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博
佟凌阁,字捷三,1892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九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佟凌阁从小就接受舅父的启蒙教育,能熟读经史,并练的一手上佳的书法。有鉴与此,佟凌阁16岁的时候被朋友推荐到高阳县公署当上了一名缮写员,但对于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的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1913年4月,左路备补军前营管带冯玉祥到河北景县招兵,佟凌阁闻讯后即辞职投军,就此在冯氏麾下效力达二十余年。
由于佟凌阁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从军不到半年就被越级提拔为哨长(排长)。佟凌阁当上军官后,逐渐发挥出擅于练兵的能力,他常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真爱民,不扰民”来勉励部属严守军纪,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冯玉祥也赞其“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素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随着冯玉祥所部的历次扩编,佟凌阁也因此得以逐级递升,到了1924年10月国民军第1军成立的时候,佟凌阁被提升为第11师第21旅少将旅长,成为冯氏西北军中的一名将领。
之后佟凌阁跟随冯玉祥、宋哲元等人转战晋、绥、豫、鲁、冀、陕数省,先后担任过第11师师长、第11军军长,以及北伐胜利后的暂编第11师师长、第30师师长、军政部参事、第1编遣区办事处委员等职。冯玉祥于1930年反蒋时,佟凌阁被任命为第27师师长,负责在西安招兵,但随着冯氏反蒋的失败,佟也被迫将部队交出,到山西高阳过起了隐居生活。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蛰伏已久的冯玉祥于4月间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佟凌阁得讯后即前往张家口,被冯玉祥任命为察哈尔省政府代理主席兼民政厅厅长、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第1军军长等要职。第1军主要由宋哲元的第29军两个团以及东北义勇军一部改编而来,辖四个师,主要担负同盟军总部驻地--张家口的卫戍任务。同年8月同盟军在各方压力下被迫解散,佟凌阁在奉命将部队交给第29军收编后,被老长官宋哲元留任为察哈尔省政府警务处处长,1935年8月又在宋氏推荐之下担任第29军副军长兼特务旅旅长,其主要任务是在位于北平南苑的军部负责直属部队的训练工作。1936年11月,第29军成立军事教育团,轮训在北平各大学的学生,佟凌阁奉命卸任特务旅旅长的兼职后改兼该团团长。军事训练团成立后,因佟凌阁坚持以“爱国卫民、誓雪国耻”为精神教育,遭到了日方的强烈抗议。为了缓和矛盾,经过宋哲元亲自召集学生解释后,才将团名更改为“军士训练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佟凌阁仍于南苑主持训练工作。在事变后的和谈阶段中,佟凌阁命令南苑驻军各部严守防务,以备日军偷袭。当时驻防在南苑的部队计有第29军特务旅(旅长孙玉田)、第38师第114旅(旅长董升堂)、骑兵第9师第2旅(旅长李殿林)、第38师特务团(团长安克敏)、第29军军官团(团长徐以智),以及由佟凌阁兼管的军士训练团,计8000余人。当宋哲元得悉和谈已无希望时,便调整部署应战,他命令南苑的守备任务改由第132师、骑兵第9师承担,副军长佟凌阁应率领军直以及特务旅和第38师所属部队撤入北平。
佟凌阁接到命令后即开始组织军部的撤退事宜,但是当7月27日夜等到了由河北河间坐车过来的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时得知,第132师的先头部队被日军阻挡于团河,预计要到28日下午才能进驻南苑接防。佟凌阁在和赵登禹商量之后决定,南苑的作战部队待第132师的部队抵达后再由佟凌阁率领撤入北平,之前仍驻原防不动,并由赵氏统一指挥。不料次日上午八时,日军第20师团第39旅团(旅团长高木义人)在飞机和大炮的火力掩护下突然从南苑的南面发起猛攻,使佟、赵的计划无法得以实施。
