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
泉林初级中学 冯殿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你知道李白哪些诗?方式:比一比看谁背得多?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渡荆门送别》就是此时所写,出蜀至荆门所作。
二、活动任务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大声的朗读---与诗人相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感,读出音乐感,读出情感。
2、听读,尤其要注意停顿、韵律、情感。
3、学生齐读。
活动二、生动地译读---和诗人同行
1、认真朗读诗歌,结合注释 ,发挥想象和联想,理解诗文,(找出不理解或有疑惑地方共同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齐读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看到的景色及感受,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抒发了自己生气勃勃,意气风发的胸怀与进取精神,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三、流畅地读---品诗人笔法
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叙事,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对偶句)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写景,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对偶句)
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水中映月图,“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写夜间的静。天边云霞图,“云生结海楼”是黄昏的景。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还不忍分别。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活动四、优美地读---与诗人对话(探究质疑)
1、首联一个“渡”字,有何作用? “渡远”为什么不用“远渡”?“远渡荆门外”岂不更好理解?
“渡”字暗点故乡之水,有依依不舍之意。用“渡远”而不用“远渡”,其作用有二:一是点题,二是贯穿全篇写水,水是全篇的主线。
2、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不行。诗题“送别”就是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王夫之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活动五、用心的诵读—与自己对话(读有所获)
1、写作特色《渡荆门送别》全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2、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3、〖拓展〗诵读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课堂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叙事 首联 交代旅程
写景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抒情 尾联 思念故乡
《渡荆门送别》教案
泉林初级中学 冯殿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你知道李白哪些诗?方式:比一比看谁背得多?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渡荆门送别》就是此时所写,出蜀至荆门所作。
二、活动任务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大声的朗读---与诗人相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感,读出音乐感,读出情感。
2、听读,尤其要注意停顿、韵律、情感。
3、学生齐读。
活动二、生动地译读---和诗人同行
1、认真朗读诗歌,结合注释 ,发挥想象和联想,理解诗文,(找出不理解或有疑惑地方共同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齐读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看到的景色及感受,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抒发了自己生气勃勃,意气风发的胸怀与进取精神,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三、流畅地读---品诗人笔法
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叙事,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对偶句)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写景,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对偶句)
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水中映月图,“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写夜间的静。天边云霞图,“云生结海楼”是黄昏的景。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还不忍分别。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活动四、优美地读---与诗人对话(探究质疑)
1、首联一个“渡”字,有何作用? “渡远”为什么不用“远渡”?“远渡荆门外”岂不更好理解?
“渡”字暗点故乡之水,有依依不舍之意。用“渡远”而不用“远渡”,其作用有二:一是点题,二是贯穿全篇写水,水是全篇的主线。
2、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不行。诗题“送别”就是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王夫之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活动五、用心的诵读—与自己对话(读有所获)
1、写作特色《渡荆门送别》全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尾联叙事,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2、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3、〖拓展〗诵读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课堂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叙事 首联 交代旅程
写景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抒情 尾联 思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