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期终考察论文

学 院: 社会学院

班 级: 093班

学 号: 09163121

姓 名: 周如意

浅谈中国古代玉玦

学院班级:社会学院093班 学号:09163121 姓名:周如意

【摘要】玉玦从玉的出现开始就产生了,是最古老的耳饰。本文从玉玦的用途、外观及各朝各代的演变来详细的阐述了玉玦的发展历程,以及玉玦兴衰的原因,它的独特创造性,让我们感觉古玉就像是来自昨天,古玉的高不可测,正是古玉如此能吸引我们躬身探究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玉玦 形制 纹

从中国8千年可考玉史来看,自有玉伊始,就有玉玦了,玉玦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为古老的玉器装饰品。“玦”与“决”发音和字形都较为相像,使得玉玦的本意就是暗指具有缺陷或缺憾的东西,“坚决”、“决意”则是它引申、派生出来的意思。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鸿门宴。香芋和刘邦在鸿门约见,这一次约见非常危险。鸿门宴上,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要杀掉刘邦,如何示意呢?他拿了一个玉器,那就是玦。《史记·项羽本纪》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看见范增不停地使颜色,举了三次玦,提示他要赶紧干掉刘邦。“玦”与“决”同音,暗示要项羽下决心,这是举玦的用意。

一、玉玦的用途

关于玉玦的用途,从古至今主要有五种。一是作为佩饰,玉玦可系绳随身携带,使用起来方便美观,也可多件玉玦组合使用,这就是玉玦最初的使用方法。而小玉玦出土时多出现在人的耳际,故被视为最早的耳饰。二是作为信器,有断交的象征,表示两人之间断绝关系,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另外,若皇帝将玉玦赐于军官,以示要他决心打胜仗。三是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处事不拖泥带水,当机立断。四是作为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呆在某个地方服刑,见玦则永不许归还,永不得赦;五是作为用途工具使用。用于射箭时,使用者将玦套在右拇指上,用来勾弦;加工贝壳类沉香薄片工具时可用厚的柱状柱状来插人、掰断薄片,以加工其他工具;也可用形制较大的玦来折断细树枝,然后制作工具,或用它来采集、折断农作物,如谷、稻穗等;当然,还可以把谷穗放进玦的网孔抽拉来脱粒。这种工具小巧玲珑,便于随身携带,演化成艺术品是很自然的事。

二、玉玦的外观及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

所谓玦,就是在玉璧、玉环、玉柱(或玉管)上从孔缘向外锯开一条豁口,

形状为环形,有片状、扁体状和立柱状三种形制。

新石器时期玉玦制朴素粗糙,形状不太规则,中孔略偏一侧,兽形圆雕很有特征,造型多为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均朴素没有花纹。红山文化猪兽形块形制特殊,体形偏大,有的玦上有细小的穿孔,应当是佩玉。凌家滩文化的玉玦充分体现了新石器时期的特征,抛光效果不佳,素面无光泽,但造型饱满,线条流畅。北阴阳营文化的玉玦以透闪石为材料,因此磨制显得格外光滑细致,出土时多置于人骨架的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应是耳环一类的装饰品。兴隆洼文化的玉玦,出土扁体状的环柱体形玦较多,开口的豁口上下较宽,往往口内侧比口外侧的边缘宽,因而豁口颇似龙兽之唇状。令人想到,玦口两侧(上下),应是最原始最抽象最模糊的龙首与龙尾,而玦身则是龙身,它应是红山文化玉玦的祖先或雏形。红山文化中的玉玦片状玦和立柱形玦较少其用途可能只有佩饰和耳饰两种。以玉玦中的玉猪龙为例,造型独特,整体呈卷曲状,首位相接。猪首额头隆起,两个圆弧形耳直竖,耳下雕出圆眼,下颌部前伸,磨刻阴线勾出双唇、鼻子,形制与先前的形制大不相同。这恰好与猪的早期胚胎的形态相吻合,红山的先民从事渔猎和畜牧,能够接触到猪的胚胎当在情理之中。或许他们早就发现人与猪的早期胚胎十分相似,因而产生出一种人猪共祖的图腾概念,进而把猪的胚胎作为一种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来加以崇拜。红山文化中的孔雀蓝玉玦更是罕见珍惜,艳丽华美,堪称一绝。此玉玦粗细不等,深浅不一,玉表上位置不同,受侵状态和沁色亦不同。当代仿品上的磨痕的状态,与之相反。玉玦两端的截面与边棱,以及器面,均有原始使用过的光润细腻的痕迹与状态。新石器时期的玉玦属于礼玉,所反映的社会精神文化现象都是以礼制为核心。礼是中国古代观念形态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文明的特有成分,礼是核心的王权,礼的最终目标是维系社会的秩序并为王权服务,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玦所体现的与文化现象,就是围绕王权的产生而发展,构成了文明起源的文化内涵。

