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话用典

“寻章摘句”话用典

——从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比喻两岸关系说开去

王洪续

今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关于两岸商签ECFA时,引用了《左传》中的一句话,“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用古语引出“兄弟话”,引发双岸民众好评如潮,一时风靡天下。自2003年3月温总理上任后,每每面对记者问起两岸关系时,多有类似的精彩引用:

2003年,他引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同年,他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引用美国林肯总统的话,“自相分裂的家庭是站立不住的”,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

2004年,他引用钟理和的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能停止沸腾。”以此诉说乡愁。2005年,他引用“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以感性姿态淡化《反国家分裂法争议》争议。

2006年,他引用《孟子》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批评民进党政府阻挠三通。2007年,他引用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述两岸和平发展系大势所趋。2008年,他引用鲁讯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华民族儿女的大度胸襟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恰当的寻章摘句会一语道破天机,使对相同的事物有更妙的表达与解释,引经据典往往会为文章添情增色,令人读来感觉言简意赅,清新隽永,过目不忘。类似的现象在新闻写作中时常遇见,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作以分析。

一、用典的来源与发展

“寻章摘句”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辞海》中关于“寻章摘句”的解释是:指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来堆砌辞藻;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前半句是略有褒义,后半句趋向贬义。

“引经据典”最早见于《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辞

海》对的它解释是: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狭义上的“用典”是指楹联创作的一种方法,即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可用的典故涉及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李渔所著《笠翁对韵》中有一多半的内容是用典,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等。

现代新闻学意义上的寻章摘句同引经据典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我们姑且统称为“用典”。追溯用典的根源,这与人们的心理根源、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及至人类尊圣崇古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

社会在发展,用典也在与时俱进,人们不仅可以从旧时文人雅士的古诗文中“借词儿”,也可以把当下最时尚流行的话语、句式、段子运用到新闻中,从而为文章增色。

《学学“两会”代表讲真话》(2010.3.17《火箭兵报》)中描绘当今讲真话有一定的难度时就引用了手机流行段子:“与新社会群体讲话,讲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讲话,讲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讲话,讲不进去;与老同志讲话,被顶了回去。”直观、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真诚希望广大网民朋友‘手握鼠标,胸怀天下’,尽情挥洒才华,充分展示睿智,继续对广东发展问题‘打好铁’,对广东民生热点问题‘织围脖’,对广东工作中的不足‘拍大砖’。”这是年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给网友的拜年信。

二、新闻用典的形式与功效

用典是新闻中常用到的方法,在标题、由头、过渡、主题等处处可见寻章摘句的踪迹。

——有时出现在标题中:《新兵新年:而今迈步从头越》(2010.1.1《火箭兵报》)、《鼓角相闻苦练兵》(2010.1.5《火箭兵报》)分别引用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西江月·井冈山》中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哥”的快乐生活》(2010.1.5《火箭兵报》)引用影视作品《阳光的快乐生活》片名。

——有的出现在由头里:一位领导在新春茶话会上致辞时,一句杜甫诗《小至》中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带给人们融融暖意。再如《节后

心思当“归位”》(2010.2.21《火箭兵报》)上来就是一则短信:“春节激情回退,生活回到原位,战友平安归队,过节心绪归位……你我情谊珍贵,上述提醒免费。”娓娓首来,让人感到亲切而少说教。

——有的起着起承转合的使用:《学学“两会”代表讲真话》(2010.3.17《火箭兵报》)道出讲真话的作用之前,引用了“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起到了过度作用。

——有的作为背景材料运用:“解读英雄陈大桂壮美人生”系列文化之《大勇有根》(209.2.28《火箭兵报》)中,引用“北川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北川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北上千佛山战役地)、“北川是片多灾多难的土地”(自古天灾频仍)等,为英雄诞生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有的在论证说理:解放军报言论《莫为私利找靠山》,其中就引用了鲁讯的话:“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海地地震,再一次告诉我们》(2010.1.27《火箭兵报》),引用巨人安泰力量来自大地母亲的传说故事,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中国人民。

——有的为主题定下乾坤:《“80后”士官,“而立之年”立什么?》(2010.2.6《火箭兵报》)三个副标题分别是“立业:正肩挑大梁,含笑对未来”、“立家:完美本无求,生活无须忧”、“立身:一副好身板,一份大担当”,引用《论语》中的“三十而立”之句,再用三个注解直接点明年轻士官当下的责任担当。

