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 孔子克己复礼。 “礼”到底是什么? 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 700 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 “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 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 比如用鼎盛放了“牺牲”、“五牢”, 樽里斟满酒, 以敬神、祭天。 中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总称“三礼”,是关 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 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 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 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礼”的核心是等级。不管三六九等, 长幼有序,有了等级, 各归其位。 传统古代礼仪, 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详细规定。比如说穿衣:古代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衣服。衣 服的颜色,花形样式等区分都很清楚,让你一看就知道他是什么官职。 我们在《大长今》中所看到的韩国人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唐代时从中国传入的。在唐 朝时, 中国经济与文化都达到鼎盛, 中外交流也特别频繁。当时周边国家,如高丽、 日本等, 羡慕中国的先进文化,纷纷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如《周礼》、 《仪礼》、 《礼记》等带回国,中华礼仪文化便随之在异国生根、发芽,得到传承。 在人际关系中, 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 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 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 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二十四孝中讲“滋蚊饱血”,说一个孝子怕自己的父母亲被蚊子咬, 干脆把自己的衣服脱掉,让蚊子在自己身上吸饱血,而不去滋扰他的父母。还有故事讲汉文 帝为自己的母亲伺汤喂药。讲宋朝的大学问家黄庭坚,为自己的母亲洗便器。其实孝的传统 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 在现代社会也得到很好的发扬。 当代学生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以后, 把患有尿毒症而无人照料的母亲带在身边。 这说明, 孝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 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 大作用。 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 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孔子是中国最伟 大的老师。《论语》当中就记载了很多“孔子坐,子弟侍”。孔子为了宣传他的主张,一生 当中,很多时间周游列国。他的弟子有的为他驾车,有的照顾他起居,有的给他办外交,还 有的,在吃饭的时候,往往还要自己尝一尝。这实际上表达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融洽的师 生之礼。成语“程门立雪”说的也是一个尊师的佳话。 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说明了友情的珍贵。朋 友之间最难得的是理解。所谓管鲍之交,春秋时期齐国名臣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理解我 的就是鲍叔。”朋友之间讲礼仪,怎样做才能不伤感情呢?那就是扬长避短,不要随便暴露 朋友的缺点。《说苑》中讲到: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故事。子夏比较小气,不喜欢自己的东 西被借来借去。孔子作为他的好友,熟知他有这毛病,所以孔子也不会向他借伞,不会以此 暴露子夏的弱点。 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日益复杂。除了亲人、老师、朋友,还会接触到非常广泛的人群。 在待人接物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需要改善呢?随着西方文化的渐进,古代传 统礼仪中某些繁复的细则,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当代人怎样做,才能表现出一个文 化之邦应有的君子风度呢?《礼仪之邦话礼仪》系列之后,《文化中国》栏目即将为您推出 《现代礼仪》系列,将伴随“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掀起一股“学礼仪”热潮。1为什么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李教授说中国人自古就十分注重礼仪方面的研究,周 代的《周礼》是世界上最早的礼仪方面的专著,而孔子十分提倡“仁者爱人”,“友善”, “关爱他人”,是我国第一位礼仪大师,中国古代的“孔融让梨”,“黄湘温习席”,“花 木兰替父从军”,“刘备三顾茅庐”都是礼仪方面的经典典故。 李教授强调,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礼仪著作汗牛充栋,中国的礼仪制度十分完 善,同学们应为此而感到自豪。那么什么是礼仪的核心呢?李教授认为,应该是中国古代所 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就修身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做到“心灵美,外表美,行为美”, 就齐家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做到尊老爱幼,相敬如宾,睦邻友好。最后,李教授还向同学们 讲了大学生应该注意的礼仪问题。 中国向未被称为“礼仪之邦”。现代人一提起“礼”,便想起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其实, 儒家思想中的礼,不都是坏的。比如敬老爱幼,兄弟礼让,尊师爱徒,便都没有什么不好。 人类社会是一架复杂无比的大机器,先转那个把手,那个轮子,总要有个次序。