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话:五四运动影响下的20年代音乐

音 乐 史 话

三   五四运动影响下的     20 年代音乐

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开幕, 4 月底, 巴黎和会决定 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 这激起了全中国人民 的愤慨, 于是爆发了 “ 五四” 反帝爱国运动。

1918 年 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年年初,

的 《 新青年 》 杂志创刊,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兴 起了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至 1918 年鲁迅发表小说 《 狂 人日记 》 , 1921 年郭沫若发表了新诗集 《 女神 》 显示

在 “ 五四” 运动爆发前四年, 1915 年陈独秀主编

的论文和作品, 将文学革命的大潮掀动得轰轰烈烈。

了文学革命的崭新成果。 胡适、 周作人、 刘半农等人

实社会之羞也” ( 梁启超 《 饮冰室诗话 》 ) 。 “ 谱新乐 ” 时代在呼唤产生新的作曲家。

梁启超在 20 世纪初写道: “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

即创作新曲, 那时全国还无一人能精于此道。 社会和 学堂乐歌 兴 盛 了 十 几 年 之 后, 它 的 缺 点 和 不 足

( 如本书有关节中提到的) 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了, 音乐

家李荣寿在 1920 年发表的 《 我对于我国学校乐歌当改

30

良底刍议》 一文中说到: 在许多填词的乐歌中, “ 往往 悲哀的乐曲, 填以快活的歌词; 勇壮的乐曲, 填以静 洋卑劣的乐曲, 填以我国名家诗句。 似此荒唐悖谬的 穆的歌词; 西洋名家乐曲, 填以不通乐理的文字; 东 大错, 举不胜举 ” 。 这时, 萧友梅、 赵元任、 刘天华、 黎锦晖等人, 成为 “ 五四” 运动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 则在音乐理论建设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北大音乐传 音乐的发展写上了新的一页。 他们是第一批现代意义的中国作曲家, 王光祈和青主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习所” 、 上海 “ 国立音乐院” 的相继出现, 为中国专业

1

  中国专业音乐的先驱— — —萧友梅

1910 年, 他曾 在 日 本 学 习 音 乐 九 年; 1912 年 至 1920

于音乐 教 育 方 面。 他 是 广 东 中 山 县 人。 自 1901 年 至 年, 他又去德国专攻音乐八年。 1916 年时他在莱比锡

萧友梅 (1884 ~ 1940) 对中国音乐的最大贡献在

大学以论文 《 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 1920 年回到北京, 当时中国正在 “ 五四 ” 运动的高潮 乐活动的脚步的。 他先后参与了 “ 北大音乐传习所 ”

究》 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这是中国第一位音乐博士。

之中, 萧友梅正是在 “ 五四 ” 精神的感召下迈开他音

和 “ 国立音乐院” 这两所 20 年代中国最重要的音乐教 育机构的创建工作, 并一直担任 “ 国立音乐院” ( 后改 直到他 1940 年底病逝。 因此人们尊称他为 “ 中国近代 名为 “ 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 ) 的行政、 教学工

作,

31

音乐教育之父 ” , 他的确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

音 乐 史 话

者。

19) 、 《 弦乐四重奏》 ( 四个乐章, 作品 20) 、 军乐合奏 曲 《 在暴风雪中前进》 ( 作品 23) 、 钢琴曲 《 哀悼引 》 ( 作品 24) 等作品。 这是他保留下来的仅仅一年内创

他尚在德国留学时, 就创作了钢琴曲 《 小夜曲》 ( 作品

萧友梅还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 1916 年

作的一部分, 其他创作 ( 作品 1 ~ 18 号和作品 25 号之

后的) 全部散失了。 以上 4 首作品是中国作曲家创作 的最早一批器乐作品的一部分, 具有拓荒的意义。 例 如, 他的 《 弦乐四重奏 》 是已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 管乐四重奏, 他的军乐合奏 《 在暴风雪中前进 》 也是 主要是对欧洲古典乐派的模仿, 结构比较对称, 技术 比较工整, 基本上是习作。

中国的第一首钢管乐作品。 萧友梅这时作品的风格,

舞》 ( 作品 39) , 属于中国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 当时 《 今乐初集》 , 1923 年又出版了 《 新歌初集 》 , 共收入

回国之后, 1923 年他谱写了管弦乐 《 新霓裳羽衣

他为了教学的需要, 创作了大量歌曲, 1922 年出版了 回国初期谱写的带钢琴伴奏的歌曲 46 首, 这也是中国 《 五四纪念爱国歌 》 、 《 国民革命歌 》 等民主、 爱国题 材的群 众 歌 曲。 他 的 流 传 较 广 的 艺 术 歌 曲 《 问 》 是 鉴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 含蓄地唱出了当时青年人对 山河割裂、 国家沉沦的忧虑, 起伏的旋律中蕴藏着无 “ 五四” 运动后不久的作品, 发表于 1922 年。 《 问》 借 作曲家最早的两本作曲专集。 在 20 年代, 他还创作了

32

穷的感慨。

的十余年间, 30 年代以后就很少有作品问世。 他一共 大提琴曲 1 首, 弦乐四重奏 1 首, 乐队作品 3 首。 在 众多的西洋音乐体裁尚未介绍到中国的情况下, 他作 了比较广泛的、 勤奋不倦的创作探索, 在我国音乐创 作的莽原上留下了串串历史的足迹。

萧友梅的音乐创作主要产生在 “ 五四 ” 运动前后

创作了各类歌曲 100 余首, 大合唱 2 部, 钢琴曲 3 首,

1907 ~ 1940 年所写的音乐著述 56 篇。 所涉及的内容包 括: 中西音乐比较研究, 音乐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音 创作和音乐生活的评论, 等等。 贯穿于萧友梅理论研 乐研究, 音乐的民族特点, 中国音乐史研究, 对音乐 究的中心问题是: 探寻近代中国音乐不发达之原因, 希望能努力借鉴西方音乐, 促进改良旧乐和创作新乐, 以期中国音乐 “ 与西乐有并驾齐驱之一日” 。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 《 萧友梅音乐文集 》 , 收入他

萧友梅也是一位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 1990 年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2

  开一代乐风的作曲

家— — —赵元任

语言学界称他为 “ 中国语言学之父” 。 他又是一位喜爱 音乐的业余作曲家。 从 “ 五四” 时期直到 40 年代, 他 的优秀的歌曲作品曾闪现过夺目的光彩, 在音乐生活 中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赵元任 (1892 ~ 1982 ) 是 世 界 著 名 的 语 言 学 家,

赵元任生于天津, 祖籍江苏常州。 和 20 世纪初大

33

部分人去日本学习音乐的情况不一样, 赵元任是去美

音 乐 史 话

国留学的。 1910 年他中学毕业后, 考上了清华学校官 哲学, 同时选修作曲、 和声、 声乐等课程, 并一直坚

费留学美国,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 哈佛大学攻读数学、

持学弹钢琴。 1913 年他根据中国民间音乐改编成风琴 曲 《 花八 板 与 湘 江 浪 》 。 1914 年 他 创 作 了 钢 琴 小 曲 《 和平进行曲》 , 发表在 1915 年 1 月出版的 《 科学》 创 1914 年前后, 赵元任根据和尚 “ 放焰口 ” ( 佛教对死 刊号 上, 这 是 目 前 所 知 我 国 最 早 的 一 首 钢 琴 作 品。 者进行追荐的一种活动) 时所唱的 “ 焰口调” , 改编并 一首爱国歌曲, 歌词中响亮地唱出了 “ 振兴中华 ” 的 乐创作的序曲。

填词创作了 《 尽力中华 》 一歌, 后来它成为很流行的 口号。 “ 五四” 运动之前赵元任在美国的创作, 是他音 20 年代是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一个高潮期, 1922 年

他在美国谱写了 《 劳动歌》 、 《 卖布谣》 等歌曲。 这些 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也是我国最早的直接

塑造劳动人民形象的创作歌曲。 1925 年他回国, 在清 华学校 “ 国学研究院 ” 任导师, 是当时著名的 “ 四大 的一位。 之后又创作了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 也是微 导师” ( 另三位是梁启超、 王国维、 陈寅恪) 中最年轻 云》 、 《 听雨 》 等艺术歌曲和大合唱 《 海韵 》 。 1927 年

他将历年来创作的 14 首歌曲整理成一册 《 新诗歌集 》 ,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一本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歌集, 世之 后, 教 我 们 不 能 不 称 呼 他 作 ‘ 中 国 的 舒 伯 特 ’ ” 萧友梅在评论 《 新诗歌集》 时说: “ 赵先生这本歌集出

34

( 萧友 梅 《 介 绍 赵 元 任 先 生 的 〈 新 诗 歌 集 〉 》 , 1930

年) 。 因为赵元任谱写的这些艺术歌曲走的是舒伯特艺 术歌曲的路子, 所以萧友梅热情赞扬他是 “ 中国的舒 伯特” 。

三月一十八》 ( 刘半农词 ) , 这是一首直接揭露军阀政 府血腥屠杀爱国青年的歌: 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如乱麻! 民贼大肆毒辣手, 天半黄尘翻血花……

1926 年赵元任还写了一首非常特别的歌曲: 《 呜呼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这年 3 月 18 日, 反动卖国的段祺瑞政府武装镇压了青 年学生爱国行动,

死伤达 200 余人, 这就是震动全国 的 “ 三一八惨案” 。 《 呜呼三月一十八》 一歌的旋律慷 慨悲壮, 通过音乐对反动政权提出了猛烈的抗议, 这 可贵的民主和反对强权的思想。 在当时的音乐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体现了作曲家

的大合唱作品, 徐志摩作词, 表现一个象征性的悲剧 故事: 一位向往大海波涛的少女, 最后终被汹涌的海

1927 年创作的 《 海韵 》 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有影响

涛所吞没。 朦胧的诗歌透露出反封建、 追求个性解放 的思想, 富有浪漫主义气息。 赵元任谱写的音乐具有 严密的整体构思, 形象鲜明生动, 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并能充分发挥合唱的丰富表现力, 是一首久传不衰的

35

合唱作品。

音 乐 史 话

他经常到全国各地调查方言,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 了 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 也让他更广泛地接触了各地

1929 年赵元任在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工作,

的民歌小调。 30 年代初他在长江流域调查方言时, 记 歌》 。 1935 年他为电影 《 都市风光 》 写了主题歌 《 西

录并 改 编 了 表 现 船 工 坚 定、 豪 迈 性 格 的 《 江 上 撑 船

洋镜歌》 , 有力地揭露了当时都市生活的畸形和黑暗, 并号召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 “ 再造起一个新世界 ” 。 他 从民间 “ 拉 洋 片 ” 的 唱 腔 吸 取 了 音 乐 素 材, 写 成 了 《 西洋镜歌》 朴实而流畅的曲调。 赵元任在 30 年代还 歌》 、 《 儿童工歌》 等。 为陶行知的诗歌谱写了许多儿童歌曲, 如 《 手脑相长 1938 年赵元任再度赴美, 从此在美国定居。 1942

年在美国创作的 《 老天爷 》 一歌, 也对国内产生了巨 音乐与唱词的结合非常紧密。

大的影响。 这是一首具有说唱艺术风格的艺术歌曲,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7 年出版了 《 赵元任音乐作品

的一本著作。 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主要时间是在二三十 年代, 他作品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 他从中 国语言在声调、 音韵上的特点出发来处理歌词与曲调

的歌曲 43 首、 器乐曲 6 首。 这是收录赵元任作品最全

全集》 , 共收入赵元任作曲的歌曲 83 首, 编配、 填词

的关系, 力求音乐与歌词在声调、 韵律上相吻合, 并 在这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正如冼星海所说的: “ 赵 元任是成功于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中包含了语调, 并

36

暗示了曲调 的 进 行。” 第 二, 注 重 音 乐 语 言 的 民 族 风 格, 经常 将 民 歌、 戏 曲、 吟 诗 调 等 用 到 作 品 中, 如 《 卖布谣》 、 《 听雨 》 就是采用了吟诗的音调创作的,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在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中巧妙地用了京剧西皮过门的 刻画意境上的作用, 如在大合唱 《 海韵 》

