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纸形态演变的人性化趋势
作者:杨旭明
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6期
摘要:为跨越媒体边界,打通媒体壁垒,接通媒体资源,实现优势集聚和资源共享,中国数字报纸的形态现已沿着5条不同的路径分化与演变。推动这一进化的关键因子是人类需求和技术革新的综合作用。中国数字报纸形态演变的人性化趋势表明,在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时期,报人们应把注意力聚集在内容的创新、延伸产品的开发和相关服务的提供上,而不仅仅是对技术革新的追逐。
关键词:
数字化 技术革新 人性化
随着网络和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尼葛洛庞蒂所预言的数字化生存大潮已波及中国报业。放眼业界,不少报社将报纸的触角伸至网络、手机、微博、iPad 等新媒体终端,报纸网络版、手机报、3D 报纸、云报纸等报纸新形态纷至沓来。本文拟结合中国数字报纸形态的演变历程,探讨其背后的动力因素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数字报纸形态演变的5条路径
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宣告中国互联网络的起步,也意味着中国报纸的数字化探索具备了基本的技术前提。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率先采用电脑及通信载体发行报纸的内容和要目索引,揭开了报纸与信息技术联姻的序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报纸通过嫁接新媒体技术和新型显示终端设备,迈开了报纸数字化形态的探索步伐。综观其历程,从技术层面看,主要有5条发展路径:
1. 吸纳互联网的优势,先后产生了报纸的网络版和多媒体网络报纸。以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将新闻信息搬上互联网为起点,十多年来,国内报纸上网蔚然成风。报纸上网后产生的媒介形态,又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由web1(第一代互联网的角色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向web2(第二代互联网的角色主要是为用户创造内容提供交流的平台)的发展而变化。最先呈现的是报纸的网络版(也称电子版),即将纸质报纸上的内容,通过复制拷贝到网站上,或通过扫描并转换为PDF 等格式再上传到网站。在此阶段,网络被视为报纸新增的发行渠道或展示平台,报纸的内容在印刷纸上和网络上基本没什么差异。随着静态网页被动态网页取代,web2时代的网络论坛、站内搜索、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应用得以开发并广泛应用,报纸在网络上的内容和形态都得以丰富,出现了真正的网络报纸——多媒体网络报纸或称多媒体数字报纸。起点时间为2006年,先驱者主要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多媒体网络报纸保持了报纸原有的版式,通常采用基于PDF 版的Flash
形态,内容源自报纸的印刷版,但大多经过了编辑的选择和加工,并融合了网络的超链接、交互性等功能,新闻呈现出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
2. 吸纳手机的优势,产生了手机报。中国大陆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于2004年7月18日,开启了报纸通过移动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方式发送至手机终端的彩信手机报模式。由于存在信息量小、阅读费时费力等不足,又发展了手机报的另一种模式:网站浏览模式。主要有WAP 型和3G 型。WAP 型即手机用户通过登录手机报的WAP 网站,在线浏览相关信息。中国首份具有独立域名的手机报是2006年问世的《北京科技报》。目前中国的手机报数量已达数百家,大多为彩信手机报。随着3G 智能手机的发展,兼具更多信息服务功能的网页型手机报,是当前和今后手机报的发展方向。
