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反思

  在新近一期的《探索与争鸣》上,秦晖发文就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深入反思。   秦晖说,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国人在历经磨难中对以市场经济+自由民主为主要内容的近(现)代化模式呈现了从认识到认同的趋势。这一认同无疑处于粗浅的初级阶段。新文化运动则是上述趋势的一大高潮,它对传统有更为激进的批判,对西学的认识也明显深化。在这一意义上,新文化运动确实是一场大“启蒙”。但它后来的走向,却越来越与“启蒙”的初衷相悖。   为何出现这种相悖的情形呢?对此,主要流行两种解释:一者认为当归咎于“激进”和“革命”,这是“启蒙”过了头导致的;另一说则认为是救亡压倒启蒙。这两种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   秦晖认为,要理解这段历史,必须考虑一战后的远东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整体上看,由于“凡尔赛”的不公在“华盛顿”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所得不仅是“大体可接受的”,而且就中国当时的实际实力地位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的成功。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其激进一翼对此却完全没有反应,全盘否定北洋政府。   所谓“救亡压倒启蒙”其实指的是启蒙的学习对象由学欧美变成了学苏俄。这无法用“救亡”来解释。显然,国人“无视”华盛顿会议并不是因为列强没有让步,而是因为使其让步的,是国人不喜欢的北洋政府。国人后来对十月革命愈来愈有兴趣,并非苏俄对华外交越来越友善和平等,而是因为国人对苏俄的社会改造和新社会模式越来越看好。   也就是说,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启蒙,而不是救亡。不是因为西方对中国的威胁增大而将学习对象转向苏俄,而是因为国人启蒙的兴趣转向了“社会革命”,学习目标从西方自由主义转向了俄国式的社会主义。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巴黎和会前后,国人真的出现了追求民主、平等、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而不再追求“自由”的转变呢?   秦晖说,实际的情形是,“民主”与“共和”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已成大潮,而个人自由正是因新文化运动才形成大潮的。说“五四”倡导“民主”,实不如说“五四”倡导“自由”更准确。不过,个人自由观念是转经日本引入的,与欧美的“原版”个人自由思想又有微妙的,但却是重要的不同。   在西方,自由主义在消除不宽容等东西后,个人自由完全可以在基督教文明中实现,并且和教会共存。同样,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自由主义要消除的是“罢黜百家”之“独尊”,而不是“儒术”,消除这些弊病后个人自由也完全可以在儒家文明中实现,并且和儒学共存。但是,十九到二十 世纪之交引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影响大增的个人自由观念却不是这种模式,而是很大程度上来自日本。   甲午以后尤其是庚子以后,一方面学习西方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另一方面日本被认为是学习西方成功的典型,国人多以日本为学西的中介。当时国人赴日不仅数量大,而且与国内政治文化变革联系紧密。可以说,十九到二十 世纪之交的个人自由思潮,包括以这种思潮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留日学生带来的。章太炎、鲁迅、周作人、许寿裳、陈独秀、李大钊、易白沙、吴虞等都是留日出身。   日本的个人自由思想虽也是受西学影响,但却更为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独特的问题意识所培育。明治时期的反儒学西虽然引进了一些宪政成分,却主要是用它消除“藩权”,而非消除皇权。由明治到昭和,日本终于走上军部鸱张、天皇独断、以举国体制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之路。有趣的是,“军国主义”这类词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新文化运动期间,它不仅没有贬义,而且明显是一个褒义词。   追求“军国主义”就必须实行一种独特的“个人解放”,即严复所谓“言军国主义,期人人自立”。“人人自立”应该说是自由主义的追求,但这种个人解放实际强调的是个人对于家庭、家族、乡里、采邑等依附性亲缘社会、熟人社会或“小共同体”的独立,而非个人对民族、国家、“人民”以及自命为代表这些“大共同体”的“组织”的独立。甚至,把个人从家庭、家族、宗藩中解放出来,就是为让其能为“国家”或“组织”的伟大事业所用,成为这些大共同体的工具,而不是让其成为真正自主的、无论对大小共同体均拥有充分权利的现代公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越来越与“启蒙”的初衷相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新近一期的《探索与争鸣》上,秦晖发文就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深入反思。   秦晖说,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国人在历经磨难中对以市场经济+自由民主为主要内容的近(现)代化模式呈现了从认识到认同的趋势。这一认同无疑处于粗浅的初级阶段。新文化运动则是上述趋势的一大高潮,它对传统有更为激进的批判,对西学的认识也明显深化。在这一意义上,新文化运动确实是一场大“启蒙”。但它后来的走向,却越来越与“启蒙”的初衷相悖。   为何出现这种相悖的情形呢?对此,主要流行两种解释:一者认为当归咎于“激进”和“革命”,这是“启蒙”过了头导致的;另一说则认为是救亡压倒启蒙。这两种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   秦晖认为,要理解这段历史,必须考虑一战后的远东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整体上看,由于“凡尔赛”的不公在“华盛顿”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所得不仅是“大体可接受的”,而且就中国当时的实际实力地位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的成功。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其激进一翼对此却完全没有反应,全盘否定北洋政府。   所谓“救亡压倒启蒙”其实指的是启蒙的学习对象由学欧美变成了学苏俄。这无法用“救亡”来解释。显然,国人“无视”华盛顿会议并不是因为列强没有让步,而是因为使其让步的,是国人不喜欢的北洋政府。国人后来对十月革命愈来愈有兴趣,并非苏俄对华外交越来越友善和平等,而是因为国人对苏俄的社会改造和新社会模式越来越看好。   也就是说,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启蒙,而不是救亡。不是因为西方对中国的威胁增大而将学习对象转向苏俄,而是因为国人启蒙的兴趣转向了“社会革命”,学习目标从西方自由主义转向了俄国式的社会主义。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巴黎和会前后,国人真的出现了追求民主、平等、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而不再追求“自由”的转变呢?   秦晖说,实际的情形是,“民主”与“共和”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已成大潮,而个人自由正是因新文化运动才形成大潮的。说“五四”倡导“民主”,实不如说“五四”倡导“自由”更准确。不过,个人自由观念是转经日本引入的,与欧美的“原版”个人自由思想又有微妙的,但却是重要的不同。   在西方,自由主义在消除不宽容等东西后,个人自由完全可以在基督教文明中实现,并且和教会共存。同样,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自由主义要消除的是“罢黜百家”之“独尊”,而不是“儒术”,消除这些弊病后个人自由也完全可以在儒家文明中实现,并且和儒学共存。但是,十九到二十 世纪之交引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影响大增的个人自由观念却不是这种模式,而是很大程度上来自日本。   甲午以后尤其是庚子以后,一方面学习西方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另一方面日本被认为是学习西方成功的典型,国人多以日本为学西的中介。当时国人赴日不仅数量大,而且与国内政治文化变革联系紧密。可以说,十九到二十 世纪之交的个人自由思潮,包括以这种思潮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留日学生带来的。章太炎、鲁迅、周作人、许寿裳、陈独秀、李大钊、易白沙、吴虞等都是留日出身。   日本的个人自由思想虽也是受西学影响,但却更为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独特的问题意识所培育。明治时期的反儒学西虽然引进了一些宪政成分,却主要是用它消除“藩权”,而非消除皇权。由明治到昭和,日本终于走上军部鸱张、天皇独断、以举国体制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之路。有趣的是,“军国主义”这类词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新文化运动期间,它不仅没有贬义,而且明显是一个褒义词。   追求“军国主义”就必须实行一种独特的“个人解放”,即严复所谓“言军国主义,期人人自立”。“人人自立”应该说是自由主义的追求,但这种个人解放实际强调的是个人对于家庭、家族、乡里、采邑等依附性亲缘社会、熟人社会或“小共同体”的独立,而非个人对民族、国家、“人民”以及自命为代表这些“大共同体”的“组织”的独立。甚至,把个人从家庭、家族、宗藩中解放出来,就是为让其能为“国家”或“组织”的伟大事业所用,成为这些大共同体的工具,而不是让其成为真正自主的、无论对大小共同体均拥有充分权利的现代公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越来越与“启蒙”的初衷相悖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相关内容