中, 钢琴忽 成为大合唱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四, 赵元任的 意义的探索。 这些艺术特点, 在当时都是极其珍贵的。 旋律。 第三, 赵元任非常重视钢琴伴奏在塑造形象和

而刻画大海的滚滚波涛, 忽而描绘少女的翩翩舞姿, 作品开始注意和声语言的 “ 中国化 ” 问题, 并作了有

3

  民族乐器的一代宗师— — —刘天华

师, 二胡、 琵琶等民族乐器的伟大的革新者。 他诞生

刘天华 (1895 ~ 1932) 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

在江苏省江阴县的一位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 兄长 弟刘北茂在刘天华的影响下, 后来也成为一位民族音 乐家。 刘天华在家庭的熏染下, 自幼受到了新文化的

刘半农 ( 刘复 ) 是 “ 五四 ” 时期著名的新文学家, 其

教育。

军乐队学吹军号、 军笛。 1912 年他到上海参加开明剧 1922 年他被萧友梅聘任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

辛亥革命前夕他在常州府中学读书时, 在学校新办的

刘天华开始接触的音乐是学堂乐歌和学校军乐队。

社乐队的工作, 又广泛接触了各种管弦乐器和钢琴。

师之后, 曾参加了萧友梅组织的 “ 北大管弦乐队 ” , 刘

37

天华就在乐队中吹小号, 由此可见他在铜管乐器上也

音 乐 史 话

具有相当的造诣。

刘天华在家乡闲居, 贫病交加中又逢父亲去世, 种种 的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 使他情绪十分低落。 有一天 他在街上以两角钱买下了一把竹筒二胡, 发现胡琴的

刘天华和二胡的缘分看来有些偶然: 1913 年前后,

声音很能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和愁苦, 于是爱不释手, 从此便和二胡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5 年秋他受聘为常 在学校里组织了军乐队和丝竹合奏团。 刘天华指导下 州省立第五中学 ( 即母校常州府中学 ) 的音乐教师, 的第五中学的军乐队曾远近闻名, 正如本书前面所提

到的。 这时刘天华也开始努力学习民族乐器: 他向著

名丝竹艺人周少梅学拉二胡, 向崇明派琵琶家沈肇洲 奏、 研究丝竹乐和锣鼓乐, 借此联络了改革民间音乐 的有志之士, 开始探索改进二胡、 琵琶等民族乐器的 路向。

学弹琵琶。 他还在江阴组织了 “ 暑期国乐研究会 ” , 演

同时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和北京艺术专 当时二胡的地位非常低下, 正如刘天华所说: “ 胡琴这 今人误以为国乐, 一般贱视国乐者, 亦连累及之。 故 自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 这真是 胡琴的不幸 …… 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 大都粗鄙淫 荡, 不足登大雅之堂。 此诚不明音乐之论。 要知音乐

1922 年刘天华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

科学校音乐系任教授, 传授二胡、 琵 琶 等 民 族 乐 器。

乐器, 从前国 乐 盛 行 时 代, 以 其 为

胡 乐, 都 鄙 视 之;

38

的粗鄙与文雅, 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 及乐曲的 组织, 故同一乐器之上, 七情俱能表现, 胡琴又何能 例外?” ( 刘天华 《 〈 除夜小唱 〉 、 〈 月夜 〉 说明 》 ) 刘 天华以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热情将二胡、 琵琶引入高 了专业音乐领域。 他还参考小提琴教学法, 编写了我 国最早的二胡、 琵琶练习曲, 开创了民族乐器科学的 和等一批二胡、 琵琶演奏家。 等学府的课堂, 使二胡从民间的原始状态一下子跨入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教学体系, 培养出了储师竹、 蒋风之、 陈振铎、 曹安 刘天华是一位优秀的民族乐器演奏家。 刘半农在

下的描绘: “ 其于二胡, 尤能自抒妙意, 创为新声, 每

《 书亡弟天华遗影后》 一文中对刘天华的二胡演奏有如 引弓一弄, 能令听众低回玩味, 歌哭无端; 感人之深, 世罕伦比。 二胡地本庸微, 自有天华, 乃登上品。” 刘 天华在继承二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 吸收、 融会了琵 琶、 古琴、 三弦等民族乐器的某些手法, 丰富了二胡

的表现力。 特别是他大胆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将传统二胡的把位从三把扩展到七把以上, 大大开阔

了二胡的音域。 他又参考小提琴的指法和弓法, 使二 胡的记谱及演奏技巧规范化, 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 (Ferdinand Lessing) 听了他的二胡独奏后, 觉得他的 “刘 天 华 二 胡 新 学 派 ”。 当 时 一 位 法 国 学 者 雷 兴 演奏是 “ 灵魂的鸣吟” 。 这正是刘天华的全身心的演奏 风格。 1932 年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刘天华演奏的 《 空 欣赏到他的二胡演奏风采。 山鸟语》 和 《 病中吟》 两首二胡曲, 使我们今天仍能

39

音 乐 史 话

他为我们留下了 《 良宵》 、 《 光明行》 、 《 独弦操 》 、 《 烛

刘天华对民族乐器最重要的贡 献 是 在 创 作 方 面,

影摇红》 等 二 胡 的 “ 十 大 名 曲 ” , 以 及 《 歌 舞 引 》 、 《 虚籁 》 等 三 首 琵 琶 曲。 这 些 乐 曲 创 作 于 1913 年 至 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 彷徨、 奋争和渴望。 从这些作

1932 年间, 作品深刻地反映了 “ 五四 ” 运动前后中国

品中也可以看到刘天华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和他将中 西音乐熔于一炉的创作努力。 它们已经受了历史的检 验, 成为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艺术珍品, 也是今天 纪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的二胡曲中, 音乐院校二胡、 琵琶专业学生的必奏曲目, 半个多世 吟》 是他的第一首作品 ( 刘天华在手稿上注明: 1913

《 病中

歌, 反映了他对 “ 人生何处去 ” 的深刻感慨, 也表现

年 8 月作于江阴 ) , 这是产生于黑暗中的一支悲怆之

了要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情绪。 《 空山鸟

语 》 (1918 年初

模仿鸟鸣的手法, 又吸收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创造 了二胡的特殊演奏技法, 使其成为一首内涵丰富和具

稿于江阴, 1928 年定稿于北京 ) 一曲借鉴了民族乐器

有高度技巧的二胡曲, 描绘了王维在 《 鸟鸣涧 》 五言 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空山鸟语 》 的曲式是建立在民 间音乐联曲体结构上的, 它由互相对比、 互为补充的 情绪发展的层次非常清晰。

诗中所写的意境: “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

五段音乐 ( 另有引子和尾声 ) 构成, 乐曲绘情绘景, 1931 年, 刘天华有意识地将雄壮豪迈的音乐形象引入 二胡曲中, 吸取了外国进行曲 ( 特别是西方军乐 ) 的 《 光 明 行》 一 曲 定 稿 于

40

暗、 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坚定乐观地展望未来, 表达自

因素, 并巧妙地加以 “ 二胡化” 。 乐曲表现作曲家在黑 己渴望光明、 追求光明的心迹。 《 光明行 》 可以说是我 都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原来擅长表现悲哀、 忧愤情 二胡历史上革命性的转变!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国第一首 “ 二胡进行曲 ” , 开阔的音调、 有力的节奏, 绪的二胡, 从此开始奏出了热烈、 雄壮的音乐, 这是 刘天华一生对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如他

仁, 为改进民族音乐事业作了艰苦的努力, 并出版了

在 1927 年发起创办了 “ 国乐改进社 ” , 团结了一批同 《 音乐杂志》 , 1928 ~ 1932 年共出版了 10 期。 1930 年 用五线谱记录了梅兰芳的唱腔 94 段, 出版了 《 梅兰芳 歌曲谱》 , 也是他对整理民间音乐的一项成就。

逝了。 他是因为到天桥民间艺人中去听吹歌音乐, 染 上了猩红热, 在一周内猝然去世的。 一代民族音乐的 宗师, 在 37 岁时就以身殉乐了!

创作完 《 光明行 》 的一年之后, 刘天华就不幸病

4

  儿童音乐大师— — —黎锦晖

童音乐创 作。 1920 ~ 1929 年, 他 共 创 作 了 《 老 虎 叫

黎锦晖 (1891 ~ 1967) 在 20 年代的主要贡献是儿

品在全国儿童中广泛流传, 奠定了他作为一位儿童音

仙子》 、 《 小小画家 》 等 12 部 “ 儿童歌舞剧 ” 。 这些作

演曲” , 谱写了 《 麻雀与小孩 》 、 《 月明之夜 》 、 《 葡萄

门》 、 《 可怜的秋香 》 、 《 努力 》 等 24 首 “ 儿童歌舞表

41

乐大师的牢固地位。

音 乐 史 话

开放, 注重对子女实行全面教育。 黎锦晖共有兄弟八

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 父亲是晚清秀才, 思想较

人、 姐妹三人, 后来都成为有成就的人: 长兄黎锦熙

黎锦扬都是文学家, 七弟黎锦光是流行歌曲作家。 黎 锦晖从小在大哥黎锦熙的影响下, 从 1916 年起开始研 儿童 “ 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 ”

是 “ 五四” 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

六弟黎锦炯、 八弟

究语言, 并在从事推广 “ 国语” 的工作中逐渐体会到: 孩·卷头语 》 ) 。 于是, 他将歌曲当做推广国语的一种 得力工具。 上述大量适合于儿童演唱的作品就是为了 这一 目 的 而 创 作 出 来 的, 并 很 快 流 传 全 国。 贺 绿 汀 本式歌曲的体裁, 再杂以中国民间俗乐编作小学生国 风行全国, 有完全取日本歌曲而代之之势 ” 载 《 明星》 杂志 1936 年第 5、 6 期合刊) 。 ( 贺绿汀 ( 黎锦晖 《 麻雀与小

1936 年曾指出: “ 自国语运动兴起, 黎锦晖采用此种日 语唱歌教材, 接连编了 《 葡萄仙子》 等儿童歌剧多种, 《 中国音乐界现状及我们对于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 》 ,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从思想主流上来说符合 “ 五

说适合儿童的特点, 并具有鲜明 的 民 族 风 格。 例 如, 物; 《 月明之夜 》 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 而 《 小小画 《 麻雀与小孩 》 教育孩子们要善良和诚实, 要爱护动

四” 运动所倡导的 “ 科学与民主 ” 的精神; 从艺术上

家》 则讽刺腐朽的封建教育, 宣传因材施教的原则和 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些作品在情节上通俗易懂, 音乐 上注意民族特点, 对当时的中、 小学生有着巨大的影

42

响。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还成为中国新歌剧发展的 一个开端。 儿童歌舞表演曲 《 好朋友来了 》 创作于 1921 年,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共有四个人物: 小主人和三位小客人。 三位小客人依 次来敲门, 在对唱、 对舞中表现了朋友相见时的各种

礼节, 最后大家一起跳起欢乐愉快的游戏歌舞。 在生

《 可怜的秋香 》 也是 1921 年创作的, 它先是一首独唱 歌词, 分别表现了牧羊女秋香幼年、 青年和老年三个 歌曲, 到 1926 年黎锦晖又将它编为歌舞表演曲。 三段

动、 愉快的表演中, 对儿童进行了文明、 礼貌的教育。

的同情。 歌曲的音调朴实流畅, 类似传统的民间小调, 带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以上两首是流传最广泛的儿童 歌舞表演曲。

不同时期的孤独、 痛苦的生活, 对牧羊女流露了深深

家的母亲为了望子成龙, 给孩子聘了三位塾师来教他

儿童歌舞剧 《 小小画家》 作于 1927 年。 主角小画

只和邻居小朋友贪玩。 小画家遭到了塾师严厉训责。 教, 尽量发挥孩子的绘画特长, 矛盾得到了完满的解 后来塾师们发现了他有画画的天才, 于是决定因材施

背诵古文。 但他对古文毫无兴趣, 怎 么 也 背 不 下 来,

决。 《 小小画家》 音乐的分量较重, 在剧中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每一段音乐都注意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 形 象。 如 《 打盹曲 》 表现小画家背书时一副无精打采、 无可奈何的神态和内心的苦恼。 在 《 背书

