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易解】不能身体力行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纸 上 谈 兵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头头是道,十分在行,自以为天下无敌,赵奢却不以为然。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军连攻了三年也没有打退赵军。秦国见廉颇难对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了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乱箭中被射死。

学习圣贤教育的启示

例一 有一个小朋友,读了一段时间的儒家经典后就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有一次,母亲发现他做错了事,就批评了他,他反过来指责母亲:“你还批评我,你自己有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吗?”孩子学儒家经典,应该学了就要做,正如蔡老师说的“《弟子规》不是背的,是用来做的”,儒家的经典也不是用来检查对照别人的不是,而是应该用来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德行。不应该自己背会了几句经典,就拿来批评指责别人。

例二 有一个人研究生毕业后,母亲叫他帮忙做些家事,就在做家事当中把一件东西弄坏了,母亲就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他听说妈妈骂他笨,马上生气地说:“我都已经研究生毕业啦,你还骂我笨。”研究生院给他什么了?给他傲慢。卢叔叔曾说:“假如是我的孩子,绝对不让他一读就读到博士,一读到博士眼睛都长到哪去了?”大学出来本应该虚心学习,好好磨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对,所以真正学问绝对不是记问之学。

例三 有一个朋友,他非常有才华,也很聪明,二十岁就拿到数学博士,一个知名大学破格让他直接当副教授,但当了十年都没有升到教授,原因是他这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都是写哪个教授哪里不好,抓住人家的弱点进行精辟论述,他不知道“攻人

之恶勿太严,当思其堪受”,每逢要升级的时候他就会被这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接受朋友的建议,不要看人家的缺点,要看人家的优点,于是他写论文评说教授的优点,学着赞叹欣赏别人。论文刚写出来时,让人看了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然。因为他从前只会攻击批评别人,满脑子都是别人的缺点,找不出赞赏别人的语言,而别人教他,那根本不是他自己的本意,所以他写出的话让人一看就是假的。因此欣赏别人应该从点点滴滴培养起来。在赞叹别人时,要能让人家感受到你是打心里对他肯定。要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别人是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情。有一个能欣赏别人的态度,会受益一辈子,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缺点的习气,会障碍自己的一生。

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毕业了有没有文化?一般人的认知会觉得学历高就有文化,这是很片面的认知。文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伦理”。文化的本质是圣贤智慧,做人的道理。当一个人不孝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伦理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有文化呢?现在学历越高,只代表他对某一个专业特别懂而已,所以高等学府是知识技能的传习所。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些现象:高学历,高离婚率,学历越高,可能产生的傲慢越重,跟太太、亲人、同事无法相处。这也难怪,他们可能都常常面对电脑,电脑很听话,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但是人不一样,人需要沟通,需要交流。

因此我们家长一定要有教育的敏感度,要时刻观察孩子的一

言一行,千万不要让孩子学点经典或大学毕业就“长浮华”,学习经典的目的,是改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对于没有学过圣贤教育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并告诉他们学习经典的目的是让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例四 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学习经典的孩子可喜可贺的成果:海口有一个孩子,他读了二三年的经典了,他的母亲在这些方面特别叮咛。这个孩子见到每一个老师都是恭恭敬敬九十度鞠躬,看得出来他的这个鞠躬也净化了他的心灵,所以当母亲对经典有什么不会时,就把他找过来说:“来,这一段背给妈听。”当孩子背完后,母亲感谢他,他也是很谦恭地说:“不客气。”这样不仅增加了母子的感情,孩子也不会产生傲慢。

有一次,蔡老师同几个老师到深圳去讲课,这个孩子也跟着去听课,刚好有十块饼干,大家将九块分掉了,还剩下一块。这个孩子在房间里,他觉得很好吃,又走出来说:“这个饼干很好吃,还有没有?”老师们都看着那块饼干没说话,这个孩子走到前一看只剩一块了,马上把这个饼干拿起来,走到蔡老师的面前说:“这一块应该给蔡老师吃。”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第一,这个孩子一点都不贪;第二,他还知道饼干要先拿给谁吃,能掌握进退、应对的分寸。所以,学习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以学呆,学习礼仪要让孩子非常灵活,懂得怎么样去应对变化。

还有一次海口防空演习,每一个状况出现都是一个教育机

会。所以老师马上对学生讲,当防空演习的时候,你们不要带太多,应该带一些必要的东西。当时每一个孩子都在收拾东西,有一些孩子收拾了一大堆,都快提不动了,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的内心很没有安全感。只有这个孩子没有收拾什么东西,跑到一个地方把抽屉打开,里面放着一张孔子像,他对老师说:“老师,这个应该带走。”老师当时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在危急之时,第一个念头是要带走孔子的像,相信这个孩子往后的人生,在面对很多挑战的时候,孔子的教诲一定会从他的脑子冒出来,进而用这些态度去处事做人。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利用经典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经典不是背的越多就越好,而是将经典中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工作、接人待物上越多越好;落实在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方面上越多越好。

当真正践行《弟子规》的时候,我们才了解到为什么圣贤人这么重视根基的落实,当有了根基的时候,我们整个道德学问才能站得稳固,这时你的学问越高,在社会上越能发挥作用,你就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易解】不能身体力行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纸 上 谈 兵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头头是道,十分在行,自以为天下无敌,赵奢却不以为然。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军连攻了三年也没有打退赵军。秦国见廉颇难对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了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在乱箭中被射死。

学习圣贤教育的启示

例一 有一个小朋友,读了一段时间的儒家经典后就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有一次,母亲发现他做错了事,就批评了他,他反过来指责母亲:“你还批评我,你自己有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吗?”孩子学儒家经典,应该学了就要做,正如蔡老师说的“《弟子规》不是背的,是用来做的”,儒家的经典也不是用来检查对照别人的不是,而是应该用来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德行。不应该自己背会了几句经典,就拿来批评指责别人。