商代玉玦在总体特征为中孔居中,圆形并呈片状,有的整体雕成动物形,有的两面阴线刻龙纹、背起扇棱、身饰云雷纹、鳞纹等。多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10厘米,有光素和龙形玦两种类型。光素的玉玦,环窄;龙形玦则,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部饰有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以龙形玦为例,龙形玦以青白玉为基料,总体成龙的造型,面上饰有龙纹,背起扇棱,属于半圆雕。

周代玉玦中孔较小,为椭圆形,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

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形制仍作片状,内部明显宽于商代,有简化的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西周时,玉玦用玉温润细腻,单面雕工,口成斜状。而东周玉玦内孔不圆,多为素面。以龙形玉为例,玉质为青玉,一面钙化受沁为棕红褐色,一面受沁为轻微黄红褐色沁,局部有结晶体,体做一扁平,身绘波浪形鳞纹张口卷尾的龙,在龙颈和足间各有一个孔,可供佩戴用。

春秋战国的玉玦数量最多,一般直径在3~5厘米,其中,大圆片形的直径达6厘米多,璧形的直径4厘米多,两面雕龙纹等纹饰;圆柱形的玉玦高达5厘米多,柱面上往往也雕有纹饰 。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玦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春秋初期的青玉玦,刻画痕清晰,制作精细,内圈有旋纹;一般玉玦是单面工,这片是双面工,一面是典型的龙纹,另一面的龙纹较简约。战国时期的饰品玉玦大都是平面的,上面雕刻美丽的花纹。

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汉代晚期有个罕见的玉玦,体积较大,颜色粉白,红沁外泛,质如冰状,形制为椭圆立柱状,多为蟠螭纹和云龙纹,也有素面玉玦光素圆润。再如双龙形玉玦,属扁状体形制,玦口左右两端分别雕有龙纹,以白玉为质,细腻而又光泽,做工精细,精美绝伦。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

明、清两代伪古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和田一级白玉雕玉玦,玦口较大,玉质细腻百润,白度较白,局部有沁色,题材独特,像极了古代佩戴的手镯。表面光滑无纹,抛光打磨得极为细腻。

三、玉玦的兴衰

其实玉玦本来就是耳环,兴隆洼的玉玦也是成对出土的。我认为解决玉玦的问题,完全可以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没有文字、没有记载的远古时期,千年不朽的玉器就是文字符号,就是文明传承的载体。玉为美石,珍贵无比,且玉可琢能佩,是财富也是权力的象征。新石器时期,人的双手双脚要生产劳动,将美丽而贵重的美玉作冠穿耳为饰再正常不过。冠、官演变,玉、王一体,都是生产力作用于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公元前8000年就有玉玦,公元2010年的今天,人们

还是钟情于环、玦形耳饰。玉玦不仅从远古,还从四面八方走来,考古也证实从最北部内蒙古兴隆洼到最南部台湾卑南都发现有玉玦出土,它表明不变的才是人类的天性。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群雄争霸鱼龙混杂,各种政治势力无不要表示只有自己是仁人君子替天行道,士大夫纷纷佩玉以自我标榜乃是势所必然,玉玦的兴盛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这也是各地考古发掘资料所证实了的。在这种情况下,小小的佩饰玉玦,也就具有了特殊的含义。还可一提的是,范增生活的时期,玉玦履行的已是它最后的使命,除西汉早期少有发现外,玦在汉代已全面衰落,而且整个玉文化也在向着新的精神蕴义和艺术风格发展。

四、结语

玉玦作为最古老的耳饰,在我国的玉器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它虽不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美玉与时代的完美契合。在玉的世界里,无数的神奇正等着我们去领略,无数的未知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参考文献】

[1]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中华书局,2008.10

[2] 王秋默,中国玉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

中国古代玉器期终考察论文

学 院: 社会学院

班 级: 093班

学 号: 09163121

姓 名: 周如意

浅谈中国古代玉玦

学院班级:社会学院093班 学号:09163121 姓名:周如意

【摘要】玉玦从玉的出现开始就产生了,是最古老的耳饰。本文从玉玦的用途、外观及各朝各代的演变来详细的阐述了玉玦的发展历程,以及玉玦兴衰的原因,它的独特创造性,让我们感觉古玉就像是来自昨天,古玉的高不可测,正是古玉如此能吸引我们躬身探究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玉玦 形制 纹

从中国8千年可考玉史来看,自有玉伊始,就有玉玦了,玉玦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为古老的玉器装饰品。“玦”与“决”发音和字形都较为相像,使得玉玦的本意就是暗指具有缺陷或缺憾的东西,“坚决”、“决意”则是它引申、派生出来的意思。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鸿门宴。香芋和刘邦在鸿门约见,这一次约见非常危险。鸿门宴上,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要杀掉刘邦,如何示意呢?他拿了一个玉器,那就是玦。《史记·项羽本纪》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羽看见范增不停地使颜色,举了三次玦,提示他要赶紧干掉刘邦。“玦”与“决”同音,暗示要项羽下决心,这是举玦的用意。

