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新闻报道如何挖掘正能量

  摘要: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负面新闻首先应该是坏消息,认为负面新闻会影响形象,破坏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等。在政府主管部门眼中,也往往认为负面新闻与当前的“大政方针”相悖。因而往往认为,宣传先锋模范就是正面,而揭露出的贪污腐化就是负面。在当下的传媒环境中,给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负面新闻”与“正能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事实上是硬币的两个正反面,负面新闻报道中挖掘正能量既能规避舆论监督对相关主管部门的负面压力,同时也是强化媒体责任意识,弘扬社会风气的选择。   关键词:负面新闻;正能量   1为何要在负面新闻报道中挖掘正能量   1.1有利于舆论监督报道展开   作为媒体特有的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党内监督、司法监督等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舆论监督报道包括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对于媒体来说,监督报道是反映公众知情权、树立媒体威信力的重要表达手段,包括《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媒体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成功打响知名度,且收获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体,成功打开市场。但是对于被监督对象来说,惧怕、反感此类报道,在行动表现上,往往拒绝采访、封锁消息、极力打压此类报道。尤其在媒体与当地政府部门关系处理中,由于害怕成为负面报道对象,不少政府部门拒绝媒体正常采访,“少说少错,不说不错”成为了不少政府部门宣传人员的奉行宗旨,这样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群众知情权的缺失,消息获取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不利于政府部门工作的展开,应向公众公开传达的信息无法通过媒体进行传播。通过将负面新闻“正面化”,既可以减少被报道对象对此类报道的“恐惧感”,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也给了他们一个传达自己声音,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另一方面,对于媒体来说,捍卫了公众知情权,媒体在重大监督报道中不缺位,也可以增强公众对这个平台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1.2有利于社会正气弘扬   弘扬社会正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道德模范的事迹让人感动,先进典型的精神让人鼓舞。在当下,我们的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人性的阴暗、道德的沦丧也在某些时刻不经意间暴露。而作为主流媒体应该以弘扬社会正气作为基本责任,不能让这个责任长期缺失。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黑暗,不见阳光。在负面新闻中,正能量的挖掘正有利于对于社会正气的弘扬。但是对于此类报道,我们应区别于以往只见“高大全”,“只见阳光,不见黑暗”的误区,我们应遵循真实、全面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负面报道中更是如此,只有真实才能体现监督的力量。同样,在报道中应该体现全面性,以往的典型报道中,人物往往是“高大全”的,只有优点不见缺点,事实证明,这样的报道是站不住脚,经不起时间检验,同样缺少生命力的。在负面报道中,只有“有正有反”,报道人物“坏也要坏得有道理”,为何为产生这样的举动,是什么导致了危害社会公众的行为,只有此类报道方能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检验。   2如何在负面报道中挖掘正能量   2.1及时介入突发事件报道   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公众关注热潮,集聚网络焦点,希望在短时间内平息甚至压制此类突发事件传播,在当下网络发达的舆论环境下,既是不明智,同样也是不可行的。因此,作为主流媒体,应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迅速、准确、客观、公正进行报道,维护好媒体公信力,并在这里事件中充分挖掘,寻找正能量。其中,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左右,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15、16车厢损毁严重。事故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在这样的一个特大交通事故中,媒体第一时间将报道焦点放在了事故救援情况、事故责任调查等着力点。除了对于事故发生原因、相关责任人的追问,不应忽视对于现场救援官兵、热心市民、互助乘客等的报道。“小伊伊”是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最后一个获救的“奇迹女孩”,其父母已确认双双遇难。7月28日上午,总理温家宝到温州市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看望伊伊。2011年8月14日,小伊伊的家属在网上发出《请保住伊伊的双腿!――致铁道部的一封公开信》。“大事故”中“小人物”的报道使得报道“有血有肉”,社会各界对于“小伊伊”的帮助、爱护正是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在黄金救援期过后,媒体可将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向事件中人物拓展,延伸突发事件报道链条,深化其内涵。   2.2寻找草根人物身上的“最美”力量   今年6月5日,在浙江桐乡市区的一个小区内,工匠姚师傅从10多米高处掉了下来。紧急时分,工友唐红喜伸出双手托了一把姚师傅。奇迹,就在此刻发生。姚师傅得救,但唐红喜双脚粉碎性骨折。这位勇敢的“托举哥”被大家称为名副其实的平民英雄,据悉,经桐乡市政府研究决定,给予唐红喜记三等功一次。南湖晚报在时间发生后即进行连续性报道。今年7月9日晚上,在浙江嘉兴,网友“再见你好你好再见”和母亲去阳光小区看姐姐,途经嘉兴汽车北站时,看到让他们觉得非常温暖的一幕,在农工商超市门口,两名身着超市工作服的女子,正在帮一名流浪汉洗澡,非常细心。他将此事发布到微博上,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评论。随后,南湖晚报发表《“嘉兴正能量!好有爱的画面!”》报道。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不管是“托举哥”唐红喜还是帮助流浪汉洗澡的超市工作人员,都是社会中的“草根”人物。与以往典型人物报道只有“做大事”“有大爱”才能成为典型人物,但事实上,平凡中同样能见到大爱,这样的人物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正面人物的报道,媒体不应“高高在上”,以俯视的角度寻找“英雄”,而应将自身视角放低,以平视的目光发觉普通人身上的亮点。让普通读者感到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可触摸的,这样的举动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之的,让钢筋水泥城市中的每个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2.3策划报道引导关注焦点   2012年12月,嘉兴永泰广场,一位老太不小心当街摔倒,这时候,正在乞讨的大爷却用自己最快的速度上前,扔下乞讨饭碗,喊人一起搀扶起老太。随后,南湖晚报进行报道,这位正能量的乞讨大爷引发关注,刊发《乞讨大爷扔饭碗扶摔倒老太》《好心肠大爷在哪里网友想请你吃碗面》《乞讨者,在流浪中生存》《一碗热腾腾的面让大爷感受温暖》《大爷带给寒冬温暖能量爱心筑起大爷温暖梦乡》《昨天工地一开工,卓大爷干活去了》《第一份爱心清单出炉 一起为传递爱鼓掌》《卓大爷600公里回家路 禾城市民用爱来温暖》等一系列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由此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媒体作为强有力的社会公器,通过系列策划,能够进行正能量的弘扬与挖掘,引发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在事件发生的最初,网友发布的微博曾引发争议,有网友称乞讨大爷颠覆了乞讨者的形象,也有网友质疑为何其他人没能及时相扶。此时,与其将报道焦点放在对于未相扶者的谴责,不如将报道目光放在正面人物,同时除了对于这一事件的关注,可将报道内涵进行拓展,关注城市中的乞讨者这一群体,展现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并号召市民参与帮扶流浪群体,是对于社会正能量更好的延伸。