例二 有一个人研究生毕业后,母亲叫他帮忙做些家事,就在做家事当中把一件东西弄坏了,母亲就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他听说妈妈骂他笨,马上生气地说:“我都已经研究生毕业啦,你还骂我笨。”研究生院给他什么了?给他傲慢。卢叔叔曾说:“假如是我的孩子,绝对不让他一读就读到博士,一读到博士眼睛都长到哪去了?”大学出来本应该虚心学习,好好磨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对,所以真正学问绝对不是记问之学。

例三 有一个朋友,他非常有才华,也很聪明,二十岁就拿到数学博士,一个知名大学破格让他直接当副教授,但当了十年都没有升到教授,原因是他这十年来所发表的论文,都是写哪个教授哪里不好,抓住人家的弱点进行精辟论述,他不知道“攻人

之恶勿太严,当思其堪受”,每逢要升级的时候他就会被这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接受朋友的建议,不要看人家的缺点,要看人家的优点,于是他写论文评说教授的优点,学着赞叹欣赏别人。论文刚写出来时,让人看了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然。因为他从前只会攻击批评别人,满脑子都是别人的缺点,找不出赞赏别人的语言,而别人教他,那根本不是他自己的本意,所以他写出的话让人一看就是假的。因此欣赏别人应该从点点滴滴培养起来。在赞叹别人时,要能让人家感受到你是打心里对他肯定。要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别人是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情。有一个能欣赏别人的态度,会受益一辈子,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缺点的习气,会障碍自己的一生。

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毕业了有没有文化?一般人的认知会觉得学历高就有文化,这是很片面的认知。文化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伦理”。文化的本质是圣贤智慧,做人的道理。当一个人不孝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伦理的时候,怎么可能会有文化呢?现在学历越高,只代表他对某一个专业特别懂而已,所以高等学府是知识技能的传习所。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些现象:高学历,高离婚率,学历越高,可能产生的傲慢越重,跟太太、亲人、同事无法相处。这也难怪,他们可能都常常面对电脑,电脑很听话,叫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但是人不一样,人需要沟通,需要交流。

因此我们家长一定要有教育的敏感度,要时刻观察孩子的一

言一行,千万不要让孩子学点经典或大学毕业就“长浮华”,学习经典的目的,是改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对于没有学过圣贤教育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应该尽快补上这一课,并告诉他们学习经典的目的是让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例四 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学习经典的孩子可喜可贺的成果:海口有一个孩子,他读了二三年的经典了,他的母亲在这些方面特别叮咛。这个孩子见到每一个老师都是恭恭敬敬九十度鞠躬,看得出来他的这个鞠躬也净化了他的心灵,所以当母亲对经典有什么不会时,就把他找过来说:“来,这一段背给妈听。”当孩子背完后,母亲感谢他,他也是很谦恭地说:“不客气。”这样不仅增加了母子的感情,孩子也不会产生傲慢。

有一次,蔡老师同几个老师到深圳去讲课,这个孩子也跟着去听课,刚好有十块饼干,大家将九块分掉了,还剩下一块。这个孩子在房间里,他觉得很好吃,又走出来说:“这个饼干很好吃,还有没有?”老师们都看着那块饼干没说话,这个孩子走到前一看只剩一块了,马上把这个饼干拿起来,走到蔡老师的面前说:“这一块应该给蔡老师吃。”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第一,这个孩子一点都不贪;第二,他还知道饼干要先拿给谁吃,能掌握进退、应对的分寸。所以,学习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以学呆,学习礼仪要让孩子非常灵活,懂得怎么样去应对变化。

还有一次海口防空演习,每一个状况出现都是一个教育机

会。所以老师马上对学生讲,当防空演习的时候,你们不要带太多,应该带一些必要的东西。当时每一个孩子都在收拾东西,有一些孩子收拾了一大堆,都快提不动了,可以看出来这些孩子的内心很没有安全感。只有这个孩子没有收拾什么东西,跑到一个地方把抽屉打开,里面放着一张孔子像,他对老师说:“老师,这个应该带走。”老师当时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在危急之时,第一个念头是要带走孔子的像,相信这个孩子往后的人生,在面对很多挑战的时候,孔子的教诲一定会从他的脑子冒出来,进而用这些态度去处事做人。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利用经典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经典不是背的越多就越好,而是将经典中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工作、接人待物上越多越好;落实在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方面上越多越好。

当真正践行《弟子规》的时候,我们才了解到为什么圣贤人这么重视根基的落实,当有了根基的时候,我们整个道德学问才能站得稳固,这时你的学问越高,在社会上越能发挥作用,你就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相关内容

  • "孝悌"之道不可失
  • 摘 要: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阵地以及重要途径,是教育工作的一大抓手.而现代家庭特殊的构成模式,造成了家庭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关爱的缺失.针对这一实际,在注重学校德育的同时,务必引领家长这一特殊的教育者,把"孝悌"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并扎实推进.如何落实&quo ...

  •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

  •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
  •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 ...

  • 弟子规配图[1]
  •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

  • 国学经典[弟子规]
  • [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

  • 弟子规内容
  •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

  • 一年级必考弟子规全文
  • 弟子规全文 上学期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

  • 弟子规(清朝·李毓秀)
  • 根据朱熹<童蒙须知>改编.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第一章 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暖,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 ...

  • 庆祝十一文艺汇演诗朗诵
  • 岳飞名作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弟子规全文 〈总 叙〉弟子规 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