中国人主张 礼仪,便是主张互相节制、有秩序。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 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荐社稷,条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 事,皆有茶礼。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朝廷春秋大宴皆有茶议。徽宗赵浩作 有《文会图》。无论从徽宗本身的地位或这幅画表现的场景、内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闲常 茶会。图的下方有四名诗者分待茶酒,茶在左,酒在右,看来条的地位还在酒之上。巨大的 方案可环坐十二个位次。宴桌上有珍差、果品及六瓶插花。树后石桌上有香炉与琴。整个宴 会环境是在阔大的厅园之中,决不似同时期书斋捧茶,或刘松年《卢全烹茶图》、钱选《玉 川烹茶图》那样自在闲适。可见,这是礼仪性茶宴。当然,、比朝廷正式茶仅要灵活、自然, 而较一般茗饮拘谨得多。由此可见,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或朝廷亲自主持文上茶会已是经 常举动。所以,在《宋史·礼志》、《辽史·礼志》中,到处可见“行条”记载。《宋史》 卷一百一十五《礼志》载,宋代诸王纳妃,称纳彩礼为“敲门”,其礼品陈学、酒、彩帛之 类外,还有“茗百斤”。这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必行的礼仪。 自此以后,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民间结婚有茶礼,居家茗饮皆有礼仪制度。 百丈以茶礼为丛林清修的必备礼仪。《家礼仪节》中,茶礼是重要内容。元代德辉《百大清 规》中,十分具体地规定了出入茶寮的规矩。如何入蒙堂,如何挂牌点茶,如何焚香,如何 问讯,主客坐位,点茶、起炉、收盏、献茶,如何鸣板送点茶人……规定十分详细。至于增 堂点茶仪式,同样有详细规定。这可以说是影响掸宗茶礼的主要经典,但同样也影响了世俗 茶礼的发展。明人丘溶《家常礼节》更深刻影响民间茶礼,甚至影响到国外。如南朝鲜,至 今家常礼节仍重茶礼。这些茶礼表面看被各阶层、各思想流派所运用,但总的说,都是中国 儒家“礼制”思想的产物。 茶礼过于繁琐,当然使人感到不胜其烦,但其中贯彻的精神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唐 代鼓励文人奋进,向考场送“麒麟草”,清代表示尊重老人举行“百臾宴”,民间婚礼夫妻 行茶礼表示爱情的坚定、纯洁……等等,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当然,茶礼中也有陈规陋俗,。旧北京有些官僚,不愿听客人谈话了便“端茶送客”, 便是官场陋俗。 但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现代茶礼可以说把 议程简约化、活泼化,而“礼”的精神却加强了。无论大型茶话会,或客来敬茶的“小礼”, 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好礼的精神。人世间还是多一些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好。 最后,我们以卢全《走笔谢孟谏议穿新茶》诗,朱总结儒家的茶道精神。原诗日: 日高文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仪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谈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蜇出惊动春风起。2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瑕,光春抽出黄金芽。 搞鲜格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容。 至尊之余合五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柴门反关送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继,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湖,两碗破孤闷。 三碗授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南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溃,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他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如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凡论条道者,皆好引此诗,但多取中间“七碗”之词,舍去前后。而这样一来,茶人讽 谏的积极精神便丢了。卢全彼后人誉为茶之“亚圣”,不仅由于他以饱杨沫洋的笔墨描绘出 饮茶的意境, 而且特别强调了儒家的治世精神, 是对唐代正式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总结。 这首诗,实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军将打门,谏议送茶写起,表面看是用铺陈的方法 写过程,但实际既包括礼仪精神,又包含伦序与讽谏。谏议送茶,已含“以茶交友”之意, 是讲条的对人际友谊的作用。“天于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又含了伦序。有的说 从这里便开始讽谏,其实,以卢全这位封建文人说,先明伦序更符合他的思想。而“仁民暗 结”,夸赞茶性“不奢”,又表达了儒家仁爱和养廉的精神。若说专以帝王、公侯与小民饮 茶对比,也未免牵强。诗人首先以礼仪、伦序、友爱、仁,火点出饮茶宗旨,倒更符合其思 想实际。 中间当然是全诗精华。“一碗喉吻润”,还只是物质效用。“两碗破孤闷”,已经开始 对精神发生作用了。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卢生却三碗茶可得五千卷文 字!四腕之时,人间的不平,心中的块垒,都用茶浇开,正说明儒家茶人为天地立命的奋斗 精神。待到五碗、六碗之时,便肌清神爽,而有得道通神之感。表面看,饮到最后似有离世 之意,但实际上,真正关心人间疾苦的茶人是不可能飞上蓬莱仙山的。所以,笔锋一转,便 到第三层意思, 最后是想到茶农的巅崖之苦, 请孟谏议转达对亿万苍生的关怀与问候。 这里, 才是真正的讽谏,是表达茶人“为生民立命”的精神。看来卢全被称之为“亚圣”也是当之 无愧的了。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左右 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 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 不要太冲动, 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 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 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 价。