  摘要: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负面新闻首先应该是坏消息,认为负面新闻会影响形象,破坏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等。在政府主管部门眼中,也往往认为负面新闻与当前的“大政方针”相悖。因而往往认为,宣传先锋模范就是正面,而揭露出的贪污腐化就是负面。在当下的传媒环境中,给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负面新闻”与“正能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事实上是硬币的两个正反面,负面新闻报道中挖掘正能量既能规避舆论监督对相关主管部门的负面压力,同时也是强化媒体责任意识,弘扬社会风气的选择。   关键词:负面新闻;正能量   1为何要在负面新闻报道中挖掘正能量   1.1有利于舆论监督报道展开   作为媒体特有的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党内监督、司法监督等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舆论监督报道包括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对于媒体来说,监督报道是反映公众知情权、树立媒体威信力的重要表达手段,包括《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等媒体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成功打响知名度,且收获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体,成功打开市场。但是对于被监督对象来说,惧怕、反感此类报道,在行动表现上,往往拒绝采访、封锁消息、极力打压此类报道。尤其在媒体与当地政府部门关系处理中,由于害怕成为负面报道对象,不少政府部门拒绝媒体正常采访,“少说少错,不说不错”成为了不少政府部门宣传人员的奉行宗旨,这样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群众知情权的缺失,消息获取渠道不畅通,另一方面不利于政府部门工作的展开,应向公众公开传达的信息无法通过媒体进行传播。通过将负面新闻“正面化”,既可以减少被报道对象对此类报道的“恐惧感”,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也给了他们一个传达自己声音,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另一方面,对于媒体来说,捍卫了公众知情权,媒体在重大监督报道中不缺位,也可以增强公众对这个平台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1.2有利于社会正气弘扬   弘扬社会正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道德模范的事迹让人感动,先进典型的精神让人鼓舞。在当下,我们的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人性的阴暗、道德的沦丧也在某些时刻不经意间暴露。而作为主流媒体应该以弘扬社会正气作为基本责任,不能让这个责任长期缺失。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只见黑暗,不见阳光。在负面新闻中,正能量的挖掘正有利于对于社会正气的弘扬。但是对于此类报道,我们应区别于以往只见“高大全”,“只见阳光,不见黑暗”的误区,我们应遵循真实、全面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负面报道中更是如此,只有真实才能体现监督的力量。同样,在报道中应该体现全面性,以往的典型报道中,人物往往是“高大全”的,只有优点不见缺点,事实证明,这样的报道是站不住脚,经不起时间检验,同样缺少生命力的。在负面报道中,只有“有正有反”,报道人物“坏也要坏得有道理”,为何为产生这样的举动,是什么导致了危害社会公众的行为,只有此类报道方能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检验。   2如何在负面报道中挖掘正能量   2.1及时介入突发事件报道   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公众关注热潮,集聚网络焦点,希望在短时间内平息甚至压制此类突发事件传播,在当下网络发达的舆论环境下,既是不明智,同样也是不可行的。