反到应引起高度重视, 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已

超过了他国, 还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已经停止。另外,

“中国威胁论”的存在也可以使国人自省, 时刻保持

忧患意识, 进而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再次, 面对“中国威胁论” , 要有一颗平常心。面

对此起彼伏的“中国威胁论” , 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为

其所绊或牵怒于人, 两者都极不利于中国的进一步

发展, 保持平常心极为重要。回眸历史, 没有哪个大

国的崛起能够避免“威胁论”的困扰。所以, 我们在

看到“中国威胁论”带来压力的同时, 要明白这也是

一种正常的国际现象。国人有一种特性, 就是特别

97

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 一听到批评的言论就着急

的不知所措;一听到赞扬的言论就高兴的手舞足蹈。

实事求是地讲, 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没有自己的

评判标准。我们需要一种“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

吧”的胸怀。面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 我们有权表

达愤怒和抗议, 但一定要有个“度” , 不能过火。

最后, 面对“中国威胁论” ,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

听到“中国威胁论” , 大部分国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特

别委屈:我们从来就没有威胁过他国, 怎么竟有这样

的说法呢? 我们在思考“ 中国威胁论” 的产生原因

时, 大多归因于西方对中国的不了解乃至有意无意

地曲解。但是, 如果站在西方的立场, 恐怕就未必如

此了。比如我们认为自己总是“与人为善” , “但这种

看法, 在一些外国人看来, 不是不可以挑战的” 。 13因

此, 文化的差异、思维习惯的不同是中国与西方发生

纠纷、产生分歧、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

换一种角度, 换一种思维,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和

分析问题, 用西方式的思维和话语表达中国的立场

和主张, 效果也许会更好。

四、中国的国际责任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强调利用

有利的国际形势集中精力发展自己, 此时的中国没

有承担国际责任的意识, 国际社会也没有要求中国

承担国际责任的期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

实力的增强, 中国开始考量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

的问题, 而国际社会也开始期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承担更多和更大的责任。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责任论”

面对崛起的中国, 曾经企图遏制和围堵中国崛

起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在散布“中国威胁论”

谣言的同时, 提出“ 中国责任论” 。2005 年9 月21

日, 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 佐利克在纽约美中关系

全国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何处去:从成员到

责任》的政策演说。他指出, 美国过去30 年来的对

华接触政策已经成功地将中国融入了国际体系之

中, 中国成为了国际制度的参与者。然而, 新的形势

要求美国不能再停留在单纯的接触政策之上, 而是

要促使中国变成国际系统中一个负责任的规则制定

者, 让其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 来加强让其得

以发展的现代国际制度, 甚至参与塑造未来的国际

新体系, 以减少西方大国维护国际体系稳定的制度

成本, 这便是“中国责任论”的最初版本。

按照西方的观点, 国际体系中的大国负有提供

国际公共物品和维持国际秩序的责任。因此, 由美

国提出但代表整个西方观点的“中国责任论” , 具有

深刻的战略内涵:中国还是一个“处在战略十字路

口”的国家,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利益攸关方” , 真

正地负起责任, 就应当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政

治体制上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看齐, 实现彻底的“转

型” 。 14实际上, “中国责任论” 反映了西方大国对中

国的一种复杂心态:一方面, 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

升情况下, 它们不得不调整对华战略, 承认中国的崛

起及其国际利益。另一方面, 在自身呈衰落趋势情

况下, 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崛起后的行为方

式感到极度不安。

(二)中国自身认定的“负责任的大国”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国际上期望和要求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

高。对此, 中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1 .中国应该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成员之一, 为国际社会发展

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是中国人民应尽的责任。 15理

由是:从大国的成长规律来看, 大国承担国际责任是

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 它源于“国际

社会要求”和“大国自身需求” 两个方面。中国作为

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国, 自然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责

