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湖泊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中文)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英文)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绪论 .................................................................... 3

1.1 引言 .............................................................. 3

1.2 水污染及其危害 .................................................... 3

1.2.1污染物的种类 ................................................. 3

1.2.2水体污染物的来源 ............................................. 4

1.2.3水污染的途径 ................................................. 5

1.2.4水污染的危害 ................................................. 6

1.3 湖泊的生态作用及污染 .............................................. 7

1.4湖泊污染的主要特征 . ................................................ 8

1.4.1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 ............................................ 8

1.4.2 湖泊水体有毒有机物的污染 . .................................... 9

1.4.3 湖泊水体重金属污染 . .......................................... 9

2湖泊污染现状 ............................................................ 9

2.1近几年我国湖泊污染情况 . ............................................ 9

2.2湖泊污染困境 . ..................................................... 18

3. 湖泊污染的防治技术 . .................................................... 20

3.1化学处理技术 . ..................................................... 21

3.2物理处理技术 . ..................................................... 23

3.2.1底泥疏浚 .................................................... 23

3.2.2深水曝气技术 ................................................ 24

3.2.3引清冲淡 .................................................... 25

3.3 生态修复技术 ..................................................... 25

3.3.1生物修复技术 ................................................ 25

3.4 植物修复技术 ..................................................... 26

3.5梅梁湖修复实例[19] . ................................................. 27

3.5.1 梅梁湾水环境原状 . ........................................... 27

3.5.2 梅梁湾生态系统的修复 . ....................................... 27

3.5 其他修复技术 ..................................................... 29

3.5.1沉积物覆盖技术 .............................................. 29

3.5.2湖泊理化性质改善 ............................................ 30

4. 结语 . .................................................................. 31

参考文献 . ................................................................ 32

1绪论

1.1 引言

湖泊是重要的地表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受人类活动和一些自然因素等的影响和破坏使得湖泊远远超出了它的自净能力而造成水质恶化。这不仅是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严重破坏了湖泊生态环境,并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2 水污染及其危害

1.2.1污染物的种类

水污染是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 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 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有很多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

⑴病原体

生活污水 、畜禽饲养场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业和医院等排出的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水体受到病原体的污染会传播疾病,如血吸虫病、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历史上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传染病。如1848年和1854年英国两次霍乱流行,死亡万余人;1892年德国汉堡霍乱流行,死亡750余人,均是水污染引起的。受病原体污染后的水体,微生物激增,其中许多是致病菌、病虫卵和病毒,它们往往与其他细菌和大肠杆菌共存,所以通常规定用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指数及菌值数为病原体污染的直接指标。病原体污染的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存活时间较长;繁殖速度快;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绝灭;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 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常见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能够去除水中99%以上病毒,如出水浊度大于0.5度时,仍会伴随病毒的穿透。病原体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引起人体疾病。

⑵耗氧污染物

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因而被称为耗氧污染物。这种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和硫醇等难闻气味,使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中有机物成分非常复杂,耗氧有机物浓度常用单位体积水中耗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表示,即以生化需氧量(BOD)表示。一般用20℃时,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表示。

⑶植物营养物

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类及水草生长、干扰水质净化,使BOD 5升高的

物质。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量所造成的" 富营养化" 对于湖泊及流动缓慢的水体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水源保护的严重问题。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后变为陆地。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以在短期内出现。

植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广、数量大,有生活污水(有机质、洗涤剂) 、农业(化肥、农家肥) 、工业废水、垃圾等。每人每天带进污水中的氮约50g 。生活污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洗涤废水,而施入农田的化肥有50%~80%流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体中。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特别是磷) 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当大量氮、磷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后,促使某些生物(如藻类) 急剧繁殖生长,生长周期变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所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水体富营养化后,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水平。水体富养化严重时,湖泊可被某些繁生植物及其残骸淤塞,成为沼泽甚至干地。局部海区可变成" 死海" ,或出现" 赤潮" 现象。

常用氮、磷含量,含氧量及叶绿素-a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标。防治富营养化,必须控制进入水体的氮、磷含量。

