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为什么首先要学习诗经

小学语文为什么首先要学习诗经

本文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建议,期望通过对经典的《诗经》作为生动的文学教育的启蒙,在艺术、语言、历史和人性等方面向正在吸取营养的成长中的孩子,特别是中国孩子,展示中国基于传统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将这样的语言艺术植于孩子的心灵中,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小学生入学之初,之所以首先要诵读《诗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诗歌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除了富含韵律和乐感等音乐特征之外,在语言上,它如同相声一样,是一种经过高度加工提炼的语言。但和堪称为艺术的相声不同(相声更多的只是精粹的口语),诗歌是精粹的书面语言,从这个角度而言,诗歌是最为精粹的语言。因此,无论是从语言的角度,还是音乐的角度而言,诗歌都是一种艺术。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艺术潜能如果不从小开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艺术潜能就会递减的。所以,同音乐、美术一样,诗歌就要从小学起。

我个人认为,同为艺术,诗歌(包括人文经典在内)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音乐、美术。因为人文意味着能予人一种正确的认识。人总是先有正确的认识,才不致于出现行动上的盲目(‚美质易得,至道难闻‛、‚朝闻道,夕死可矣‛、‚行易知难‛,以及‚花易凋零草易生‛、

‚繁英不见草纵横‛,无不在说明:正确的认识,获之不易)。

(一)之所以先学《诗经》,而不是从其他诗歌学起,是因为《诗经》是诗歌的源头,其中的字词都是后世著作中字词的源头。后世的诗人做诗,也都是从学习《诗经》开始的。而且,《诗经》中字词的含义,多数都是最原始的意义,也就是说,作为象形字、会意字造字之初的意义。后世著作中字词的引申义,往往都是由这一最原始的意义演变而来。学生就这些字义弄通之后,对于后世历代的诗歌包括唐诗,便可无师自通。

比如,‚相‛字,象形字的解释是,人坐在树上(‚木‛表示树)看鸟,‚目‛表示人的眼睛,组合在一起,‚相‛字,就表示‚仔细看‛,因为人坐在树上看鸟,看到比较仔细。而在《诗经》中,的确就有这样的诗句:‚相其鸟矣‛,即,仔细地看那只鸟。因此,它首要的意义表示‚仔细地看‛。

再比如,后来的唐诗以及不少诗歌中,都常出现‚萋萋‛表示草茂盛的样子,如唐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满别情‛。其实,《诗经》中就反复出现过‚萋萋‛这个词,如《葛覃》中就有‚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因此,学生如果最初读过《诗经》,在后世的诗歌学习中,根本用不着过多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对于后世的诗歌学习,根本不需要再占用那么的课堂时间,学生读上几遍,老师稍加讲解就足够了。

(二)正是由于《诗经》中的字词,都是后世著作中字词的源头,而

且其中字词的含义,多数都是最原始的意义,可以把《诗经》作为识字教材。即,传统意义上的集中识字,是与诵读传统文化经典(首先应当是《诗经》)同步(而不是孤零零地、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地教学生识记),学生需要在反复诵读文化经典中,一边识别字形,一边揣摩意义。读上一段时间,待字形记得差不多时,再开始练习写字。老师可就个别字词的字形、字义,有重点地进行讲解。

(三)之所以从《诗经》学起,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诗经》中描写了很多儿童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这使得有着很多共同特点的小学生读起来,不会那么陌生。

我一直认为,与具有社会性意识的成年人相比,儿童更多的是动物的‚同类‛(近些年来从西方引进的图画书,以及各种神话、故事书往往都是以动物为主角,应该是基于儿童的这个特点),他们并不具备成年人所特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种种社会性意识。相应地,儿童对自然界中花鸟虫鱼的兴趣,往往要高于成年人。而《诗经》中很多诗歌,开头几句都是先描写花鸟虫鱼,像蝈蝈、蝉(在《诗经》里叫‚蜩‛,在随后的诸子著作中也出现过‚蜩‛)等,这也就是高中阶段以后所讲的‚赋比兴‛中的‚赋‛。

(四)诗歌,也即文艺的作用,有利于陶冶人的心灵,有利于使人拥有一个和谐的性格。

朱光潜先生曾经提到,西方近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支配一个人的往往是情感,而不是意志。所以,他强调说,与其锻炼意志,倒不如陶冶心灵。人有一个和谐的心灵,自然不会变坏。

所以,朱光潜在《谈美〃开场话》中说:‚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涮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养性情’做起。‛同样,对于一位著名人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民国时期一位教授因此强调用《诗三百》篇,作为陶冶心灵的基础:只有诗乐二教是性情之事,所以孔子对于诗乐之教特别看重。温、柔、敦、厚,即所谓中和之德,是人性之本然,而冷酷、僵木、轻浮、凉薄都是失其本心的状态。乐教深远,姑且缓谈;单说诗教,它是教育上最有力的因素。

