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抗战殉国第一名将 他的名字你念错了八十年

文/胡博

佟凌阁,字捷三,1892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九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佟凌阁从小就接受舅父的启蒙教育,能熟读经史,并练的一手上佳的书法。有鉴与此,佟凌阁16岁的时候被朋友推荐到高阳县公署当上了一名缮写员,但对于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的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1913年4月,左路备补军前营管带冯玉祥到河北景县招兵,佟凌阁闻讯后即辞职投军,就此在冯氏麾下效力达二十余年。

由于佟凌阁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从军不到半年就被越级提拔为哨长(排长)。佟凌阁当上军官后,逐渐发挥出擅于练兵的能力,他常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真爱民,不扰民”来勉励部属严守军纪,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冯玉祥也赞其“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素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随着冯玉祥所部的历次扩编,佟凌阁也因此得以逐级递升,到了1924年10月国民军第1军成立的时候,佟凌阁被提升为第11师第21旅少将旅长,成为冯氏西北军中的一名将领。

之后佟凌阁跟随冯玉祥、宋哲元等人转战晋、绥、豫、鲁、冀、陕数省,先后担任过第11师师长、第11军军长,以及北伐胜利后的暂编第11师师长、第30师师长、军政部参事、第1编遣区办事处委员等职。冯玉祥于1930年反蒋时,佟凌阁被任命为第27师师长,负责在西安招兵,但随着冯氏反蒋的失败,佟也被迫将部队交出,到山西高阳过起了隐居生活。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蛰伏已久的冯玉祥于4月间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佟凌阁得讯后即前往张家口,被冯玉祥任命为察哈尔省政府代理主席兼民政厅厅长、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第1军军长等要职。第1军主要由宋哲元的第29军两个团以及东北义勇军一部改编而来,辖四个师,主要担负同盟军总部驻地--张家口的卫戍任务。同年8月同盟军在各方压力下被迫解散,佟凌阁在奉命将部队交给第29军收编后,被老长官宋哲元留任为察哈尔省政府警务处处长,1935年8月又在宋氏推荐之下担任第29军副军长兼特务旅旅长,其主要任务是在位于北平南苑的军部负责直属部队的训练工作。1936年11月,第29军成立军事教育团,轮训在北平各大学的学生,佟凌阁奉命卸任特务旅旅长的兼职后改兼该团团长。军事训练团成立后,因佟凌阁坚持以“爱国卫民、誓雪国耻”为精神教育,遭到了日方的强烈抗议。为了缓和矛盾,经过宋哲元亲自召集学生解释后,才将团名更改为“军士训练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佟凌阁仍于南苑主持训练工作。在事变后的和谈阶段中,佟凌阁命令南苑驻军各部严守防务,以备日军偷袭。当时驻防在南苑的部队计有第29军特务旅(旅长孙玉田)、第38师第114旅(旅长董升堂)、骑兵第9师第2旅(旅长李殿林)、第38师特务团(团长安克敏)、第29军军官团(团长徐以智),以及由佟凌阁兼管的军士训练团,计8000余人。当宋哲元得悉和谈已无希望时,便调整部署应战,他命令南苑的守备任务改由第132师、骑兵第9师承担,副军长佟凌阁应率领军直以及特务旅和第38师所属部队撤入北平。

佟凌阁接到命令后即开始组织军部的撤退事宜,但是当7月27日夜等到了由河北河间坐车过来的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时得知,第132师的先头部队被日军阻挡于团河,预计要到28日下午才能进驻南苑接防。佟凌阁在和赵登禹商量之后决定,南苑的作战部队待第132师的部队抵达后再由佟凌阁率领撤入北平,之前仍驻原防不动,并由赵氏统一指挥。不料次日上午八时,日军第20师团第39旅团(旅团长高木义人)在飞机和大炮的火力掩护下突然从南苑的南面发起猛攻,使佟、赵的计划无法得以实施。

日军发起进攻后,迅速切断并摧毁了南苑与北平的联系,同时也使南苑驻军之间的联系受到了阻碍。加上南苑只筑有简易工事,在日军的猛烈轰炸和炮火之下,驻军伤亡惨重、工事多数被毁。在这种混乱情况下,佟凌阁先后赶至西面的赵登禹指挥部和位于东北面的骑兵第9师师长郑大章的指挥部,但却发现两个指挥部里空无一人。无奈之下,佟凌阁只得亲自前往南面阵地督率特务旅和第114旅作战。

至28日中午时分,佟凌阁见到了赵登禹派来的传令兵,传令兵说赵氏已撤往北平,并要佟凌阁率领军直剩余部队也撤入北平。佟凌阁见状,即命令第38师第114旅旅长董升堂统一指挥南面阵地各部继续抵抗,自带军士训练团的男女学生向北平撤退。临行时,佟凌阁决定利用沿途铺设的青纱帐为掩护兵分数路行进,其中一路由他亲自指挥沿大红门东边小径撤入北平城内,其余几路分别由教育长张寿龄以及所属三个大队的大队长来指挥。