⑷有毒污染物

有毒污染物指的是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如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毒性与摄入机体内的数量有密切关系。同一污染物的毒性也与它的存在形态有密切关系。价态或形态不同,其毒性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如Cr(Ⅵ)的毒性比Cr(Ⅲ)大;As(Ⅲ)的毒性比As(Ⅴ)大;甲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大得多。另外污染物的毒性还与若干综合效应有密切关系。从传统毒理学来看,有毒污染物对生物的综合效应有三种:①相加作用,即两种以上毒物共存时,其总效果大致是各成分效果之和。②协同作用,即两种以上毒物共存时,一种成分能促进另一种成分毒性急剧增加。如铜、锌共存时,其毒性为它们单独存在时的8倍。③拮抗作用,两种以上的毒物共存时,其毒性可以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如锌可以抑制镉的毒性;又如在一定条件下硒对汞能产生拮抗作用。总之,除考虑有毒污染物的含量外,还须考虑它的存在形态和综合效应,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污染物对水质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有毒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重金属。如汞、镉、铬、铅、钒、钴、钡等,其中汞、镉、铅危害较大;砷、硒和铍的毒性也较大。重金属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

们能通过食物链而被富集;这类物质除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外,某些金属还可能促进慢性病的发展。②无机阴离子,主要是NO 2-、F -、CN -离子。NO 2-是致癌物质。剧毒物质氰化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排放。③有机农药、多氯联苯。目前世界上有机农药大约6000种,常用的大约有200多种。农药喷在农田中,经淋溶等作用进入水体,产生污染作用。有机农药可分为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虽大,但一般容易降解,积累性不强,因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明显;而绝大多数的有机氯农药,毒性大,几乎不降解,积累性甚高,对生态系统有显著影响。多氯联苯(PCB)是联苯分子中一部分氢或全部氢被氯取代后所形成的各种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多氯联苯剧毒,脂溶性大,易被生物吸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难以和酸、碱、氧化剂等作用,有高度耐热性,在1000~1400℃高温下才能完全分解,因而在水体和生物中很难降解。④致癌物质。致癌物质大体分三类:稠环芳香烃(PAHs),如3,4-苯并芘等;杂环化合物,如黄曲霉素等;芳香胺类,如甲、乙苯胺,联苯胺等。⑤一般有机物质。如酚类化合物就有2000多种,最简单的是苯酚,均为高毒性物质;腈类化合物也有毒性,其中丙烯腈的环境影响最为注目。

⑸石油类污染物

石油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类型之一,特别在河口、近海水域更为突出。排入海洋的石油估计每年高达数百万吨至上千万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千分之五。石油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清洗石油运输船只的船舱、机件及发生意外事故、海上采油等均可造成石油污染。而油船事故属于爆炸性的集中污染源,危害是毁灭性的。

石油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混合物,进入水体后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上形成油膜,能阻碍水体复氧作用,油类粘附在鱼鳃上,可使鱼窒息;粘附在藻类、浮游生物上,可使它们死亡。油类会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严重时使鸟类大量死亡。石油污染还能使水产品质量降低。

⑹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是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后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核动力工厂排出的冷却水,向海洋投弃的放射性废物,核爆炸降落到水体的散落物,核动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开采、提炼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水体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附着在生物体表面,也可以进入生物体蓄积起来,还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产生内照射。

水中主要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有40K 、238U 、286Ra 、210Po 、14C 、氚等。目前,在世界任何海区几乎都能测出90Sr 、137Cs 。

⑺酸、碱、盐无机污染物

各种酸、碱、盐等无机物进入水体(酸、碱中和生成盐,它们与水体中某些矿物相互作用产生某些盐类) ,使淡水资源的矿化度提高,影响各种用水水质。盐污染主要来

自生活污水和工矿废水以及某些工业废渣。另外,由于酸雨规模日益扩大,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矿化度增高。

水体中无机盐增加能提高水的渗透压,对淡水生物、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在盐碱化地区,地面水、地下水中的盐将对土壤质量产生更大影响。

⑻热污染

热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它是工矿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造成的。一些热电厂及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冷却水,若不采取措施,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均可使水温升高,水中化学反应、生化反应的速度随之加快,使某些有毒物质(如氰化物、重金属离子等) 的毒性提高,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加速某些细菌的繁殖,助长水草丛生,厌气发酵,恶臭。

1.2.2水体污染物的来源

水体按其类型不同可以分成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以及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等。水的对流,使水中营养物和气体得以流动。水中溶解的营养物质的为生物体提供了食物来源, 这些微生物在水体自净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驱动下,水通过气态、液态、固态转换循环,使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能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自然生态环境。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兴起,人类活动加剧使得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远远超过了水体自身的自净能力,造成水质严重恶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根据人类活动的不同形式,可以将水体污染分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三种类型:

⑴工业废水

各种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排入水体就造成了工业污染源。不同的工业所产生 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充分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各种工业加工的原料不同、工艺过程不同造成的。冶金工艺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冷却水、洗涤水和冲洗水等。冷却水中的直接冷却水由于与产品接触,其中含有油、铁的氧化物、悬浮物等;洗涤水为除尘和净化煤气、烟气用水,其中含有酚、氰、硫化氰酸盐、硫化物、钾盐、焦油、悬浮物、氧化铁、石灰、氟化物、硫酸等;冲洗水中含有酸、减、油脂、悬浮物和锌、锡、镍、铬等。在上述废水中,以含氰、含酚废水危害最大。有色冶金工业所排出的废水,多含汞、砷、锡、铬等元素,是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质的来源。此外,有色冶金遗留的大量矿渣,经雨水冲洗,流入地表和地下水中成为水体中断污染物质。轻工业所加工的原料多为农副产品,因此工业废水主要含有机质,有时还常含有大量的悬浮物质、硫化物和重金属,如汞、镉、砷等。化学工业的产品很多,因此化学工业废水的充分也很复杂,在废水中常含有多种有害、有毒,甚至剧毒物质,如氰、酚、砷、汞等。有的物质难以

降解,但却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造成危害,如DDT 、多氯联笨等。此外,工业废水中有的具有较强的酸度,有的则显较强的减性,PH 值不稳定,这些废水对人体的生态环境,水体中的建筑设施和农作物都有危害,一些废水中含氮、磷均很高,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污染物即使含量甚微,但通过食物链的物质循环富集,会造成水生动物和人中毒。业污染源向水体制排放大废水具有量大、面广、充分复杂的特点,是重点解决的污染源。

⑵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居民聚集地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和冲刷器物所产生的污水,因此,主要由一些无毒有机物,如糖类、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尿素等组成。其中含氮、磷、硫较高。此外,还伴有各种洗涤剂,这是另一类污染源,它们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在生活污水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其中一些病源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都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危害。根据部分工业发达国家资料统计,城市生活用水量大约每人每天150-420升,特大城市为440-820升。我国生活污水水质现行指标为:

沉淀后五日生化需氧量:20-30 克/人·天

悬浮物: 20-45克/人·天[1]

⑶农业废水

农业灌溉水是农业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同时也就出现土壤污染、食品污染。

1.2.3水污染的途径

污染物质大体上可通过三种途径影响水质:

⑴土壤与岩石圈 。土壤与岩石中的物质, 可通过水的循环进入水体。—般说来, 这是区域性水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如果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水中各种物质的含量, 可视作本底值。但是人类长期在土壤中从事农业活动, 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这些物质相当一部分随地表径流携入河流、湖泊、水库与海洋, 造成水体污染。

⑵大气圈。大气中一些气体, 气溶胶和尘埃等可随降雨或自然沉降而入水体。据估计, 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各种灰尘约1亿多吨, 其中来自人类活动的就达3000多万吨。每年由工业和生活废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约1.5亿吨, 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能进一步氧化并与水份结合形成酸雨。目前酸雨几乎已遍及世界范围, 危害甚大。

⑶人类向水体排放废弃物。在生物圈中, 除了动植物新陈代谢的各种产物以外, 主要是人类活动向水体不断输送大量的污染物质。当大量的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倾入水体时, 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 三废排放量大, 扩散面广, 污染物

质成分也很复杂。

1.2.4水污染的危害

⑴ 危害人体健康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 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2]。

⑵ 危害农业生产

工农业生产不仅需要足够的水量, 而且对水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则, 对工农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特别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被污染了的水后, 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一是使工业设备受到破坏,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从而涉及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二是使土壤的化学成分改变, 肥力下降, 农产品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农作物的品种甚至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变异; 三是使城市增加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污水处理费用。在水资源贫乏的情况下, 保证工业农业用水的水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⑶ 危害工业生产

水污染给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食品、餐饮、纺织等工业需要利用水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 水质污染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水质下降造成水处理费用增大、原材料及能耗增加, 增加生产成本;工业冷却水, 如锅炉中的循环水, 由于水中的硬度、碱度、硫酸盐过高, 造成系统结垢、堵塞、腐蚀, 严重影响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和仪器的使用寿命。

⑷ 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水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和植物。生物与水、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从数量上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这种平衡遭到了破坏。当人类向水中排放污染物时, 一些有益的水生生物会中毒死亡, 而一些耐污的水生生物会加剧繁殖, 大量消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使有益的水生生物因缺氧