日军发起进攻后,迅速切断并摧毁了南苑与北平的联系,同时也使南苑驻军之间的联系受到了阻碍。加上南苑只筑有简易工事,在日军的猛烈轰炸和炮火之下,驻军伤亡惨重、工事多数被毁。在这种混乱情况下,佟凌阁先后赶至西面的赵登禹指挥部和位于东北面的骑兵第9师师长郑大章的指挥部,但却发现两个指挥部里空无一人。无奈之下,佟凌阁只得亲自前往南面阵地督率特务旅和第114旅作战。
至28日中午时分,佟凌阁见到了赵登禹派来的传令兵,传令兵说赵氏已撤往北平,并要佟凌阁率领军直剩余部队也撤入北平。佟凌阁见状,即命令第38师第114旅旅长董升堂统一指挥南面阵地各部继续抵抗,自带军士训练团的男女学生向北平撤退。临行时,佟凌阁决定利用沿途铺设的青纱帐为掩护兵分数路行进,其中一路由他亲自指挥沿大红门东边小径撤入北平城内,其余几路分别由教育长张寿龄以及所属三个大队的大队长来指挥。
下午一时许,佟凌阁一路200余人撤至大红门附近,突然遭到早已埋伏在此的日军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的阻击。佟凌阁腿部随即被日军机枪射伤,身边卫士劝他赶紧利用庄稼地作为掩护脱离战斗,但佟凌阁却说“既然敌人找上门来,就要和他死拼,这是军人天职,没有什么可说的”。言罢即投入战斗,并组织卫队掩护学生撤退,终于成功脱离了日军的伏击圈。
遗憾的是,剩余的数十余人脱险后不久,又在时村被日军调来参战的关东军集成飞行团(团长上条直)的轰炸机发现,日军随即展开猛烈轰炸。佟凌阁在指挥所部躲避时不幸头部中弹身亡,时年仅四十六岁。佟凌阁殉国后,由于国民政府官方文书书写失误,致其姓名中的“凌”字被误写为“麟”,此后又被争相转述,致将其姓名被误传为“佟麟阁”,并流传至今。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并追赠佟凌阁为陆军上将。1942年12月31日,佟凌阁获准入祀首都忠烈祠。1979年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文/胡博
佟凌阁,字捷三,1892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九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佟凌阁从小就接受舅父的启蒙教育,能熟读经史,并练的一手上佳的书法。有鉴与此,佟凌阁16岁的时候被朋友推荐到高阳县公署当上了一名缮写员,但对于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的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1913年4月,左路备补军前营管带冯玉祥到河北景县招兵,佟凌阁闻讯后即辞职投军,就此在冯氏麾下效力达二十余年。
由于佟凌阁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从军不到半年就被越级提拔为哨长(排长)。佟凌阁当上军官后,逐渐发挥出擅于练兵的能力,他常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真爱民,不扰民”来勉励部属严守军纪,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冯玉祥也赞其“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素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随着冯玉祥所部的历次扩编,佟凌阁也因此得以逐级递升,到了1924年10月国民军第1军成立的时候,佟凌阁被提升为第11师第21旅少将旅长,成为冯氏西北军中的一名将领。