新闻用典,形式各异。以比较常见的新闻标题为便,有的直接引用诗文典故、名言名句。如,《勤能补拙》(2009.7.3《火箭兵报》)、《英雄不问出处》(2009.7.24《火箭兵报》);

有的变换名句。如《于无声处话“惊雷”》( 2009.5.9《火箭兵报》)改用鲁讯无题诗之“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还如《勇持彩练当空舞》(2009.5.26《火箭兵报》),化用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有的化用成语。如《化剑为犁》(2009.4.18《火箭兵报》)化用成语“铸剑为犁”,语出《孔子家语·致思》,“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有的引用具有特定背景的词汇。如《演好“伯乐”的角色》(2009.5.19《火箭兵报》)、《为“黑名单”制度叫好》(2009.7.8《火箭兵报》)、《为持续发展预留“接口”》( 2006.8.25《解放军报》);

有的与时俱进玩起流行时尚。如《我的菜不是“偷”的》(2010.1.23《火箭兵报》)引用当红网络游戏“偷菜”之名。

就艺术效果而言,用典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唤起,也是一种极简略的语气铺垫,更是一种很迷人的意义暗示,它的独特功效在于既有亲切感、又可以借势,还有错位感,营造陌生的落差美。一些新闻作品时常穿插用典帮助深化新闻主题、增强文采和感染力、增加知识厚度、提升文化品味,或以少胜多,言简意丰,或风趣幽默,使新闻作品更加鲜活,使作品的观点更容易为读者接受。梁衡在论述用典时认为,“援用旧典,增加文章的哲理性和厚重感”;“借典比兴,增加文章的从容度和幽默感”;“妙用暗典,增加文章的含蓄感和细密度”。

诚然,恰当的寻章摘句能为文章增色,表现出含蓄、雅洁,但用典过滥故意卖弄,处处八股文、下笔就效颦,有人又将它贬为“掉书袋”,只能受用李贺《南园》诗中的那句评价:“寻章摘句老雕虫”。

三、新闻用典注意事项

新闻贵新,用典崇旧。看来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用内得当,为文章增色;运用不当,可能画蛇添足。新闻用典故至少要做到:用典要通俗、用典要恰当、用典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切合文章的主旨和语境。

一份少数民族战士写来稿件《心地善良好军医》,其中就运用到“木姐珠与燃比娃结亲”的故事,编辑借助互联网才弄明白这是该民族的一个远古传说,故事的注解远比新闻稿件要长——这就是用典不通俗。还有一篇写军民鱼水情深的关系文章,其中却掺杂着介绍当地是有名的“孝道”之乡,“二十四孝”中的谁谁就生在此地,他的故事如何如何感人。孝道是个人道德修养,拥军出自政治觉悟,对父母孝的人就一定对子弟兵亲吗?军人尽忠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不尽孝”的情感缺憾?二者联喻不是十分贴切——这就是用典不恰当。还有的作者在消息文章中大量引用古人论述观点,明显有不合风格之嫌。

用典,用好典,是新闻人,是作者编辑的一种素质修养。

通联:北京清河大楼二炮火箭兵报社 王洪续(邮编100085,电话010-66338742,

[1**********];邮箱[email protected]

“寻章摘句”话用典

——从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比喻两岸关系说开去

王洪续

今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关于两岸商签ECFA时,引用了《左传》中的一句话,“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用古语引出“兄弟话”,引发双岸民众好评如潮,一时风靡天下。自2003年3月温总理上任后,每每面对记者问起两岸关系时,多有类似的精彩引用:

2003年,他引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同年,他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引用美国林肯总统的话,“自相分裂的家庭是站立不住的”,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

2004年,他引用钟理和的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能停止沸腾。”以此诉说乡愁。2005年,他引用“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以感性姿态淡化《反国家分裂法争议》争议。

2006年,他引用《孟子》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批评民进党政府阻挠三通。2007年,他引用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述两岸和平发展系大势所趋。2008年,他引用鲁讯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华民族儿女的大度胸襟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恰当的寻章摘句会一语道破天机,使对相同的事物有更妙的表达与解释,引经据典往往会为文章添情增色,令人读来感觉言简意赅,清新隽永,过目不忘。类似的现象在新闻写作中时常遇见,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作以分析。