因此,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是决定性的问题,教育家应该培养出人来,而不是培养学者。爱因斯坦一再重申,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爱因斯坦本人,同样是伴随着德国最伟大诗人的诗歌成长起来的:其父亲是做生意的,可平时堆在案头的是诗人席勒和海涅的诗集,他常常高声朗诵。其母亲爱好文学,尤其爱好音乐。爱因斯坦16岁辍学,他常阅读歌德和席勒的诗歌。

(五)《诗经》除具有文艺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史‛的价值。 就《诗经》之所以具有史的价值,我个人认为,它不仅记载有古人最初的生活、生存状况,农业种植、战争、生活习俗等种种情况,主要的还有,尤其是其中的《大雅》记载了周朝开国的种种经历,而这种

史实在孔孟中多次被提到。学生在这里如有简单的了解,对于接下来《五经》中的其他著作、尤其是《尚书》的学习中,无疑会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人文经典,是文史哲的综合。就文史哲而言,我认为,文艺的作用是首先有利使人拥有一个和谐的心灵;哲学可以让人有一个活跃的思维,它提供的一是种思维方式;而人要思考问题,必须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才能明辨是非。孙中山先生一直强调‚行易知难‛。也就是说,行动起来并不难,但若要行动不盲从,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认识为前提,否则,只能是蛮干。今天的教育也是这样,为什么都明明知道教育有问题,却迟迟走不出这个瓶颈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知今不知古,没能借鉴前人的经验,所以,只能蛮干。照理讲,中国人的现代之路,不应当如此曲折。因为智商和情商均位居世界一流的中国人,既有儒家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又有道家那种旷达的胸襟,而且改变了封建帝制下教育没有普及的落后状况,却没能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人生,原因同样在于割裂了历史,割裂了教育传统。

有几句话说的好: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敬?因为汲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我认为,中国自1904年引进现代学堂、开始摈弃人文经典传统、直到现在‚全世界,中国人活得最累‛的状况,这期间包括教育历经的种种曲折,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抛弃了历史,抛弃了古代教育中的优秀传统。很明显,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照出古今

得失。否则,背弃历史,必然会被抛进历史的万丈深渊。

我们平时所说的‚继往开来‛、‚古今中外‛、‚无古不成今‛,无不在说明继承传统的重要性。而我们现有的历史教课书,要么属于道听途说的历史,要么只是历史的片断,或者说,所谓的史实很可能早已经面目全非,就像有人所形容的:历史是一个让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任何人都想对她进行梳妆打扮。

就史的价值,朱光潜先生在《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中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一个人第一件应该明确的是他本国的文化演进、社会变迁以及学术思想和文艺的成就。这并不一定是出于执古守旧的动机。要前进必从一个基点出发,而一个民族以往的成就即是它前进出发的基点。知道它的长处所在和短处所在,我们才能知道哪些东西应发挥光大,哪些应弥补改革,也才能知道它在全人类文化占何等位臵,而我们自己如何对它有所贡献。从前人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其实不只是《六经》,一切典籍所载都可以当作史迹看。史是人类活动进展的轨迹,它的功用在观今鉴古,继往以开来。我赞成多读中国古典和西方古典,都是根据这个观点。回到了解中国固有文化的问题,中国向来传统教育所着重的大政并不错。中国中心思想无疑的是儒家,而儒家的渊源在《论语》、《孟子》和《五经》(《五经》之中,《诗经》单列为学生们的首读之作,据五四时期一位教授罗庸先生分析,‚《易》、《书》、《礼》、《春秋》四教,偏于理解和行为,只有诗乐二教是性情之事,所以孔子对于诗乐之教特别看重。 ……六经而后,诗教便成了中国文学的正宗。‛)。

小学语文为什么首先要学习诗经

本文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建议,期望通过对经典的《诗经》作为生动的文学教育的启蒙,在艺术、语言、历史和人性等方面向正在吸取营养的成长中的孩子,特别是中国孩子,展示中国基于传统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将这样的语言艺术植于孩子的心灵中,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小学生入学之初,之所以首先要诵读《诗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诗歌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除了富含韵律和乐感等音乐特征之外,在语言上,它如同相声一样,是一种经过高度加工提炼的语言。但和堪称为艺术的相声不同(相声更多的只是精粹的口语),诗歌是精粹的书面语言,从这个角度而言,诗歌是最为精粹的语言。因此,无论是从语言的角度,还是音乐的角度而言,诗歌都是一种艺术。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艺术潜能如果不从小开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艺术潜能就会递减的。所以,同音乐、美术一样,诗歌就要从小学起。