歌 》 中运用

了移调的手法, 表现了小画家和他的小朋友的不同的

心理状态, 也刻画了小画家淘气、 机 智 的 可 爱 形 象。

43

音 乐 史 话

8 首歌曲和 3 段音乐构成, 这些音乐都经过了周密的艺 术安排。 《 小小画家 》 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最初的成 果。

乐活泼开朗, 表现了儿童天真的性格。 《 小小画家 》 由

《 赶快画》 是小画家和小朋友们边画边唱的一首歌, 音

他再也没有创作他所擅长的儿童歌舞表演曲或儿童歌 雨》 、 《 特别快车》 、 《 桃花江 》 一类迎合小市民口味的 公司、 歌场舞厅和广播电台的广泛推销, 充斥于社会 舞剧, 而是专门写作流行歌曲了, 他陆续写了 《 毛毛

从 1928 年开始, 黎锦晖的创作改变了方向: 从此

所谓 “ 家庭爱情歌曲” , 数量多至数百首, 并经各唱片 的各个角落, 产生了消极不良的影响, 受到了当时进

步音乐工作者的批评。 1936 年以后, 他就停止了流行 歌曲的创作, 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谱写了 《 我是中国 人》 等爱国歌曲, 但是此后的创作影响就很小了。

5

  中国现代音乐学的 开拓者— — —王光祈

    王光祈 (1892 ~ 1936) 是四川温江人, 他在 “ 五 四” 运动时期曾经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是 “ 五四 ” 爱国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1918 年开始与李大钊等发起 组织 “ 少年中国学会” , 曾任该学会执行部主任, 并介 绍毛泽东等人入会; 1919 年在蔡元培、 陈独秀等人的

《 申报》 的特约通讯记者抵达德国, 1922 年起专攻音

支持下 组 建 “ 工 读 互 助 团 ” 。 1920 年 作 为 《 晨 报 》 、

44

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是 《 论中国古典歌剧 》 。 两年 后因脑出血客死德国波恩, 年仅 44 岁。

乐学, 1927 年入柏林大学音乐系。 1934 年获波恩大学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在旅居德国的 16 年间, 写了音乐论著 30 多种, 在国 内出版的中文音乐专著有近 20 种, 还发表了许 多 西 交、 国防等译著多种。 丰富的学术著述使他成为中国 音乐学界的一位划时代人物。

王光祈是从到德国以后开始从 事 音 乐 学 研 究 的,

文、 中文的音乐论文, 此外还有关于政治、 经济、 外

造人心, 用音乐来唤醒中华民族的本性。 在民族衰亡 的时候, 他认为 “ 补救之道, 只有从速提倡音乐一途 ” ( 王光祈 《 音乐与人生 》 ) 。 他宣称:

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和驱使下, 提倡用音乐来改

受了儒家 “ 礼乐治国” 、 “ 以乐治心” 的主张, 在他强

王光祈音乐思想的中心是 “ 音乐救国 ” 论。 他接

巅, 吹黄钟之律, 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 重新沸

“ 吾将登昆仑之

腾。 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 ‘ 少年中国 ’

灿然涌现于吾 人之前” ( 王光祈 《 东西乐制之研究 · 自序 》 ) 。 他的 的色彩。 音乐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样, 都具有一种理想主义 王光祈的音乐著作, 一方面注意全面、 系统地向

国内介绍西方音乐文化和作曲理论, 如他的 《 欧洲音 史纲要》 (1937 年出版 ) 、 《 西洋音乐与戏剧 》 (1925 乐进化论》 (1924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 、 《 西洋音乐

1929 年出版) 等, 另一方面注意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

年出版) 、 《 西洋制谱学提要 》 ( “ 制谱学 ” 即作曲法,

45

和进化论的观点, 总结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经验, 在

音 乐 史 话

资料十分缺乏的德国, 他写出了 《 翻译琴谱之研究 》 (1931 年出版) 和 《 中国音乐史 》

专著。 同时, 他注重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新方法, 对东、 西方音乐进行比较研究, 写作了 《 东西乐制之研究 》 (1926 年出版 ) 、 《 东方民族之音乐 》 (1929 年出版 )

(1934 年出版 ) 等

等著作, 将比较音乐学引进我国。 此外, 他用西文撰

写了一些论文, 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介绍给西方各国, 还为 《 大英百科全书》 、 《 意大利百科全书》 等写了有 关中国音乐的条目, 王光祈也是第一位向西方介绍中 国音乐的中国音乐学家。

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如下几种: 叶伯和的 《 中 国音乐史》 (1922 年出版 ) , 朱谦之的 《 音乐的文学小

在王光祈的 《 中国音乐史 》 出版之前, 中国学者

史》 (1925 年出版) , 童斐的 《 中乐寻源 》 (1926 年出 衡的 《 中国音乐小史 》 (1931 年出版 ) 和缪天瑞的

版) , 郑觐文的 《 中国音乐史 》 (1928 年出版 ) , 许之

《 中国音乐史话》 (1932 年出版 ) 。 王光祈在德国写作 他的 《 中国音乐史》 时, 曾经参考了童斐的 《 中乐寻 源》 和郑觐文的 《 中国音乐史 》 。 但是全书的 “ 十之 之结果” ( 见 《 〈 中国音乐史〉 ·自序》 ) 。 此书以 “ 进 化论” 观念作指导, 以律学研究为中心, 探讨中国乐 制的根本问题, 用科学实验方法和现代数学计算方法 系统整理几千年来中国乐律问题, 同时对中国音乐的 调式、 乐器、 乐 队、 音 乐 思 想 等 均 作 了 归 纳 和 整 理,

八九, 系余个人心得” , 是他在德国 “ 十年来孤苦奋斗

46

开辟了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新路子。 因此, 中国音乐史 品” ( 见廖辅叔 《 重印王光祈 〈 中国音乐史〉 赘言》 ) 。

学家廖辅叔称这本 《 中国音乐史 》 为 “ 纪念碑性的作

6

  音乐美学研究的先驱— — —青主

作曲家, 他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在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

青主 (1893 ~ 1959) 原名廖尚果, 音乐理论家兼

初。 他是广东惠阳人, 小时曾在黄埔陆军小学堂学习, 进柏林大学法学系, 兼学钢琴和

作曲。 1920 年获法学 校校长办公室秘书、 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 国民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加了潮州战役。 1912 年留学德国, 博士学位。 1922 年回国后, 投身大革命, 曾任黄埔军 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第四军参加了 1927 年 的 “ 广州起义” , 起义失败后, 他被国民党当局以 “ 著 名共党” 的罪名四处通缉。 青主只好隐姓埋名, 秘密 由香港逃往上海, 在老朋友萧友梅的帮助下, 开始了 培的帮助, 国民党当局撤销了对他的通缉, 于是他也 就离开了音乐界, 曾在一些大学任教及从事翻译工作。

他自称为 “ 亡命乐坛 ” 的生活。 1934 年以后, 经蔡元

在创作方面, 他写过一些艺术歌曲, 数量并不多, 艺 术上也较一般, 但 《 大江东去 》 和 《 我住长江头 》 这 两首艺术歌曲, 却可列入优秀作品之列。 这是两首为 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歌曲, 具有细腻的艺术刻画并富

青主在音乐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创作和研究两方面。

有浪漫主义气息。 《 大江东去 》 是青主 1920 年在德国

47

留学时创作的, 采用宋代杰出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

音 乐 史 话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为歌词。 这年夏天的一个晚上, 他和朋友们在雷鸣暴雨中划着小船到湖中作冒险之游, 精神上受到很大震动。 当他回到住房后, “ 一面听着外 思量一夜后, 到了天明, 吃过早餐, 于是坐在钢琴面 前, 把昨夜得来的动机, 按着苏东坡那篇 《 大江东去 》 乐歌的缘起” ( 青主 《 作曲者的话 》 , 载 《 大江东去 》 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 一面忽得到这首乐歌的动机,

的词句略为修理一下, 随即把它写出来, 这就是这首 乐谱封底 ) 。 青主的这个自述给人以浪漫、 传奇的色

彩, 但却是可信的。 这首 《 大江东去 》 受舒伯特、 沃 尔夫等人的艺术歌曲的影响颇深, 青主注重诗歌的内 容和意境, 而不太注意音乐与歌词音韵、 声调的配合, 他认为: “ 声韵是宣布音乐的死刑的一种东西。” “ 新派 的乐歌作曲法是要用音乐发挥那首诗的意义, 并不是 说要用音乐配那首诗的声韵 ”

不管中国诗词四声音韵的做法, 和后来赵元任、 黄自

载 《 乐艺》 一卷一期, 1930 年 4 月 ) 。 他的这种基本

( 青主 《 作曲和填词 》 ,

述) , 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属于很少见的方法, 但是 同样取得了成绩。 青主运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

等人的 做 法 正 好 相 反 ( 参 看 本 书 第 16 和 26 节 的 论

调的形式, 形象地表现了苏东坡的诗词所刻画的意境, 也表达了作曲家吊古伤今的感慨。 《 大江东去 》 属于中 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艺术歌曲。 《 我住长江头》 写作于 1930

年, 歌词采用宋代诗

人李之仪的 《 卜算子》 , 表达了主人公坚贞的爱情和对

48

恋人深切的思念。 钢琴伴奏以 16 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贯 穿始终, 描绘滚滚流动的江水, 衬托着意境悠远的民 的激情, 将怀念、 怨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风格的主旋律。 在单纯优美的曲调中, 蕴藏着丰富 作为一 位 “ 五 四 ” 时 代 的 音 乐 美 学 家, 青 主 在 ( 商务印书馆 1933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1925 年 写 成 《 乐 话 》 一 书 ( 商 务 印 书 馆 1930 年 出 版) , 1930 年又写了 《 音乐通论 》 年出版 ) , 都是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著。 在 1930 ~ 1934

的音乐观点。 他提出了 “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 的论点, 他所谓的 “ 上界 ” , 实际是指 “ 人们的内界 ” , 即指灵 魂和精神的世界。 他有另外一种更为明确说法: “ 音乐 是一种灵魂的语言 ” ( 见 《 音乐通论 》 ) 。 青主从这一 论点出发, 比较深刻地论述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他 灵” 的主张 , 他说: “ 我所知道的, 本来只有一种可 在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著或论文中还发表过 “ 向西方乞 以说得上艺术的音乐 , 这就是由西方流入东方来的那

乐》 、 《 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 》 等论文, 阐述了他

《 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的一封公开的信》 、 《 论中国的音

年间, 他还发表了 《 什么是音乐?》 、 《 音乐的好尚 》 、

一种音乐 。” 他还说过 : “ 要国乐便不要西乐, 要西乐 是复音胜于单音 , 七音 、 十二音胜于五音 、 三音 ” 等 论点 , 这些论点当然有其片面和错误的一面 , 历来引 起过非议甚至遭到过批判 。 但是这都不能掩盖青主对 便不要国乐 , 不能够二者均要 ” , “ 就音乐来说, 自然

中国音乐美学方面的历史贡献 。 蔡仲德说 : “ 青主不仅 是现代中国启蒙思潮在音乐美学思想领域的代表 , 而

49

音 乐 史 话

乐美 学 思 想 述 评 》 , 载 《 中 国 音 乐 学 》 1995 年 第 3 期) 。

且是现代中国唯一的音乐美学家 ” ( 蔡仲德 《 青主音

7

  通俗音乐读物作家— — —丰子恺

家, 但是他在 20 年代到 30 年代写了一系列通俗音乐

丰子恺 (1898 ~ 1975) 是著名的漫画家和散文作

读物, 对音乐爱好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他是浙江桐

乡县人, 1914 年小学毕业后, 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 在李叔同的谆谆教导下, 丰子恺走上了绘画和音乐的 道路。

