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程的实施已有好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我们一直在认真研究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问题,特别是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问题。这个问题与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有直接的联系。要弄清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问题,首先有必要再认识一下活动课程与活动课程教学的关系。
一、试析前的说明
我们要建构的活动课程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活动课程,它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学生必需的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按照特定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新型活动课程同实用主义活动课程、活动、学科课程所包含的实际活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等都有本质的不同。新型活动课程的这种涵义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解。为了准确把握新型活动课程的涵义,应将活动课程教学分解开来去理解,这便于科学认识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活动课程的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新型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具有特定的涵义。首先,教的目的不像分科教学那样给学生传授各科系统的书本知识,而是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教师的教应体现在“指导”上,即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指导的方式主要包括扼要讲解、示范操作、指导设计、指导操作、组织观摩或访问等。因此,指导教师的教不像分科课程的教那样系统地传授与灌输,而是精心组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行动多于口训,重在组织与指导。教师的教(指导)不仅表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而且表现在学生活动之前他所进行的活动构思和活动设计、研究学生的直接经验、了解学生的活动兴趣以及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总结升华等方面。这些都是活动课程教师教的特殊含义,同时是我们准确把握活动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
与活动课程教师的教同时并存的另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就是活动课程的学。新型活动课程中的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即在活动中
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有所体会甚至有所发现的过程。“在活动中学”是活动课程中学生学的本质特点。这种“学”主要不是接受性的,基本上是发现式的。学的内容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学的形式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主要包括观察、制作、实验、调查、参观、访问、采集、表演、生产劳动等方式。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把活动课程的教学分解开来去理解,目的是把活动课程的教与学分别作为我们科学认识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的两个逻辑起点。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是毫无相关、孤立存在的。其实,活动课程的教与学是同一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主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就会失去方向,就会放任自流。另一方面,虽然教师的教很重要,但是教师不能忽视活动课程教学的本质特点,不能以教代学,剥夺学生自主活动的自由和权利。
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是活动课程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活动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正确理解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可以提高活动课程实施的自觉性。所以,要科学地规范地实施活动课程,就必须研究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
二、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
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围绕各个活动课题(或活动主题)的主要任务而展开的,它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实施和总结评价四个阶段,其中活动实施是活动课程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现将它们分述如下。
“活动准备”是指活动进行之前师生共同完成的准备工作。它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设计、学生直接经验的研究以及师生共同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材料与活动工具的配备等工作。这是顺利进行活动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物质条件。
“活动导入”是活动课实施过程的第二步。该阶段的任务在于说明某项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动机和欲望。它是活动课由准备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的桥梁或纽带。
“活动实施”是开展活动课程的实质性阶段或关键性步骤。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既动脑又动手,积极主动地完成活动作业。该阶段能充分体现活动课程的特色。
“总结评价”是在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完成的活动作业作出总结和评价。本阶段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认识提高一下。
以上四步是活动课程教学的一般过程,但在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一定要局限于这四个步骤。有人把活动课确定为五个步骤:材料准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有的活动课完全可以省去“活动导入”或者可以把导入内容融入总结评价这一步,往往可使活动效果更佳。例如,小学低段班队活动一般都是先出示主题(即活动导入),然后开展活动,学生再根据活动内容去理解主题。这虽然有利于教师组织整个活动,但作为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一面,整个活动难以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的认识只能是囫囵吞枣。基于这一点,活动课的指导教师可以采取逆向组织的方式,即不先揭示活动的主题,不去说明活动的目的与要求,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在思索中接受教育,最后到总结评价时再画龙点睛说出活动的主题。
可见,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其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可以依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和活动主体的需要灵活组织、巧妙安排活动步骤,使活动步骤为活动内容服务。
三、活动课程教学的结构
(一)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涵义