因此,作为主流媒体,应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迅速、准确、客观、公正进行报道,维护好媒体公信力,并在这里事件中充分挖掘,寻找正能量。其中,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左右,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15、16车厢损毁严重。事故造成4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在这样的一个特大交通事故中,媒体第一时间将报道焦点放在了事故救援情况、事故责任调查等着力点。除了对于事故发生原因、相关责任人的追问,不应忽视对于现场救援官兵、热心市民、互助乘客等的报道。“小伊伊”是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最后一个获救的“奇迹女孩”,其父母已确认双双遇难。7月28日上午,总理温家宝到温州市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看望伊伊。2011年8月14日,小伊伊的家属在网上发出《请保住伊伊的双腿!――致铁道部的一封公开信》。“大事故”中“小人物”的报道使得报道“有血有肉”,社会各界对于“小伊伊”的帮助、爱护正是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在黄金救援期过后,媒体可将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向事件中人物拓展,延伸突发事件报道链条,深化其内涵。   2.2寻找草根人物身上的“最美”力量   今年6月5日,在浙江桐乡市区的一个小区内,工匠姚师傅从10多米高处掉了下来。紧急时分,工友唐红喜伸出双手托了一把姚师傅。奇迹,就在此刻发生。姚师傅得救,但唐红喜双脚粉碎性骨折。这位勇敢的“托举哥”被大家称为名副其实的平民英雄,据悉,经桐乡市政府研究决定,给予唐红喜记三等功一次。南湖晚报在时间发生后即进行连续性报道。今年7月9日晚上,在浙江嘉兴,网友“再见你好你好再见”和母亲去阳光小区看姐姐,途经嘉兴汽车北站时,看到让他们觉得非常温暖的一幕,在农工商超市门口,两名身着超市工作服的女子,正在帮一名流浪汉洗澡,非常细心。他将此事发布到微博上,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评论。随后,南湖晚报发表《“嘉兴正能量!好有爱的画面!”》报道。在上述两个事件中,不管是“托举哥”唐红喜还是帮助流浪汉洗澡的超市工作人员,都是社会中的“草根”人物。与以往典型人物报道只有“做大事”“有大爱”才能成为典型人物,但事实上,平凡中同样能见到大爱,这样的人物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正面人物的报道,媒体不应“高高在上”,以俯视的角度寻找“英雄”,而应将自身视角放低,以平视的目光发觉普通人身上的亮点。让普通读者感到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可触摸的,这样的举动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之的,让钢筋水泥城市中的每个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2.3策划报道引导关注焦点   2012年12月,嘉兴永泰广场,一位老太不小心当街摔倒,这时候,正在乞讨的大爷却用自己最快的速度上前,扔下乞讨饭碗,喊人一起搀扶起老太。随后,南湖晚报进行报道,这位正能量的乞讨大爷引发关注,刊发《乞讨大爷扔饭碗扶摔倒老太》《好心肠大爷在哪里网友想请你吃碗面》《乞讨者,在流浪中生存》《一碗热腾腾的面让大爷感受温暖》《大爷带给寒冬温暖能量爱心筑起大爷温暖梦乡》《昨天工地一开工,卓大爷干活去了》《第一份爱心清单出炉 一起为传递爱鼓掌》《卓大爷600公里回家路 禾城市民用爱来温暖》等一系列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由此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媒体作为强有力的社会公器,通过系列策划,能够进行正能量的弘扬与挖掘,引发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在事件发生的最初,网友发布的微博曾引发争议,有网友称乞讨大爷颠覆了乞讨者的形象,也有网友质疑为何其他人没能及时相扶。此时,与其将报道焦点放在对于未相扶者的谴责,不如将报道目光放在正面人物,同时除了对于这一事件的关注,可将报道内涵进行拓展,关注城市中的乞讨者这一群体,展现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并号召市民参与帮扶流浪群体,是对于社会正能量更好的延伸。