我个人认为,同为艺术,诗歌(包括人文经典在内)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音乐、美术。因为人文意味着能予人一种正确的认识。人总是先有正确的认识,才不致于出现行动上的盲目(‚美质易得,至道难闻‛、‚朝闻道,夕死可矣‛、‚行易知难‛,以及‚花易凋零草易生‛、

‚繁英不见草纵横‛,无不在说明:正确的认识,获之不易)。

(一)之所以先学《诗经》,而不是从其他诗歌学起,是因为《诗经》是诗歌的源头,其中的字词都是后世著作中字词的源头。后世的诗人做诗,也都是从学习《诗经》开始的。而且,《诗经》中字词的含义,多数都是最原始的意义,也就是说,作为象形字、会意字造字之初的意义。后世著作中字词的引申义,往往都是由这一最原始的意义演变而来。学生就这些字义弄通之后,对于后世历代的诗歌包括唐诗,便可无师自通。

比如,‚相‛字,象形字的解释是,人坐在树上(‚木‛表示树)看鸟,‚目‛表示人的眼睛,组合在一起,‚相‛字,就表示‚仔细看‛,因为人坐在树上看鸟,看到比较仔细。而在《诗经》中,的确就有这样的诗句:‚相其鸟矣‛,即,仔细地看那只鸟。因此,它首要的意义表示‚仔细地看‛。

再比如,后来的唐诗以及不少诗歌中,都常出现‚萋萋‛表示草茂盛的样子,如唐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满别情‛。其实,《诗经》中就反复出现过‚萋萋‛这个词,如《葛覃》中就有‚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因此,学生如果最初读过《诗经》,在后世的诗歌学习中,根本用不着过多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对于后世的诗歌学习,根本不需要再占用那么的课堂时间,学生读上几遍,老师稍加讲解就足够了。

(二)正是由于《诗经》中的字词,都是后世著作中字词的源头,而

且其中字词的含义,多数都是最原始的意义,可以把《诗经》作为识字教材。即,传统意义上的集中识字,是与诵读传统文化经典(首先应当是《诗经》)同步(而不是孤零零地、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地教学生识记),学生需要在反复诵读文化经典中,一边识别字形,一边揣摩意义。读上一段时间,待字形记得差不多时,再开始练习写字。老师可就个别字词的字形、字义,有重点地进行讲解。

(三)之所以从《诗经》学起,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诗经》中描写了很多儿童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这使得有着很多共同特点的小学生读起来,不会那么陌生。

我一直认为,与具有社会性意识的成年人相比,儿童更多的是动物的‚同类‛(近些年来从西方引进的图画书,以及各种神话、故事书往往都是以动物为主角,应该是基于儿童的这个特点),他们并不具备成年人所特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种种社会性意识。相应地,儿童对自然界中花鸟虫鱼的兴趣,往往要高于成年人。而《诗经》中很多诗歌,开头几句都是先描写花鸟虫鱼,像蝈蝈、蝉(在《诗经》里叫‚蜩‛,在随后的诸子著作中也出现过‚蜩‛)等,这也就是高中阶段以后所讲的‚赋比兴‛中的‚赋‛。

(四)诗歌,也即文艺的作用,有利于陶冶人的心灵,有利于使人拥有一个和谐的性格。

朱光潜先生曾经提到,西方近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支配一个人的往往是情感,而不是意志。所以,他强调说,与其锻炼意志,倒不如陶冶心灵。人有一个和谐的心灵,自然不会变坏。

所以,朱光潜在《谈美〃开场话》中说:‚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涮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养性情’做起。‛同样,对于一位著名人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爱因斯坦如此评价: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民国时期一位教授因此强调用《诗三百》篇,作为陶冶心灵的基础:只有诗乐二教是性情之事,所以孔子对于诗乐之教特别看重。温、柔、敦、厚,即所谓中和之德,是人性之本然,而冷酷、僵木、轻浮、凉薄都是失其本心的状态。乐教深远,姑且缓谈;单说诗教,它是教育上最有力的因素。

因此,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是决定性的问题,教育家应该培养出人来,而不是培养学者。爱因斯坦一再重申,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爱因斯坦本人,同样是伴随着德国最伟大诗人的诗歌成长起来的:其父亲是做生意的,可平时堆在案头的是诗人席勒和海涅的诗集,他常常高声朗诵。其母亲爱好文学,尤其爱好音乐。爱因斯坦16岁辍学,他常阅读歌德和席勒的诗歌。

