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论文万水千山只等闲论长征

万水千山只等闲

——论伟大的长征之路与长征精神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曾有过数次的转折,每一次转折无论对错与否,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犯错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而1934年的中国历史,见证了一次足以改变无数人和中国命运的事件——长征。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的文学造诣颇高,他只用了上面短短八句诗,五十六个字,就把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冲天豪气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老实说,现在的我,上个七、八层楼就会觉得腿软,“泥丸”虽“小”,却是断断越不过去的。在我看来,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更像是一个可想而不可及的神话。但这“神话”是真实的,是布衣草鞋的中国人在枪林弹雨中徒步创造出来的。所以我必须虔诚地仰望。

在我看来,长征能带来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宣言书,宣告我党是难以被毁灭的坚强作风;长征是宣传队,宣传年轻的共产党的解放思想和不屈的意志;长征时是播种机,给全中国的土地播种了希望的种子,人民才看见了未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世人公认的真理。没有长征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笔者看完《长征》后的认识。其道理并不深奥,让我们看看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胜利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影响,就使人了然于心。

红军长征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发展很快,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3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发展,使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为了消灭共产党消灭红军,国民党、蒋介石便集中军事力量对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为此,不顾四次“围剿”红军的失败,接着又对红军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的重兵进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李德等排斥毛泽东的领导,拒绝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致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被迫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先后战胜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错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并不断发展。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长征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播撒了革命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经过长征,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主力红军开进到抗日前线,党和红军的发展有了充分的条件,随即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试想,如果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不进行长征,不进行战略转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继续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和敌人硬拼,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工农红军,以及建立起来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还能生存和发展吗?没有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了红军,就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就没有新中国,所以说,长征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丰功伟绩,这是我们千万不可忘却

的。

长征的胜利不仅仅只是代表年经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场严酷考验这么简单,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

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对于红军的长征,人们已经用了许多的文字予以描述和赞颂。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场规模空前的集体革命行动中,每一个红军将士是怎样完成他们自己在精神和身体上的长征的?行动虽然是统一的,但是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却肯定有着很多不同。不难想见,在行军途中,在战斗中,绝大多数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只能独自面对精神或身体的创伤。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之后,人员很快折损过半,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面对力量强大的敌军的持续围追堵截,面对未知的前途,活下来的人是怎样相互激励,怎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冲破层层腥风血雨,从而使长征终于取得胜利?对此我们当然可以想象,但我们的想象却注定是肤浅和片面的——因为红军的长征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经验。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什么?我想应该是意味着,红军是打不怕的,打不垮的,用智慧武装的顽强是打不垮的。

距红军长征胜利已经七十周年了。在向先辈致敬的同时,遥想英雄们当年的壮举,再想想今天的我们,不知大家心里会有什么滋味?时下,有着好逸恶劳、浮躁脆弱、害怕失败、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心态的人可谓多矣。不能想象,如果红军也大讲条件,那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能取得成功吗?与红军相比,我们现在的条件早已好过不知多少!好在我们现在毕竟还有肯于且敢于舍己为人的人,一再唤醒人们的良知,一再感动中国——比如临去世前还在捐款助学的清贫老人白芳礼,他就足以赢得我长久的敬仰。所以实话说,我是赞成党中央提倡的“两个务必”的。也许有人会反对,认为已经时过境迁,现在还把艰苦朴素搬出来未免不合时宜。现在提倡艰苦朴素,我的理解是,当然不是要大家像红军那样布衣草鞋地过日子,不是要大家忆苦思甜,而是号召大家要有一种艰苦朴素的精神,要有踏踏实实的态度,要主动拒绝奢侈浮华浪费的行为。想想现在还有那么多人被贫穷围困,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过度地尽情享受和铺张浪费呢?提倡艰苦朴素,也是要大家不怕吃苦,敢于奋斗,拒绝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思想。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极不平衡,大家要摒弃同步富裕的观念,要认清现实,正视贫富差距的存在,要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争取早日把落后地区的经济搞上去。

建设现代中国,建设和谐家园,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是。一个人的一生,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是。想起当代诗人胡弦的诗句:“黑蓝之夜/父亲睡意全无/将闪亮的胆传给钢叉和儿子”。红军的长征已然结束,但“闪亮的胆”会留给我们,支撑我们走过以后的人生之路。

