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郎苗族乡中心学校(本部)
环
境
教
育
实
施
方
案
补郎中心学校(本部)
2016.3
补郎中心学校(本部)
环境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具有陶冶身心,培养高尚气质的功能,学生的可塑性大,愈早给予环境保护的意识观念,愈能落实推广环境保护教育。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计划要求,环境教育课程在地方或学校校本课程中实施。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每学年安排6—8课时。结合我校实际,环境教育纳入学科渗透、综合活动、主题班会和校本课程中;并与学校学生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等有机结合,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为确保将环境教育内容落到实处,特制定本校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各年级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
低年级组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1.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相互之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和潜能的重要表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持生物多样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
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中年级组
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乃至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在反思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人类后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资源与环境。
高年级组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关于环境的知识,另一方面,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
三、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2.关爱和善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的愿望。
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
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
3.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5.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对比各种解决途径。
(3)知识与能力
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3.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4.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
四、学习内容
围绕环境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以“ 人定胜天” 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
3.理解关于环境的不同观点,通过交流,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4.分析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意义。
5.以“ 保护母亲河” 为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认识团队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6.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
7.分析讨论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
8.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
9.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
10.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11.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
12.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发展动向。
13.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本地着手, 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
(二)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
观察、描述并批判性地思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在实地观察、绘制地图、查阅资料的基上,说明一个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对策设计。围绕自己选定的环境问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调查方案。就本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明确各种信息来源与各种调查类型的对应关系,对自己搜集的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 围绕某个地方性的环境问题,从不同途
6.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
7.分析讨论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
8.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
9.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
10.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11.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
12.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发展动向。
13.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本地着手, 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
(二)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
观察、描述并批判性地思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在实地观察、绘制地图、查阅资料的基上,说明一个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对策设计。围绕自己选定的环境问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调查方案。就本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明确各种信息来源与各种调查类型的对应关系,对自己搜集的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 围绕某个地方性的环境问题,从不同途
径搜集信息,对比判断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搜集并对比不同媒体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报道,分析各方立场。根据搜集的信息,设计几种解决方案, 对比并确定行动方案。根据本地条件,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地方性对策。对比解决某个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的不同提案,分析它们的适用条件, 以及反映的不同观点。实施环境行动方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参与社区环境建设。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
(三)知识与能力
人、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创造并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提供了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包含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活方式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与技术决定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决策与参与反映人们合作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意识与途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从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态和过程。学校现有各个学科均包含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
1.了解环境政策和法律的制订过程,并提出建议。
2. 与环境政策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员座谈。
3.了解学校和社区环境建设的决策机制与过程。
4.归纳环境保护中不同参与者的立场和行动,并进行反思。
5.围绕本地的一次环境污染事件,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各方人士的不同立场。
6.分析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原因(个人的、文化的、政策的、制度的等), 并就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7.分析在抵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8.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五、实施方案
1. 联系张家港环境保护实际,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
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与张家港市环境保护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长期联系, 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教育资源,支持并参与改善社区环境的学校-社区共建活动。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参加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活动。
2. 各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每学期提交相关教案不少于2例。
3. 充分利用教材《科学》、《美术》《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每学期安排6课时。
4. 各班利用班会课,进行环境保护主题班会,每学期至少一次。
5. 少先队组织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读书心得征文活动;语文组组织相关的作文竞赛活动,艺术组进行相关内容的书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利用“班班通”组组织好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音像制品,利用校电视台专题节目时间,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
7. 学生利用寒暑假,针对身边现实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行动研究。
六、学生评价和学分评定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体验、探究,及其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通过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作业或其他学习作品。学生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活动中记录各自的参与状况、感受与收获,使之成为一项评价依据;依据学生寒暑假的环境研究报告、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的作文、绘画、演讲、环境知识竞赛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比赛参与情况,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依据省普通小学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实践活动内容选择上,至少有一学期应涉及环境保护内容。
补郎中心学校(本部)
2016.3
补郎苗族乡中心学校(本部)
环
境
教
育
实
施
方
案
补郎中心学校(本部)
2016.3
补郎中心学校(本部)