被迫迁栖他处或者死亡。水污染会导致鱼类产量下降, 长期缓慢的水污染会导致鱼类质量下降, 外形变异, 严重的水污染还有可能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 甚至种类性灭绝。人食用了受污染的鱼类会导致中毒或健康方面的其他损害。由此可见, 当水体被污染后, 一方面导致生物与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 另一方面一些有毒物质不断转移和富集, 最后危及人类自身。

⑸对生态其他方面的危害

水污染一方面会导致可利用水资源更加短缺, 引发更为严重的恶性开发, 加剧缺水状况; 另一方面会因为水质恶化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生态平衡被打破。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或物种灭绝等方面的危害。水污染还会通过水圈循环改变局部地区

[2]的气候和空气质量。

1.3 湖泊的生态作用及污染

湖泊生态系统给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许多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生存条件。它具有多重生态功能:

⑴提供水源:湖泊是水资源的载体,是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水源。

⑵调节作用:湖泊通过蒸发、云气输送、径流、降水等的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它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流量、控制洪水、调节气候、大气等的作用。湖泊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⑶水质净化功能:污染物质进入湖泊等自然水体后,在物理过程(沉降、吸附、絮凝等)、化学过程(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分解化合等)和生物作用(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下使得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清除从而保持水体的洁净。

⑷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⑸生物的栖息地:湖泊使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为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来源,在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维系食物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⑹航运及景观作用:湖泊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它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⑺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湖泊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湖泊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1.4湖泊污染的主要特征

1.4.1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光合作用下, 水体中藻类原生质的生成有赖于碳、氮、磷的存在, 碳、氮、磷是生成藻类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构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藻类可利用的氮远比可利用的磷多, 因此, 磷常被作为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湖泊富营养化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人为富营养化是当代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人类出于经济生产的需要, 忽视自然规律, 一方面以点、面源形式通过河渠、径流等水文过程向水体排放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 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破坏水生植被( 如水产养殖) 、缩小湖体自净容量、在沿岸带进行各种工农业生产活动( 如围星、筑堤) , 从而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富营养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水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早在20世纪初,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出现引起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关注,研究和防治随之展开。特别是最近40年来,随着全球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各国为控制富营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污水排入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田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湖泊及水库水体的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本质问题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由此造成系统丧失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与系统平衡的稳定性,并最终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近年来,我国趋于富营养化的湖泊已达90 %,20世纪90年代渤海发生了数十次赤潮,海里鱼类锐减;滇池、太湖等湖泊都暴发了严重的蓝藻,营养物质剧增,大量鱼类和水草被吞噬,造成引用水危机。富营养化藻型水体的显著特征是浮游植物大量发生,进而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功能下降、水生生物死亡等灾难性后果,它不仅制约了湖泊资源的可利用性,而且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生存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富营养化水体中产生大量赤潮或水华。在造成水华的蓝藻中,一些有毒物种已确认在富营养湖泊中存在。代表性的有毒蓝藻种类为鱼腥藻属、隐藻属、束丝藻属、微囊藻属、节球藻属、念珠藻属和颤藻属。在世界上所有的富营养化湖泊中一般都能检测到藻毒素。在全球的湖泊和沼泽中,有毒的水华已经开始异常扩散,家畜和人类因有毒藻类而死亡的例子也时有报道。蓝藻产生的毒素对家畜的影响在澳大利亚、美国、芬兰等国已经有所报道,受到毒素危害的有牛、马、猪、绵羊等家畜以及家禽。有报道显示,在巴西伯南布哥州的卡努阿努医院,藻毒素混入了医院的自来水系统,

[2]有50多人因此死亡。

湖泊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中文)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英文)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绪论 .................................................................... 3

1.1 引言 .............................................................. 3

1.2 水污染及其危害 .................................................... 3

1.2.1污染物的种类 ................................................. 3

1.2.2水体污染物的来源 ............................................. 4

1.2.3水污染的途径 ................................................. 5

1.2.4水污染的危害 ................................................. 6

1.3 湖泊的生态作用及污染 .............................................. 7

1.4湖泊污染的主要特征 . ................................................ 8

1.4.1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 ............................................ 8