任”就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从国

际来看, 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成为某些国际公共物品

的提供者, 包括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保

障一定范围内的经济秩序, 使得区内国家获得经济

发展的良好环境;维护通约性的国际准则;制止违反

国际法和国际道德的行为等等。从国内来看, 人们

对中国国际责任的期待飞涨, 也是中国从自身的国

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合法性出发所做的必然的选

择。事实上, 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有助于中国

树立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有助于中国尽快和更

少代价地融入国际主流社会, 有助于引领中国国内

经济政治的发展方向。 16因此, 中国政府于1997 年

做出了一个明智之举, 正式对外宣布中国要做一个

“负责任的大国。”这一举措, 既可满足广大发展中国

家对中国的期望, 也可减少西方大国对中国崛起的

疑虑, 从而不致于在国际上受到孤立。

2 .中国应该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

中国应该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 这是一个理论

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

问题。

第一,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首先是对中国人民负

98

责。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 中国自然应该承担更多

的国际责任, 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来推进和平和发

展事业。但我们需要铭记: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首先

要对中国人民负责。西方大国在谈论“中国责任”

时, 主要是要求中国在维护现存国际体系稳定等方

面承担更大责任。也就是说, 西方大国所要求的“中

国责任”主要是指中国的国际责任。但中国责任不

仅仅是国际责任, 还有国内责任。中国的和平发展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内部的和谐发展与外部的和谐

稳定,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内部不和谐, 中国的发展

就不可持续;如果外部不和谐, 中国的发展就会受到

钳制。特别是随着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广度和深度

越来越大, 中国发展受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联动效

应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17因此, “中国责任”是国内

责任与国际责任的统一, 与国际责任相比, 国内责任

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是对世界而不是对特

定国家负责。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 是做对世

界和平与稳定、人类发展负责任的大国, 而不是做对

某个大国、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负责任的大国。一

方面, 中国已经融入国际秩序, 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组

成部分, 也是国际秩序的受益者, 因此中国承担的国

际责任不是反对现存国际秩序;另一方面, 现存国际

秩序还有许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公正、不公平

的地方,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应该承担起建设公

正、公平国际新秩序的责任。因此, 中国要成为一个

负责任的大国, 既不是对发达国家负责, 也不是对特

定发展中国家负责, 而是对整个世界负责。

第三,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须与实力相匹配。中

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 自然要承担国际责任, 随着

实力的增长, 承担的国际责任也应该得到相应地扩

大。但需要谨记的是:中国不能承担超出自身实力

范围的国际责任。这需要对中国的自身实力和国际

地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中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应

该从这个定位出发去制定, 而不能超出这个定位。

中__________国当前的定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的、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从这个定位出发, 作

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

国, 中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发展中国家和社会

主义国家的利益;作为地区大国, 中国需要为亚洲的

和平、稳定、繁荣而努力;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

大国, 中国需要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贡献力

量。 18显然, 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与西方国家所要求

的“中国责任论”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由中国的实

力所决定的。我们决不能为满足西方的要求而过早

地背上“大国责任” , 否则, 很有可能造成超负荷运

转, 最终使中国和平发展受阻。

第四,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不是干涉内政。中国

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 既不能无视起码的国际责任

要求, 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同时也不能像有些国家

那样假借承担国际责任之名行干涉内政之实。作为

联合国的重要成员国之一, 中国要按照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准则办事, 在国际关系公认的基本准则下, 合

法地承担责任, 尊重各国的主权与人民自主选择发

展道路的权利, 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

注 释

①②⑤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4 、373 、224 、353 页。

③④ 庞中英《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载于《现代 国际关系》2006 年第4 期。

⑦ 转引自“ 八国集团需要中国” , 载于《环球时报》2005 年7 月11 日。

⑧ 转引自《中国的世界位置、中国与世界关系和中国价值》,

http :// w ww .chinadaily .com .cn/ 2007npc/ 2007 - 03/

04/ co ntent 819040.htm

⑨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 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4 期。

⑩ 转引自戴闻名等《中国下一种形象》, 载于《瞭望东方周

刊》2004 年第37 期。

1 陈琅《增强中国“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载于《江汉 论坛》2008 年第2 期。

