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8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要点

1. 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 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重点积累“名、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4. 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和用法。

5.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讲解

1. 关于本文的思路结构

全文可分为六段:第一、二段为记游部分;第三、四段着重于议论,是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五、六段为结尾部分。

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至“盖音谬也”,为第一段。着重记叙了“褒禅山”这个名称的来历和“华山洞”的位置。其记叙顺序是,先写出名的来源,顺便引出一个“慧空禅院”;再以“慧空禅院”为基准,点出“华山洞”的位置;然后顺手写到一块“仆碑”,并根据碑上的残文,对山名的读音做了一番考核。似乎是随游随记,信笔写来,实际上是经精密的选材,只不过是不露斧凿痕迹而已。尤其是以对碑文的考释入记,不但使文章妙趣横生,而且又为第四段的议论提供了线索。

从“其下平旷”至“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为第二段。着重记叙了后洞的幽深和游览后洞的经过。首先,承接上文简述了“前洞”的情况,然后着力写后洞之深,为下文述写作者与四人同游“后洞”的经过作先导。写“后洞”时,先写位置“由山以上五六里”,再写外观,“有穴窈然”,再写入洞的感觉,“入之甚寒”,再写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这样写,步步深入,条理清楚,引人入胜,又使读者不断地产生悬念,急切地想知道洞内的究竟。然后再自然而然地转入述写游洞的经过。写游洞经过,文字极为精炼简约:“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亦愈奇。”连用三个“愈”字,就生动地写出了游人步步深入的过程和洞内的概貌。“盖予所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一段文字,既是补充叙述游览过程,

又表明了自己未能深入的遗憾。这就引出了下面大段的道理,为第三段关于“志”和“力”的议论埋下了伏笔。这样自然的过渡,丝毫没有修饰的迹象。

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予之所得也”,为第三段。作者着重阐述了自己此次游览的心得收获。首先,作者以慨叹的方式,指出古人研究学问所以有收获,在于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这是作者在下面就游山大发议论的依据。然后作者阐述了自己游山的深刻体会:高深的学问就好象华山洞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一样,往往“在于险远”之中,因此,研究学问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必须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能畏惧艰险,半途而废。同时还要善于借助客观条件。这样,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目的,自己就不会后悔,别人也不会讥笑。最后“此予之所得也”一句,同本段开头“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首尾照应,顺理成章。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第四段。作者从“仆碑”联想到古书失传、以讹传讹的事实,进一步阐明了做学问一定要持严肃认真的态度,要经过反复思考和谨慎取舍。

第五、六段,说明同游的人和游览的时间。这是记游文字一般所具备的。

《游褒禅山记》重点语句解析

1.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2.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3.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庐冢(zh ǒng ) 何可胜(sh èng )道 ..

B .盖音谬(mi ù)也 窈(y ǎo )然 ..

C .安上纯父(f ù) 无物以相(xi àng )之 ..

D .咎(ji ū)其欲出者 瑰(gu ī)怪 ..

2.对下列加黑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 .距其院东五里 .

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4.选出下列加黑的词中古今意义相同的项

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和②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不同

B .①和②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相同

C.①和④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也相同

D.①和④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也不同

6.下列句中加黑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D.火尚足以明也 ....

二、填空题 1. 王安石字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 本文第一、二段依次写了游褒禅山所见的景物及方位。慧空禅院在华山洞的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l .对下列句中加黑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

B.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

C.夫夷以近 夷:平安 .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下列“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A.夫夷以近 .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D.可以无悔也 .

4.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作者认为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B.本文第一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能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本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5.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参考答案

一、1.B (A 胜sh ēng C 父f ǔ D 咎ji ù)2.C (景象)

3.D (副词,反诘语气A B C均为代词)4.C 5.D(①„„的样子②这样③将要④尚且)

6.A (B 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

二、1. 介甫 半山 北宋 政治 文学 他是江西临川人 晚年曾封荆国公 死后谥号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答司马谏议书

2. 西边五里处 南边 以上五六里 东五里百余步处 前(华山洞)

三、1.B (A 感慨;C 平坦;D 谁,哪一个)2.B (景象,其余为动词,观看,观察)

3.C ,因 4.D(未采用托物言志)5. (略)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要点

1. 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 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重点积累“名、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4. 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和用法。

5.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讲解

1. 关于本文的思路结构

全文可分为六段:第一、二段为记游部分;第三、四段着重于议论,是文章的重点段落;第五、六段为结尾部分。

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至“盖音谬也”,为第一段。着重记叙了“褒禅山”这个名称的来历和“华山洞”的位置。其记叙顺序是,先写出名的来源,顺便引出一个“慧空禅院”;再以“慧空禅院”为基准,点出“华山洞”的位置;然后顺手写到一块“仆碑”,并根据碑上的残文,对山名的读音做了一番考核。似乎是随游随记,信笔写来,实际上是经精密的选材,只不过是不露斧凿痕迹而已。尤其是以对碑文的考释入记,不但使文章妙趣横生,而且又为第四段的议论提供了线索。