一、玉玦的用途

关于玉玦的用途,从古至今主要有五种。一是作为佩饰,玉玦可系绳随身携带,使用起来方便美观,也可多件玉玦组合使用,这就是玉玦最初的使用方法。而小玉玦出土时多出现在人的耳际,故被视为最早的耳饰。二是作为信器,有断交的象征,表示两人之间断绝关系,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另外,若皇帝将玉玦赐于军官,以示要他决心打胜仗。三是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处事不拖泥带水,当机立断。四是作为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呆在某个地方服刑,见玦则永不许归还,永不得赦;五是作为用途工具使用。用于射箭时,使用者将玦套在右拇指上,用来勾弦;加工贝壳类沉香薄片工具时可用厚的柱状柱状来插人、掰断薄片,以加工其他工具;也可用形制较大的玦来折断细树枝,然后制作工具,或用它来采集、折断农作物,如谷、稻穗等;当然,还可以把谷穗放进玦的网孔抽拉来脱粒。这种工具小巧玲珑,便于随身携带,演化成艺术品是很自然的事。

二、玉玦的外观及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

所谓玦,就是在玉璧、玉环、玉柱(或玉管)上从孔缘向外锯开一条豁口,

形状为环形,有片状、扁体状和立柱状三种形制。

新石器时期玉玦制朴素粗糙,形状不太规则,中孔略偏一侧,兽形圆雕很有特征,造型多为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均朴素没有花纹。红山文化猪兽形块形制特殊,体形偏大,有的玦上有细小的穿孔,应当是佩玉。凌家滩文化的玉玦充分体现了新石器时期的特征,抛光效果不佳,素面无光泽,但造型饱满,线条流畅。北阴阳营文化的玉玦以透闪石为材料,因此磨制显得格外光滑细致,出土时多置于人骨架的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应是耳环一类的装饰品。兴隆洼文化的玉玦,出土扁体状的环柱体形玦较多,开口的豁口上下较宽,往往口内侧比口外侧的边缘宽,因而豁口颇似龙兽之唇状。令人想到,玦口两侧(上下),应是最原始最抽象最模糊的龙首与龙尾,而玦身则是龙身,它应是红山文化玉玦的祖先或雏形。红山文化中的玉玦片状玦和立柱形玦较少其用途可能只有佩饰和耳饰两种。以玉玦中的玉猪龙为例,造型独特,整体呈卷曲状,首位相接。猪首额头隆起,两个圆弧形耳直竖,耳下雕出圆眼,下颌部前伸,磨刻阴线勾出双唇、鼻子,形制与先前的形制大不相同。这恰好与猪的早期胚胎的形态相吻合,红山的先民从事渔猎和畜牧,能够接触到猪的胚胎当在情理之中。或许他们早就发现人与猪的早期胚胎十分相似,因而产生出一种人猪共祖的图腾概念,进而把猪的胚胎作为一种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来加以崇拜。红山文化中的孔雀蓝玉玦更是罕见珍惜,艳丽华美,堪称一绝。此玉玦粗细不等,深浅不一,玉表上位置不同,受侵状态和沁色亦不同。当代仿品上的磨痕的状态,与之相反。玉玦两端的截面与边棱,以及器面,均有原始使用过的光润细腻的痕迹与状态。新石器时期的玉玦属于礼玉,所反映的社会精神文化现象都是以礼制为核心。礼是中国古代观念形态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文明的特有成分,礼是核心的王权,礼的最终目标是维系社会的秩序并为王权服务,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玦所体现的与文化现象,就是围绕王权的产生而发展,构成了文明起源的文化内涵。

商代玉玦在总体特征为中孔居中,圆形并呈片状,有的整体雕成动物形,有的两面阴线刻龙纹、背起扇棱、身饰云雷纹、鳞纹等。多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10厘米,有光素和龙形玦两种类型。光素的玉玦,环窄;龙形玦则,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部饰有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以龙形玦为例,龙形玦以青白玉为基料,总体成龙的造型,面上饰有龙纹,背起扇棱,属于半圆雕。

周代玉玦中孔较小,为椭圆形,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

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形制仍作片状,内部明显宽于商代,有简化的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西周时,玉玦用玉温润细腻,单面雕工,口成斜状。而东周玉玦内孔不圆,多为素面。以龙形玉为例,玉质为青玉,一面钙化受沁为棕红褐色,一面受沁为轻微黄红褐色沁,局部有结晶体,体做一扁平,身绘波浪形鳞纹张口卷尾的龙,在龙颈和足间各有一个孔,可供佩戴用。