师范学校, 当时李叔同正在那里 任 图 画、 音 乐 教 员。

乐著作 《 音乐的常识》 , 此后在数年间接连出版了 《 音 尚雄的著作, 1927 年 ) 、 《 近世十大音乐家 》 (1930

1925 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了丰子恺的第一本音

乐入门》 (1926 年) 、 《 孩子们的音乐》

( 译自日本田边 年) 、 《 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 》 (1931 年, 以上都是由 开明书店出版 ) 等音乐书。 在那时通俗音乐读物十分 缺乏的情况下, 丰子恺的这些著作广受欢迎, 使许多 音乐爱好者在自学中获得了有趣的知识, 有的甚至走 间曾再版了 28 次, 由此可见它受喜爱的程度。

上了音乐的道路。 《 音乐入门 》 一书在 1926 ~ 1949 年 丰子恺后来又写作了 《 音乐知识十八讲 》 (1950

年) , 翻译了苏联的 《 音乐的基本知识》 等书。 他一生 中编写出版的音乐著作共有 38 种。

50

触来写作通俗音乐读物, 往往能将深奥、 难懂的音乐

丰子恺本人是一位文学家, 他以流畅、 生动的笔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理论, 通过形象的比喻或有趣的故事来说明, 将枯燥 广受欢迎的原因。

的乐理融进引人入胜的叙述之中, 这是他的音乐著作

8

  普及音乐教育家— — —柯政和

福建安溪。 从小家境贫寒, 两岁时母亲去世, 他随高

柯政和 (1890 ~ 1973) 生于台湾省台南县, 祖籍

争” , 中国失败后, 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从此台湾 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柯政和从六七岁起就到当地一个日本教员家里做

山族的祖母生活。 1895 年他 5 岁时正逢中日 “ 甲午战

小帮工。 这位小学教员看到柯政和聪敏好学, 就让他

到自己教书的小学里去上学。 1904 年柯政和入盐水县 校师范部。 当 时 的 所 谓 “ 国 语 ” , 实 际 是 日 语。 1911

公立国语学校, 1907 年 17 岁时考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 年他从国语学校毕业, 因在音乐方面有杰出表现, 被 公费资助赴日学习, 同年入东京音乐学校。 他是台湾 最早到日本学习音乐专业并作出重大成就的人才之一。 育生涯。 1919 年再度赴日留学, 至 1922 年到北 京 定 居。 1923 年柯政和应聘为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员, 同

1915 年毕业后, 回台任教于母校, 开始了他的音乐教

时他又以巨大的热情投身社会音乐活动, 尤其关心群

51

众性的音乐教育事业, 编写了大量的大众音乐读物和

音 乐 史 话

京爱美乐社” , 在由他和刘天华等人签署的 《 北京爱美 生活是何等的鄙下, 音乐是何等的缺乏! 我们的理想

中、 小学音乐教材。 1927 年柯政和发起并组织了 “ 北

乐社缘起》 中写道: “ 我们看北京空气是何等的龌龊, 就是把北京 ‘ 美化’ , 我们实行的目标就是把社会 ‘ 音 乐化’ ……我们希望人人都有丰富的音乐的常识, 人 人都有高尚的艺术的赏鉴。 在专门的方面, 我们希望 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学校里能有音乐专科的设立, 或有 大规模的音乐学校的出世, 对于中西音乐有共同的研 究, 一般的欣赏” ( 见 《 新乐潮》 一卷一期, 1927 年 6 月) 。

柯政和的很多音乐活动, 都与 “ 北京爱美乐社 ” 的创办宗旨有关系。

性的音乐刊物 《 新乐潮 》 , 1927 ~ 1929 年, 在艰难的 条件下惨淡经营, 坚持办了三年。 柯政和在这个刊物 上发表了 40 来篇音乐文章 ( 包括他署名 “ 安士” 发表

为了 “ 人人都有丰富的音乐常识” , 他创办了通俗

的文章) , 内 容 涉 及 作 曲 家、 作 品 介 绍, 一 般 音 乐 知 识, 音乐欣赏方法等。 柯政和还于 1928 年创办了以出 柯政和编著、 翻译的音乐书籍, 对当时十分缺乏音乐 版、 发行音乐书、 谱为主的 “ 中华乐社 ” , 出版了大量

书、 谱的北京民众来说真是一件好事。 就以 1930 年出 版的 《 音乐通论》 国编写得比较系统的一本音乐基本理论著作, 是他在 他的教材。

( 附音乐辞典 ) 为例, 这是当时我

北京师范大学教 “ 音乐通论 ” 课的经验的总汇, 也是

52

书, 如 《 初小模范音乐教科书 》 、 《 高小模范音乐教科

30 年代初柯政和编辑、 出版了一系列的音乐教科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书》 、 《 初中模范唱歌教科书 》 、 《 初中模范乐理教科 参照了日本和欧美中、 小学音乐教材的长处, 照顾到

书》 、 《 高中模范唱歌教科书》 , 等等。 这些音乐教科书 学生年龄层的特点 ( 如低年级的音乐教育与 “ 表情游

戏” 相结合, 歌曲的音域照顾到儿童声带发育的不同

在中国 ( 尤其是北方 ) 的中、 小学中曾发挥了广泛的 作用。 他还译注、 出版了多种钢琴、 小提琴、 声乐曲 的统 计, 见 《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家 传 》 第 一 卷, 175 页) , 著述之丰,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罕见的。 集。 他的音乐出版物总共有 56 种 180 余册 ( 据陈永连

情况) , 采用五线谱和钢琴伴奏谱。 这套音乐教材当时

民会” ( “ 新民会” 是 1937 年 12 月在北京成立的日伪 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的 ) 首都指导部次长等伪职, 抗 共和国成立之后, 他的历史问题得到了部分的解决, 但是他的音乐活动已经基本结束了。 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入狱。 中华人民 特务组织和推行奴化教育的反动机构, 是为日本帝国

柯政和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期间曾担任过 “ 新

9

  早期音乐教育机构及 北大音乐传习所

    在亚洲各国, 西式的音乐专门学校的设立, 最早 是日本在 1887 年成立的东京音乐学校, 其次是菲律宾

53

音 乐 史 话

乐教育机构的设立, 也相应晚了三十多年。

乐歌” 比日本的 “ 学堂歌曲 ” 晚了二三十年, 专门音 “ 五四” 运动前后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是开

在 1916 年成立的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的 “ 学堂

始出现了一些专门音乐教

育机构, 这也是在 “ 五四 ”

1920 年 9 月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音乐体育

等人 筹 办 了 上 海 专 科 师 范 学 校, 设 有 图 画 音 乐 组。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之下逐步产生的, 如 1919 年吴梦非

专修科, 至 1921 年经萧友梅提议成立独立的音乐专修

科。 而中国第一所比较完备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则

是成立于 1922 年 10 月的 “ 北大音乐传习所 ” , 它的前 身是 1916 年的 “ 北大音乐团 ” 和 1919 年成立的 “ 北 乐学校的体例, 将北大音乐传习所办成音乐学院的雏 形。 实际上, 北大音乐传习所的英文正式名称是 The 大音乐研究会” 。 萧友梅参照欧、 美综合大学中附设音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the 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即 “ 国立北京大学音乐学院” 。 由萧友梅起草的 《 音乐 才为宗旨, 一面传习西洋音乐, 包含理论与技术, 一 “ 兼容并包” 的学术思想和萧友梅自己的 “ 中西并重 ”

传习所简章》 在办学宗旨中写道: “ 本所以养成乐学人 面保存中国 古 乐, 发 扬 而 光 大 之。” 这 体 现 了 蔡 元 培 的观点。 传习所刚成立时, 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

兼所长, 萧友梅任主任。 教员有杨仲子 ( 钢琴 ) 、 刘天 琴教师) 、 托诺夫 ( 俄籍小提琴教师 ) 等。 学生共有

华 ( 琵琶、 二胡) 、 赵年魁 ( 小提琴 ) 、 嘉祉 ( 德籍钢

30 来人, 分为本科、 师范、 选科三种, 吴伯超、 谭抒

54

真、 储师竹等曾是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学生。 课程设置

习教育学、 心理学, 进行教学实习等, 学习的课程是 相当多的。 值得提到的是: 音乐传习所在开办伊始就 民族乐器选科。

分析、 作曲、 音乐史、 乐器、 合唱等专业课, 还要学

方面, 以师范甲种为例, 四年内要学音乐理论、 作品

开设了箫、 笛、 笙、 琵 琶、 三 弦、 胡 琴、 筝、 古 琴 等 20 年代产生的音乐教育机构还有国立北京艺术专

门学校的音乐系 (1925 年 6 月成立, 冼星海、 沙梅、 张寒晖等曾在该校学习 ) 、 燕京大学音乐系 (1926 年 李抱忱、 许勇 三、 沈 湘、 茅 爱 立 等 人 曾 在 该 系 学 习 ) 等。 成立, 系主任是美国人范天祥— — —Bliss Mitchell Wiant,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1927 年, 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北京, 任命刘哲为 “ 教

北大音乐传习所在风雨飘摇中坚持办了 5 年, 到

育总长” , 7 月提出改组北京九所大学的计划, 在改组 过程中, 刘哲以 “ 虚糜国帑, 学风不善 ” 为借口, 下 令解散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各校的音乐系。 我国最早的 一批音乐教育机构, 在军阀的一道命令之下, 一夜之 间就被夷为平地了。

10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北大音乐传习所等北方音乐教育机构被军

阀强令 取消后, 1927 年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 了国立音乐院, 初办时由蔡元培兼任院长, 萧友梅任

55

音 乐 史 话

1930 至 1936 年间任教务主任。 国立音专的规模虽然不 大, 各种条件亦较差, 但在当时却是唯一的一所独立 的、 教学水平较高的音乐专业学校。 它设有本科 ( 分

友梅任 校 长, 直 到 1940 年 底 他 去 世 时 为 止。 黄 自 在

教务主任。 1929 年 9 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

理论作曲、 声乐、 钢琴、 管弦等专业) 、 师范科和选科 三种建制。 专业教师包括萧友梅、 黄自、 周淑安、 应 尚能、 朱英 ( 朱荇青) 、 李维宁、 赵梅伯等人, 还聘请 了一些外籍教师如查哈罗夫 ( 钢琴) 、 佘甫蹉夫 ( 大提 琴) 、 富 华 ( 小 提 琴 ) 、 苏 石 林 ( 声 乐 ) 担 任 教 学 工

作。 国立音专为中国音乐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冼星海、 吴伯超、 张曙、 贺绿汀、 吕骥、 丁善德、 谭 康讴等人, 都先后在这所学校学习过。 台湾民族音乐 小麟、 李 献 敏、 喻 宜 萱、 斯 义 桂、 林 声 翕、 李 焕 之、

学家吕炳川曾说过: “ 在台湾, 从 1946 年到 1965 年, 上海音专毕业生的势力非常之大, 整个音乐界都是他 们的天下。” 由此也可看出上海音专的巨大影响。

56

音 乐 史 话

三   五四运动影响下的     20 年代音乐

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开幕, 4 月底, 巴黎和会决定 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给日本, 这激起了全中国人民 的愤慨, 于是爆发了 “ 五四” 反帝爱国运动。

1918 年 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年年初,

的 《 新青年 》 杂志创刊,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兴 起了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至 1918 年鲁迅发表小说 《 狂 人日记 》 , 1921 年郭沫若发表了新诗集 《 女神 》 显示

在 “ 五四” 运动爆发前四年, 1915 年陈独秀主编

的论文和作品, 将文学革命的大潮掀动得轰轰烈烈。

了文学革命的崭新成果。 胡适、 周作人、 刘半农等人

实社会之羞也” ( 梁启超 《 饮冰室诗话 》 ) 。 “ 谱新乐 ” 时代在呼唤产生新的作曲家。

梁启超在 20 世纪初写道: “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

即创作新曲, 那时全国还无一人能精于此道。 社会和 学堂乐歌 兴 盛 了 十 几 年 之 后, 它 的 缺 点 和 不 足

( 如本书有关节中提到的) 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了, 音乐

家李荣寿在 1920 年发表的 《 我对于我国学校乐歌当改

30

良底刍议》 一文中说到: 在许多填词的乐歌中, “ 往往 悲哀的乐曲, 填以快活的歌词; 勇壮的乐曲, 填以静 洋卑劣的乐曲, 填以我国名家诗句。 似此荒唐悖谬的 穆的歌词; 西洋名家乐曲, 填以不通乐理的文字; 东 大错, 举不胜举 ” 。 这时, 萧友梅、 赵元任、 刘天华、 黎锦晖等人, 成为 “ 五四” 运动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 则在音乐理论建设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北大音乐传 音乐的发展写上了新的一页。 他们是第一批现代意义的中国作曲家, 王光祈和青主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习所” 、 上海 “ 国立音乐院” 的相继出现, 为中国专业