结构是事物或客体内部各要素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是指活动课程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要素有机构成的组织形式。构成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情境、问题、思考、操作和总结。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既有结构的一般规范化要求,又有一定灵活性。活动课程教学结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可以说,理想的活动效果取决于科学的活动结构。因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大小与结构的合理程度有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依据社会需要、学生要求和综合信息等客观因素,从实际出发,设计出最优的活动课程教学结构。所谓最优的活动课程教学结构,就是指从实际出发设计出具有最大潜在育人价值,可以发挥最理想的育人功能的结构。检验活动课结构是否最优的唯一标准是:活动课程育人功能的大小。一般地说,结构越优,功能越大;反之,结构越劣,功能越小。
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并不是活动课程设计者随心所欲的产物,它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活动结构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要求。比如,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是为育人服务的;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设计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社会、学生和直接经验(包括有关综合信息);活动课程教学结构在深层次中要体现活动课程的本质特点;活动课程教学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结构,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操作,也就是学生的充分自主活动,而学科课程教学结构的核心要素则是教师的系统传授与详细讲解,等等。这些都是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设计所必须考虑的。
(二)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要素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活动课程教学结构主要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情境、问题、思考、操作和总结。
1.情境。所谓情境是指进行某种兴趣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学生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使学生逐步达到最佳的活动状态。活动的情境主要有四种类型,即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道德感情境主要是指活动中所包含的能激起学生道德感的氛围;美感情境是指活动所包含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氛围;理智感情境是指活动所包含的能启迪学生心智、活跃学生思维的氛围;综合情境是指某种活动所包含的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的氛围。实际上,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有不同的情境。例如,音乐活动课,活动地点是音乐活动室,室内有架钢琴,有大白纸抄贴的民歌,以及全体学生合唱所汇成的歌声的海洋。这种有声与无声的、有形与无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音乐活动课的美感情境。
2.问题。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的题目,二是指活动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主要来自学生的生活和学生所接触的最新信息,一般分为四类:理解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和发现性问题。问题在学生自主的兴趣活动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所提问题必须是具体而富有启发性的。例如,潜江市实验小学黄老师上的小学低段的班队活动,所提出的问题就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当两名学生表演了两个动作后,接着,黄老师请台下其他学生举手上台表演“当你看到这样的场面时,你将怎么办?”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聪明的小朋友个个争着上台表演,结果非常令人满意。黄老师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同学们彼此间都这样,那么我们班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将充满一种怎样的气氛呢?”并在黑板上出示“让我们班里充满——”作提示,同学们的回答是非常理想的。可见,理想的活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提问题的质量。只有那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才能使活动过程不断深化,并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
3.思考。思考是活动过程中比较深刻、比较周密的思维活动。思考源于所提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多属于求解性思维。活动课实施的过程离不开思考,在活动前,有一个活动构思与活动设计。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当,便要积极思考如何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在活动结束后,师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思考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4.操作。操作就是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操作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过程。操作有动作操作和智力操作两种。像分析文章、讨论等活动就属于智力操作,活动课程中的操作多是动手操作。在活动课的结构中,唯有动作操作最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只有通过具体操作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5.总结。这是对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总结的目的是检查活动课的成与败、得与失,促成认识的上升和思想感情的升华,并为后继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建议。活动任务与活动内容对活动过程的长短有制约作用,如果活动任务重,内容多,那么活动过程就长。因此,总结工作既可以在一个40分钟内完成,也可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40分钟内完成。总结以教师为主,同时也要让学生参与,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总之,从活动课的全过程来看,五个要素始终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这种结构决定活动课的育人功能。
四、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的关系
(一)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与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区别
在探讨活动课程实施规范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人将活动课教学过程与活动课教学结构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活动课教学过程是活动课教学的外在组织形式,活动课教学结构则是活动课教学的内在组织形式。2活动课教学过程具有时间性。由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其时间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教学结构一般不受时间的影响,具有稳定性。3活动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活动课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的逻辑展开,表现为前后相继、逻辑连贯的一系列阶段或环节。所以说,活动课教学过程是分阶段展开的,活动阶段是以活动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教学认识的逻辑程序为标准来确定的,各阶段之间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不可前后倒置。活动课教学结构则不具有逻辑性,纵观活动课的全过程,五个要素始终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活动课教学过程具有矛盾统一性,教学活动是在同一时空内发生的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条件是目标、内容、时间和空间;教和学又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各有不同的任务、方式、特点和规律,这些是活动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活动课教学结构一般不研究教与学的矛盾统一性,它主要研究以什么方式把诸因素组合成最优的结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活动课教学过程是活动课程具体实施的程序,表现为具有时间先后和逻辑顺序的一系列步骤、阶段、环节。活动课教学结构则是诸要素按照一定组合方式交织组成的有机整体,组合的结构一般具有层次、水平和方式上的差别。