  • 记住巴金,就是记住一个时代
  • 记住巴金,就是记住一个时代 □李辉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原名李尧棠.汉族,四川成都人.一代文学巨匠. 一 一个伟大.杰出的作家,既是时代的产儿,也是他所属时代的代表. 巴金走过漫长的百年历程,他说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1904年出生的他, ...

  • 金观涛 邱震海 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
  • 金观涛 邱震海 近30年来中国思想启蒙的发展历程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学术沙龙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306490 解说: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启蒙期,如何评价80年代思想解放与 ...

  •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卷
  • 八年纪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练习卷 (初二)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答案,共20分) 1."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 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 了.&quo ...

  • 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与反思
  • Vol.23No.11第23卷第11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11月)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Nov.2011) 梁启超对辛亥革 ...

  • 吕日周:于幼军[社会主义在中国]反思中共历史事件
  • 2011年07月01日 13:10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吕日周 字号:T|T 36人参与打印转发 吕日周(山西省原政协副主席.山西改革与创新研究会会长) 今年初,幼军复出工作了,比以前多了几分从容淡定.这两三年,他把书本当做疗治精神创伤的良药,凝结着其多年来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探索和感悟的 ...

  • 辛亥革命百年与中国社会变革
  • 辛亥革命百年与中国社会变革 时间:2011年10月10日 地点:川师文理 主讲人:吴达德 今年刚好是辛亥革命胜利的一百周年纪念日,而在一百年年前的今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共和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跟君主立宪都属于代议制,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却有先进和落后 ...

  • 推荐资中筠的_士人风骨_邵燕祥
  • □ 邵燕祥 推荐资中筠的 <士人风骨> "国进民退"是近年的整体趋势,并不限于经济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则早在"三大改造"前的50年代之初就已开始. 资中筠提出"道统"的承载,实际上提出的是一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 ...

  • 当代教育改革视野中的教育史研究
  • 2009年3月第11卷/第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Edu cati7onal Scie nce Edition / M a r. 2009 Vol. 11No. 3 当代教育改革视野中的教育史研究 ...

  • 清亡启示录:一个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 hpa738 <清亡启示录>讲述了一个王朝为何会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历史无法遗憾,也不必惋惜,走过的就是走过了.只是一百年后回望大清王朝,特别是分析这个貌似强大的王朝为什么在一场危机面前不堪一击,这个过程究竟有哪些教训可以汲取?这是这本<清亡启示录>探究的问题.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