3. 吸纳其他阅读终端设备的优势,产生了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的报纸。如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触摸显示屏、iPad 、电子纸等终端上的报纸。2006年12月13日的《广州日报移动数字报纸》,就是利用一个相当于《广州日报》1/8版面大小的电子阅读器,在线下载电子版格式的报纸,离线阅读。而2011年推出的《南都DAILY 》则是iPad 电子报纸,精选出的《南方都市报》内容被分为若干板块,并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形态呈现,还有链接、互动、下载等个性化功能,这类报纸目前中国已有百余家。为了让读者拥有阅读普通纸质报纸的感受,国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开始着手开发一种由半透明的电子墨水(e-ink )材料构成的电子纸,其重量和普通报纸差不多,有柔性,可折叠,可随身携带,甚至可通过眼球的移动解决手动按钮翻阅各版的麻烦,通过与无线网络的互联,读者可随意选读各种报纸的可即时更新的电子版,并实现对各类信息的链接。
4. 借助3D 拍摄和特种印刷技术,推出了3D 报纸和4D 报纸。2010年可谓3D 报纸年。中国首份3D 报纸是2010年4月16日推出的《十堰晚报》,此后,有数十家报纸开办3D 报纸。3D 报纸通过3D 摄像机或互补色立体技术,使平面的报纸图片在3D 眼镜观看下“立”了起来,给人以视觉的惊诧。如能突破裸眼3D 技术,报纸静态图片的立体化前景当更加可观。在3D 基础上加入三维静态图像之外的感观(如嗅觉、听觉等)而形成的报纸,就是4D 报纸。2011年4月13日,《洛阳晚报》推出的《国色天香:4D 牡丹特刊》是中国首份4D 报纸。该报将牡丹香精分子扩散到印刷的油墨之中,读者打开铜版报纸观赏3D 的牡丹图片时,还能闻到扑鼻的花香。
5. 基于二维码和云计算等技术,利用互联网、手机和其他终端设备,推出云报纸或全媒体报纸。中国首家应用手机二维码技术的平面媒体是2006年6月5日的天津《每日新报》。云报纸的先驱是2012年5月全球首发的《京华时报云周刊》。云报纸结合了二维码和云计算技术,它有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具有宣传、新闻、服务、广告等功能,后端则架设在“云”上,借助云计算和“京华云拍”图像识别技术,延伸了相关功能。读者可通过联通亿拍手机让报纸图片“动起来”,链接云端海量信息,还可看视频、玩游戏和在线购物。类似的“全媒体报”还有《南京晨报》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光明云媒”。
二、中国数字报纸形态演变的两大动因
数字报纸形态演变的人性化趋势
作者:杨旭明
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6期
摘要:为跨越媒体边界,打通媒体壁垒,接通媒体资源,实现优势集聚和资源共享,中国数字报纸的形态现已沿着5条不同的路径分化与演变。推动这一进化的关键因子是人类需求和技术革新的综合作用。中国数字报纸形态演变的人性化趋势表明,在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时期,报人们应把注意力聚集在内容的创新、延伸产品的开发和相关服务的提供上,而不仅仅是对技术革新的追逐。
关键词:
数字化 技术革新 人性化
随着网络和通信等技术的发展,尼葛洛庞蒂所预言的数字化生存大潮已波及中国报业。放眼业界,不少报社将报纸的触角伸至网络、手机、微博、iPad 等新媒体终端,报纸网络版、手机报、3D 报纸、云报纸等报纸新形态纷至沓来。本文拟结合中国数字报纸形态的演变历程,探讨其背后的动力因素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数字报纸形态演变的5条路径
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宣告中国互联网络的起步,也意味着中国报纸的数字化探索具备了基本的技术前提。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下午版》率先采用电脑及通信载体发行报纸的内容和要目索引,揭开了报纸与信息技术联姻的序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报纸通过嫁接新媒体技术和新型显示终端设备,迈开了报纸数字化形态的探索步伐。综观其历程,从技术层面看,主要有5条发展路径:
1. 吸纳互联网的优势,先后产生了报纸的网络版和多媒体网络报纸。以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将新闻信息搬上互联网为起点,十多年来,国内报纸上网蔚然成风。报纸上网后产生的媒介形态,又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由web1(第一代互联网的角色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向web2(第二代互联网的角色主要是为用户创造内容提供交流的平台)的发展而变化。最先呈现的是报纸的网络版(也称电子版),即将纸质报纸上的内容,通过复制拷贝到网站上,或通过扫描并转换为PDF 等格式再上传到网站。在此阶段,网络被视为报纸新增的发行渠道或展示平台,报纸的内容在印刷纸上和网络上基本没什么差异。随着静态网页被动态网页取代,web2时代的网络论坛、站内搜索、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应用得以开发并广泛应用,报纸在网络上的内容和形态都得以丰富,出现了真正的网络报纸——多媒体网络报纸或称多媒体数字报纸。起点时间为2006年,先驱者主要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多媒体网络报纸保持了报纸原有的版式,通常采用基于PDF 版的Flash
形态,内容源自报纸的印刷版,但大多经过了编辑的选择和加工,并融合了网络的超链接、交互性等功能,新闻呈现出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
2. 吸纳手机的优势,产生了手机报。中国大陆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于2004年7月18日,开启了报纸通过移动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方式发送至手机终端的彩信手机报模式。由于存在信息量小、阅读费时费力等不足,又发展了手机报的另一种模式:网站浏览模式。主要有WAP 型和3G 型。WAP 型即手机用户通过登录手机报的WAP 网站,在线浏览相关信息。中国首份具有独立域名的手机报是2006年问世的《北京科技报》。目前中国的手机报数量已达数百家,大多为彩信手机报。随着3G 智能手机的发展,兼具更多信息服务功能的网页型手机报,是当前和今后手机报的发展方向。
3. 吸纳其他阅读终端设备的优势,产生了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的报纸。如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触摸显示屏、iPad 、电子纸等终端上的报纸。2006年12月13日的《广州日报移动数字报纸》,就是利用一个相当于《广州日报》1/8版面大小的电子阅读器,在线下载电子版格式的报纸,离线阅读。而2011年推出的《南都DAILY 》则是iPad 电子报纸,精选出的《南方都市报》内容被分为若干板块,并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形态呈现,还有链接、互动、下载等个性化功能,这类报纸目前中国已有百余家。为了让读者拥有阅读普通纸质报纸的感受,国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开始着手开发一种由半透明的电子墨水(e-ink )材料构成的电子纸,其重量和普通报纸差不多,有柔性,可折叠,可随身携带,甚至可通过眼球的移动解决手动按钮翻阅各版的麻烦,通过与无线网络的互联,读者可随意选读各种报纸的可即时更新的电子版,并实现对各类信息的链接。
4. 借助3D 拍摄和特种印刷技术,推出了3D 报纸和4D 报纸。2010年可谓3D 报纸年。中国首份3D 报纸是2010年4月16日推出的《十堰晚报》,此后,有数十家报纸开办3D 报纸。3D 报纸通过3D 摄像机或互补色立体技术,使平面的报纸图片在3D 眼镜观看下“立”了起来,给人以视觉的惊诧。如能突破裸眼3D 技术,报纸静态图片的立体化前景当更加可观。在3D 基础上加入三维静态图像之外的感观(如嗅觉、听觉等)而形成的报纸,就是4D 报纸。2011年4月13日,《洛阳晚报》推出的《国色天香:4D 牡丹特刊》是中国首份4D 报纸。该报将牡丹香精分子扩散到印刷的油墨之中,读者打开铜版报纸观赏3D 的牡丹图片时,还能闻到扑鼻的花香。
5. 基于二维码和云计算等技术,利用互联网、手机和其他终端设备,推出云报纸或全媒体报纸。中国首家应用手机二维码技术的平面媒体是2006年6月5日的天津《每日新报》。云报纸的先驱是2012年5月全球首发的《京华时报云周刊》。云报纸结合了二维码和云计算技术,它有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具有宣传、新闻、服务、广告等功能,后端则架设在“云”上,借助云计算和“京华云拍”图像识别技术,延伸了相关功能。读者可通过联通亿拍手机让报纸图片“动起来”,链接云端海量信息,还可看视频、玩游戏和在线购物。类似的“全媒体报”还有《南京晨报》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光明云媒”。
二、中国数字报纸形态演变的两大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