(二)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与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联系
活动课教学结构是教学活动内在的组织形式,活动课教学过程则是教学活动外在的组织形式。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两者都是活动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它们的目的相同,都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它们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活动课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时,都必须同时研究活动课的三种基本成分,即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都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活动课程的本质特点。无论是研究活动课教学过程,还是研究活动课教学结构,都必须同时研究教师、学生、活动手段和活动内容,因为这些基本要素贯穿活动全过程,而且这些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会直接影响活动的功能,又因为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活动课教学过程的变化迟早会导致活动课教学结构的变化。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构在活动课实施中不会是静止不变的,它们永远处于动态之中。
其次,它们都重视评价在活动课实施中的作用,不仅重视教师的评价,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它们都十分强调活动在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这同时也说明了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评价的尺度是它们能否反映活动课程的本质要求,能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发展个性。
第三,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有相近的对应关系。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导入,再到活动实施和活动总评,这是一个完整的程序。教学过程中的这四个阶段与教学结构中的五个要素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活动准备对应情境,情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种准备,所不同的是准备只存在活动伊始,情境却贯穿活动的始终。活动导入对应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所以,提出的问题类似于活动导入。活动实施对应操作(会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实施与操作是一个意思,都主张让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总结评价对应总结,都主张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均重视学生评价在评价中的地位,并要求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活动课程的实施已有好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我们一直在认真研究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问题,特别是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问题。这个问题与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有直接的联系。要弄清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问题,首先有必要再认识一下活动课程与活动课程教学的关系。
一、试析前的说明
我们要建构的活动课程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活动课程,它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学生必需的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按照特定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新型活动课程同实用主义活动课程、活动、学科课程所包含的实际活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等都有本质的不同。新型活动课程的这种涵义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活动课程教学的理解。为了准确把握新型活动课程的涵义,应将活动课程教学分解开来去理解,这便于科学认识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活动课程的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新型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具有特定的涵义。首先,教的目的不像分科教学那样给学生传授各科系统的书本知识,而是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教师的教应体现在“指导”上,即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指导的方式主要包括扼要讲解、示范操作、指导设计、指导操作、组织观摩或访问等。因此,指导教师的教不像分科课程的教那样系统地传授与灌输,而是精心组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行动多于口训,重在组织与指导。教师的教(指导)不仅表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而且表现在学生活动之前他所进行的活动构思和活动设计、研究学生的直接经验、了解学生的活动兴趣以及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总结升华等方面。这些都是活动课程教师教的特殊含义,同时是我们准确把握活动课程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
与活动课程教师的教同时并存的另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就是活动课程的学。新型活动课程中的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即在活动中
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有所体会甚至有所发现的过程。“在活动中学”是活动课程中学生学的本质特点。这种“学”主要不是接受性的,基本上是发现式的。学的内容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学的形式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主要包括观察、制作、实验、调查、参观、访问、采集、表演、生产劳动等方式。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把活动课程的教学分解开来去理解,目的是把活动课程的教与学分别作为我们科学认识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的两个逻辑起点。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是毫无相关、孤立存在的。其实,活动课程的教与学是同一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主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就会失去方向,就会放任自流。另一方面,虽然教师的教很重要,但是教师不能忽视活动课程教学的本质特点,不能以教代学,剥夺学生自主活动的自由和权利。
