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严君平的怪脾气

汉朝的时候,成都的街头有个算命的老头,算命算出了名,来找他算命的人颇不少。但这个老头有个古怪的脾气,不管多少人来找他,他每天只算几个人,赚满一百个钱便收摊。回家把门一关,在家里研究《老子》。他后来把他研究《老子》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老子指归》。又教出了一个好学生,这个学生后来成了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就是那位跟司马相如齐名的杨雄。我研究魏晋玄学,自然要读他的《老子指归》,也知道他是杨雄的老师。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他那每天只赚一百个钱的怪脾气。

关于严君平,《汉书》上只有一小段记载,我把最重要的几句摘录在下面:

君平卜筮於成都市,以為:“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眾人。……”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从这语气看来,一百钱在当时显然是个不大的数目,仅足“自养”而己,也就是刚刚做到糊口。他赚这一百钱大概花不了多少时间,而大部分时间是用在自己读《老子》,或教别人读《老子》上。

人活在世上,当然要穿衣吃饭,所以严君平也得每天赚一百个钱。但是到底要赚多少钱才收手?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人跟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肉体的饥渴满足之后,他还有精神上的饥渴需要满足。如果只感受到肉体的饥渴而感受不到精神的饥渴,那基本上就不能算是一个人。不过,人首先要满足肉体的需求或广义上的物质的需求,才能进一步去满足精神的需求。物质的需求过于缺乏,人就不能活下去,所以物质的需求优先,精神的需求在后,“衣食足而后知礼仪”,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但这不等于说精神上的需求可以被忽略,满不满足都无所谓,一个人只有物质的满足而没有精神的满足,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顶多是一个偏瘫的人生。

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精神的需求,但实际状况常常让我们不得不先解决物质问题,再满足精神需求。于是问题就变成物质的需求到底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去满足精神的需求?拿严君平来说,每天赚一百个钱大概顶多做到衣食无忧,显然过不了什么阔绰的生活。为什么严君平不肯多花一点时间,多算几个命,多赚几个钱呢?难道他就不想买套好一点的房子?买几件好一点的衣服?买一辆车以代步?以严君平的聪明,自然不会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但他最后的结论却是每天只赚一百个钱就够了。因为他要多赚钱便要多算命,多算命便要多花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花太多的时间去算命,他就没时间去研究他心爱的《老子》了。

物质的追求是没有底线的,如果我们不自己设定底线的话。但时间与生命却是有底线的,而且由不得我们自己设定。这道理并不复杂,可惜世界上真正明白这道理的人不多。我愿意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有精神追求的,但是他们很少像严君平这样对精神追求有强烈而急迫的需要,他们总是想,等我的物质充分满足了再去追求精神吧。可物质满足的底线在哪里呢?赚一百个钱算满足了吗?还是要赚一千个钱才算满足?赚了一千个钱又觉得要赚一万个钱才好。如此下去,伊于胡底?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太多的人,整个生命都沉沦在这种永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当中,而对精神饥渴的呼喊充耳不闻,赚钱赚到死,却舍不得花点时间去想一想生命的真谛,去享受一下生命的乐趣,尤其是精神的乐趣。这是多么可怜的人生啊!

自我设定物质追求的底线,高度重视精神的需求,这是严君平的大智慧,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训,我以为比他的《老子指归》更值得我们珍惜。

可以设想,会有人提出这样的反驳:我同意要设立一个底线,但底线在哪里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底线啊。说得好。我因此很想研究一下,一百个钱,在当时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能买多少东西?需要算几个命?可惜我对汉朝的市场状况一无所知,专门研究汉朝经济的专家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对他们也没有多少信心。总之,我想不出答案,所以也回答不了这些朋友的反驳。我只知道,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赚钱是多多益善,每天赚一百个钱就收手,那如果不被人视为蠢蛋,也会被人视为懒汉的。严君平的怪癖从古以来就没有几个人理解,现在更不会有人认同。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人还是这些人,懂严君平的人就懂严君平,不懂严君平的人还是不懂严君平。我不过说说而己,并不妄想改变这个世界。

汉朝的时候,成都的街头有个算命的老头,算命算出了名,来找他算命的人颇不少。但这个老头有个古怪的脾气,不管多少人来找他,他每天只算几个人,赚满一百个钱便收摊。回家把门一关,在家里研究《老子》。他后来把他研究《老子》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老子指归》。又教出了一个好学生,这个学生后来成了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就是那位跟司马相如齐名的杨雄。我研究魏晋玄学,自然要读他的《老子指归》,也知道他是杨雄的老师。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他那每天只赚一百个钱的怪脾气。

关于严君平,《汉书》上只有一小段记载,我把最重要的几句摘录在下面:

君平卜筮於成都市,以為:“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眾人。……”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从这语气看来,一百钱在当时显然是个不大的数目,仅足“自养”而己,也就是刚刚做到糊口。他赚这一百钱大概花不了多少时间,而大部分时间是用在自己读《老子》,或教别人读《老子》上。