总之,作为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不过,古代食礼中也有一部分积极健 康的内容,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 餐饮上的礼尚往来。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 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传统之一。 “食礼”系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通称。 其中, 饮食礼义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 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 饮食礼义是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 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并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 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 价。总之,作为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 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 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着,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 食礼加以规范, 补充进仁、 礼、 义、 法等内涵, 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 “以礼定分”, 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 、 、 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 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 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不过,古代食礼中也有一部分积极健 康的内容,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 餐饮上的礼尚往来。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 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传统之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但现在,这个具有 5000 年历史的诚信大国,却至今找不到构 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支点。过去经常被我们称为“尔虞我诈、利欲熏心”的西方世界,现在看 来,却要远比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更有诚 今天在论坛里看到的一张图片,在上海的地铁站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怄吃力的站在地铁里, 众人却视若无睹..就因为她是外地人..类似的事在中国每天不知道会发生多少,不止这些, 随地吐谈,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禁烟区吸烟,还有无时无刻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做出侮辱别 人举动或话语等等等等..我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媒体大肆宣扬的礼仪之邦??? 真正称的上 是礼仪之邦的是几百年前的唐朝,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事了为何媒 体还要厚颜无耻的拿出来宣扬,更何况我们国家现在的状况哪里能看出来一个礼字???如果 我门真的是一个礼仪之邦,为什么还要在 08 年之前临时抱佛脚,在全国展开学礼仪的活动??? 一个礼仪之邦需要学礼仪吗?我说这些不是想侮辱国人侮辱我们的国家,我只是奉劝那些有 关人事不要在宣扬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等我们真正做到对人对事都有礼的时候再提也不迟, 现在这样大肆宣扬,只能体现我们国家的表里不一,国人根本没做到这点,这样宣传只能让那 些外国人看笑话!让我们过人丢脸!6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 孔子克己复礼。 “礼”到底是什么? 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 700 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 “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 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 比如用鼎盛放了“牺牲”、“五牢”, 樽里斟满酒, 以敬神、祭天。 中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总称“三礼”,是关 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 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 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 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礼”的核心是等级。不管三六九等, 长幼有序,有了等级, 各归其位。 传统古代礼仪, 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详细规定。比如说穿衣:古代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衣服。衣 服的颜色,花形样式等区分都很清楚,让你一看就知道他是什么官职。 我们在《大长今》中所看到的韩国人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唐代时从中国传入的。