1.4.2 湖泊水体有毒有机物的污染 . .................................... 9

1.4.3 湖泊水体重金属污染 . .......................................... 9

2湖泊污染现状 ............................................................ 9

2.1近几年我国湖泊污染情况 . ............................................ 9

2.2湖泊污染困境 . ..................................................... 18

3. 湖泊污染的防治技术 . .................................................... 20

3.1化学处理技术 . ..................................................... 21

3.2物理处理技术 . ..................................................... 23

3.2.1底泥疏浚 .................................................... 23

3.2.2深水曝气技术 ................................................ 24

3.2.3引清冲淡 .................................................... 25

3.3 生态修复技术 ..................................................... 25

3.3.1生物修复技术 ................................................ 25

3.4 植物修复技术 ..................................................... 26

3.5梅梁湖修复实例[19] . ................................................. 27

3.5.1 梅梁湾水环境原状 . ........................................... 27

3.5.2 梅梁湾生态系统的修复 . ....................................... 27

3.5 其他修复技术 ..................................................... 29

3.5.1沉积物覆盖技术 .............................................. 29

3.5.2湖泊理化性质改善 ............................................ 30

4. 结语 . .................................................................. 31

参考文献 . ................................................................ 32

1绪论

1.1 引言

湖泊是重要的地表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受人类活动和一些自然因素等的影响和破坏使得湖泊远远超出了它的自净能力而造成水质恶化。这不仅是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严重破坏了湖泊生态环境,并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2 水污染及其危害

1.2.1污染物的种类

水污染是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 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 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有很多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

⑴病原体

生活污水 、畜禽饲养场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业和医院等排出的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水体受到病原体的污染会传播疾病,如血吸虫病、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历史上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传染病。如1848年和1854年英国两次霍乱流行,死亡万余人;1892年德国汉堡霍乱流行,死亡750余人,均是水污染引起的。受病原体污染后的水体,微生物激增,其中许多是致病菌、病虫卵和病毒,它们往往与其他细菌和大肠杆菌共存,所以通常规定用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指数及菌值数为病原体污染的直接指标。病原体污染的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存活时间较长;繁殖速度快;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绝灭;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 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常见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能够去除水中99%以上病毒,如出水浊度大于0.5度时,仍会伴随病毒的穿透。病原体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引起人体疾病。

⑵耗氧污染物

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因而被称为耗氧污染物。这种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和硫醇等难闻气味,使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中有机物成分非常复杂,耗氧有机物浓度常用单位体积水中耗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表示,即以生化需氧量(BOD)表示。一般用20℃时,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表示。

⑶植物营养物

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类及水草生长、干扰水质净化,使BOD 5升高的

物质。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量所造成的" 富营养化" 对于湖泊及流动缓慢的水体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水源保护的严重问题。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后变为陆地。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以在短期内出现。

植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广、数量大,有生活污水(有机质、洗涤剂) 、农业(化肥、农家肥) 、工业废水、垃圾等。每人每天带进污水中的氮约50g 。生活污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洗涤废水,而施入农田的化肥有50%~80%流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体中。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特别是磷) 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当大量氮、磷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后,促使某些生物(如藻类) 急剧繁殖生长,生长周期变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所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水体富营养化后,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水平。水体富养化严重时,湖泊可被某些繁生植物及其残骸淤塞,成为沼泽甚至干地。局部海区可变成" 死海" ,或出现" 赤潮" 现象。

常用氮、磷含量,含氧量及叶绿素-a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标。防治富营养化,必须控制进入水体的氮、磷含量。

⑷有毒污染物

有毒污染物指的是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如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毒性与摄入机体内的数量有密切关系。同一污染物的毒性也与它的存在形态有密切关系。价态或形态不同,其毒性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如Cr(Ⅵ)的毒性比Cr(Ⅲ)大;As(Ⅲ)的毒性比As(Ⅴ)大;甲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大得多。另外污染物的毒性还与若干综合效应有密切关系。从传统毒理学来看,有毒污染物对生物的综合效应有三种:①相加作用,即两种以上毒物共存时,其总效果大致是各成分效果之和。②协同作用,即两种以上毒物共存时,一种成分能促进另一种成分毒性急剧增加。如铜、锌共存时,其毒性为它们单独存在时的8倍。③拮抗作用,两种以上的毒物共存时,其毒性可以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如锌可以抑制镉的毒性;又如在一定条件下硒对汞能产生拮抗作用。总之,除考虑有毒污染物的含量外,还须考虑它的存在形态和综合效应,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污染物对水质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有毒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重金属。如汞、镉、铬、铅、钒、钴、钡等,其中汞、镉、铅危害较大;砷、硒和铍的毒性也较大。重金属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