从“其下平旷”至“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为第二段。着重记叙了后洞的幽深和游览后洞的经过。首先,承接上文简述了“前洞”的情况,然后着力写后洞之深,为下文述写作者与四人同游“后洞”的经过作先导。写“后洞”时,先写位置“由山以上五六里”,再写外观,“有穴窈然”,再写入洞的感觉,“入之甚寒”,再写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这样写,步步深入,条理清楚,引人入胜,又使读者不断地产生悬念,急切地想知道洞内的究竟。然后再自然而然地转入述写游洞的经过。写游洞经过,文字极为精炼简约:“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亦愈奇。”连用三个“愈”字,就生动地写出了游人步步深入的过程和洞内的概貌。“盖予所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一段文字,既是补充叙述游览过程,

又表明了自己未能深入的遗憾。这就引出了下面大段的道理,为第三段关于“志”和“力”的议论埋下了伏笔。这样自然的过渡,丝毫没有修饰的迹象。

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予之所得也”,为第三段。作者着重阐述了自己此次游览的心得收获。首先,作者以慨叹的方式,指出古人研究学问所以有收获,在于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这是作者在下面就游山大发议论的依据。然后作者阐述了自己游山的深刻体会:高深的学问就好象华山洞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一样,往往“在于险远”之中,因此,研究学问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必须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能畏惧艰险,半途而废。同时还要善于借助客观条件。这样,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目的,自己就不会后悔,别人也不会讥笑。最后“此予之所得也”一句,同本段开头“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首尾照应,顺理成章。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第四段。作者从“仆碑”联想到古书失传、以讹传讹的事实,进一步阐明了做学问一定要持严肃认真的态度,要经过反复思考和谨慎取舍。

第五、六段,说明同游的人和游览的时间。这是记游文字一般所具备的。

《游褒禅山记》重点语句解析

1.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2.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3.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庐冢(zh ǒng ) 何可胜(sh èng )道 ..

B .盖音谬(mi ù)也 窈(y ǎo )然 ..

C .安上纯父(f ù) 无物以相(xi àng )之 ..

D .咎(ji ū)其欲出者 瑰(gu ī)怪 ..

2.对下列加黑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 .距其院东五里 .

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4.选出下列加黑的词中古今意义相同的项

A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B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和②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不同

B .①和②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相同

C.①和④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也相同

D.①和④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也不同

6.下列句中加黑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D.火尚足以明也 ....

二、填空题 1. 王安石字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 本文第一、二段依次写了游褒禅山所见的景物及方位。慧空禅院在华山洞的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l .对下列句中加黑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

B.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

C.夫夷以近 夷:平安 .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下列“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A.夫夷以近 .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D.可以无悔也 .

4.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作者认为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B.本文第一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能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本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5.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参考答案

一、1.B (A 胜sh ēng C 父f ǔ D 咎ji ù)2.C (景象)

3.D (副词,反诘语气A B C均为代词)4.C 5.D(①„„的样子②这样③将要④尚且)

6.A (B 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

二、1. 介甫 半山 北宋 政治 文学 他是江西临川人 晚年曾封荆国公 死后谥号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答司马谏议书

2. 西边五里处 南边 以上五六里 东五里百余步处 前(华山洞)

三、1.B (A 感慨;C 平坦;D 谁,哪一个)2.B (景象,其余为动词,观看,观察)

3.C ,因 4.D(未采用托物言志)5. (略)


相关内容

  • 高一语文必修一目录表
  •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 ①沁园春长沙 ②诗两首 ③大堰河 ④中外短诗五首 第二单元 ⑤兰亭集序 ⑥赤壁赋 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⑧游褒禅山记 第三单元 ⑨记念刘和珍君 ⑩小狗包弟 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⑿金岳霖先生 第四单元 ⒀短新闻两篇 ⒁包身工 ⒂寻找时传祥 ⒃飞向太空的航程 心音共鸣 写触 ...

  • 新建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文
  •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q ...

  • 上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进度表
  • 2013-2014学年度英林中学上学期高一语文教学进度表 廖勇斌 教学进度安排: 必修一: 第二单元 2个周 <烛之武退秦师> 2课时 < 荆轲刺秦王> 4课时 <鸿门宴> 4课时 第一单元 1.5个周 < 沁园春长沙> 2课时 <诗两首> ...

  • [孔雀东南飞][诗三首]和[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 挥公实验中学高一 编号: 66 课型:复习课 上课时间: 19 周 主备人:任毅梅 语文 班级: 导学案 小组: 姓名: 评价:卷面 成绩: 审核人: 语文组 课题: <孔雀东南飞> <诗三首>和<游褒禅山记> [复习目标] 1.识记<孔雀东南飞>中名 ...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qu ...

  •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二.实词活用: 1夜缒而出: 2既东封郑 3晋军函陵 : 4越国以鄙远: 5共其乏困: 6肆其西封: 7烛之武退秦师: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阙秦以利晋: 10朝济而 ...

  •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名句默写(打印)
  • 高一名句默写 姓名: 班级: 得分: (满分2×50=100) 1.反是不思, .(<诗经·氓>) 2. ,何枝可依?(<短歌行>) 3.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4.或取诸怀抱, .(<兰亭集序>) 5.固一世之雄也, .(<赤壁赋&g ...

  •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知识点归总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基础知识总结 沁园春·长沙 1.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常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 ...

  • 2014粤教版高一语文默写附有答案
  • 高一语文必修三.四名篇名句默写 一.唐诗五首 1._____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 2.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