1

  中国专业音乐的先驱— — —萧友梅

1910 年, 他曾 在 日 本 学 习 音 乐 九 年; 1912 年 至 1920

于音乐 教 育 方 面。 他 是 广 东 中 山 县 人。 自 1901 年 至 年, 他又去德国专攻音乐八年。 1916 年时他在莱比锡

萧友梅 (1884 ~ 1940) 对中国音乐的最大贡献在

大学以论文 《 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 1920 年回到北京, 当时中国正在 “ 五四 ” 运动的高潮 乐活动的脚步的。 他先后参与了 “ 北大音乐传习所 ”

究》 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这是中国第一位音乐博士。

之中, 萧友梅正是在 “ 五四 ” 精神的感召下迈开他音

和 “ 国立音乐院” 这两所 20 年代中国最重要的音乐教 育机构的创建工作, 并一直担任 “ 国立音乐院” ( 后改 直到他 1940 年底病逝。 因此人们尊称他为 “ 中国近代 名为 “ 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 ) 的行政、 教学工

作,

31

音乐教育之父 ” , 他的确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

音 乐 史 话

者。

19) 、 《 弦乐四重奏》 ( 四个乐章, 作品 20) 、 军乐合奏 曲 《 在暴风雪中前进》 ( 作品 23) 、 钢琴曲 《 哀悼引 》 ( 作品 24) 等作品。 这是他保留下来的仅仅一年内创

他尚在德国留学时, 就创作了钢琴曲 《 小夜曲》 ( 作品

萧友梅还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 1916 年

作的一部分, 其他创作 ( 作品 1 ~ 18 号和作品 25 号之

后的) 全部散失了。 以上 4 首作品是中国作曲家创作 的最早一批器乐作品的一部分, 具有拓荒的意义。 例 如, 他的 《 弦乐四重奏 》 是已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 管乐四重奏, 他的军乐合奏 《 在暴风雪中前进 》 也是 主要是对欧洲古典乐派的模仿, 结构比较对称, 技术 比较工整, 基本上是习作。

中国的第一首钢管乐作品。 萧友梅这时作品的风格,

舞》 ( 作品 39) , 属于中国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 当时 《 今乐初集》 , 1923 年又出版了 《 新歌初集 》 , 共收入

回国之后, 1923 年他谱写了管弦乐 《 新霓裳羽衣

他为了教学的需要, 创作了大量歌曲, 1922 年出版了 回国初期谱写的带钢琴伴奏的歌曲 46 首, 这也是中国 《 五四纪念爱国歌 》 、 《 国民革命歌 》 等民主、 爱国题 材的群 众 歌 曲。 他 的 流 传 较 广 的 艺 术 歌 曲 《 问 》 是 鉴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 含蓄地唱出了当时青年人对 山河割裂、 国家沉沦的忧虑, 起伏的旋律中蕴藏着无 “ 五四” 运动后不久的作品, 发表于 1922 年。 《 问》 借 作曲家最早的两本作曲专集。 在 20 年代, 他还创作了

32

穷的感慨。

的十余年间, 30 年代以后就很少有作品问世。 他一共 大提琴曲 1 首, 弦乐四重奏 1 首, 乐队作品 3 首。 在 众多的西洋音乐体裁尚未介绍到中国的情况下, 他作 了比较广泛的、 勤奋不倦的创作探索, 在我国音乐创 作的莽原上留下了串串历史的足迹。

萧友梅的音乐创作主要产生在 “ 五四 ” 运动前后

创作了各类歌曲 100 余首, 大合唱 2 部, 钢琴曲 3 首,

1907 ~ 1940 年所写的音乐著述 56 篇。 所涉及的内容包 括: 中西音乐比较研究, 音乐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音 创作和音乐生活的评论, 等等。 贯穿于萧友梅理论研 乐研究, 音乐的民族特点, 中国音乐史研究, 对音乐 究的中心问题是: 探寻近代中国音乐不发达之原因, 希望能努力借鉴西方音乐, 促进改良旧乐和创作新乐, 以期中国音乐 “ 与西乐有并驾齐驱之一日” 。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 《 萧友梅音乐文集 》 , 收入他

萧友梅也是一位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 1990 年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2

  开一代乐风的作曲

家— — —赵元任

语言学界称他为 “ 中国语言学之父” 。 他又是一位喜爱 音乐的业余作曲家。 从 “ 五四” 时期直到 40 年代, 他 的优秀的歌曲作品曾闪现过夺目的光彩, 在音乐生活 中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赵元任 (1892 ~ 1982 ) 是 世 界 著 名 的 语 言 学 家,

赵元任生于天津, 祖籍江苏常州。 和 20 世纪初大

33

部分人去日本学习音乐的情况不一样, 赵元任是去美

音 乐 史 话

国留学的。 1910 年他中学毕业后, 考上了清华学校官 哲学, 同时选修作曲、 和声、 声乐等课程, 并一直坚

费留学美国,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 哈佛大学攻读数学、

持学弹钢琴。 1913 年他根据中国民间音乐改编成风琴 曲 《 花八 板 与 湘 江 浪 》 。 1914 年 他 创 作 了 钢 琴 小 曲 《 和平进行曲》 , 发表在 1915 年 1 月出版的 《 科学》 创 1914 年前后, 赵元任根据和尚 “ 放焰口 ” ( 佛教对死 刊号 上, 这 是 目 前 所 知 我 国 最 早 的 一 首 钢 琴 作 品。 者进行追荐的一种活动) 时所唱的 “ 焰口调” , 改编并 一首爱国歌曲, 歌词中响亮地唱出了 “ 振兴中华 ” 的 乐创作的序曲。

填词创作了 《 尽力中华 》 一歌, 后来它成为很流行的 口号。 “ 五四” 运动之前赵元任在美国的创作, 是他音 20 年代是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一个高潮期, 1922 年

他在美国谱写了 《 劳动歌》 、 《 卖布谣》 等歌曲。 这些 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也是我国最早的直接

塑造劳动人民形象的创作歌曲。 1925 年他回国, 在清 华学校 “ 国学研究院 ” 任导师, 是当时著名的 “ 四大 的一位。 之后又创作了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 《 也是微 导师” ( 另三位是梁启超、 王国维、 陈寅恪) 中最年轻 云》 、 《 听雨 》 等艺术歌曲和大合唱 《 海韵 》 。 1927 年

他将历年来创作的 14 首歌曲整理成一册 《 新诗歌集 》 ,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一本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歌集, 世之 后, 教 我 们 不 能 不 称 呼 他 作 ‘ 中 国 的 舒 伯 特 ’ ” 萧友梅在评论 《 新诗歌集》 时说: “ 赵先生这本歌集出

34

( 萧友 梅 《 介 绍 赵 元 任 先 生 的 〈 新 诗 歌 集 〉 》 , 1930

年) 。 因为赵元任谱写的这些艺术歌曲走的是舒伯特艺 术歌曲的路子, 所以萧友梅热情赞扬他是 “ 中国的舒 伯特” 。

三月一十八》 ( 刘半农词 ) , 这是一首直接揭露军阀政 府血腥屠杀爱国青年的歌: 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如乱麻! 民贼大肆毒辣手, 天半黄尘翻血花……

1926 年赵元任还写了一首非常特别的歌曲: 《 呜呼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这年 3 月 18 日, 反动卖国的段祺瑞政府武装镇压了青 年学生爱国行动,

死伤达 200 余人, 这就是震动全国 的 “ 三一八惨案” 。 《 呜呼三月一十八》 一歌的旋律慷 慨悲壮, 通过音乐对反动政权提出了猛烈的抗议, 这 可贵的民主和反对强权的思想。 在当时的音乐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体现了作曲家

的大合唱作品, 徐志摩作词, 表现一个象征性的悲剧 故事: 一位向往大海波涛的少女, 最后终被汹涌的海

1927 年创作的 《 海韵 》 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有影响

涛所吞没。 朦胧的诗歌透露出反封建、 追求个性解放 的思想, 富有浪漫主义气息。 赵元任谱写的音乐具有 严密的整体构思, 形象鲜明生动, 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并能充分发挥合唱的丰富表现力, 是一首久传不衰的

35

合唱作品。

音 乐 史 话

他经常到全国各地调查方言,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 了 解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 也让他更广泛地接触了各地

1929 年赵元任在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工作,

的民歌小调。 30 年代初他在长江流域调查方言时, 记 歌》 。 1935 年他为电影 《 都市风光 》 写了主题歌 《 西

录并 改 编 了 表 现 船 工 坚 定、 豪 迈 性 格 的 《 江 上 撑 船

洋镜歌》 , 有力地揭露了当时都市生活的畸形和黑暗, 并号召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 “ 再造起一个新世界 ” 。 他 从民间 “ 拉 洋 片 ” 的 唱 腔 吸 取 了 音 乐 素 材, 写 成 了 《 西洋镜歌》 朴实而流畅的曲调。 赵元任在 30 年代还 歌》 、 《 儿童工歌》 等。 为陶行知的诗歌谱写了许多儿童歌曲, 如 《 手脑相长 1938 年赵元任再度赴美, 从此在美国定居。 1942

年在美国创作的 《 老天爷 》 一歌, 也对国内产生了巨 音乐与唱词的结合非常紧密。

大的影响。 这是一首具有说唱艺术风格的艺术歌曲,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7 年出版了 《 赵元任音乐作品

的一本著作。 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主要时间是在二三十 年代, 他作品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 他从中 国语言在声调、 音韵上的特点出发来处理歌词与曲调

的歌曲 43 首、 器乐曲 6 首。 这是收录赵元任作品最全

全集》 , 共收入赵元任作曲的歌曲 83 首, 编配、 填词

的关系, 力求音乐与歌词在声调、 韵律上相吻合, 并 在这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正如冼星海所说的: “ 赵 元任是成功于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中包含了语调, 并

36

暗示了曲调 的 进 行。” 第 二, 注 重 音 乐 语 言 的 民 族 风 格, 经常 将 民 歌、 戏 曲、 吟 诗 调 等 用 到 作 品 中, 如 《 卖布谣》 、 《 听雨 》 就是采用了吟诗的音调创作的,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在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中巧妙地用了京剧西皮过门的 刻画意境上的作用, 如在大合唱 《 海韵 》

中, 钢琴忽 成为大合唱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四, 赵元任的 意义的探索。 这些艺术特点, 在当时都是极其珍贵的。 旋律。 第三, 赵元任非常重视钢琴伴奏在塑造形象和

而刻画大海的滚滚波涛, 忽而描绘少女的翩翩舞姿, 作品开始注意和声语言的 “ 中国化 ” 问题, 并作了有

3

  民族乐器的一代宗师— — —刘天华

师, 二胡、 琵琶等民族乐器的伟大的革新者。 他诞生

刘天华 (1895 ~ 1932) 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

在江苏省江阴县的一位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 兄长 弟刘北茂在刘天华的影响下, 后来也成为一位民族音 乐家。 刘天华在家庭的熏染下, 自幼受到了新文化的

刘半农 ( 刘复 ) 是 “ 五四 ” 时期著名的新文学家, 其

教育。

军乐队学吹军号、 军笛。 1912 年他到上海参加开明剧 1922 年他被萧友梅聘任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

辛亥革命前夕他在常州府中学读书时, 在学校新办的

刘天华开始接触的音乐是学堂乐歌和学校军乐队。

社乐队的工作, 又广泛接触了各种管弦乐器和钢琴。

师之后, 曾参加了萧友梅组织的 “ 北大管弦乐队 ” , 刘

37

天华就在乐队中吹小号, 由此可见他在铜管乐器上也

音 乐 史 话

具有相当的造诣。

刘天华在家乡闲居, 贫病交加中又逢父亲去世, 种种 的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 使他情绪十分低落。 有一天 他在街上以两角钱买下了一把竹筒二胡, 发现胡琴的