春秋战国的玉玦数量最多,一般直径在3~5厘米,其中,大圆片形的直径达6厘米多,璧形的直径4厘米多,两面雕龙纹等纹饰;圆柱形的玉玦高达5厘米多,柱面上往往也雕有纹饰 。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玦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春秋初期的青玉玦,刻画痕清晰,制作精细,内圈有旋纹;一般玉玦是单面工,这片是双面工,一面是典型的龙纹,另一面的龙纹较简约。战国时期的饰品玉玦大都是平面的,上面雕刻美丽的花纹。

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汉代晚期有个罕见的玉玦,体积较大,颜色粉白,红沁外泛,质如冰状,形制为椭圆立柱状,多为蟠螭纹和云龙纹,也有素面玉玦光素圆润。再如双龙形玉玦,属扁状体形制,玦口左右两端分别雕有龙纹,以白玉为质,细腻而又光泽,做工精细,精美绝伦。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

明、清两代伪古玉玦,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和田一级白玉雕玉玦,玦口较大,玉质细腻百润,白度较白,局部有沁色,题材独特,像极了古代佩戴的手镯。表面光滑无纹,抛光打磨得极为细腻。

三、玉玦的兴衰

其实玉玦本来就是耳环,兴隆洼的玉玦也是成对出土的。我认为解决玉玦的问题,完全可以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没有文字、没有记载的远古时期,千年不朽的玉器就是文字符号,就是文明传承的载体。玉为美石,珍贵无比,且玉可琢能佩,是财富也是权力的象征。新石器时期,人的双手双脚要生产劳动,将美丽而贵重的美玉作冠穿耳为饰再正常不过。冠、官演变,玉、王一体,都是生产力作用于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公元前8000年就有玉玦,公元2010年的今天,人们

还是钟情于环、玦形耳饰。玉玦不仅从远古,还从四面八方走来,考古也证实从最北部内蒙古兴隆洼到最南部台湾卑南都发现有玉玦出土,它表明不变的才是人类的天性。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群雄争霸鱼龙混杂,各种政治势力无不要表示只有自己是仁人君子替天行道,士大夫纷纷佩玉以自我标榜乃是势所必然,玉玦的兴盛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这也是各地考古发掘资料所证实了的。在这种情况下,小小的佩饰玉玦,也就具有了特殊的含义。还可一提的是,范增生活的时期,玉玦履行的已是它最后的使命,除西汉早期少有发现外,玦在汉代已全面衰落,而且整个玉文化也在向着新的精神蕴义和艺术风格发展。

四、结语

玉玦作为最古老的耳饰,在我国的玉器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它虽不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美玉与时代的完美契合。在玉的世界里,无数的神奇正等着我们去领略,无数的未知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参考文献】

[1]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中华书局,2008.10

[2] 王秋默,中国玉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


相关内容

  • [转载]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大全
  • (2014-04-26 10:20:58)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棠外.青少年文学.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大全作者: [转载]古代官职官名释义 [转载]博览群书在线阅读大汇编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官职等级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共100册)[阅 ...

  • 中国古代文化书籍合集
  •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郭人民&郑慧生.扫描版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陈鹤岁.扫描版 [中国古代物理学] 戴念祖 扫描版 [乘风破浪--中国古代航海史].沙虞.扫描版 [中国古代文化精要]刘洪仁扫描版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扫描版) [中国古代化学].赵匡华.扫描版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李重申 ...

  • 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探析
  • 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探析 在我国文化发展的研究工作中,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传媒媒介是口语.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在重要资料保存.地域性文化形成及生命力再现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探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 ...

  •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院校
  • 一,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 01.先秦两汉文学研究02.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03.唐宋文学研究04.元明清文学研究初试科目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201英语(含法律硕士)631文学综合838文学专业基础参考书目 0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02.袁行霈 ...

  • 中国古代玉文化
  • 博大辉煌的中国古代玉文化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 ...

  •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原因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大统一的局面,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及一些局部地区的统一,其出现的原因有其规律可循: 1.社会生产力的 ...

  • G0x002.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 (全校任选课) 学时:32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过程,讲授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类型及其发展,包括城市.宗庙.宫殿.陵墓.园林.住宅等,重点剖析宋.清两代木构建筑技术的特点及异同比较.增加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以历史眼光观察问题,分 ...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
  •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

  •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献之间的关系
  • 摘 要:佛教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殊文学,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佛教文献促进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现如今,随着我国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发现,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本文对这三个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方面来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

  • 中考出题角度及涉及知识点[人教版]
  • 会考出题角度(专题)及涉及知识点 (一)出题角度:人与自然的和谐. (1)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比较(古代史上册P2): (2)大禹治水:都江堰(战国,秦,李冰): (3)孟子的主要思想(古代史上册P7):<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书中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中国17世纪的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