12 张维为《中国模式可能是最不坏的模式》, 载于《环球时

报》2008 年1 月4 日。

13 转引自黄琳, 蔡明东《不能骄傲的民族》, 载于《瞭望东方

周刊》2004 年第37 期。

14 18 刘建飞《“ 中国责任论” :挑战还是机遇》, 载于《瞭望》 2007 年第23 期。

15 马振岗《中国的责任与“ 中国责任论”》, 载于《国际问题研 究》2007 年第3 期。

16 钟__________世文《和平发展战略中的中国国际责任问题》, 载于《中 国经贸》2007 年第12 期。

17 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与空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2 年版第7 页。

[ 责任编辑 胡宗山]

99__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 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社会决心, 只是一个消极参与者。除了改善国际环

境, 中国最初加入国际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为

国际组织的一员, 从而获得利益(例如从世界银行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里获得发展援助), 而并不一定

是为了在这些组织中发挥作用, 以及改变国际体系

的结构和方向。③

冷战的结束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契机。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局势以及不断提升的综

合国力, 中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脚步:由消极融入变

为积极融入、由部分融入变为全面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诉求开始超越实在的“利益”概

念, 考虑如何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例如,

中国开始关注国际议题的设定, 注重影响国际规则

的形成, 乃至成为一些新的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

际安排、国际框架的支持者、建议者、建设者, 甚至某

种领导者。④如果说1997 年中国宣布做国际社会中

“负责任的大国”表明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决心

的话, 那么,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

算作是中国成功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标志。截止目

前, 中国参加了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 签署了

300 多个国际公约。

95

总体而言, 经过30 年改革开放, 一个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

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 中国

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

起:中国的巨大成就是在参与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

而中国的发展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

出了重大贡献。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 “中国发

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

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 恰逢经济全球化深入

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使中国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而

又转瞬即逝的大好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通过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引进大量资金、学习先进技

术、借鉴成功经验, 继而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后, 中国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缩小了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 而且也使社会制度经受了新考验。一

句话, 改革开放30 年, 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

30 年。

在经济上, 1987 年4 月, 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

洛伐克总理的谈话中提到, 如果中国能够“在20 世

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的水平” , 那就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⑤2007

年的十七大报告对邓小平提出的“如果”做出了肯定

的判断: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

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 年以来, 中国年均进口

增速达到16 .7 %, 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进口

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10 %,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2001 年

以来, 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 亿美元, 为相关国家

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 万个就业机会。现在有人把

中国与美国并列, 称作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 ,

这也许有些夸大, 但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不容置疑。

在政治上, 邓小平曾指出,“所谓多极, 中国算一

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 怎么样也算一极” 。⑥在当

今的国际格局中, 中国更是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一

极,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大国际

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作为联合国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

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蓝盔部队从1992 年执行维

和行动以来已走过15 年历程, 中国已成为五个常任

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之一。另外, 无

论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 还是在“ 中非合作论

坛”上;无论是在朝核半岛六方会谈中, 还是在亚欧

会议上, 中国的声音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概言之, 经过30 年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

大幅增强,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对国际格局正在产生

深远影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研究员大卫·沃

尔表示:“在全球政治的哪一个领域, 你都必须注意

中国的存在。” ⑦

(二)客观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中国GDP 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