相关内容

  • "有偿不闻"与"有偿新闻"的反思
  • 近日,继江苏某报记者樊宇肖与他人合谋以发表负面新闻为要挟,敲诈企业被刑拘之后,陈永洲被刑拘事件再次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引来众多网民的围观和议论. "如果我还有机会重新从事新闻工作的话,一定会遵守新闻工作的基本操守,公正.真实.客观.全面去报道新闻,不受利益的诱惑."日前,身处湖南长 ...

  • 中美食品新闻报道浅析
  • 中美食品新闻报道浅析 ---以"I f I t S a y s M c D o n a l d 's , T h e n I t M us t B e G oo d " 为主分析样本 李青林,季慧娟 19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2013 年 第十期 ...

  • 尽量避免接触媒体中的负面报道
  • 作者:朵琳.芙秋 译者:王榆淑 摘录:阿光 [转载][朵琳天使摘录]避免接触媒体中的负面报道,灵性提升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们的喜爱会因灵性修行而有所改变,我们将对一些会使我们改变情绪的物质失去渴望,对电影中的暴力感到排斥,我们所吸引的朋友和爱人也会随之改变.天使解释说,许多改变是因为我们「频率转变」的 ...

  • 社会化媒体时代商业银行舆情管理研究
  • 社会化媒体时代商业银行舆情管理研究 万至臻 [摘要]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化媒体的时代.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拥有舆论制造与传播的条件,这给商业银行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情环境,及时发现和预警各类舆情危机,借助新媒体树立商业银行形象 ...

  • 试析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
  •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新闻传媒领域的偏向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也引起了国内各界的重视与反思.本文在分析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平衡偏向的对策,以此促进新闻传媒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闻传媒传播 偏向 问题 对策 ...

  • 网络舆情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
  • 网络舆情监控项目建设方案信息系统有限公司1目 录第 1 章 项目背景 ........................................................... 3 第 2 章 网络舆情概述 ........................................ ...

  • 高校辅导员与微博运用探析
  • 摘要:微博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运用微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微博做好学生工作进行了探讨,旨在发挥微博特有作用,提高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用. 关键词:微博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效 ...

  • 媒体价值更体现在发掘事实
  • 谢谢主席.刚刚对方辩友的论述,看似有理,其实不然,下面请允许我从以下[]个方面指出对方辩友的逻辑混乱之处. (自相矛盾.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机械类论.双重标准.诉诸情感.虚假论据.预期理由.推不出) 对方辩友刚刚讲到﹎﹎,并由此得到媒体价值更体现在倡导价值这个观点,其实是犯了()这个错误的.因为-- ...

  •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方案
  • 网络舆情监控项目建设方案 目 录 第1章 项目背景 ........................................................................................................................ 3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