们能通过食物链而被富集;这类物质除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外,某些金属还可能促进慢性病的发展。②无机阴离子,主要是NO 2-、F -、CN -离子。NO 2-是致癌物质。剧毒物质氰化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排放。③有机农药、多氯联苯。目前世界上有机农药大约6000种,常用的大约有200多种。农药喷在农田中,经淋溶等作用进入水体,产生污染作用。有机农药可分为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虽大,但一般容易降解,积累性不强,因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明显;而绝大多数的有机氯农药,毒性大,几乎不降解,积累性甚高,对生态系统有显著影响。多氯联苯(PCB)是联苯分子中一部分氢或全部氢被氯取代后所形成的各种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多氯联苯剧毒,脂溶性大,易被生物吸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难以和酸、碱、氧化剂等作用,有高度耐热性,在1000~1400℃高温下才能完全分解,因而在水体和生物中很难降解。④致癌物质。致癌物质大体分三类:稠环芳香烃(PAHs),如3,4-苯并芘等;杂环化合物,如黄曲霉素等;芳香胺类,如甲、乙苯胺,联苯胺等。⑤一般有机物质。如酚类化合物就有2000多种,最简单的是苯酚,均为高毒性物质;腈类化合物也有毒性,其中丙烯腈的环境影响最为注目。

⑸石油类污染物

石油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类型之一,特别在河口、近海水域更为突出。排入海洋的石油估计每年高达数百万吨至上千万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千分之五。石油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清洗石油运输船只的船舱、机件及发生意外事故、海上采油等均可造成石油污染。而油船事故属于爆炸性的集中污染源,危害是毁灭性的。

石油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混合物,进入水体后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上形成油膜,能阻碍水体复氧作用,油类粘附在鱼鳃上,可使鱼窒息;粘附在藻类、浮游生物上,可使它们死亡。油类会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严重时使鸟类大量死亡。石油污染还能使水产品质量降低。

⑹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是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后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核动力工厂排出的冷却水,向海洋投弃的放射性废物,核爆炸降落到水体的散落物,核动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开采、提炼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水体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附着在生物体表面,也可以进入生物体蓄积起来,还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产生内照射。

水中主要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有40K 、238U 、286Ra 、210Po 、14C 、氚等。目前,在世界任何海区几乎都能测出90Sr 、137Cs 。

⑺酸、碱、盐无机污染物

各种酸、碱、盐等无机物进入水体(酸、碱中和生成盐,它们与水体中某些矿物相互作用产生某些盐类) ,使淡水资源的矿化度提高,影响各种用水水质。盐污染主要来

自生活污水和工矿废水以及某些工业废渣。另外,由于酸雨规模日益扩大,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矿化度增高。

水体中无机盐增加能提高水的渗透压,对淡水生物、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在盐碱化地区,地面水、地下水中的盐将对土壤质量产生更大影响。

⑻热污染

热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它是工矿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造成的。一些热电厂及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冷却水,若不采取措施,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均可使水温升高,水中化学反应、生化反应的速度随之加快,使某些有毒物质(如氰化物、重金属离子等) 的毒性提高,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加速某些细菌的繁殖,助长水草丛生,厌气发酵,恶臭。

1.2.2水体污染物的来源

水体按其类型不同可以分成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以及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等。水的对流,使水中营养物和气体得以流动。水中溶解的营养物质的为生物体提供了食物来源, 这些微生物在水体自净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驱动下,水通过气态、液态、固态转换循环,使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能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自然生态环境。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兴起,人类活动加剧使得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远远超过了水体自身的自净能力,造成水质严重恶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根据人类活动的不同形式,可以将水体污染分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三种类型:

⑴工业废水

各种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水排入水体就造成了工业污染源。不同的工业所产生 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充分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各种工业加工的原料不同、工艺过程不同造成的。冶金工艺所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冷却水、洗涤水和冲洗水等。冷却水中的直接冷却水由于与产品接触,其中含有油、铁的氧化物、悬浮物等;洗涤水为除尘和净化煤气、烟气用水,其中含有酚、氰、硫化氰酸盐、硫化物、钾盐、焦油、悬浮物、氧化铁、石灰、氟化物、硫酸等;冲洗水中含有酸、减、油脂、悬浮物和锌、锡、镍、铬等。在上述废水中,以含氰、含酚废水危害最大。有色冶金工业所排出的废水,多含汞、砷、锡、铬等元素,是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质的来源。此外,有色冶金遗留的大量矿渣,经雨水冲洗,流入地表和地下水中成为水体中断污染物质。轻工业所加工的原料多为农副产品,因此工业废水主要含有机质,有时还常含有大量的悬浮物质、硫化物和重金属,如汞、镉、砷等。化学工业的产品很多,因此化学工业废水的充分也很复杂,在废水中常含有多种有害、有毒,甚至剧毒物质,如氰、酚、砷、汞等。有的物质难以