之后佟凌阁跟随冯玉祥、宋哲元等人转战晋、绥、豫、鲁、冀、陕数省,先后担任过第11师师长、第11军军长,以及北伐胜利后的暂编第11师师长、第30师师长、军政部参事、第1编遣区办事处委员等职。冯玉祥于1930年反蒋时,佟凌阁被任命为第27师师长,负责在西安招兵,但随着冯氏反蒋的失败,佟也被迫将部队交出,到山西高阳过起了隐居生活。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蛰伏已久的冯玉祥于4月间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佟凌阁得讯后即前往张家口,被冯玉祥任命为察哈尔省政府代理主席兼民政厅厅长、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第1军军长等要职。第1军主要由宋哲元的第29军两个团以及东北义勇军一部改编而来,辖四个师,主要担负同盟军总部驻地--张家口的卫戍任务。同年8月同盟军在各方压力下被迫解散,佟凌阁在奉命将部队交给第29军收编后,被老长官宋哲元留任为察哈尔省政府警务处处长,1935年8月又在宋氏推荐之下担任第29军副军长兼特务旅旅长,其主要任务是在位于北平南苑的军部负责直属部队的训练工作。1936年11月,第29军成立军事教育团,轮训在北平各大学的学生,佟凌阁奉命卸任特务旅旅长的兼职后改兼该团团长。军事训练团成立后,因佟凌阁坚持以“爱国卫民、誓雪国耻”为精神教育,遭到了日方的强烈抗议。为了缓和矛盾,经过宋哲元亲自召集学生解释后,才将团名更改为“军士训练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佟凌阁仍于南苑主持训练工作。在事变后的和谈阶段中,佟凌阁命令南苑驻军各部严守防务,以备日军偷袭。当时驻防在南苑的部队计有第29军特务旅(旅长孙玉田)、第38师第114旅(旅长董升堂)、骑兵第9师第2旅(旅长李殿林)、第38师特务团(团长安克敏)、第29军军官团(团长徐以智),以及由佟凌阁兼管的军士训练团,计8000余人。当宋哲元得悉和谈已无希望时,便调整部署应战,他命令南苑的守备任务改由第132师、骑兵第9师承担,副军长佟凌阁应率领军直以及特务旅和第38师所属部队撤入北平。
佟凌阁接到命令后即开始组织军部的撤退事宜,但是当7月27日夜等到了由河北河间坐车过来的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时得知,第132师的先头部队被日军阻挡于团河,预计要到28日下午才能进驻南苑接防。佟凌阁在和赵登禹商量之后决定,南苑的作战部队待第132师的部队抵达后再由佟凌阁率领撤入北平,之前仍驻原防不动,并由赵氏统一指挥。不料次日上午八时,日军第20师团第39旅团(旅团长高木义人)在飞机和大炮的火力掩护下突然从南苑的南面发起猛攻,使佟、赵的计划无法得以实施。
日军发起进攻后,迅速切断并摧毁了南苑与北平的联系,同时也使南苑驻军之间的联系受到了阻碍。加上南苑只筑有简易工事,在日军的猛烈轰炸和炮火之下,驻军伤亡惨重、工事多数被毁。在这种混乱情况下,佟凌阁先后赶至西面的赵登禹指挥部和位于东北面的骑兵第9师师长郑大章的指挥部,但却发现两个指挥部里空无一人。无奈之下,佟凌阁只得亲自前往南面阵地督率特务旅和第114旅作战。
至28日中午时分,佟凌阁见到了赵登禹派来的传令兵,传令兵说赵氏已撤往北平,并要佟凌阁率领军直剩余部队也撤入北平。佟凌阁见状,即命令第38师第114旅旅长董升堂统一指挥南面阵地各部继续抵抗,自带军士训练团的男女学生向北平撤退。临行时,佟凌阁决定利用沿途铺设的青纱帐为掩护兵分数路行进,其中一路由他亲自指挥沿大红门东边小径撤入北平城内,其余几路分别由教育长张寿龄以及所属三个大队的大队长来指挥。
下午一时许,佟凌阁一路200余人撤至大红门附近,突然遭到早已埋伏在此的日军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的阻击。佟凌阁腿部随即被日军机枪射伤,身边卫士劝他赶紧利用庄稼地作为掩护脱离战斗,但佟凌阁却说“既然敌人找上门来,就要和他死拼,这是军人天职,没有什么可说的”。言罢即投入战斗,并组织卫队掩护学生撤退,终于成功脱离了日军的伏击圈。
遗憾的是,剩余的数十余人脱险后不久,又在时村被日军调来参战的关东军集成飞行团(团长上条直)的轰炸机发现,日军随即展开猛烈轰炸。佟凌阁在指挥所部躲避时不幸头部中弹身亡,时年仅四十六岁。佟凌阁殉国后,由于国民政府官方文书书写失误,致其姓名中的“凌”字被误写为“麟”,此后又被争相转述,致将其姓名被误传为“佟麟阁”,并流传至今。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并追赠佟凌阁为陆军上将。1942年12月31日,佟凌阁获准入祀首都忠烈祠。1979年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