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八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主要明确两点:

1.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要懂得: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其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地位

四、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原则

1.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

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所谓多种分配方式,是指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的收入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经营收入;按资分配的收入,等等。

从根本上说,实施上述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2.我国的现行分配原则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第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相比,必须把效率原则摆在首位。

但是效率优先又应以兼顾公平为条件。

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第一,必须克服平均主义;第二,必须处理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第三,必须防止两极分化。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什么是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的构成、作用和必要性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

要懂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其原因两点:

第一,是发展现代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第二,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包括: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共五个方面。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运行的财产基础不同;运行的收益分配方式不同;运行的目的不同;反映的利益关系不同;宏观调控的质量不同。总之,有着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种种优越性。 学习第九章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科学论断

这个命题是邓小平与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提出来的。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这样提。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第二,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第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

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或借鉴的关系,但它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第一,它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第二,它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它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1.施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第一,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发展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

第二,从所属的领域看,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前者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后者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但二者的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

第三,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基本方针和方法

1.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3.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和方法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我们应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第三,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学习第十章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主要把握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2.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和特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

这“三个面向”、三个特点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三者都是一个统一体。

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思想保证。

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两为方向”,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我们党繁荣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生产要在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到文化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四条: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有关第一条的内容,注意两点:

第一,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第二,明确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法)。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

有关第三条内容,要明确:

第一,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二,新世纪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有关第四条内容,主要明确: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1.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

要知道什么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

2.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开发调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漫长历史过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第二要知道“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关系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文化是个内涵广泛的大范畴。我们只要重点记住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即可。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四条: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

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八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主要明确两点:

1.什么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要懂得: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其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3.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地位

四、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原则

1.我国的现行分配制度与分配方式

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所谓多种分配方式,是指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其他的收入分配方式,如: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经营收入;按资分配的收入,等等。

从根本上说,实施上述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2.我国的现行分配原则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第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

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相比,必须把效率原则摆在首位。

但是效率优先又应以兼顾公平为条件。

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第一,必须克服平均主义;第二,必须处理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第三,必须防止两极分化。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什么是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的构成、作用和必要性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

要懂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其原因两点:

第一,是发展现代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第二,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包括: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共五个方面。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运行的财产基础不同;运行的收益分配方式不同;运行的目的不同;反映的利益关系不同;宏观调控的质量不同。总之,有着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种种优越性。 学习第九章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科学论断

这个命题是邓小平与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提出来的。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这样提。

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第二,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第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主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

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它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政治文明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或借鉴的关系,但它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其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第一,它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

第二,它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它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1.施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第一,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第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发展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偏废。

第二,从所属的领域看,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前者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后者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但二者的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

第三,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基本方针和方法

1.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3.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和方法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我们应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第三,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学习第十章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主要把握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2.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和特点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

这“三个面向”、三个特点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三者都是一个统一体。

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思想保证。

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两为方向”,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这是我们党繁荣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生产要在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到文化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主要是四条: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有关第一条的内容,注意两点:

第一,明确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第二,明确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法)。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

有关第三条内容,要明确:

第一,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二,新世纪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有关第四条内容,主要明确: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1.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

要知道什么是“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

2.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开发调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漫长历史过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第二要知道“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关系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文化是个内涵广泛的大范畴。我们只要重点记住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即可。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四条: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建设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3.发展科学技术,坚持教育为本。

4.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相关内容

  • 第三课 中国的道路教案
  • 第三课 中国的道路 第 一 课 时 课题--第三课 第一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教材分析: 本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了解党在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线.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2.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认识到我国处于初级阶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 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接下来又讲:"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 ...

  •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表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 大部分共同构成. 此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 ...

  •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

  • 社会主义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 作者:卫兴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04: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0)04-0060-09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其性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的实际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实 ...

  • 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五)[1]
  • 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所有制改革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争议.分歧都同深化所有制改革有关.一些人认为,中国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私有化,鼓吹私有化是"人间正道":还有人说,中国改革方 ...

  • 毛概提纲完整版
  • 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 ...

  • 九年级思品复习提纲(1)
  • 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 要点整理 第一课 生活在地球村 1.地球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使得高山大海.河流险滩不再是难以跨越的阻隔,我们居住的这个庞大星球好像变小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2.地球村的优势有哪些? 邻里交往很方便:互通有无好处多 ...

  • 2013初中思想品德中考知识点归类总复习
  • 2013初中思想品德中考知识点归类总复习 (本资料共12页,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复习)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