在唐 朝时, 中国经济与文化都达到鼎盛, 中外交流也特别频繁。当时周边国家,如高丽、 日本等, 羡慕中国的先进文化,纷纷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如《周礼》、 《仪礼》、 《礼记》等带回国,中华礼仪文化便随之在异国生根、发芽,得到传承。 在人际关系中, 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 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 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 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二十四孝中讲“滋蚊饱血”,说一个孝子怕自己的父母亲被蚊子咬, 干脆把自己的衣服脱掉,让蚊子在自己身上吸饱血,而不去滋扰他的父母。还有故事讲汉文 帝为自己的母亲伺汤喂药。讲宋朝的大学问家黄庭坚,为自己的母亲洗便器。其实孝的传统 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 在现代社会也得到很好的发扬。 当代学生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以后, 把患有尿毒症而无人照料的母亲带在身边。 这说明, 孝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 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 大作用。 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 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孔子是中国最伟 大的老师。《论语》当中就记载了很多“孔子坐,子弟侍”。孔子为了宣传他的主张,一生 当中,很多时间周游列国。他的弟子有的为他驾车,有的照顾他起居,有的给他办外交,还 有的,在吃饭的时候,往往还要自己尝一尝。这实际上表达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融洽的师 生之礼。成语“程门立雪”说的也是一个尊师的佳话。 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说明了友情的珍贵。朋 友之间最难得的是理解。所谓管鲍之交,春秋时期齐国名臣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理解我 的就是鲍叔。”朋友之间讲礼仪,怎样做才能不伤感情呢?那就是扬长避短,不要随便暴露 朋友的缺点。《说苑》中讲到: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故事。子夏比较小气,不喜欢自己的东 西被借来借去。孔子作为他的好友,熟知他有这毛病,所以孔子也不会向他借伞,不会以此 暴露子夏的弱点。 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日益复杂。除了亲人、老师、朋友,还会接触到非常广泛的人群。 在待人接物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需要改善呢?随着西方文化的渐进,古代传 统礼仪中某些繁复的细则,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当代人怎样做,才能表现出一个文 化之邦应有的君子风度呢?《礼仪之邦话礼仪》系列之后,《文化中国》栏目即将为您推出 《现代礼仪》系列,将伴随“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掀起一股“学礼仪”热潮。1为什么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李教授说中国人自古就十分注重礼仪方面的研究,周 代的《周礼》是世界上最早的礼仪方面的专著,而孔子十分提倡“仁者爱人”,“友善”, “关爱他人”,是我国第一位礼仪大师,中国古代的“孔融让梨”,“黄湘温习席”,“花 木兰替父从军”,“刘备三顾茅庐”都是礼仪方面的经典典故。 李教授强调,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礼仪著作汗牛充栋,中国的礼仪制度十分完 善,同学们应为此而感到自豪。那么什么是礼仪的核心呢?李教授认为,应该是中国古代所 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就修身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做到“心灵美,外表美,行为美”, 就齐家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做到尊老爱幼,相敬如宾,睦邻友好。最后,李教授还向同学们 讲了大学生应该注意的礼仪问题。 中国向未被称为“礼仪之邦”。现代人一提起“礼”,便想起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其实, 儒家思想中的礼,不都是坏的。比如敬老爱幼,兄弟礼让,尊师爱徒,便都没有什么不好。 人类社会是一架复杂无比的大机器,先转那个把手,那个轮子,总要有个次序。中国人主张 礼仪,便是主张互相节制、有秩序。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 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荐社稷,条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 事,皆有茶礼。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朝廷春秋大宴皆有茶议。徽宗赵浩作 有《文会图》。无论从徽宗本身的地位或这幅画表现的场景、内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闲常 茶会。图的下方有四名诗者分待茶酒,茶在左,酒在右,看来条的地位还在酒之上。巨大的 方案可环坐十二个位次。宴桌上有珍差、果品及六瓶插花。树后石桌上有香炉与琴。整个宴 会环境是在阔大的厅园之中,决不似同时期书斋捧茶,或刘松年《卢全烹茶图》、钱选《玉 川烹茶图》那样自在闲适。可见,这是礼仪性茶宴。当然,、比朝廷正式茶仅要灵活、自然, 而较一般茗饮拘谨得多。由此可见,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或朝廷亲自主持文上茶会已是经 常举动。所以,在《宋史·礼志》、《辽史·礼志》中,到处可见“行条”记载。《宋史》 卷一百一十五《礼志》载,宋代诸王纳妃,称纳彩礼为“敲门”,其礼品陈学、酒、彩帛之 类外,还有“茗百斤”。这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必行的礼仪。 自此以后,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民间结婚有茶礼,居家茗饮皆有礼仪制度。 百丈以茶礼为丛林清修的必备礼仪。《家礼仪节》中,茶礼是重要内容。元代德辉《百大清 规》中,十分具体地规定了出入茶寮的规矩。