一、用典的来源与发展

“寻章摘句”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辞海》中关于“寻章摘句”的解释是:指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来堆砌辞藻;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前半句是略有褒义,后半句趋向贬义。

“引经据典”最早见于《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辞

海》对的它解释是: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狭义上的“用典”是指楹联创作的一种方法,即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可用的典故涉及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李渔所著《笠翁对韵》中有一多半的内容是用典,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等。

现代新闻学意义上的寻章摘句同引经据典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我们姑且统称为“用典”。追溯用典的根源,这与人们的心理根源、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及至人类尊圣崇古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

社会在发展,用典也在与时俱进,人们不仅可以从旧时文人雅士的古诗文中“借词儿”,也可以把当下最时尚流行的话语、句式、段子运用到新闻中,从而为文章增色。

《学学“两会”代表讲真话》(2010.3.17《火箭兵报》)中描绘当今讲真话有一定的难度时就引用了手机流行段子:“与新社会群体讲话,讲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讲话,讲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讲话,讲不进去;与老同志讲话,被顶了回去。”直观、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真诚希望广大网民朋友‘手握鼠标,胸怀天下’,尽情挥洒才华,充分展示睿智,继续对广东发展问题‘打好铁’,对广东民生热点问题‘织围脖’,对广东工作中的不足‘拍大砖’。”这是年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给网友的拜年信。

二、新闻用典的形式与功效

用典是新闻中常用到的方法,在标题、由头、过渡、主题等处处可见寻章摘句的踪迹。

——有时出现在标题中:《新兵新年:而今迈步从头越》(2010.1.1《火箭兵报》)、《鼓角相闻苦练兵》(2010.1.5《火箭兵报》)分别引用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西江月·井冈山》中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哥”的快乐生活》(2010.1.5《火箭兵报》)引用影视作品《阳光的快乐生活》片名。

——有的出现在由头里:一位领导在新春茶话会上致辞时,一句杜甫诗《小至》中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带给人们融融暖意。再如《节后

心思当“归位”》(2010.2.21《火箭兵报》)上来就是一则短信:“春节激情回退,生活回到原位,战友平安归队,过节心绪归位……你我情谊珍贵,上述提醒免费。”娓娓首来,让人感到亲切而少说教。

——有的起着起承转合的使用:《学学“两会”代表讲真话》(2010.3.17《火箭兵报》)道出讲真话的作用之前,引用了“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起到了过度作用。

——有的作为背景材料运用:“解读英雄陈大桂壮美人生”系列文化之《大勇有根》(209.2.28《火箭兵报》)中,引用“北川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乡)、“北川又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军北上千佛山战役地)、“北川是片多灾多难的土地”(自古天灾频仍)等,为英雄诞生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有的在论证说理:解放军报言论《莫为私利找靠山》,其中就引用了鲁讯的话:“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海地地震,再一次告诉我们》(2010.1.27《火箭兵报》),引用巨人安泰力量来自大地母亲的传说故事,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中国人民。

——有的为主题定下乾坤:《“80后”士官,“而立之年”立什么?》(2010.2.6《火箭兵报》)三个副标题分别是“立业:正肩挑大梁,含笑对未来”、“立家:完美本无求,生活无须忧”、“立身:一副好身板,一份大担当”,引用《论语》中的“三十而立”之句,再用三个注解直接点明年轻士官当下的责任担当。

新闻用典,形式各异。以比较常见的新闻标题为便,有的直接引用诗文典故、名言名句。如,《勤能补拙》(2009.7.3《火箭兵报》)、《英雄不问出处》(2009.7.24《火箭兵报》);

有的变换名句。如《于无声处话“惊雷”》( 2009.5.9《火箭兵报》)改用鲁讯无题诗之“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还如《勇持彩练当空舞》(2009.5.26《火箭兵报》),化用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有的化用成语。如《化剑为犁》(2009.4.18《火箭兵报》)化用成语“铸剑为犁”,语出《孔子家语·致思》,“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有的引用具有特定背景的词汇。如《演好“伯乐”的角色》(2009.5.19《火箭兵报》)、《为“黑名单”制度叫好》(2009.7.8《火箭兵报》)、《为持续发展预留“接口”》( 2006.8.25《解放军报》);