(五)《诗经》除具有文艺的作用之外,还具有‚史‛的价值。 就《诗经》之所以具有史的价值,我个人认为,它不仅记载有古人最初的生活、生存状况,农业种植、战争、生活习俗等种种情况,主要的还有,尤其是其中的《大雅》记载了周朝开国的种种经历,而这种

史实在孔孟中多次被提到。学生在这里如有简单的了解,对于接下来《五经》中的其他著作、尤其是《尚书》的学习中,无疑会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人文经典,是文史哲的综合。就文史哲而言,我认为,文艺的作用是首先有利使人拥有一个和谐的心灵;哲学可以让人有一个活跃的思维,它提供的一是种思维方式;而人要思考问题,必须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才能明辨是非。孙中山先生一直强调‚行易知难‛。也就是说,行动起来并不难,但若要行动不盲从,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认识为前提,否则,只能是蛮干。今天的教育也是这样,为什么都明明知道教育有问题,却迟迟走不出这个瓶颈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知今不知古,没能借鉴前人的经验,所以,只能蛮干。照理讲,中国人的现代之路,不应当如此曲折。因为智商和情商均位居世界一流的中国人,既有儒家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又有道家那种旷达的胸襟,而且改变了封建帝制下教育没有普及的落后状况,却没能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人生,原因同样在于割裂了历史,割裂了教育传统。

有几句话说的好: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敬?因为汲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我认为,中国自1904年引进现代学堂、开始摈弃人文经典传统、直到现在‚全世界,中国人活得最累‛的状况,这期间包括教育历经的种种曲折,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抛弃了历史,抛弃了古代教育中的优秀传统。很明显,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照出古今

得失。否则,背弃历史,必然会被抛进历史的万丈深渊。

我们平时所说的‚继往开来‛、‚古今中外‛、‚无古不成今‛,无不在说明继承传统的重要性。而我们现有的历史教课书,要么属于道听途说的历史,要么只是历史的片断,或者说,所谓的史实很可能早已经面目全非,就像有人所形容的:历史是一个让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任何人都想对她进行梳妆打扮。

就史的价值,朱光潜先生在《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中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一个人第一件应该明确的是他本国的文化演进、社会变迁以及学术思想和文艺的成就。这并不一定是出于执古守旧的动机。要前进必从一个基点出发,而一个民族以往的成就即是它前进出发的基点。知道它的长处所在和短处所在,我们才能知道哪些东西应发挥光大,哪些应弥补改革,也才能知道它在全人类文化占何等位臵,而我们自己如何对它有所贡献。从前人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其实不只是《六经》,一切典籍所载都可以当作史迹看。史是人类活动进展的轨迹,它的功用在观今鉴古,继往以开来。我赞成多读中国古典和西方古典,都是根据这个观点。回到了解中国固有文化的问题,中国向来传统教育所着重的大政并不错。中国中心思想无疑的是儒家,而儒家的渊源在《论语》、《孟子》和《五经》(《五经》之中,《诗经》单列为学生们的首读之作,据五四时期一位教授罗庸先生分析,‚《易》、《书》、《礼》、《春秋》四教,偏于理解和行为,只有诗乐二教是性情之事,所以孔子对于诗乐之教特别看重。 ……六经而后,诗教便成了中国文学的正宗。‛)。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0-04-27 17:04:48 阅读176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1楼一.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0分) ⒈根据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联系教学实际填空(每空1分) (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汉语言文学.中文秘书专业选题
  • 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一. 1.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 2.王维前后期诗比较研究 3.李白诗的浪漫主义手法 4.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5.刘禹锡民歌(或咏史诗)研究 6.柳永词研究 7.李白杜甫交往诗研究 8.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9.唐宋文学研究(具体题目自选) 10.李清照研究 二 ...

  •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考本 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集 一.外国文学方向 1.不朽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的悲剧性与喜剧性探微 2.论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面性 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探析 4.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英雄形象的塑造 5.论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 6.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 ...

  • 关于[诗经]再评价的几个问题
  • 作者:夏传才 社会科学战线 2001年07期 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百年的现代诗经学,是对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完成了<诗经>研究的一次重要转型,从观念到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诗经学前辈大师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革命性的贡献,使受益的我们,对<诗经>的认识 ...

  •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 在新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新课标,新教材对自己新的要求结合起来,作为业务进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紧抓不放,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阅读 多阅读是指多文学书籍,增加文学积累.厚积薄发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积淀成的.要想成为一个满腹经纶.气质优雅.深受学生 ...

  • 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0分) ⒈根据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联系教学实际填空(每空1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

  • 语文教材更应该传颂经典
  • 语文教材 范围:包括什么阶段?包不包括大学语文?思考这个问题.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心中,好的语文课并非在死抠课文和课本,而是要给学生以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培养热爱读书.喜欢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