提高, 有些头脑发热的中国人开始做起中国何时将

超过美国的“ 美梦” 。尽管此等人士目前还只是少

数, 但降低此类“狂燥热” , 保持“未雨绸缪” 、“居安思

危”的忧患意识仍非常必要。我们必须承认, 中国国

际地位是在提升, 但是距离一个真正的、名符其实的

大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 从发展业绩上看, 尽管中国GDP 增长迅

速, 排名世界第四, 但__________人均GDP 还很低, 排在世界

100 位之后。中国还有约2000 万贫困人口, 有一亿

人每天人均生活费不足1 美元。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甚至

十几代人的努力。

其次, 从发展态势上看, 尽管中国和美国在当今

世界经济领域似乎是在唱主角, 但是双方的位置极

不平等。中国庞大的出口基本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产

品为主, 而美国的出口基本上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

主。因此, 虽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增量部分占了很

大的比例, 甚至可以说世界经济增长的部分靠中国

带动, 但中国真正能够支配世界的方面还说不上。⑧

第三, 从发展作为上看, 尽管中国已加入多数重

要的国际组织, 但是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然十

分有限。苏长和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在多

边国际制度中的活动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议程设

置或者动议能力不强, 通俗地说, 就是对“话题权”的

影响太小,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听众(观众)而不是

演员;中国除了在人权和环境制度中有一定作用以

外, 在其他许多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只是象征性的, 我

们提出的许多主张太空洞、太原则, 政治宣传味道

重, 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少;对规则的利用能力弱,

这与对规则的不熟悉有关。⑨

第四, 从发展预期上看, 尽管中国经济保持着快

速发展, 但是今后能否继续保持如此发展速度还是

未知数。众所周知, 当日本处于20 世纪80 年代经

济发展持续攀升时, 有人预言20 世纪末日本将赶上

96

美国, 日本全体国民也踌躇满志期盼着美好愿望的

早日实现。然而, 事与愿违, 当历史跨入90 年代时,

迎接日本的却是“失去的十年” 。美国《华盛顿邮报》

2008 年4 月20 日的专栏文章《中国经济是否过热》

评论道:“在泡沫经济中, 人们会觉得好日子将永远

持续下去。上世纪80 年代日本人有这种感觉, 90

年代末美国人有这种感觉。如今, 中国人也是这么

想的。在他们眼里, `经济奇迹' 的阳光无比灿

烂———而殊不如, 乌云已在悄悄逼近。” ⑩这应该引

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中国的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外公交对国家综合实力、外

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总体的、概括的认识和评

价, 是该国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生态、国民、

__________领袖等诸方面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印

象、看法、态度 1 。由此可见, 一国国家形象包括国

家形象(国家的第一形象)与国际形象(国家的第二

形象)两种, 前者指该国自身认定或试图谋取的基本

精神面貌与政治声誉;后者指他国对该国的评价。

一国国家形象的最理想状态是国家的第一形象与第

二形象达到完全的一致, 但由于国家形象在很大程

度上是一个主观判断, 要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在

国际社会, 相比较而言, 国家更看重第二形象, 然而

残酷的现实往往是第二形象明显逊于第一形象。

(一)中国的第二形象———“中国威胁论”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由于中国的对外

开放及中美正式建交, 美国兴起一轮“中国热” , 开始

关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在他们眼中,

中国虽然土地广袤、人口众多, 但是经济落后、政治

专制、军事不透明, 因此持有“中国崩溃论” 的观点。

90 年代中期, 美国再次掀起“ 中国热” , 与前一次不

同, 此次吸引美国眼球的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他

们看到的是一个“崛起”的中国。惯有的“罗马式思

维”告诉他们,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 中国必然要不

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进而寻求挑战既存的国际

格局, 况且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由此催生了

“中国威胁论” 。

“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缘由众多, 但最根本的原

因在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忧, 尤其是对中国崛起模式

的担忧。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要么孤立于西方, 要

么依附于西方), 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以“摸着石

头过河”的方式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事实表明, 西方模式不能解决当今世界

面临两大难题:贫困/发展问题与和平/战争问题。

首先, 西方主导的华盛顿模式(市场化+私有化)加

剧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其次, 西方主导的“民

主输出”模式导致了世界动荡不安。中国模式虽然

还在完善之中, 但在解决这两个难题方面, 已经证明

了自己独特的影响。 12因此, 中国模式不仅已经为越

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重视, 而且也对像俄罗斯这

样的转型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几个世纪以来, 西

方一直有着很强的使命感, 试图将自己的价值体系

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达此目的, 甚至动用武力。而如

今, 中国模式正在削弱很多发展中国家对西方价值

体系的信心, 这怎能不让西方感到恐惧和威胁。

(二)如何认识“中国威胁论”