环境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具有陶冶身心,培养高尚气质的功能,学生的可塑性大,愈早给予环境保护的意识观念,愈能落实推广环境保护教育。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计划要求,环境教育课程在地方或学校校本课程中实施。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每学年安排6—8课时。结合我校实际,环境教育纳入学科渗透、综合活动、主题班会和校本课程中;并与学校学生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等有机结合,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为确保将环境教育内容落到实处,特制定本校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各年级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
低年级组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1.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相互之间,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和潜能的重要表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持生物多样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
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中年级组
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潜能和地球资源的再生潜能。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受到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乃至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正是在反思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人类后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资源与环境。
高年级组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引导学生参与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关于环境的知识,另一方面,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对影响环境的行为采取审慎的态度。
三、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2.关爱和善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的愿望。
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
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
3.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5.批判性地思考区域或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对比各种解决途径。
(3)知识与能力
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3.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4.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
四、学习内容
围绕环境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以“ 人定胜天” 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
3.理解关于环境的不同观点,通过交流,形成保护环境的共识。
4.分析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环境的意义。
5.以“ 保护母亲河” 为题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认识团队合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6.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
7.分析讨论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
8.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
9.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
10.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11.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
12.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发展动向。
13.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本地着手, 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
(二)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
观察、描述并批判性地思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在实地观察、绘制地图、查阅资料的基上,说明一个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对策设计。围绕自己选定的环境问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调查方案。就本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明确各种信息来源与各种调查类型的对应关系,对自己搜集的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 围绕某个地方性的环境问题,从不同途
6.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
7.分析讨论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愿望。
8.列举地区歧视或文化歧视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见或误解的建议。
9.以不同形式,如诗歌、绘画、广告设计,表现不同地域文化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反映。
10.意识到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需要关注弱势群体,愿意采取行动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11.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及其积极意义。
12.搜集各国和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协定,了解各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发展动向。
13.在反思个人行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本地着手, 关注全球环境,并积极落实在行动上。
(二)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
观察、描述并批判性地思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在实地观察、绘制地图、查阅资料的基上,说明一个区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对策设计。围绕自己选定的环境问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针对本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设计调查方案。就本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明确各种信息来源与各种调查类型的对应关系,对自己搜集的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进行评价。 围绕某个地方性的环境问题,从不同途
径搜集信息,对比判断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搜集并对比不同媒体对某一环境问题的报道,分析各方立场。根据搜集的信息,设计几种解决方案, 对比并确定行动方案。根据本地条件,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地方性对策。对比解决某个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的不同提案,分析它们的适用条件, 以及反映的不同观点。实施环境行动方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参与社区环境建设。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
(三)知识与能力
人、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创造并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提供了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包含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活方式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与技术决定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决策与参与反映人们合作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意识与途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从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态和过程。学校现有各个学科均包含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
1.了解环境政策和法律的制订过程,并提出建议。
2. 与环境政策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员座谈。
3.了解学校和社区环境建设的决策机制与过程。
4.归纳环境保护中不同参与者的立场和行动,并进行反思。
5.围绕本地的一次环境污染事件,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各方人士的不同立场。
6.分析影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原因(个人的、文化的、政策的、制度的等), 并就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7.分析在抵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8.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五、实施方案
1. 联系张家港环境保护实际,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
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与张家港市环境保护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长期联系, 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教育资源,支持并参与改善社区环境的学校-社区共建活动。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参加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活动。
2. 各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每学期提交相关教案不少于2例。
3. 充分利用教材《科学》、《美术》《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每学期安排6课时。
4. 各班利用班会课,进行环境保护主题班会,每学期至少一次。
5. 少先队组织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读书心得征文活动;语文组组织相关的作文竞赛活动,艺术组进行相关内容的书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利用“班班通”组组织好丰富多样的环境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音像制品,利用校电视台专题节目时间,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
7. 学生利用寒暑假,针对身边现实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行动研究。
六、学生评价和学分评定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体验、探究,及其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通过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作业或其他学习作品。学生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活动中记录各自的参与状况、感受与收获,使之成为一项评价依据;依据学生寒暑假的环境研究报告、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的作文、绘画、演讲、环境知识竞赛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比赛参与情况,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依据省普通小学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区实践活动内容选择上,至少有一学期应涉及环境保护内容。
补郎中心学校(本部)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