下午一时许,佟凌阁一路200余人撤至大红门附近,突然遭到早已埋伏在此的日军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的阻击。佟凌阁腿部随即被日军机枪射伤,身边卫士劝他赶紧利用庄稼地作为掩护脱离战斗,但佟凌阁却说“既然敌人找上门来,就要和他死拼,这是军人天职,没有什么可说的”。言罢即投入战斗,并组织卫队掩护学生撤退,终于成功脱离了日军的伏击圈。

遗憾的是,剩余的数十余人脱险后不久,又在时村被日军调来参战的关东军集成飞行团(团长上条直)的轰炸机发现,日军随即展开猛烈轰炸。佟凌阁在指挥所部躲避时不幸头部中弹身亡,时年仅四十六岁。佟凌阁殉国后,由于国民政府官方文书书写失误,致其姓名中的“凌”字被误写为“麟”,此后又被争相转述,致将其姓名被误传为“佟麟阁”,并流传至今。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并追赠佟凌阁为陆军上将。1942年12月31日,佟凌阁获准入祀首都忠烈祠。1979年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文/胡博

佟凌阁,字捷三,1892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九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佟凌阁从小就接受舅父的启蒙教育,能熟读经史,并练的一手上佳的书法。有鉴与此,佟凌阁16岁的时候被朋友推荐到高阳县公署当上了一名缮写员,但对于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的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1913年4月,左路备补军前营管带冯玉祥到河北景县招兵,佟凌阁闻讯后即辞职投军,就此在冯氏麾下效力达二十余年。

由于佟凌阁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从军不到半年就被越级提拔为哨长(排长)。佟凌阁当上军官后,逐渐发挥出擅于练兵的能力,他常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真爱民,不扰民”来勉励部属严守军纪,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冯玉祥也赞其“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素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随着冯玉祥所部的历次扩编,佟凌阁也因此得以逐级递升,到了1924年10月国民军第1军成立的时候,佟凌阁被提升为第11师第21旅少将旅长,成为冯氏西北军中的一名将领。

之后佟凌阁跟随冯玉祥、宋哲元等人转战晋、绥、豫、鲁、冀、陕数省,先后担任过第11师师长、第11军军长,以及北伐胜利后的暂编第11师师长、第30师师长、军政部参事、第1编遣区办事处委员等职。冯玉祥于1930年反蒋时,佟凌阁被任命为第27师师长,负责在西安招兵,但随着冯氏反蒋的失败,佟也被迫将部队交出,到山西高阳过起了隐居生活。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蛰伏已久的冯玉祥于4月间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佟凌阁得讯后即前往张家口,被冯玉祥任命为察哈尔省政府代理主席兼民政厅厅长、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第1军军长等要职。第1军主要由宋哲元的第29军两个团以及东北义勇军一部改编而来,辖四个师,主要担负同盟军总部驻地--张家口的卫戍任务。同年8月同盟军在各方压力下被迫解散,佟凌阁在奉命将部队交给第29军收编后,被老长官宋哲元留任为察哈尔省政府警务处处长,1935年8月又在宋氏推荐之下担任第29军副军长兼特务旅旅长,其主要任务是在位于北平南苑的军部负责直属部队的训练工作。1936年11月,第29军成立军事教育团,轮训在北平各大学的学生,佟凌阁奉命卸任特务旅旅长的兼职后改兼该团团长。军事训练团成立后,因佟凌阁坚持以“爱国卫民、誓雪国耻”为精神教育,遭到了日方的强烈抗议。为了缓和矛盾,经过宋哲元亲自召集学生解释后,才将团名更改为“军士训练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佟凌阁仍于南苑主持训练工作。在事变后的和谈阶段中,佟凌阁命令南苑驻军各部严守防务,以备日军偷袭。当时驻防在南苑的部队计有第29军特务旅(旅长孙玉田)、第38师第114旅(旅长董升堂)、骑兵第9师第2旅(旅长李殿林)、第38师特务团(团长安克敏)、第29军军官团(团长徐以智),以及由佟凌阁兼管的军士训练团,计8000余人。当宋哲元得悉和谈已无希望时,便调整部署应战,他命令南苑的守备任务改由第132师、骑兵第9师承担,副军长佟凌阁应率领军直以及特务旅和第38师所属部队撤入北平。