自冷战结束以来, “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 并有

逐渐扩大之势, 从“中国经济威胁论”扩展到包括“中

国环境威胁论” 、“中国能源威胁论” 、“中国军事威胁

论”等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无论中国做什么, 都始

终摆脱不了这种言论的困扰。对此, 应保持清醒的

认识和理性判断。

首先, “中国威胁论”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

何谓“ 威胁” ?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主观感

受。从日常来看, 往往是落后者被称为威胁, 或者处

于同一层次或等级的行为体彼此视对方为威胁, 而

很少有下级视上级为威胁的。国际社会亦如此, 只

有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些国家才会被冠以“威胁”之

名。由此可知, 只要中国的崛起还是一个进行时,

“中国威胁论”就不会停歇。

其次, “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如

前所述, 往往是落后者被称为“威胁” , 但是, 并非所

有的落后者都会被冠以“威胁” 之名, 只有那些表现

出强劲上升态势且被先进者视为潜在对手的落后者

才会被视为“威胁” 。“中国威胁论”本身说明中国在

快速发展, 我们应“习惯”于听到“中国威胁论” , 它表

明中国还在发展, 如果哪段时间听不到“ 中国威胁

论”时, 反到应引起高度重视, 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已

超过了他国, 还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已经停止。另外,

“中国威胁论”的存在也可以使国人自省, 时刻保持

忧患意识, 进而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再次, 面对“中国威胁论” , 要有一颗平常心。面

对此起彼伏的“中国威胁论” , 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为

其所绊或牵怒于人, 两者都极不利于中国的进一步

发展, 保持平常心极为重要。回眸历史, 没有哪个大

国的崛起能够避免“威胁论”的困扰。所以, 我们在

看到“中国威胁论”带来压力的同时, 要明白这也是

一种正常的国际现象。国人有一种特性, 就是特别

97

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 一听到批评的言论就着急

的不知所措;一听到赞扬的言论就高兴的手舞足蹈。

实事求是地讲, 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没有自己的

评判标准。我们需要一种“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

吧”的胸怀。面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 我们有权表

达愤怒和抗议, 但一定要有个“度” , 不能过火。

最后, 面对“中国威胁论” ,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

听到“中国威胁论” , 大部分国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特

别委屈:我们从来就没有威胁过他国, 怎么竟有这样

的说法呢? 我们在思考“ 中国威胁论” 的产生原因

时, 大多归因于西方对中国的不了解乃至有意无意

地曲解。但是, 如果站在西方的立场, 恐怕就未必如

此了。比如我们认为自己总是“与人为善” , “但这种

看法, 在一些外国人看来, 不是不可以挑战的” 。 13因

此, 文化的差异、思维习惯的不同是中国与西方发生

纠纷、产生分歧、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

换一种角度, 换一种思维,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和

分析问题, 用西方式的思维和话语表达中国的立场

和主张, 效果也许会更好。

四、中国的国际责任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强调利用

有利的国际形势集中精力发展自己, 此时的中国没

有承担国际责任的意识, 国际社会也没有要求中国

承担国际责任的期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

实力的增强, 中国开始考量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

的问题, 而国际社会也开始期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

承担更多和更大的责任。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责任论”

面对崛起的中国, 曾经企图遏制和围堵中国崛

起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在散布“中国威胁论”

谣言的同时, 提出“ 中国责任论” 。2005 年9 月21

日, 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 佐利克在纽约美中关系

全国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何处去:从成员到

责任》的政策演说。他指出, 美国过去30 年来的对

华接触政策已经成功地将中国融入了国际体系之

中, 中国成为了国际制度的参与者。然而, 新的形势

要求美国不能再停留在单纯的接触政策之上, 而是

要促使中国变成国际系统中一个负责任的规则制定

者, 让其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 来加强让其得

以发展的现代国际制度, 甚至参与塑造未来的国际

新体系, 以减少西方大国维护国际体系稳定的制度

成本, 这便是“中国责任论”的最初版本。

按照西方的观点, 国际体系中的大国负有提供

国际公共物品和维持国际秩序的责任。因此, 由美

国提出但代表整个西方观点的“中国责任论” , 具有

深刻的战略内涵:中国还是一个“处在战略十字路

口”的国家,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利益攸关方” , 真

正地负起责任, 就应当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政

治体制上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看齐, 实现彻底的“转

型” 。 14实际上, “中国责任论” 反映了西方大国对中

国的一种复杂心态:一方面, 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

升情况下, 它们不得不调整对华战略, 承认中国的崛

起及其国际利益。另一方面, 在自身呈衰落趋势情

况下, 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崛起后的行为方

式感到极度不安。

(二)中国自身认定的“负责任的大国”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国际上期望和要求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