刘天华和二胡的缘分看来有些偶然: 1913 年前后,

声音很能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和愁苦, 于是爱不释手, 从此便和二胡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5 年秋他受聘为常 在学校里组织了军乐队和丝竹合奏团。 刘天华指导下 州省立第五中学 ( 即母校常州府中学 ) 的音乐教师, 的第五中学的军乐队曾远近闻名, 正如本书前面所提

到的。 这时刘天华也开始努力学习民族乐器: 他向著

名丝竹艺人周少梅学拉二胡, 向崇明派琵琶家沈肇洲 奏、 研究丝竹乐和锣鼓乐, 借此联络了改革民间音乐 的有志之士, 开始探索改进二胡、 琵琶等民族乐器的 路向。

学弹琵琶。 他还在江阴组织了 “ 暑期国乐研究会 ” , 演

同时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和北京艺术专 当时二胡的地位非常低下, 正如刘天华所说: “ 胡琴这 今人误以为国乐, 一般贱视国乐者, 亦连累及之。 故 自来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 这真是 胡琴的不幸 …… 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 大都粗鄙淫 荡, 不足登大雅之堂。 此诚不明音乐之论。 要知音乐

1922 年刘天华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

科学校音乐系任教授, 传授二胡、 琵 琶 等 民 族 乐 器。

乐器, 从前国 乐 盛 行 时 代, 以 其 为

胡 乐, 都 鄙 视 之;

38

的粗鄙与文雅, 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 及乐曲的 组织, 故同一乐器之上, 七情俱能表现, 胡琴又何能 例外?” ( 刘天华 《 〈 除夜小唱 〉 、 〈 月夜 〉 说明 》 ) 刘 天华以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热情将二胡、 琵琶引入高 了专业音乐领域。 他还参考小提琴教学法, 编写了我 国最早的二胡、 琵琶练习曲, 开创了民族乐器科学的 和等一批二胡、 琵琶演奏家。 等学府的课堂, 使二胡从民间的原始状态一下子跨入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教学体系, 培养出了储师竹、 蒋风之、 陈振铎、 曹安 刘天华是一位优秀的民族乐器演奏家。 刘半农在

下的描绘: “ 其于二胡, 尤能自抒妙意, 创为新声, 每

《 书亡弟天华遗影后》 一文中对刘天华的二胡演奏有如 引弓一弄, 能令听众低回玩味, 歌哭无端; 感人之深, 世罕伦比。 二胡地本庸微, 自有天华, 乃登上品。” 刘 天华在继承二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 吸收、 融会了琵 琶、 古琴、 三弦等民族乐器的某些手法, 丰富了二胡

的表现力。 特别是他大胆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将传统二胡的把位从三把扩展到七把以上, 大大开阔

了二胡的音域。 他又参考小提琴的指法和弓法, 使二 胡的记谱及演奏技巧规范化, 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 (Ferdinand Lessing) 听了他的二胡独奏后, 觉得他的 “刘 天 华 二 胡 新 学 派 ”。 当 时 一 位 法 国 学 者 雷 兴 演奏是 “ 灵魂的鸣吟” 。 这正是刘天华的全身心的演奏 风格。 1932 年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刘天华演奏的 《 空 欣赏到他的二胡演奏风采。 山鸟语》 和 《 病中吟》 两首二胡曲, 使我们今天仍能

39

音 乐 史 话

他为我们留下了 《 良宵》 、 《 光明行》 、 《 独弦操 》 、 《 烛

刘天华对民族乐器最重要的贡 献 是 在 创 作 方 面,

影摇红》 等 二 胡 的 “ 十 大 名 曲 ” , 以 及 《 歌 舞 引 》 、 《 虚籁 》 等 三 首 琵 琶 曲。 这 些 乐 曲 创 作 于 1913 年 至 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 彷徨、 奋争和渴望。 从这些作

1932 年间, 作品深刻地反映了 “ 五四 ” 运动前后中国

品中也可以看到刘天华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和他将中 西音乐熔于一炉的创作努力。 它们已经受了历史的检 验, 成为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艺术珍品, 也是今天 纪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的二胡曲中, 音乐院校二胡、 琵琶专业学生的必奏曲目, 半个多世 吟》 是他的第一首作品 ( 刘天华在手稿上注明: 1913

《 病中

歌, 反映了他对 “ 人生何处去 ” 的深刻感慨, 也表现

年 8 月作于江阴 ) , 这是产生于黑暗中的一支悲怆之

了要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情绪。 《 空山鸟

语 》 (1918 年初

模仿鸟鸣的手法, 又吸收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创造 了二胡的特殊演奏技法, 使其成为一首内涵丰富和具

稿于江阴, 1928 年定稿于北京 ) 一曲借鉴了民族乐器

有高度技巧的二胡曲, 描绘了王维在 《 鸟鸣涧 》 五言 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空山鸟语 》 的曲式是建立在民 间音乐联曲体结构上的, 它由互相对比、 互为补充的 情绪发展的层次非常清晰。

诗中所写的意境: “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

五段音乐 ( 另有引子和尾声 ) 构成, 乐曲绘情绘景, 1931 年, 刘天华有意识地将雄壮豪迈的音乐形象引入 二胡曲中, 吸取了外国进行曲 ( 特别是西方军乐 ) 的 《 光 明 行》 一 曲 定 稿 于

40

暗、 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坚定乐观地展望未来, 表达自

因素, 并巧妙地加以 “ 二胡化” 。 乐曲表现作曲家在黑 己渴望光明、 追求光明的心迹。 《 光明行 》 可以说是我 都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原来擅长表现悲哀、 忧愤情 二胡历史上革命性的转变!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国第一首 “ 二胡进行曲 ” , 开阔的音调、 有力的节奏, 绪的二胡, 从此开始奏出了热烈、 雄壮的音乐, 这是 刘天华一生对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如他

仁, 为改进民族音乐事业作了艰苦的努力, 并出版了

在 1927 年发起创办了 “ 国乐改进社 ” , 团结了一批同 《 音乐杂志》 , 1928 ~ 1932 年共出版了 10 期。 1930 年 用五线谱记录了梅兰芳的唱腔 94 段, 出版了 《 梅兰芳 歌曲谱》 , 也是他对整理民间音乐的一项成就。

逝了。 他是因为到天桥民间艺人中去听吹歌音乐, 染 上了猩红热, 在一周内猝然去世的。 一代民族音乐的 宗师, 在 37 岁时就以身殉乐了!

创作完 《 光明行 》 的一年之后, 刘天华就不幸病

4

  儿童音乐大师— — —黎锦晖

童音乐创 作。 1920 ~ 1929 年, 他 共 创 作 了 《 老 虎 叫

黎锦晖 (1891 ~ 1967) 在 20 年代的主要贡献是儿

品在全国儿童中广泛流传, 奠定了他作为一位儿童音

仙子》 、 《 小小画家 》 等 12 部 “ 儿童歌舞剧 ” 。 这些作

演曲” , 谱写了 《 麻雀与小孩 》 、 《 月明之夜 》 、 《 葡萄

门》 、 《 可怜的秋香 》 、 《 努力 》 等 24 首 “ 儿童歌舞表

41

乐大师的牢固地位。

音 乐 史 话

开放, 注重对子女实行全面教育。 黎锦晖共有兄弟八

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 父亲是晚清秀才, 思想较

人、 姐妹三人, 后来都成为有成就的人: 长兄黎锦熙

黎锦扬都是文学家, 七弟黎锦光是流行歌曲作家。 黎 锦晖从小在大哥黎锦熙的影响下, 从 1916 年起开始研 儿童 “ 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 ”

是 “ 五四” 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

六弟黎锦炯、 八弟

究语言, 并在从事推广 “ 国语” 的工作中逐渐体会到: 孩·卷头语 》 ) 。 于是, 他将歌曲当做推广国语的一种 得力工具。 上述大量适合于儿童演唱的作品就是为了 这一 目 的 而 创 作 出 来 的, 并 很 快 流 传 全 国。 贺 绿 汀 本式歌曲的体裁, 再杂以中国民间俗乐编作小学生国 风行全国, 有完全取日本歌曲而代之之势 ” 载 《 明星》 杂志 1936 年第 5、 6 期合刊) 。 ( 贺绿汀 ( 黎锦晖 《 麻雀与小

1936 年曾指出: “ 自国语运动兴起, 黎锦晖采用此种日 语唱歌教材, 接连编了 《 葡萄仙子》 等儿童歌剧多种, 《 中国音乐界现状及我们对于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 》 ,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从思想主流上来说符合 “ 五

说适合儿童的特点, 并具有鲜明 的 民 族 风 格。 例 如, 物; 《 月明之夜 》 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 而 《 小小画 《 麻雀与小孩 》 教育孩子们要善良和诚实, 要爱护动

四” 运动所倡导的 “ 科学与民主 ” 的精神; 从艺术上

家》 则讽刺腐朽的封建教育, 宣传因材施教的原则和 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些作品在情节上通俗易懂, 音乐 上注意民族特点, 对当时的中、 小学生有着巨大的影

42

响。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还成为中国新歌剧发展的 一个开端。 儿童歌舞表演曲 《 好朋友来了 》 创作于 1921 年,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共有四个人物: 小主人和三位小客人。 三位小客人依 次来敲门, 在对唱、 对舞中表现了朋友相见时的各种

礼节, 最后大家一起跳起欢乐愉快的游戏歌舞。 在生

《 可怜的秋香 》 也是 1921 年创作的, 它先是一首独唱 歌词, 分别表现了牧羊女秋香幼年、 青年和老年三个 歌曲, 到 1926 年黎锦晖又将它编为歌舞表演曲。 三段

动、 愉快的表演中, 对儿童进行了文明、 礼貌的教育。

的同情。 歌曲的音调朴实流畅, 类似传统的民间小调, 带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以上两首是流传最广泛的儿童 歌舞表演曲。

不同时期的孤独、 痛苦的生活, 对牧羊女流露了深深

家的母亲为了望子成龙, 给孩子聘了三位塾师来教他

儿童歌舞剧 《 小小画家》 作于 1927 年。 主角小画

只和邻居小朋友贪玩。 小画家遭到了塾师严厉训责。 教, 尽量发挥孩子的绘画特长, 矛盾得到了完满的解 后来塾师们发现了他有画画的天才, 于是决定因材施

背诵古文。 但他对古文毫无兴趣, 怎 么 也 背 不 下 来,

决。 《 小小画家》 音乐的分量较重, 在剧中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每一段音乐都注意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 形 象。 如 《 打盹曲 》 表现小画家背书时一副无精打采、 无可奈何的神态和内心的苦恼。 在 《 背书

歌 》 中运用

了移调的手法, 表现了小画家和他的小朋友的不同的

心理状态, 也刻画了小画家淘气、 机 智 的 可 爱 形 象。

43

音 乐 史 话

8 首歌曲和 3 段音乐构成, 这些音乐都经过了周密的艺 术安排。 《 小小画家 》 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最初的成 果。

乐活泼开朗, 表现了儿童天真的性格。 《 小小画家 》 由

《 赶快画》 是小画家和小朋友们边画边唱的一首歌, 音

他再也没有创作他所擅长的儿童歌舞表演曲或儿童歌 雨》 、 《 特别快车》 、 《 桃花江 》 一类迎合小市民口味的 公司、 歌场舞厅和广播电台的广泛推销, 充斥于社会 舞剧, 而是专门写作流行歌曲了, 他陆续写了 《 毛毛

从 1928 年开始, 黎锦晖的创作改变了方向: 从此

所谓 “ 家庭爱情歌曲” , 数量多至数百首, 并经各唱片 的各个角落, 产生了消极不良的影响, 受到了当时进

步音乐工作者的批评。 1936 年以后, 他就停止了流行 歌曲的创作, 并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谱写了 《 我是中国 人》 等爱国歌曲, 但是此后的创作影响就很小了。