降解,但却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造成危害,如DDT 、多氯联笨等。此外,工业废水中有的具有较强的酸度,有的则显较强的减性,PH 值不稳定,这些废水对人体的生态环境,水体中的建筑设施和农作物都有危害,一些废水中含氮、磷均很高,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污染物即使含量甚微,但通过食物链的物质循环富集,会造成水生动物和人中毒。业污染源向水体制排放大废水具有量大、面广、充分复杂的特点,是重点解决的污染源。

⑵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居民聚集地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和冲刷器物所产生的污水,因此,主要由一些无毒有机物,如糖类、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尿素等组成。其中含氮、磷、硫较高。此外,还伴有各种洗涤剂,这是另一类污染源,它们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在生活污水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其中一些病源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都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危害。根据部分工业发达国家资料统计,城市生活用水量大约每人每天150-420升,特大城市为440-820升。我国生活污水水质现行指标为:

沉淀后五日生化需氧量:20-30 克/人·天

悬浮物: 20-45克/人·天[1]

⑶农业废水

农业灌溉水是农业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同时也就出现土壤污染、食品污染。

1.2.3水污染的途径

污染物质大体上可通过三种途径影响水质:

⑴土壤与岩石圈 。土壤与岩石中的物质, 可通过水的循环进入水体。—般说来, 这是区域性水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如果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水中各种物质的含量, 可视作本底值。但是人类长期在土壤中从事农业活动, 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这些物质相当一部分随地表径流携入河流、湖泊、水库与海洋, 造成水体污染。

⑵大气圈。大气中一些气体, 气溶胶和尘埃等可随降雨或自然沉降而入水体。据估计, 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各种灰尘约1亿多吨, 其中来自人类活动的就达3000多万吨。每年由工业和生活废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约1.5亿吨, 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能进一步氧化并与水份结合形成酸雨。目前酸雨几乎已遍及世界范围, 危害甚大。

⑶人类向水体排放废弃物。在生物圈中, 除了动植物新陈代谢的各种产物以外, 主要是人类活动向水体不断输送大量的污染物质。当大量的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倾入水体时, 就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 三废排放量大, 扩散面广, 污染物

质成分也很复杂。

1.2.4水污染的危害

⑴ 危害人体健康

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笨并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 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2]。

⑵ 危害农业生产

工农业生产不仅需要足够的水量, 而且对水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则, 对工农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特别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被污染了的水后, 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一是使工业设备受到破坏,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从而涉及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二是使土壤的化学成分改变, 肥力下降, 农产品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农作物的品种甚至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变异; 三是使城市增加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污水处理费用。在水资源贫乏的情况下, 保证工业农业用水的水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⑶ 危害工业生产

水污染给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食品、餐饮、纺织等工业需要利用水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 水质污染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水质下降造成水处理费用增大、原材料及能耗增加, 增加生产成本;工业冷却水, 如锅炉中的循环水, 由于水中的硬度、碱度、硫酸盐过高, 造成系统结垢、堵塞、腐蚀, 严重影响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和仪器的使用寿命。

⑷ 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水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和植物。生物与水、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从数量上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这种平衡遭到了破坏。当人类向水中排放污染物时, 一些有益的水生生物会中毒死亡, 而一些耐污的水生生物会加剧繁殖, 大量消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使有益的水生生物因缺氧

被迫迁栖他处或者死亡。水污染会导致鱼类产量下降, 长期缓慢的水污染会导致鱼类质量下降, 外形变异, 严重的水污染还有可能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 甚至种类性灭绝。人食用了受污染的鱼类会导致中毒或健康方面的其他损害。由此可见, 当水体被污染后, 一方面导致生物与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 另一方面一些有毒物质不断转移和富集, 最后危及人类自身。

⑸对生态其他方面的危害

水污染一方面会导致可利用水资源更加短缺, 引发更为严重的恶性开发, 加剧缺水状况; 另一方面会因为水质恶化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生态平衡被打破。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或物种灭绝等方面的危害。水污染还会通过水圈循环改变局部地区

[2]的气候和空气质量。

1.3 湖泊的生态作用及污染

湖泊生态系统给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许多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和良好的生存条件。它具有多重生态功能:

⑴提供水源:湖泊是水资源的载体,是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水源。

⑵调节作用:湖泊通过蒸发、云气输送、径流、降水等的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它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流量、控制洪水、调节气候、大气等的作用。湖泊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⑶水质净化功能:污染物质进入湖泊等自然水体后,在物理过程(沉降、吸附、絮凝等)、化学过程(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分解化合等)和生物作用(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下使得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清除从而保持水体的洁净。

