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态省建设调研报告

输入关键字:

云南生态省建设调研报告

发表人:段坤

时间:2008.05.21

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环保局等部门组成的生态省建设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于2007年8月7日至15日赴四川、江苏、广西3个省区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三省区关于生态省建设工作的经验介绍,座谈和交流了生态省建设的体会和具体做法,收集了生态省建设的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了生态创建示范典型。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深刻感受到三省区对生态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目标明确,决心很大,措施有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现将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三省区的做法和经验报告如下:

一、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及其基本任务

(一)生态省概念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可持续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生态省建设是国家根据基本国情,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而提出的一项具体措施。国家环保局1995年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10多年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各试点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使生态示范区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建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的要求,并于1998将海南省列为全国第一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从而拉开了生态省建设的序幕。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省是生态示范区的拓展和深化。

(二)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生态省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而生态省建设即是在省域范围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具体形式或载体,其内涵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综合实力,基本实现省级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任务

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一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推进生态经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养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二是以资源保护和可再生资源的恢复、发展为重点,推进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搞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三是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推进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围绕本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四是以人口控制、城镇综合整治和建设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加强城镇建设,推进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五是以科技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科教兴省、兴市、兴县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健全、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创建工作的支撑能力;六是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弘扬环境伦理,普及生态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省建设的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旨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四)生态省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指导生态省建设,评价生态省建设的进程和考核建设成果,国家环保总局在2003年提出的《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基础上,针对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对生态省建设指标进行了修订,弱化了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加强了环境保护内容,对西部欠发达省区开展生态省建设十分有利。修订后的生态省建设标准有5项基本条件,考核指标由22项削减为16项:

五项基本条件:一是制订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二是全省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州(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三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重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四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国内前列或不断提高。五是全省80%的州市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并获命名。

16项考核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3项,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环保产业比重。二是环境保护指标11项,即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退化土地恢复率、物种保护指数、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地下水超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三是社会进步指标2项,即城市化水平和基尼系数。在这16项指标中,环保产业比重、退化土地恢复率、物种保护指数、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地下水超采率、城市化水平和基尼系数7项为参考性指标,其余9项为约束性指标。

从生态省建设的指标体系来看,我省一些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家要求,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物种保护指数、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地下水超采率、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等。以2006年为基准年,对照国家指标值比较和预测,我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水环境质量、城市化水平等6项指标与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尚需15年左右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生态省建设的指标要求。

(五)全国生态省建设现状

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生态省建设工作在全国稳步推进。各生态省建设试点立足于本省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生态省建设作为立省之本、强省之路,使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河北、陕西、天津、辽宁、四川、广西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工作,各生态省建设立足于本省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生态省建设作为立省之本、强省之路,使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省建设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生态省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和实际行动,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性选择和必由之路。

二、做法和成效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大都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喜人局面,他们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有特色、有新意,创造了许多可资学习借鉴的好经验。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生态省建设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三省区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亲自抓、亲自督,有力推动了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省委、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江苏省发布了《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富民优先、科技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 的发展战略;四川省提出了建设“开放四川、和谐四川、法制四川、生态四川”的战略目标;广西提出了建设“生态广西”的战略目标。二是成立了领导机构。三省区都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多名副省长为副组长、多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履行议事、协调、决策职能,对生态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领导小组下设生态省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生态办”),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组织规划编制、制定工作方案,进行任务分解,落实目标责任,组织开展年度检查、考核、验收等,对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开展宣传、培训,完成领导小组交办事项等。各市、县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三是搞好规划,依法实施。将生态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了内容详实的《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省人大审议批准后,由省政府颁布实施。《纲要》是政策性、技术性兼备的文件,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二)细化责任,强力推进

根据《纲要》的内容,生态办对年度任务进行分解,由省政府下达到各部门、各州市,层层签定目标责任制;各相关部门根据《纲要》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将生态建设任务落实到部门工作中;各州市根据《纲要》编制生态州(市)建设规划。生态办负责综合、督促建设任务的落实情况,定期向领导小组通报;年终组织发改委、农业、水利、林业、建设、环保等部门对年度分解任务进行检查、考核和验收,考核情况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为保证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完成,三省区都以不同形式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将生态省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内容。南京市把生态市建设作为组织部门诫勉谈话的重要内容,各部门的奖金与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挂钩,生态办每半年发布一次“督察通报”;四川将环保指标纳入县级班子的考核内容;广西生态办定期发布“简报”,进行信息交流、情况沟通、下情上达。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三省区注重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发挥自身资源、地域等区位优势,在生态产业上优化、推进,在生态环境上改善、提高,在生态人居上探索、突破,在生态文化上扬弃、创新,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江苏省根据本省工业企业较为发达的特点,确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四川省制定了省级的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指标,在实现省级目标后继续开展国家级的生态创建;雅安市走“创建生态示范区----创建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市”的创建三步曲;南京市在巩固创模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到2009年要实现生态市的目标。