人活在世上,当然要穿衣吃饭,所以严君平也得每天赚一百个钱。但是到底要赚多少钱才收手?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人跟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肉体的饥渴满足之后,他还有精神上的饥渴需要满足。如果只感受到肉体的饥渴而感受不到精神的饥渴,那基本上就不能算是一个人。不过,人首先要满足肉体的需求或广义上的物质的需求,才能进一步去满足精神的需求。物质的需求过于缺乏,人就不能活下去,所以物质的需求优先,精神的需求在后,“衣食足而后知礼仪”,这也是容易明白的道理。但这不等于说精神上的需求可以被忽略,满不满足都无所谓,一个人只有物质的满足而没有精神的满足,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顶多是一个偏瘫的人生。

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精神的需求,但实际状况常常让我们不得不先解决物质问题,再满足精神需求。于是问题就变成物质的需求到底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去满足精神的需求?拿严君平来说,每天赚一百个钱大概顶多做到衣食无忧,显然过不了什么阔绰的生活。为什么严君平不肯多花一点时间,多算几个命,多赚几个钱呢?难道他就不想买套好一点的房子?买几件好一点的衣服?买一辆车以代步?以严君平的聪明,自然不会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但他最后的结论却是每天只赚一百个钱就够了。因为他要多赚钱便要多算命,多算命便要多花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花太多的时间去算命,他就没时间去研究他心爱的《老子》了。

物质的追求是没有底线的,如果我们不自己设定底线的话。但时间与生命却是有底线的,而且由不得我们自己设定。这道理并不复杂,可惜世界上真正明白这道理的人不多。我愿意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有精神追求的,但是他们很少像严君平这样对精神追求有强烈而急迫的需要,他们总是想,等我的物质充分满足了再去追求精神吧。可物质满足的底线在哪里呢?赚一百个钱算满足了吗?还是要赚一千个钱才算满足?赚了一千个钱又觉得要赚一万个钱才好。如此下去,伊于胡底?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太多的人,整个生命都沉沦在这种永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当中,而对精神饥渴的呼喊充耳不闻,赚钱赚到死,却舍不得花点时间去想一想生命的真谛,去享受一下生命的乐趣,尤其是精神的乐趣。这是多么可怜的人生啊!

自我设定物质追求的底线,高度重视精神的需求,这是严君平的大智慧,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训,我以为比他的《老子指归》更值得我们珍惜。

可以设想,会有人提出这样的反驳:我同意要设立一个底线,但底线在哪里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底线啊。说得好。我因此很想研究一下,一百个钱,在当时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能买多少东西?需要算几个命?可惜我对汉朝的市场状况一无所知,专门研究汉朝经济的专家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对他们也没有多少信心。总之,我想不出答案,所以也回答不了这些朋友的反驳。我只知道,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赚钱是多多益善,每天赚一百个钱就收手,那如果不被人视为蠢蛋,也会被人视为懒汉的。严君平的怪癖从古以来就没有几个人理解,现在更不会有人认同。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人还是这些人,懂严君平的人就懂严君平,不懂严君平的人还是不懂严君平。我不过说说而己,并不妄想改变这个世界。


相关内容

  • 杨氏之子(扩写)_350字
  • 古时候,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面有一看个九岁的孩子,大家都说他十分聪明. 有一天,他父亲的老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父亲.孔君平从仆人那里得知孩子的父亲恰巧出去办事,一时回不了来.但是因为两家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家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那个孩子 ...

  • 杨氏之子译文
  • • <杨氏之子>译文:梁国有一户姓杨人家的儿子才9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 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于是就叫了他家儿子出来.小孩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新鲜的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听了以后马上回答:"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 ...

  •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全国文本细读研讨会名师课堂实录)
  •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全国文本细读研讨会名师课堂实录) 表情朗读 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 ...

  • 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 习资料 多音字 为wèì设果 应yìng声 看kàn见 都dōu是 只zhī身 了liǎo解 为wéi难 应yīng该 看kān守 首都dū 只zhǐ是 看了le看 挨ái打 解散sàn 撒sǎ种 咀嚼jué 挨āi挤 松散sǎn 撒sā谎 嚼jiáo 碎 近义词 ...

  •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 10.杨氏之子 大沟完小 鲁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与为人的礼貌.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句话" ...

  •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设计
  • 设计环节: 一. 导入.揭题 二. 初读正音. 三. 再读,读出节奏. 四. 教授方法,并理解古文意思. 五. 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掘人物特点. 六. 个性朗读表现人物特点对话. 七. 写作练习,故事新编. 设计流程: 一.导入.揭题 故事导入: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想捉弄一下纪晓岚,他就 ...

  • 孔子和严君平,会不会成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教师们的行业祖师
  • 孔子和严君平,会不会成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教师们的行业祖师--写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教育思想文化的激烈动荡史,这从设置教师节的曲折上,就可见一斑.1931年5月,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烈反孔运动之后,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等所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 ...

  • 严君平不仕阅读训练与参考答案
  • 严君平不仕 阅读训练与参考答案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①.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 ...

  •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 杨氏之子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都是用普通话也叫白话写的,叫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来齐读课题.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古文比现代文简 洁.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