高。对此, 中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1 .中国应该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成员之一, 为国际社会发展

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是中国人民应尽的责任。 15理

由是:从大国的成长规律来看, 大国承担国际责任是

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 它源于“国际

社会要求”和“大国自身需求” 两个方面。中国作为

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国, 自然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责

任”就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从国

际来看, 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成为某些国际公共物品

的提供者, 包括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保

障一定范围内的经济秩序, 使得区内国家获得经济

发展的良好环境;维护通约性的国际准则;制止违反

国际法和国际道德的行为等等。从国内来看, 人们

对中国国际责任的期待飞涨, 也是中国从自身的国

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合法性出发所做的必然的选

择。事实上, 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有助于中国

树立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有助于中国尽快和更

少代价地融入国际主流社会, 有助于引领中国国内

经济政治的发展方向。 16因此, 中国政府于1997 年

做出了一个明智之举, 正式对外宣布中国要做一个

“负责任的大国。”这一举措, 既可满足广大发展中国

家对中国的期望, 也可减少西方大国对中国崛起的

疑虑, 从而不致于在国际上受到孤立。

2 .中国应该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

中国应该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 这是一个理论

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

问题。

第一,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首先是对中国人民负

98

责。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 中国自然应该承担更多

的国际责任, 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来推进和平和发

展事业。但我们需要铭记: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首先

要对中国人民负责。西方大国在谈论“中国责任”

时, 主要是要求中国在维护现存国际体系稳定等方

面承担更大责任。也就是说, 西方大国所要求的“中

国责任”主要是指中国的国际责任。但中国责任不

仅仅是国际责任, 还有国内责任。中国的和平发展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内部的和谐发展与外部的和谐

稳定,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内部不和谐, 中国的发展

就不可持续;如果外部不和谐, 中国的发展就会受到

钳制。特别是随着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广度和深度

越来越大, 中国发展受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联动效

应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17因此, “中国责任”是国内

责任与国际责任的统一, 与国际责任相比, 国内责任

显得更为重要。

第二,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是对世界而不是对特

定国家负责。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 是做对世

界和平与稳定、人类发展负责任的大国, 而不是做对

某个大国、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负责任的大国。一

方面, 中国已经融入国际秩序, 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组

成部分, 也是国际秩序的受益者, 因此中国承担的国

际责任不是反对现存国际秩序;另一方面, 现存国际

秩序还有许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公正、不公平

的地方,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应该承担起建设公

正、公平国际新秩序的责任。因此, 中国要成为一个

负责任的大国, 既不是对发达国家负责, 也不是对特

定发展中国家负责, 而是对整个世界负责。

第三,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须与实力相匹配。中

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 自然要承担国际责任, 随着

实力的增长, 承担的国际责任也应该得到相应地扩

大。但需要谨记的是:中国不能承担超出自身实力

范围的国际责任。这需要对中国的自身实力和国际

地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中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应

该从这个定位出发去制定, 而不能超出这个定位。

中__________国当前的定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的、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从这个定位出发, 作

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

国, 中国应该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发展中国家和社会

主义国家的利益;作为地区大国, 中国需要为亚洲的

和平、稳定、繁荣而努力;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

大国, 中国需要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贡献力

量。 18显然, 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与西方国家所要求

的“中国责任论”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由中国的实

力所决定的。我们决不能为满足西方的要求而过早

地背上“大国责任” , 否则, 很有可能造成超负荷运

转, 最终使中国和平发展受阻。

第四, 中国承担国际责任不是干涉内政。中国

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 既不能无视起码的国际责任

要求, 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同时也不能像有些国家

那样假借承担国际责任之名行干涉内政之实。作为

联合国的重要成员国之一, 中国要按照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准则办事, 在国际关系公认的基本准则下, 合