如何入蒙堂,如何挂牌点茶,如何焚香,如何 问讯,主客坐位,点茶、起炉、收盏、献茶,如何鸣板送点茶人……规定十分详细。至于增 堂点茶仪式,同样有详细规定。这可以说是影响掸宗茶礼的主要经典,但同样也影响了世俗 茶礼的发展。明人丘溶《家常礼节》更深刻影响民间茶礼,甚至影响到国外。如南朝鲜,至 今家常礼节仍重茶礼。这些茶礼表面看被各阶层、各思想流派所运用,但总的说,都是中国 儒家“礼制”思想的产物。 茶礼过于繁琐,当然使人感到不胜其烦,但其中贯彻的精神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唐 代鼓励文人奋进,向考场送“麒麟草”,清代表示尊重老人举行“百臾宴”,民间婚礼夫妻 行茶礼表示爱情的坚定、纯洁……等等,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当然,茶礼中也有陈规陋俗,。旧北京有些官僚,不愿听客人谈话了便“端茶送客”, 便是官场陋俗。 但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现代茶礼可以说把 议程简约化、活泼化,而“礼”的精神却加强了。无论大型茶话会,或客来敬茶的“小礼”, 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好礼的精神。人世间还是多一些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好。 最后,我们以卢全《走笔谢孟谏议穿新茶》诗,朱总结儒家的茶道精神。原诗日: 日高文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仪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谈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蜇出惊动春风起。2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瑕,光春抽出黄金芽。 搞鲜格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容。 至尊之余合五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柴门反关送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继,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湖,两碗破孤闷。 三碗授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南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溃,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他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如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凡论条道者,皆好引此诗,但多取中间“七碗”之词,舍去前后。而这样一来,茶人讽 谏的积极精神便丢了。卢全彼后人誉为茶之“亚圣”,不仅由于他以饱杨沫洋的笔墨描绘出 饮茶的意境, 而且特别强调了儒家的治世精神, 是对唐代正式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总结。 这首诗,实际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军将打门,谏议送茶写起,表面看是用铺陈的方法 写过程,但实际既包括礼仪精神,又包含伦序与讽谏。谏议送茶,已含“以茶交友”之意, 是讲条的对人际友谊的作用。“天于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又含了伦序。有的说 从这里便开始讽谏,其实,以卢全这位封建文人说,先明伦序更符合他的思想。而“仁民暗 结”,夸赞茶性“不奢”,又表达了儒家仁爱和养廉的精神。若说专以帝王、公侯与小民饮 茶对比,也未免牵强。诗人首先以礼仪、伦序、友爱、仁,火点出饮茶宗旨,倒更符合其思 想实际。 中间当然是全诗精华。“一碗喉吻润”,还只是物质效用。“两碗破孤闷”,已经开始 对精神发生作用了。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卢生却三碗茶可得五千卷文 字!四腕之时,人间的不平,心中的块垒,都用茶浇开,正说明儒家茶人为天地立命的奋斗 精神。待到五碗、六碗之时,便肌清神爽,而有得道通神之感。表面看,饮到最后似有离世 之意,但实际上,真正关心人间疾苦的茶人是不可能飞上蓬莱仙山的。所以,笔锋一转,便 到第三层意思, 最后是想到茶农的巅崖之苦, 请孟谏议转达对亿万苍生的关怀与问候。 这里, 才是真正的讽谏,是表达茶人“为生民立命”的精神。看来卢全被称之为“亚圣”也是当之 无愧的了。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左右 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 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 不要太冲动, 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 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 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 价。总之,作为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不过,古代食礼中也有一部分积极健 康的内容,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 餐饮上的礼尚往来。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 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传统之一。 “食礼”系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通称。 其中, 饮食礼义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 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 饮食礼义是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 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并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 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 价。