佟凌阁接到命令后即开始组织军部的撤退事宜,但是当7月27日夜等到了由河北河间坐车过来的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时得知,第132师的先头部队被日军阻挡于团河,预计要到28日下午才能进驻南苑接防。佟凌阁在和赵登禹商量之后决定,南苑的作战部队待第132师的部队抵达后再由佟凌阁率领撤入北平,之前仍驻原防不动,并由赵氏统一指挥。不料次日上午八时,日军第20师团第39旅团(旅团长高木义人)在飞机和大炮的火力掩护下突然从南苑的南面发起猛攻,使佟、赵的计划无法得以实施。

日军发起进攻后,迅速切断并摧毁了南苑与北平的联系,同时也使南苑驻军之间的联系受到了阻碍。加上南苑只筑有简易工事,在日军的猛烈轰炸和炮火之下,驻军伤亡惨重、工事多数被毁。在这种混乱情况下,佟凌阁先后赶至西面的赵登禹指挥部和位于东北面的骑兵第9师师长郑大章的指挥部,但却发现两个指挥部里空无一人。无奈之下,佟凌阁只得亲自前往南面阵地督率特务旅和第114旅作战。

至28日中午时分,佟凌阁见到了赵登禹派来的传令兵,传令兵说赵氏已撤往北平,并要佟凌阁率领军直剩余部队也撤入北平。佟凌阁见状,即命令第38师第114旅旅长董升堂统一指挥南面阵地各部继续抵抗,自带军士训练团的男女学生向北平撤退。临行时,佟凌阁决定利用沿途铺设的青纱帐为掩护兵分数路行进,其中一路由他亲自指挥沿大红门东边小径撤入北平城内,其余几路分别由教育长张寿龄以及所属三个大队的大队长来指挥。

下午一时许,佟凌阁一路200余人撤至大红门附近,突然遭到早已埋伏在此的日军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的阻击。佟凌阁腿部随即被日军机枪射伤,身边卫士劝他赶紧利用庄稼地作为掩护脱离战斗,但佟凌阁却说“既然敌人找上门来,就要和他死拼,这是军人天职,没有什么可说的”。言罢即投入战斗,并组织卫队掩护学生撤退,终于成功脱离了日军的伏击圈。

遗憾的是,剩余的数十余人脱险后不久,又在时村被日军调来参战的关东军集成飞行团(团长上条直)的轰炸机发现,日军随即展开猛烈轰炸。佟凌阁在指挥所部躲避时不幸头部中弹身亡,时年仅四十六岁。佟凌阁殉国后,由于国民政府官方文书书写失误,致其姓名中的“凌”字被误写为“麟”,此后又被争相转述,致将其姓名被误传为“佟麟阁”,并流传至今。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并追赠佟凌阁为陆军上将。1942年12月31日,佟凌阁获准入祀首都忠烈祠。1979年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相关内容

  • 世界反法西斯50个同盟国中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是谁?
  • 张自忠是抗日战争中以上将军衔和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唯一之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50个同盟国中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周恩来称赞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投身西北军 初显锋芒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出生山东临清的一个官宦家庭.1911年考入天津政 ...

  • 碧血丹心贯长空
  • 我的祖父曾是一名中国空军飞行员.73年前,他在抗日的疆场上血染长空,壮烈殉国.尽管我从未亲眼见过他,从未受到过他的爱抚,但我十分怀念他,崇敬他.在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的日子里,我又想起了他,也想起了与他一样,在那场战争中,为争取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而英勇牺牲的43位辽宁籍抗日航空英烈.他们作战之勇敢,战 ...

  • 英雄事迹资料
  • 刘胡兰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 ...

  •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英烈祭4
  •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英烈祭 来源:新华网作者:肖春飞 童方 李亚红 等责任编辑:吴昊2015-04-03 20:10 0分享到: 图为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一角(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铭记 1942年9月1日,一个名叫钟国胜的腾冲农民赶集时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

  • 历史沉香:抗日战场上最美中国女人花
  • 1944年,走向战场的女学生在给八路军战士分发慰问食品. 题记:战争从没有让女人走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女人在战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她们身份各异,社会地位各异,但是,当国难临头,大敌当前之际,她们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所有 ...

  • 定州电大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知识考核
  • 定州电大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知识考核 50道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时__C__年. A.8 B.10 C.14 2.1933年6月,国民党爱国将领__C__等 ...

  • 29军抗日名将赵登禹:从打虎英雄到大刀将军
  • http://www.kuwo.cn/yinyue/281961/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29军抗日名将赵登禹:从打虎英雄到大刀将军 赵登禹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 ...

  • [精品]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参考题及答案
  • [精品]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参考题及答案 1.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时_.14_年. 2.1933年6月,国民党爱国将领_.冯玉祥_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掀起了察哈尔抗战. 3.1935年 ...

  • 殉国前六日,将军留下训子家书
  • http://e.chengdu.cn/html/2015-07/24/content_531141.htm 殉国前六日,将军留下训子家书 战争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 2015年7月24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邹绍孟的战地家书 "宁儿如晤:日前接得汝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