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及其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及其特点

现代化的课程运作不能再是高度统一、单一模式化的体系,而应向“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 〔1〕方向发展,形成开放的系统,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供灵活的机制。随着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实施,教材多样化方针政策的提出与推行,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作为省级实验小学,正是抓住了这次改革的机遇,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过去整齐划一的课程结构转变为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其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是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在开发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教学相长、教学组织多样化、教育内容信息化等现代课程观。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具体体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目标的丰富性和发展性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不在于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主要在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特别是要把学生的人格、情感、审美、行为等素质的发展均纳入课程目标的范畴来设计、来实施,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涉及丰富的发展领域,而其中态度、情感、技能的发展尤为突出。为此,我们努力建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与创新的活动机制。充分重视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重视观察、实验、操作等体验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看重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获得,以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真正地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的人,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和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二)时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往往需要整块的时间。因此,我们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小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规定的前提下,每节课均缩短5分钟,即从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课时缩短后,每周课时总量均比原规定增加5课时。这样,我们每月增设了一次3~4课时(半天)的综合实践课,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只是将自然、社会、劳动、科技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同时,从这些课程中抽取所需课时,把时间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基础学科、基本内容”的系统教学,又体现了课程管理中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在时间、空间两方面都具有广泛的联系。因此,我们明确规定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营造创新氛围。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并给以充分的时间,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像,或相互争议,以理服人。培养起遇事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具有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课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内容的融通性与现实性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统整性极为明显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它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利用当今工农业科学技术,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集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展开多方面的联系。它涉及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强化了学科课程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科技与社会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领域。它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人类的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这些都是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的现实题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使综合实践课程与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校外)课程、书本教材与社会“活”教材以及与拓展型课程等等之间相互沟通、联结、渗透,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主动发展的儿童。

(四)方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过程是特殊认识与特殊实践辩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各单元都由一系列综合实践性活动贯穿而成,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如实践操作、专题研究、亲身体验、尝试实验等,不论是侧重观察、测量、记录、收集、整理、操作、讨论、比较、分类、分析、撰写报告或动手制作模型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侧重社会考察、访谈等社会性活动方式,都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

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活动,也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还有班级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活动三者的结合。正是在这些独立活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五)关系的民主性和合作性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已不再仅限于讲台,而是更多地处在学生中间,领着学生走向生活,亲身体验,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开掘,在愤悱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课堂中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一系列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使师生、生生的情感亲和、融洽,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通过实践中的发现,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

(六)资源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

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我们从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离学校5公里处的长江边筹建了一片供学生创造的新天地——新世纪“地球村”。我们租用海门长江水厂土地15亩,池塘15亩,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水厂及其附近的1 000亩水产品养殖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民兵训练基地等丰富的资源,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还把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有系统地在生活教育的总框架内进行新的统合和建构,建立与生活实践相沟通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弊端,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多方兼顾,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在基地里还建成了“地方传统文化长廊”和“现代科技长廊”,在长廊里摆放了各种当地的劳作工具和部分现代科技展品,每一样展品都是可操作的。这样,将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

(七)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我们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发展性就是要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潜能。在实践后,不可忽视学生的自我总结环节。学生在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记录、写日记和心得体会、撰写调查报告和收集各种形式的实践成果,并搞好交流,升华学生的认识。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评价策略,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取得学生的主观认同。并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度,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评价过程中扮演主角,教师则注意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以及社会的反响,获取全面的更为详实的反馈,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对有创见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及其特点