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是活动课程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活动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正确理解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可以提高活动课程实施的自觉性。所以,要科学地规范地实施活动课程,就必须研究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结构。
二、活动课程教学的过程
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围绕各个活动课题(或活动主题)的主要任务而展开的,它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实施和总结评价四个阶段,其中活动实施是活动课程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现将它们分述如下。
“活动准备”是指活动进行之前师生共同完成的准备工作。它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设计、学生直接经验的研究以及师生共同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材料与活动工具的配备等工作。这是顺利进行活动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物质条件。
“活动导入”是活动课实施过程的第二步。该阶段的任务在于说明某项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动机和欲望。它是活动课由准备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的桥梁或纽带。
“活动实施”是开展活动课程的实质性阶段或关键性步骤。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既动脑又动手,积极主动地完成活动作业。该阶段能充分体现活动课程的特色。
“总结评价”是在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完成的活动作业作出总结和评价。本阶段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认识提高一下。
以上四步是活动课程教学的一般过程,但在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一定要局限于这四个步骤。有人把活动课确定为五个步骤:材料准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有的活动课完全可以省去“活动导入”或者可以把导入内容融入总结评价这一步,往往可使活动效果更佳。例如,小学低段班队活动一般都是先出示主题(即活动导入),然后开展活动,学生再根据活动内容去理解主题。这虽然有利于教师组织整个活动,但作为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一面,整个活动难以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的认识只能是囫囵吞枣。基于这一点,活动课的指导教师可以采取逆向组织的方式,即不先揭示活动的主题,不去说明活动的目的与要求,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在思索中接受教育,最后到总结评价时再画龙点睛说出活动的主题。
可见,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其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可以依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和活动主体的需要灵活组织、巧妙安排活动步骤,使活动步骤为活动内容服务。
三、活动课程教学的结构
(一)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涵义
结构是事物或客体内部各要素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是指活动课程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要素有机构成的组织形式。构成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情境、问题、思考、操作和总结。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既有结构的一般规范化要求,又有一定灵活性。活动课程教学结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可以说,理想的活动效果取决于科学的活动结构。因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的大小与结构的合理程度有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依据社会需要、学生要求和综合信息等客观因素,从实际出发,设计出最优的活动课程教学结构。所谓最优的活动课程教学结构,就是指从实际出发设计出具有最大潜在育人价值,可以发挥最理想的育人功能的结构。检验活动课结构是否最优的唯一标准是:活动课程育人功能的大小。一般地说,结构越优,功能越大;反之,结构越劣,功能越小。
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并不是活动课程设计者随心所欲的产物,它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活动结构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要求。比如,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是为育人服务的;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设计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社会、学生和直接经验(包括有关综合信息);活动课程教学结构在深层次中要体现活动课程的本质特点;活动课程教学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结构,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操作,也就是学生的充分自主活动,而学科课程教学结构的核心要素则是教师的系统传授与详细讲解,等等。这些都是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设计所必须考虑的。
(二)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要素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活动课程教学结构主要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情境、问题、思考、操作和总结。
1.情境。所谓情境是指进行某种兴趣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学生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使学生逐步达到最佳的活动状态。活动的情境主要有四种类型,即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道德感情境主要是指活动中所包含的能激起学生道德感的氛围;美感情境是指活动所包含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氛围;理智感情境是指活动所包含的能启迪学生心智、活跃学生思维的氛围;综合情境是指某种活动所包含的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的氛围。实际上,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有不同的情境。例如,音乐活动课,活动地点是音乐活动室,室内有架钢琴,有大白纸抄贴的民歌,以及全体学生合唱所汇成的歌声的海洋。这种有声与无声的、有形与无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音乐活动课的美感情境。
2.问题。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的题目,二是指活动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主要来自学生的生活和学生所接触的最新信息,一般分为四类:理解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和发现性问题。问题在学生自主的兴趣活动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所提问题必须是具体而富有启发性的。例如,潜江市实验小学黄老师上的小学低段的班队活动,所提出的问题就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当两名学生表演了两个动作后,接着,黄老师请台下其他学生举手上台表演“当你看到这样的场面时,你将怎么办?”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聪明的小朋友个个争着上台表演,结果非常令人满意。黄老师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同学们彼此间都这样,那么我们班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将充满一种怎样的气氛呢?”并在黑板上出示“让我们班里充满——”作提示,同学们的回答是非常理想的。可见,理想的活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提问题的质量。只有那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才能使活动过程不断深化,并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