⑷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⑸生物的栖息地:湖泊使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为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来源,在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维系食物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⑹航运及景观作用:湖泊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它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⑺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湖泊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湖泊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1.4湖泊污染的主要特征

1.4.1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光合作用下, 水体中藻类原生质的生成有赖于碳、氮、磷的存在, 碳、氮、磷是生成藻类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构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藻类可利用的氮远比可利用的磷多, 因此, 磷常被作为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湖泊富营养化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人为富营养化是当代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人类出于经济生产的需要, 忽视自然规律, 一方面以点、面源形式通过河渠、径流等水文过程向水体排放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 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破坏水生植被( 如水产养殖) 、缩小湖体自净容量、在沿岸带进行各种工农业生产活动( 如围星、筑堤) , 从而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富营养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水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早在20世纪初,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出现引起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关注,研究和防治随之展开。特别是最近40年来,随着全球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各国为控制富营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污水排入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田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湖泊及水库水体的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本质问题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由此造成系统丧失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与系统平衡的稳定性,并最终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近年来,我国趋于富营养化的湖泊已达90 %,20世纪90年代渤海发生了数十次赤潮,海里鱼类锐减;滇池、太湖等湖泊都暴发了严重的蓝藻,营养物质剧增,大量鱼类和水草被吞噬,造成引用水危机。富营养化藻型水体的显著特征是浮游植物大量发生,进而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功能下降、水生生物死亡等灾难性后果,它不仅制约了湖泊资源的可利用性,而且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生存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富营养化水体中产生大量赤潮或水华。在造成水华的蓝藻中,一些有毒物种已确认在富营养湖泊中存在。代表性的有毒蓝藻种类为鱼腥藻属、隐藻属、束丝藻属、微囊藻属、节球藻属、念珠藻属和颤藻属。在世界上所有的富营养化湖泊中一般都能检测到藻毒素。在全球的湖泊和沼泽中,有毒的水华已经开始异常扩散,家畜和人类因有毒藻类而死亡的例子也时有报道。蓝藻产生的毒素对家畜的影响在澳大利亚、美国、芬兰等国已经有所报道,受到毒素危害的有牛、马、猪、绵羊等家畜以及家禽。有报道显示,在巴西伯南布哥州的卡努阿努医院,藻毒素混入了医院的自来水系统,

[2]有50多人因此死亡。


相关内容

  • 我国水资源污染及其应对措施
  •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学年论文 题 目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学 生 郑皓晖 班 级 F1101004 学 号 5110109086 专 业 海洋工程与土建类 院 系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邵嘉慧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 ...

  •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措施创新
  • 第!!卷第 &'()**)+,-*.)+/*,().(0,12345!!135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措施创新 梁本凡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9##G 摘要:为了根治淮河流域水污染,确保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水质安全,提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创新措施: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淮河流 ...

  • 浅谈我国水资源状况
  • 自然辩证法作业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赵雪 10803901 环境工程 马斌 10803009 化学工程 刘莹 10838906 化学工程 李辉武 10838006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 ...

  • 环境地质调查要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工作标准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试行) (比例尺1∶50万)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要求规定了开展省(自治区)级比例尺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的总则,资料收集与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及信息系统,图件编制,报告 ...

  • 浅谈滇池的地理环境与现状及处理措施
  • 浅谈滇池的地理环境与现状及处理措施 摘要: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有着重要 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传承着云南的名族特色,云南的文明摇篮. 为云南的经济发展,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然 而,由于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薄弱与近代工业的污染,滇池已经变 为世界上过富营养化最严重 ...

  •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对策与新技术研究
  •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对策与新技术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和水质恶化日趋严重.其中,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异常增殖,形成水华或赤潮,使水体腥臭难闻,透明度降低,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死亡.本文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现状.常用的治理方法,并对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

  • 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目录
  • 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 -- 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桂 林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2011年8月6~9日 • 桂林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in ...

  • 苏南太湖流域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防治措施
  • Vol.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 湖 泊 科 学 苏南太湖流域地下水过度开采 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防治对策* 张落成 1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 2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香港 陈振光 2 吴楚材 1 提 要 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 ...

  • 环境保护学概论_
  • 环境保护学概论 (课程论文) 学院:农学院 班级:农学091班 学号:093131112 姓名:艾孜提艾力.阿卜力克木 2012-11-15 新疆水资源污染问题及其对策 (农学091班 艾孜提艾力.阿卜力克木 093131112) 摘要: 我国的水资源污染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向经济的高速发展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