有的与时俱进玩起流行时尚。如《我的菜不是“偷”的》(2010.1.23《火箭兵报》)引用当红网络游戏“偷菜”之名。

就艺术效果而言,用典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唤起,也是一种极简略的语气铺垫,更是一种很迷人的意义暗示,它的独特功效在于既有亲切感、又可以借势,还有错位感,营造陌生的落差美。一些新闻作品时常穿插用典帮助深化新闻主题、增强文采和感染力、增加知识厚度、提升文化品味,或以少胜多,言简意丰,或风趣幽默,使新闻作品更加鲜活,使作品的观点更容易为读者接受。梁衡在论述用典时认为,“援用旧典,增加文章的哲理性和厚重感”;“借典比兴,增加文章的从容度和幽默感”;“妙用暗典,增加文章的含蓄感和细密度”。

诚然,恰当的寻章摘句能为文章增色,表现出含蓄、雅洁,但用典过滥故意卖弄,处处八股文、下笔就效颦,有人又将它贬为“掉书袋”,只能受用李贺《南园》诗中的那句评价:“寻章摘句老雕虫”。

三、新闻用典注意事项

新闻贵新,用典崇旧。看来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用内得当,为文章增色;运用不当,可能画蛇添足。新闻用典故至少要做到:用典要通俗、用典要恰当、用典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切合文章的主旨和语境。

一份少数民族战士写来稿件《心地善良好军医》,其中就运用到“木姐珠与燃比娃结亲”的故事,编辑借助互联网才弄明白这是该民族的一个远古传说,故事的注解远比新闻稿件要长——这就是用典不通俗。还有一篇写军民鱼水情深的关系文章,其中却掺杂着介绍当地是有名的“孝道”之乡,“二十四孝”中的谁谁就生在此地,他的故事如何如何感人。孝道是个人道德修养,拥军出自政治觉悟,对父母孝的人就一定对子弟兵亲吗?军人尽忠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不尽孝”的情感缺憾?二者联喻不是十分贴切——这就是用典不恰当。还有的作者在消息文章中大量引用古人论述观点,明显有不合风格之嫌。

用典,用好典,是新闻人,是作者编辑的一种素质修养。

通联:北京清河大楼二炮火箭兵报社 王洪续(邮编100085,电话010-66338742,

[1**********];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刘 向 福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 ...

  •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文章还在,他们的文章就像光焰一样有万丈长. [出典]  韩愈  <调张籍> 注: 1.         <调张籍>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 ...

  • 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 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 议论文阅读在中考已经屡见不鲜了,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编辑了议论文百无一用非书生阅读答案,练一练吧! [2013年·内蒙古省包头市] [试题] (四)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22-26题.(12分)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 ...

  • 浅析_玉台新咏_中的典故及其运用_章佳萍
  • 第23卷 第1期 2010年1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Vol. 23 No.1 Jan. 2010 浅析<玉台新咏>中的典故及其运用 章佳萍 (浙江工业大学 人 ...

  • 老师揭秘:五个本子成就温岭陈越高考满分作文
  • "温岭中学高三(1)班考生陈越高考作文满分,语文142分."从前天开始,微信.QQ上就开始流传这一消息. 据悉,今年全省共30多万考生参加高考,阅卷老师初步统计的满分作文仅6篇.记者向校方证实后,第一时间联系了陈越的语文老师--台州市名师.温岭中学高级教师郑伟荣,解读满分作文的奥 ...

  • 作文切苹果五角星
  •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6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紧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一个漂亮的五角星!" ...

  • 关于古代诗词中的"用典"
  • 诗词中引用成语典故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书中,把它列入"引用"修辞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典"或"用事".南朝梁人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给"用典"下的定义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

  • 论阮籍[咏怀]诗的用典
  • 论阮籍<咏怀>诗的用典 摘 要:阮籍著有五言<咏怀>诗共八十二首,以抒发心中深藏的情感,形成诗的主旨隐晦.有寄托的艺术风格.这与阮籍作诗擅长化用典故有一定的联系. :本文将就阮籍<咏怀>诗中化用的典故进行分析,从阮籍用典频繁:一首诗中化用多个典故:多化用事典:善用 ...

  •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复印16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案例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