法地承担责任, 尊重各国的主权与人民自主选择发

展道路的权利, 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

注 释

①②⑤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4 、373 、224 、353 页。

③④ 庞中英《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载于《现代 国际关系》2006 年第4 期。

⑦ 转引自“ 八国集团需要中国” , 载于《环球时报》2005 年7 月11 日。

⑧ 转引自《中国的世界位置、中国与世界关系和中国价值》,

http :// w ww .chinadaily .com .cn/ 2007npc/ 2007 - 03/

04/ co ntent 819040.htm

⑨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 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4 期。

⑩ 转引自戴闻名等《中国下一种形象》, 载于《瞭望东方周

刊》2004 年第37 期。

1 陈琅《增强中国“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载于《江汉 论坛》2008 年第2 期。

12 张维为《中国模式可能是最不坏的模式》, 载于《环球时

报》2008 年1 月4 日。

13 转引自黄琳, 蔡明东《不能骄傲的民族》, 载于《瞭望东方

周刊》2004 年第37 期。

14 18 刘建飞《“ 中国责任论” :挑战还是机遇》, 载于《瞭望》 2007 年第23 期。

15 马振岗《中国的责任与“ 中国责任论”》, 载于《国际问题研 究》2007 年第3 期。

16 钟__________世文《和平发展战略中的中国国际责任问题》, 载于《中 国经贸》2007 年第12 期。

17 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与空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2 年版第7 页。

[ 责任编辑 胡宗山]

99__


相关内容

  • 浅析中国的崛起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各国关系的影响
  • 浅析中国的崛起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各国关系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在西方有关著述和评论频频使用"崛起",而没有用"发展".中国崛起既引发了国际社会善意的积极评论,也成为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一些政客 ...

  • 当代中国与世界
  • 当代中国与世界 前言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这一重要判断.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 ...

  •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 中国的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 徐蓝 牛大勇 载<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 论著选载157 一 中国战后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80-1991)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学者能够从海外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料 ...

  • 北大国关新中国对外关系复习
  • By RockYeung 2013年1月 一.名词解释(6'*5) [迪克西使团] 1944年7.8月间,经美方争取,在蒋介石同意下,美国政府分两批向延安派遣了一个由18人组成的军事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 ("迪克西"意指美国内战时期叛乱的南方诸州,在这里 ...

  • 中国走向世界
  • 中国走向世界 天津市紫云中学 熊国荣 一.[考点分布]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中国,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因此,中国走向世界专题成为了近几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本专题高考关注的重点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被迫对外开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与世界日益接轨:现代中国的外交:改 ...

  • 我眼中的中美关系
  • 中美关系发展史 -中美关系问题根源.当 前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题名称:中美关系史 指导教师:王志伟 学 院:工学院 专 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年 级:2010级 姓 名:孙鹏 学 号:2104022158 完成时间:2012/7/20 摘要: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

  •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
  •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 摘要: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国际形势,是制定正确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这一判断应成为我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指导思想.站 ...

  •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归纳与练习
  • [单元网络] [单元总结] 一.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1.两极格局 (1)形成:从雅尔塔体系形成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以美苏两极为基础.5 O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动摇:50年代后期至80 ...

  • 从中国-东南亚关系看马克思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 -
  • 从中国-东南亚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何龙群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530006) [关键词] 中国; 东南亚;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摘 要] 东南亚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政治体制, 地, 在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事务中具有特殊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qu ...

  • 当前大国关系与我国外交新挑战
  • 当前大国关系与我国外交新挑战 摘要 21世纪,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世界各国将在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等各方面,各领域展开新的一轮博弈.大国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21世纪,加入了世贸组织的中国,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当 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这很值得我们的思考. 世界上最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