5

  中国现代音乐学的 开拓者— — —王光祈

    王光祈 (1892 ~ 1936) 是四川温江人, 他在 “ 五 四” 运动时期曾经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是 “ 五四 ” 爱国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1918 年开始与李大钊等发起 组织 “ 少年中国学会” , 曾任该学会执行部主任, 并介 绍毛泽东等人入会; 1919 年在蔡元培、 陈独秀等人的

《 申报》 的特约通讯记者抵达德国, 1922 年起专攻音

支持下 组 建 “ 工 读 互 助 团 ” 。 1920 年 作 为 《 晨 报 》 、

44

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是 《 论中国古典歌剧 》 。 两年 后因脑出血客死德国波恩, 年仅 44 岁。

乐学, 1927 年入柏林大学音乐系。 1934 年获波恩大学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在旅居德国的 16 年间, 写了音乐论著 30 多种, 在国 内出版的中文音乐专著有近 20 种, 还发表了许 多 西 交、 国防等译著多种。 丰富的学术著述使他成为中国 音乐学界的一位划时代人物。

王光祈是从到德国以后开始从 事 音 乐 学 研 究 的,

文、 中文的音乐论文, 此外还有关于政治、 经济、 外

造人心, 用音乐来唤醒中华民族的本性。 在民族衰亡 的时候, 他认为 “ 补救之道, 只有从速提倡音乐一途 ” ( 王光祈 《 音乐与人生 》 ) 。 他宣称:

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和驱使下, 提倡用音乐来改

受了儒家 “ 礼乐治国” 、 “ 以乐治心” 的主张, 在他强

王光祈音乐思想的中心是 “ 音乐救国 ” 论。 他接

巅, 吹黄钟之律, 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 重新沸

“ 吾将登昆仑之

腾。 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 ‘ 少年中国 ’

灿然涌现于吾 人之前” ( 王光祈 《 东西乐制之研究 · 自序 》 ) 。 他的 的色彩。 音乐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样, 都具有一种理想主义 王光祈的音乐著作, 一方面注意全面、 系统地向

国内介绍西方音乐文化和作曲理论, 如他的 《 欧洲音 史纲要》 (1937 年出版 ) 、 《 西洋音乐与戏剧 》 (1925 乐进化论》 (1924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 、 《 西洋音乐

1929 年出版) 等, 另一方面注意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

年出版) 、 《 西洋制谱学提要 》 ( “ 制谱学 ” 即作曲法,

45

和进化论的观点, 总结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经验, 在

音 乐 史 话

资料十分缺乏的德国, 他写出了 《 翻译琴谱之研究 》 (1931 年出版) 和 《 中国音乐史 》

专著。 同时, 他注重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新方法, 对东、 西方音乐进行比较研究, 写作了 《 东西乐制之研究 》 (1926 年出版 ) 、 《 东方民族之音乐 》 (1929 年出版 )

(1934 年出版 ) 等

等著作, 将比较音乐学引进我国。 此外, 他用西文撰

写了一些论文, 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介绍给西方各国, 还为 《 大英百科全书》 、 《 意大利百科全书》 等写了有 关中国音乐的条目, 王光祈也是第一位向西方介绍中 国音乐的中国音乐学家。

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如下几种: 叶伯和的 《 中 国音乐史》 (1922 年出版 ) , 朱谦之的 《 音乐的文学小

在王光祈的 《 中国音乐史 》 出版之前, 中国学者

史》 (1925 年出版) , 童斐的 《 中乐寻源 》 (1926 年出 衡的 《 中国音乐小史 》 (1931 年出版 ) 和缪天瑞的

版) , 郑觐文的 《 中国音乐史 》 (1928 年出版 ) , 许之

《 中国音乐史话》 (1932 年出版 ) 。 王光祈在德国写作 他的 《 中国音乐史》 时, 曾经参考了童斐的 《 中乐寻 源》 和郑觐文的 《 中国音乐史 》 。 但是全书的 “ 十之 之结果” ( 见 《 〈 中国音乐史〉 ·自序》 ) 。 此书以 “ 进 化论” 观念作指导, 以律学研究为中心, 探讨中国乐 制的根本问题, 用科学实验方法和现代数学计算方法 系统整理几千年来中国乐律问题, 同时对中国音乐的 调式、 乐器、 乐 队、 音 乐 思 想 等 均 作 了 归 纳 和 整 理,

八九, 系余个人心得” , 是他在德国 “ 十年来孤苦奋斗

46

开辟了研究中国音乐史的新路子。 因此, 中国音乐史 品” ( 见廖辅叔 《 重印王光祈 〈 中国音乐史〉 赘言》 ) 。

学家廖辅叔称这本 《 中国音乐史 》 为 “ 纪念碑性的作

6

  音乐美学研究的先驱— — —青主

作曲家, 他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在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

青主 (1893 ~ 1959) 原名廖尚果, 音乐理论家兼

初。 他是广东惠阳人, 小时曾在黄埔陆军小学堂学习, 进柏林大学法学系, 兼学钢琴和

作曲。 1920 年获法学 校校长办公室秘书、 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 国民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加了潮州战役。 1912 年留学德国, 博士学位。 1922 年回国后, 投身大革命, 曾任黄埔军 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第四军参加了 1927 年 的 “ 广州起义” , 起义失败后, 他被国民党当局以 “ 著 名共党” 的罪名四处通缉。 青主只好隐姓埋名, 秘密 由香港逃往上海, 在老朋友萧友梅的帮助下, 开始了 培的帮助, 国民党当局撤销了对他的通缉, 于是他也 就离开了音乐界, 曾在一些大学任教及从事翻译工作。

他自称为 “ 亡命乐坛 ” 的生活。 1934 年以后, 经蔡元

在创作方面, 他写过一些艺术歌曲, 数量并不多, 艺 术上也较一般, 但 《 大江东去 》 和 《 我住长江头 》 这 两首艺术歌曲, 却可列入优秀作品之列。 这是两首为 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歌曲, 具有细腻的艺术刻画并富

青主在音乐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创作和研究两方面。

有浪漫主义气息。 《 大江东去 》 是青主 1920 年在德国

47

留学时创作的, 采用宋代杰出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

音 乐 史 话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为歌词。 这年夏天的一个晚上, 他和朋友们在雷鸣暴雨中划着小船到湖中作冒险之游, 精神上受到很大震动。 当他回到住房后, “ 一面听着外 思量一夜后, 到了天明, 吃过早餐, 于是坐在钢琴面 前, 把昨夜得来的动机, 按着苏东坡那篇 《 大江东去 》 乐歌的缘起” ( 青主 《 作曲者的话 》 , 载 《 大江东去 》 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 一面忽得到这首乐歌的动机,

的词句略为修理一下, 随即把它写出来, 这就是这首 乐谱封底 ) 。 青主的这个自述给人以浪漫、 传奇的色

彩, 但却是可信的。 这首 《 大江东去 》 受舒伯特、 沃 尔夫等人的艺术歌曲的影响颇深, 青主注重诗歌的内 容和意境, 而不太注意音乐与歌词音韵、 声调的配合, 他认为: “ 声韵是宣布音乐的死刑的一种东西。” “ 新派 的乐歌作曲法是要用音乐发挥那首诗的意义, 并不是 说要用音乐配那首诗的声韵 ”

不管中国诗词四声音韵的做法, 和后来赵元任、 黄自

载 《 乐艺》 一卷一期, 1930 年 4 月 ) 。 他的这种基本

( 青主 《 作曲和填词 》 ,

述) , 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属于很少见的方法, 但是 同样取得了成绩。 青主运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

等人的 做 法 正 好 相 反 ( 参 看 本 书 第 16 和 26 节 的 论

调的形式, 形象地表现了苏东坡的诗词所刻画的意境, 也表达了作曲家吊古伤今的感慨。 《 大江东去 》 属于中 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艺术歌曲。 《 我住长江头》 写作于 1930

年, 歌词采用宋代诗

人李之仪的 《 卜算子》 , 表达了主人公坚贞的爱情和对

48

恋人深切的思念。 钢琴伴奏以 16 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贯 穿始终, 描绘滚滚流动的江水, 衬托着意境悠远的民 的激情, 将怀念、 怨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风格的主旋律。 在单纯优美的曲调中, 蕴藏着丰富 作为一 位 “ 五 四 ” 时 代 的 音 乐 美 学 家, 青 主 在 ( 商务印书馆 1933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1925 年 写 成 《 乐 话 》 一 书 ( 商 务 印 书 馆 1930 年 出 版) , 1930 年又写了 《 音乐通论 》 年出版 ) , 都是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著。 在 1930 ~ 1934

的音乐观点。 他提出了 “ 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 的论点, 他所谓的 “ 上界 ” , 实际是指 “ 人们的内界 ” , 即指灵 魂和精神的世界。 他有另外一种更为明确说法: “ 音乐 是一种灵魂的语言 ” ( 见 《 音乐通论 》 ) 。 青主从这一 论点出发, 比较深刻地论述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他 灵” 的主张 , 他说: “ 我所知道的, 本来只有一种可 在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著或论文中还发表过 “ 向西方乞 以说得上艺术的音乐 , 这就是由西方流入东方来的那

乐》 、 《 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 》 等论文, 阐述了他

《 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的一封公开的信》 、 《 论中国的音

年间, 他还发表了 《 什么是音乐?》 、 《 音乐的好尚 》 、

一种音乐 。” 他还说过 : “ 要国乐便不要西乐, 要西乐 是复音胜于单音 , 七音 、 十二音胜于五音 、 三音 ” 等 论点 , 这些论点当然有其片面和错误的一面 , 历来引 起过非议甚至遭到过批判 。 但是这都不能掩盖青主对 便不要国乐 , 不能够二者均要 ” , “ 就音乐来说, 自然

中国音乐美学方面的历史贡献 。 蔡仲德说 : “ 青主不仅 是现代中国启蒙思潮在音乐美学思想领域的代表 , 而

49

音 乐 史 话

乐美 学 思 想 述 评 》 , 载 《 中 国 音 乐 学 》 1995 年 第 3 期) 。

且是现代中国唯一的音乐美学家 ” ( 蔡仲德 《 青主音

7

  通俗音乐读物作家— — —丰子恺

家, 但是他在 20 年代到 30 年代写了一系列通俗音乐

丰子恺 (1898 ~ 1975) 是著名的漫画家和散文作

读物, 对音乐爱好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他是浙江桐

乡县人, 1914 年小学毕业后, 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 在李叔同的谆谆教导下, 丰子恺走上了绘画和音乐的 道路。

师范学校, 当时李叔同正在那里 任 图 画、 音 乐 教 员。

乐著作 《 音乐的常识》 , 此后在数年间接连出版了 《 音 尚雄的著作, 1927 年 ) 、 《 近世十大音乐家 》 (1930

1925 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了丰子恺的第一本音

乐入门》 (1926 年) 、 《 孩子们的音乐》

( 译自日本田边 年) 、 《 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 》 (1931 年, 以上都是由 开明书店出版 ) 等音乐书。 在那时通俗音乐读物十分 缺乏的情况下, 丰子恺的这些著作广受欢迎, 使许多 音乐爱好者在自学中获得了有趣的知识, 有的甚至走 间曾再版了 28 次, 由此可见它受喜爱的程度。

上了音乐的道路。 《 音乐入门 》 一书在 1926 ~ 1949 年 丰子恺后来又写作了 《 音乐知识十八讲 》 (1950

年) , 翻译了苏联的 《 音乐的基本知识》 等书。 他一生 中编写出版的音乐著作共有 38 种。

50

触来写作通俗音乐读物, 往往能将深奥、 难懂的音乐

丰子恺本人是一位文学家, 他以流畅、 生动的笔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理论, 通过形象的比喻或有趣的故事来说明, 将枯燥 广受欢迎的原因。

的乐理融进引人入胜的叙述之中, 这是他的音乐著作

8

  普及音乐教育家— — —柯政和

福建安溪。 从小家境贫寒, 两岁时母亲去世, 他随高

柯政和 (1890 ~ 1973) 生于台湾省台南县, 祖籍

争” , 中国失败后, 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从此台湾 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柯政和从六七岁起就到当地一个日本教员家里做