3.思考。思考是活动过程中比较深刻、比较周密的思维活动。思考源于所提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多属于求解性思维。活动课实施的过程离不开思考,在活动前,有一个活动构思与活动设计。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当,便要积极思考如何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在活动结束后,师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思考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4.操作。操作就是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操作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过程。操作有动作操作和智力操作两种。像分析文章、讨论等活动就属于智力操作,活动课程中的操作多是动手操作。在活动课的结构中,唯有动作操作最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只有通过具体操作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5.总结。这是对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总结的目的是检查活动课的成与败、得与失,促成认识的上升和思想感情的升华,并为后继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建议。活动任务与活动内容对活动过程的长短有制约作用,如果活动任务重,内容多,那么活动过程就长。因此,总结工作既可以在一个40分钟内完成,也可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40分钟内完成。总结以教师为主,同时也要让学生参与,以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总之,从活动课的全过程来看,五个要素始终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这种结构决定活动课的育人功能。
四、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的关系
(一)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与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区别
在探讨活动课程实施规范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人将活动课教学过程与活动课教学结构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活动课教学过程是活动课教学的外在组织形式,活动课教学结构则是活动课教学的内在组织形式。2活动课教学过程具有时间性。由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其时间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教学结构一般不受时间的影响,具有稳定性。3活动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活动课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的逻辑展开,表现为前后相继、逻辑连贯的一系列阶段或环节。所以说,活动课教学过程是分阶段展开的,活动阶段是以活动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教学认识的逻辑程序为标准来确定的,各阶段之间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不可前后倒置。活动课教学结构则不具有逻辑性,纵观活动课的全过程,五个要素始终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活动课教学过程具有矛盾统一性,教学活动是在同一时空内发生的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条件是目标、内容、时间和空间;教和学又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各有不同的任务、方式、特点和规律,这些是活动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活动课教学结构一般不研究教与学的矛盾统一性,它主要研究以什么方式把诸因素组合成最优的结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活动课教学过程是活动课程具体实施的程序,表现为具有时间先后和逻辑顺序的一系列步骤、阶段、环节。活动课教学结构则是诸要素按照一定组合方式交织组成的有机整体,组合的结构一般具有层次、水平和方式上的差别。
(二)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与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联系
活动课教学结构是教学活动内在的组织形式,活动课教学过程则是教学活动外在的组织形式。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两者都是活动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它们的目的相同,都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它们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活动课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时,都必须同时研究活动课的三种基本成分,即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都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活动课程的本质特点。无论是研究活动课教学过程,还是研究活动课教学结构,都必须同时研究教师、学生、活动手段和活动内容,因为这些基本要素贯穿活动全过程,而且这些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会直接影响活动的功能,又因为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活动课教学过程的变化迟早会导致活动课教学结构的变化。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构在活动课实施中不会是静止不变的,它们永远处于动态之中。
其次,它们都重视评价在活动课实施中的作用,不仅重视教师的评价,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它们都十分强调活动在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这同时也说明了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评价的尺度是它们能否反映活动课程的本质要求,能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发展个性。
第三,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构有相近的对应关系。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导入,再到活动实施和活动总评,这是一个完整的程序。教学过程中的这四个阶段与教学结构中的五个要素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活动准备对应情境,情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种准备,所不同的是准备只存在活动伊始,情境却贯穿活动的始终。活动导入对应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所以,提出的问题类似于活动导入。活动实施对应操作(会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实施与操作是一个意思,都主张让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总结评价对应总结,都主张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均重视学生评价在评价中的地位,并要求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