总之,作为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 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 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着,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 食礼加以规范, 补充进仁、 礼、 义、 法等内涵, 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 “以礼定分”, 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 、 、 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 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 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不过,古代食礼中也有一部分积极健 康的内容,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 餐饮上的礼尚往来。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 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传统之一。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但现在,这个具有 5000 年历史的诚信大国,却至今找不到构 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支点。过去经常被我们称为“尔虞我诈、利欲熏心”的西方世界,现在看 来,却要远比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更有诚 今天在论坛里看到的一张图片,在上海的地铁站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怄吃力的站在地铁里, 众人却视若无睹..就因为她是外地人..类似的事在中国每天不知道会发生多少,不止这些, 随地吐谈,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禁烟区吸烟,还有无时无刻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做出侮辱别 人举动或话语等等等等..我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媒体大肆宣扬的礼仪之邦??? 真正称的上 是礼仪之邦的是几百年前的唐朝,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事了为何媒 体还要厚颜无耻的拿出来宣扬,更何况我们国家现在的状况哪里能看出来一个礼字???如果 我门真的是一个礼仪之邦,为什么还要在 08 年之前临时抱佛脚,在全国展开学礼仪的活动??? 一个礼仪之邦需要学礼仪吗?我说这些不是想侮辱国人侮辱我们的国家,我只是奉劝那些有 关人事不要在宣扬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等我们真正做到对人对事都有礼的时候再提也不迟, 现在这样大肆宣扬,只能体现我们国家的表里不一,国人根本没做到这点,这样宣传只能让那 些外国人看笑话!让我们过人丢脸!6


相关内容

  • 中国传统礼仪,中国礼仪文化,中国礼仪大全
  • 当前位置:360星座 > 中国民俗 > 中国礼仪文化 > 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

  • 文明礼仪起源
  •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1**********]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 ...

  •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摘要]伴随着英语学习重要性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教育在不断被人忽视.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例如正确对待英语教育及传统文化,加大英语教材改革的力度,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内容的介绍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 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桂杰(196 ...

  • 中国_礼仪之邦_文化初探.kdh
  • 南方论刊·2008年第12期 文化长廊 中国"礼仪之邦"文化初探 林 颖 (福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 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其传统礼仪文化在古代就已初步形成,如:交际礼仪意识.古代交际礼仪规则.古代交际礼仪培养等这些都对中国礼 ...

  • 浅谈礼仪的起源
  •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纾扬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1**********]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究竟 ...

  • 中西方文化礼仪的比较礼仪
  • 中西方文化礼仪的比较礼仪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 ...

  • 中国礼仪起源发展
  •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

  • 官场礼仪课散发着几种臭气
  • 官场礼仪课散发着几种臭气 中国大陆教育现状之怪有时恐怕连做梦都达不到那种怪异的程度,我信息闭塞,最近听到了一怪是广西某大学开设官场礼仪课,而且据说开设这样课程的还远不止这一家. 评论人士说,官场礼仪课反映的是官本位,而官本位文化在我们中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我经常会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很多当下的乱象与 ...

  • 都知道感恩节,反思中国传统礼仪知多少?
  • 都知道感恩节,反思中国传统礼仪知多少? 近年来,西方一些节日在中国日益盛行,甚至有赶超中国传统节日的劲头.其实,有些西方的文化并没有必要完全抵制,就像今天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就是西方的感恩节,不少朋友受此启发,希望能放慢脚步,去思考与沉淀,怀着感恩之心面对生活.只是中国那些传统的礼仪又有多少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