万水千山只等闲

——论伟大的长征之路与长征精神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曾有过数次的转折,每一次转折无论对错与否,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犯错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而1934年的中国历史,见证了一次足以改变无数人和中国命运的事件——长征。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的文学造诣颇高,他只用了上面短短八句诗,五十六个字,就把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冲天豪气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老实说,现在的我,上个七、八层楼就会觉得腿软,“泥丸”虽“小”,却是断断越不过去的。在我看来,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更像是一个可想而不可及的神话。但这“神话”是真实的,是布衣草鞋的中国人在枪林弹雨中徒步创造出来的。所以我必须虔诚地仰望。

在我看来,长征能带来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的宣言书,宣告我党是难以被毁灭的坚强作风;长征是宣传队,宣传年轻的共产党的解放思想和不屈的意志;长征时是播种机,给全中国的土地播种了希望的种子,人民才看见了未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世人公认的真理。没有长征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笔者看完《长征》后的认识。其道理并不深奥,让我们看看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的胜利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影响,就使人了然于心。

红军长征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发展很快,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经过3年游击战争,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到约10万人,并开辟了10余块苏区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发展,使国民党当局异常恐惧。为了消灭共产党消灭红军,国民党、蒋介石便集中军事力量对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为此,不顾四次“围剿”红军的失败,接着又对红军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的重兵进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李德等排斥毛泽东的领导,拒绝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致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被迫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先后战胜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错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并不断发展。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长征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播撒了革命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经过长征,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主力红军开进到抗日前线,党和红军的发展有了充分的条件,随即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试想,如果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不进行长征,不进行战略转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继续执行王明的“左”倾路线,和敌人硬拼,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工农红军,以及建立起来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还能生存和发展吗?没有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了红军,就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就没有新中国,所以说,长征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丰功伟绩,这是我们千万不可忘却

的。

长征的胜利不仅仅只是代表年经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场严酷考验这么简单,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

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对于红军的长征,人们已经用了许多的文字予以描述和赞颂。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场规模空前的集体革命行动中,每一个红军将士是怎样完成他们自己在精神和身体上的长征的?行动虽然是统一的,但是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却肯定有着很多不同。不难想见,在行军途中,在战斗中,绝大多数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只能独自面对精神或身体的创伤。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之后,人员很快折损过半,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面对力量强大的敌军的持续围追堵截,面对未知的前途,活下来的人是怎样相互激励,怎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冲破层层腥风血雨,从而使长征终于取得胜利?对此我们当然可以想象,但我们的想象却注定是肤浅和片面的——因为红军的长征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经验。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什么?我想应该是意味着,红军是打不怕的,打不垮的,用智慧武装的顽强是打不垮的。

距红军长征胜利已经七十周年了。在向先辈致敬的同时,遥想英雄们当年的壮举,再想想今天的我们,不知大家心里会有什么滋味?时下,有着好逸恶劳、浮躁脆弱、害怕失败、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心态的人可谓多矣。不能想象,如果红军也大讲条件,那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能取得成功吗?与红军相比,我们现在的条件早已好过不知多少!好在我们现在毕竟还有肯于且敢于舍己为人的人,一再唤醒人们的良知,一再感动中国——比如临去世前还在捐款助学的清贫老人白芳礼,他就足以赢得我长久的敬仰。所以实话说,我是赞成党中央提倡的“两个务必”的。也许有人会反对,认为已经时过境迁,现在还把艰苦朴素搬出来未免不合时宜。现在提倡艰苦朴素,我的理解是,当然不是要大家像红军那样布衣草鞋地过日子,不是要大家忆苦思甜,而是号召大家要有一种艰苦朴素的精神,要有踏踏实实的态度,要主动拒绝奢侈浮华浪费的行为。想想现在还有那么多人被贫穷围困,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过度地尽情享受和铺张浪费呢?提倡艰苦朴素,也是要大家不怕吃苦,敢于奋斗,拒绝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思想。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极不平衡,大家要摒弃同步富裕的观念,要认清现实,正视贫富差距的存在,要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争取早日把落后地区的经济搞上去。

建设现代中国,建设和谐家园,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是。一个人的一生,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是。想起当代诗人胡弦的诗句:“黑蓝之夜/父亲睡意全无/将闪亮的胆传给钢叉和儿子”。红军的长征已然结束,但“闪亮的胆”会留给我们,支撑我们走过以后的人生之路。


相关内容

  • [25.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 <25.七律 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长征,理解诗意 ...

  • [七律长征]教案3
  •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初步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简单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律诗的特点,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前四句诗句内容,体会红军战胜各种艰 ...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 ...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案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 ...

  • 25课七律长征
  • 课题:25七律·长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 ...

  •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 ...

  • 七律长征教案
  • <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征>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诗.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 ...

  • 11七律长征导学案
  •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磅礴..( )岷.山( ) 2.看 ...

  • 七律长征赏析啊
  •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