山族的祖母生活。 1895 年他 5 岁时正逢中日 “ 甲午战

小帮工。 这位小学教员看到柯政和聪敏好学, 就让他

到自己教书的小学里去上学。 1904 年柯政和入盐水县 校师范部。 当 时 的 所 谓 “ 国 语 ” , 实 际 是 日 语。 1911

公立国语学校, 1907 年 17 岁时考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 年他从国语学校毕业, 因在音乐方面有杰出表现, 被 公费资助赴日学习, 同年入东京音乐学校。 他是台湾 最早到日本学习音乐专业并作出重大成就的人才之一。 育生涯。 1919 年再度赴日留学, 至 1922 年到北 京 定 居。 1923 年柯政和应聘为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员, 同

1915 年毕业后, 回台任教于母校, 开始了他的音乐教

时他又以巨大的热情投身社会音乐活动, 尤其关心群

51

众性的音乐教育事业, 编写了大量的大众音乐读物和

音 乐 史 话

京爱美乐社” , 在由他和刘天华等人签署的 《 北京爱美 生活是何等的鄙下, 音乐是何等的缺乏! 我们的理想

中、 小学音乐教材。 1927 年柯政和发起并组织了 “ 北

乐社缘起》 中写道: “ 我们看北京空气是何等的龌龊, 就是把北京 ‘ 美化’ , 我们实行的目标就是把社会 ‘ 音 乐化’ ……我们希望人人都有丰富的音乐的常识, 人 人都有高尚的艺术的赏鉴。 在专门的方面, 我们希望 在很短的时间以内学校里能有音乐专科的设立, 或有 大规模的音乐学校的出世, 对于中西音乐有共同的研 究, 一般的欣赏” ( 见 《 新乐潮》 一卷一期, 1927 年 6 月) 。

柯政和的很多音乐活动, 都与 “ 北京爱美乐社 ” 的创办宗旨有关系。

性的音乐刊物 《 新乐潮 》 , 1927 ~ 1929 年, 在艰难的 条件下惨淡经营, 坚持办了三年。 柯政和在这个刊物 上发表了 40 来篇音乐文章 ( 包括他署名 “ 安士” 发表

为了 “ 人人都有丰富的音乐常识” , 他创办了通俗

的文章) , 内 容 涉 及 作 曲 家、 作 品 介 绍, 一 般 音 乐 知 识, 音乐欣赏方法等。 柯政和还于 1928 年创办了以出 柯政和编著、 翻译的音乐书籍, 对当时十分缺乏音乐 版、 发行音乐书、 谱为主的 “ 中华乐社 ” , 出版了大量

书、 谱的北京民众来说真是一件好事。 就以 1930 年出 版的 《 音乐通论》 国编写得比较系统的一本音乐基本理论著作, 是他在 他的教材。

( 附音乐辞典 ) 为例, 这是当时我

北京师范大学教 “ 音乐通论 ” 课的经验的总汇, 也是

52

书, 如 《 初小模范音乐教科书 》 、 《 高小模范音乐教科

30 年代初柯政和编辑、 出版了一系列的音乐教科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书》 、 《 初中模范唱歌教科书 》 、 《 初中模范乐理教科 参照了日本和欧美中、 小学音乐教材的长处, 照顾到

书》 、 《 高中模范唱歌教科书》 , 等等。 这些音乐教科书 学生年龄层的特点 ( 如低年级的音乐教育与 “ 表情游

戏” 相结合, 歌曲的音域照顾到儿童声带发育的不同

在中国 ( 尤其是北方 ) 的中、 小学中曾发挥了广泛的 作用。 他还译注、 出版了多种钢琴、 小提琴、 声乐曲 的统 计, 见 《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家 传 》 第 一 卷, 175 页) , 著述之丰,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罕见的。 集。 他的音乐出版物总共有 56 种 180 余册 ( 据陈永连

情况) , 采用五线谱和钢琴伴奏谱。 这套音乐教材当时

民会” ( “ 新民会” 是 1937 年 12 月在北京成立的日伪 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的 ) 首都指导部次长等伪职, 抗 共和国成立之后, 他的历史问题得到了部分的解决, 但是他的音乐活动已经基本结束了。 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入狱。 中华人民 特务组织和推行奴化教育的反动机构, 是为日本帝国

柯政和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期间曾担任过 “ 新

9

  早期音乐教育机构及 北大音乐传习所

    在亚洲各国, 西式的音乐专门学校的设立, 最早 是日本在 1887 年成立的东京音乐学校, 其次是菲律宾

53

音 乐 史 话

乐教育机构的设立, 也相应晚了三十多年。

乐歌” 比日本的 “ 学堂歌曲 ” 晚了二三十年, 专门音 “ 五四” 运动前后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是开

在 1916 年成立的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 中国的 “ 学堂

始出现了一些专门音乐教

育机构, 这也是在 “ 五四 ”

1920 年 9 月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音乐体育

等人 筹 办 了 上 海 专 科 师 范 学 校, 设 有 图 画 音 乐 组。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之下逐步产生的, 如 1919 年吴梦非

专修科, 至 1921 年经萧友梅提议成立独立的音乐专修

科。 而中国第一所比较完备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则

是成立于 1922 年 10 月的 “ 北大音乐传习所 ” , 它的前 身是 1916 年的 “ 北大音乐团 ” 和 1919 年成立的 “ 北 乐学校的体例, 将北大音乐传习所办成音乐学院的雏 形。 实际上, 北大音乐传习所的英文正式名称是 The 大音乐研究会” 。 萧友梅参照欧、 美综合大学中附设音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the 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即 “ 国立北京大学音乐学院” 。 由萧友梅起草的 《 音乐 才为宗旨, 一面传习西洋音乐, 包含理论与技术, 一 “ 兼容并包” 的学术思想和萧友梅自己的 “ 中西并重 ”

传习所简章》 在办学宗旨中写道: “ 本所以养成乐学人 面保存中国 古 乐, 发 扬 而 光 大 之。” 这 体 现 了 蔡 元 培 的观点。 传习所刚成立时, 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

兼所长, 萧友梅任主任。 教员有杨仲子 ( 钢琴 ) 、 刘天 琴教师) 、 托诺夫 ( 俄籍小提琴教师 ) 等。 学生共有

华 ( 琵琶、 二胡) 、 赵年魁 ( 小提琴 ) 、 嘉祉 ( 德籍钢

30 来人, 分为本科、 师范、 选科三种, 吴伯超、 谭抒

54

真、 储师竹等曾是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学生。 课程设置

习教育学、 心理学, 进行教学实习等, 学习的课程是 相当多的。 值得提到的是: 音乐传习所在开办伊始就 民族乐器选科。

分析、 作曲、 音乐史、 乐器、 合唱等专业课, 还要学

方面, 以师范甲种为例, 四年内要学音乐理论、 作品

开设了箫、 笛、 笙、 琵 琶、 三 弦、 胡 琴、 筝、 古 琴 等 20 年代产生的音乐教育机构还有国立北京艺术专

门学校的音乐系 (1925 年 6 月成立, 冼星海、 沙梅、 张寒晖等曾在该校学习 ) 、 燕京大学音乐系 (1926 年 李抱忱、 许勇 三、 沈 湘、 茅 爱 立 等 人 曾 在 该 系 学 习 ) 等。 成立, 系主任是美国人范天祥— — —Bliss Mitchell Wiant,

三   五 四 运 动 影 响 下 的 0 2 年 代 音 乐

1927 年, 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北京, 任命刘哲为 “ 教

北大音乐传习所在风雨飘摇中坚持办了 5 年, 到

育总长” , 7 月提出改组北京九所大学的计划, 在改组 过程中, 刘哲以 “ 虚糜国帑, 学风不善 ” 为借口, 下 令解散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各校的音乐系。 我国最早的 一批音乐教育机构, 在军阀的一道命令之下, 一夜之 间就被夷为平地了。

10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北大音乐传习所等北方音乐教育机构被军

阀强令 取消后, 1927 年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 了国立音乐院, 初办时由蔡元培兼任院长, 萧友梅任

55

音 乐 史 话

1930 至 1936 年间任教务主任。 国立音专的规模虽然不 大, 各种条件亦较差, 但在当时却是唯一的一所独立 的、 教学水平较高的音乐专业学校。 它设有本科 ( 分

友梅任 校 长, 直 到 1940 年 底 他 去 世 时 为 止。 黄 自 在

教务主任。 1929 年 9 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

理论作曲、 声乐、 钢琴、 管弦等专业) 、 师范科和选科 三种建制。 专业教师包括萧友梅、 黄自、 周淑安、 应 尚能、 朱英 ( 朱荇青) 、 李维宁、 赵梅伯等人, 还聘请 了一些外籍教师如查哈罗夫 ( 钢琴) 、 佘甫蹉夫 ( 大提 琴) 、 富 华 ( 小 提 琴 ) 、 苏 石 林 ( 声 乐 ) 担 任 教 学 工

作。 国立音专为中国音乐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冼星海、 吴伯超、 张曙、 贺绿汀、 吕骥、 丁善德、 谭 康讴等人, 都先后在这所学校学习过。 台湾民族音乐 小麟、 李 献 敏、 喻 宜 萱、 斯 义 桂、 林 声 翕、 李 焕 之、

学家吕炳川曾说过: “ 在台湾, 从 1946 年到 1965 年, 上海音专毕业生的势力非常之大, 整个音乐界都是他 们的天下。” 由此也可看出上海音专的巨大影响。

56


相关内容

  • 日本文学史话
  • 日本文学史话 [第1楼] 默认字体大字体 奈良时期(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 ...

  • 乒乓球运动史话
  • 乒乓球运动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据说,当时有两个英国网球发烧友,有一次在室外进行网球较量,难分难解时逢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逼使两名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只好躲进了学校的食堂里,诸位皆知,处于发育时期的年轻人都好胜且易冲动,刚才的较量,谁都不服谁,争执不下,后来俩人一商量,"咱们在桌子上再打吧 ...

  •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批学生辅导读物
  •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批学生辅导读物,有:<中学各科纲要丛书>(8种).<中学各科要览>(13种.20册).<小学生作文指导丛书>(9种.16册).<英语文库>.<算学小丛书>等.开明书店特别重视学生辅导读物的出版,不少书质量高,在读 ...

  • 浅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16 新疆地方志 2007年第3期 方志论坛 浅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新疆吐鲁番地委史志办 王杉圣 摘 要 以口述形式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在档案界和史学界已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但在方志界对它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口述资料为历史.经济和社会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 ...

  • [中国近代体育史话]读书笔记
  • 中国现代体育史本书由崔乐泉编辑,是中国第一个专业运动史博士学位获得者,发表于1998年中华书局.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章按时间顺序编写.第一,现代中国体育的兴起,从1840年到1911年,随后是现代中国体育的演变,从1912年到1927年,然后现代中国体育的成熟,时间是从1928年到1937年,最后 ...

  • 世界汽车发展史 原创
  • 世界汽车发展史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汽车设计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汽车的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和革新上.到了20世纪前半期,汽车的基本构造已经全部发明出来后,汽车设计者们开始着手从汽车外部造型上进行改进,并相继引入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体工. 程学以及工业造型设计(工业美学) 等概念,力求让汽车 ...

  • 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 班级 学号 姓名 分数 高二文化史第四.六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著名诗人雪莱的诗,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 精神.下列哪些诗句充分说明这一点? ①"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②"心灵纯洁的人,他的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③"如果冬天来了, ...

  • 胡兰成的文体观
  • 胡兰成的文体观 05 汉语言文学 张冬明 胡兰成认为,文章乃天成,所以文可以是论,论可以是诗,诗可以写散文,散文可以用来写小说:文学本来就在非文学处."中国的文体是独有的,为世界上他国所无."i 本章将要剖析他的文体观,从这个角度再来见证他人文精神下的文学观念:文学不仅仅是审美的 ...

  • 浅谈锡剧艺术的困境与出路
  • 摘要:锡剧又称常锡文戏.常锡剧等,到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锡剧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在当代面临同样的境遇.找出其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是当下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锡剧;起源;发展 锡剧又称常锡文戏.常锡剧等,它起源于江苏南部的常州,无锡一带,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与说唱音乐.民歌小调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