现代化的课程运作不能再是高度统一、单一模式化的体系,而应向“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 〔1〕方向发展,形成开放的系统,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供灵活的机制。随着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实施,教材多样化方针政策的提出与推行,给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作为省级实验小学,正是抓住了这次改革的机遇,突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过去整齐划一的课程结构转变为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其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是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在开发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教学相长、教学组织多样化、教育内容信息化等现代课程观。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具体体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目标的丰富性和发展性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不在于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主要在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特别是要把学生的人格、情感、审美、行为等素质的发展均纳入课程目标的范畴来设计、来实施,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涉及丰富的发展领域,而其中态度、情感、技能的发展尤为突出。为此,我们努力建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与创新的活动机制。充分重视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重视观察、实验、操作等体验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看重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获得,以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真正地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的人,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和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二)时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往往需要整块的时间。因此,我们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小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规定的前提下,每节课均缩短5分钟,即从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课时缩短后,每周课时总量均比原规定增加5课时。这样,我们每月增设了一次3~4课时(半天)的综合实践课,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只是将自然、社会、劳动、科技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同时,从这些课程中抽取所需课时,把时间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基础学科、基本内容”的系统教学,又体现了课程管理中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在时间、空间两方面都具有广泛的联系。因此,我们明确规定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营造创新氛围。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并给以充分的时间,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像,或相互争议,以理服人。培养起遇事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具有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课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内容的融通性与现实性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统整性极为明显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它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利用当今工农业科学技术,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集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展开多方面的联系。它涉及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强化了学科课程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科技与社会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领域。它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人类的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这些都是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的现实题材,面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使综合实践课程与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校外)课程、书本教材与社会“活”教材以及与拓展型课程等等之间相互沟通、联结、渗透,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主动发展的儿童。

(四)方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过程是特殊认识与特殊实践辩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各单元都由一系列综合实践性活动贯穿而成,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如实践操作、专题研究、亲身体验、尝试实验等,不论是侧重观察、测量、记录、收集、整理、操作、讨论、比较、分类、分析、撰写报告或动手制作模型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侧重社会考察、访谈等社会性活动方式,都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

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活动,也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还有班级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活动三者的结合。正是在这些独立活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五)关系的民主性和合作性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已不再仅限于讲台,而是更多地处在学生中间,领着学生走向生活,亲身体验,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开掘,在愤悱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课堂中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一系列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使师生、生生的情感亲和、融洽,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通过实践中的发现,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

(六)资源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

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我们从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离学校5公里处的长江边筹建了一片供学生创造的新天地——新世纪“地球村”。我们租用海门长江水厂土地15亩,池塘15亩,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水厂及其附近的1 000亩水产品养殖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民兵训练基地等丰富的资源,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还把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有系统地在生活教育的总框架内进行新的统合和建构,建立与生活实践相沟通的教育体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弊端,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多方兼顾,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在基地里还建成了“地方传统文化长廊”和“现代科技长廊”,在长廊里摆放了各种当地的劳作工具和部分现代科技展品,每一样展品都是可操作的。这样,将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

(七)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我们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发展性就是要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潜能。在实践后,不可忽视学生的自我总结环节。学生在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记录、写日记和心得体会、撰写调查报告和收集各种形式的实践成果,并搞好交流,升华学生的认识。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评价策略,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取得学生的主观认同。并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度,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评价过程中扮演主角,教师则注意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以及社会的反响,获取全面的更为详实的反馈,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对有创见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的学习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相关内容

  • 怎样搞好综合实践活动
  • 怎样搞好综合实践活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长期存在种种弊端:课程结构单一,学科课程一统天下,活动课程长期缺位:课程内容分化有余.整合不足,学生学习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方式,探究.合作.操作.体验.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不足:记忆.训练负担过重,而活动.实践负担严重不足: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

  • 解读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 一.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搞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课程,它既不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更不是学科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一类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新型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准确地把握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于课程的 ...

  •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 ...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1]张剑锋. 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田朋朋.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姚治松.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 ...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范围
  •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范围 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 1.教育学类 (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2)义务教育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 ...

  • 一.小学语文学科
  • 小学各学科科研课题题目参考 (一)校本教研 1.语文素养与教学艺术同步提高的实践研究 2.语文教研组活动新模式的构建与运作 3.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4.建立校内语文教学协作组的研究 5.建立校内骨干教师教学沙龙的实践 6.提高备课实效性的研究 7.备课质量评价的新探索 8.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 ...

  • 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 日照市教育学会2013年度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指南>说明: 1.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本<指南>为课题立项工作服务,促进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题. 2.课题指南项目不等同于课题名称,应用和落实的过程应是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的过程. 3.课题指南仅为学校和广 ...

  • 小学语文学科_3
  • (一)新课程实施 1.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2.课程意识的全面体现和落实 3.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颖作业设计 4.防止低年级识字回生的研究 5.扩大阅读量与增加学习负担的辩证关系 6.综合性与学科性贯通的综合研究 7.基础落实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8.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研究 9.小学语文课堂评价 ...

  • 综合实践活动纲要
  •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征求意见稿) I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II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III 3-6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IV 3-6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 V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I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