(四)坚持标准,重点突破

按国家出台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标准,三省区注重抓重点,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整体工作全面上台阶,提升区域形象与竞争力。江苏省根据苏州经济较为发达的特点,选择苏州为突破口,带动全省的生态建设工作。苏州市在工作中又充分调动各县市的积极性,5个县市在建设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过程中,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形成了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局面。成都市坚持城市环境与形象的提升,保障城市生态用地,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五)严格准入,优化发展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严格环境准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生态经济的有效方式。四川提出了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开工项目报告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书要求和落后产能淘汰未完成的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措施。江苏对新建工业企业提出了三个“不批”(不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项目一律不批、不做规划环评的一律不批、不建污水处理厂的一律不批);编制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电子地图,明确了禁止开发的区域;制定了苏北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原则上不得建设2000万元以下有污染的化工项目;就地扩建项目必须 “以新带老、增产不增污”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省建设的灵魂,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的具体体现。三省区都把生态经济当作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一是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大力发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经济林果,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以循环经济为推力,以新技术促进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努力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行节能减排。比如,广西合蒲县东园家酒集团以酒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酿酒+养殖+沼气”循环模式,生产废物基本实现零排放,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每年节约成本500多万元,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三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严格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群众感受了自然的魅力,提高了保护意识。

(六)抓牢“两基”,扎实推进

生态省由千千万万个生态细胞组成,只有基础的细胞工程建设好了,生态省目标才能实现。一是抓基层。三省区都非常重视县、乡、村的生态创建和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的绿色创建工作,通过建试点、抓重点、育典型、带一般,生态示范创建在基层蓬勃开展。二是抓基础。四川省筛选了50个重点县开展生态县建设,并着力推进省级生态村、生态乡镇的建设。江苏省注重农村的生态创建工作,编制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定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提出了“六清六建”(即: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庄容貌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县、市长目标责任状;2006年省政府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广西加强基层生态创建工作的培训和宣传,大部分市县已启动生态创建工作。

(七)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生态省建设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所需投资大,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三省区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合理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公共性、公益性服务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能够进行市场运营的项目,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到生态省建设项目中来。一是将每年各部门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统筹投入到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中,二是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性资金,用于规划编制和论证、重点项目和带有导向性的示范项目的实施、生态省建设的奖励基金和生态省能力建设等。如江苏省每年安排3亿元环保专项资金,其中3000万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南京市安排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每建设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补助200万元,昆山市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每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奖励30万元;四川省启动工作第一年(2006年)即由省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省建设的前期工作,四川省环保局在环保专项资金中每年拿出500万用于生态保护;广西也设立了生态省建设前期启动资金。三是根据市场规律,制订鼓励企业参与生态省建设的政策,使企业从参与项目建设中获得经济回报。

(八)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三省区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启动阶段,非常重视抓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解决意识、认识、共识问题,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省建设。三省区党委、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制定了生态省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组织各新闻媒体、运用各种现代化宣传手段开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意义、目标和任务。在主要媒体上开设生态省建设的栏目和专栏,在政府网站上设专门网页。与此同时,教育培训工作也扎实开展,统一编写了生态省建设培训教材,在各级党校开设生态省建设培训班,并举办专题讲座,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增强了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生态省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启示

1、生态省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生态省的实质是围绕生态抓发展。生态省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它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三省区生态省建设的实践表明:开展生态省建设,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开展生态创建的地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有效配置资源,加强了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规范,发挥了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加强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了生态型经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实现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事业共同进步的多赢效果。江苏常熟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将尚湖等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域划定为备用水源及保护地,发展之后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实施了“还青山于城”等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资源市民共享,打造了和谐的人居环境,成为全国第一批命名的生态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常熟经济发展中新的优势竞争力。

2、生态省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生态创建较好的地区,经济有了更好地发展,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向着均等化目标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污水、垃圾、噪声得到有效治理,山青、水绿、天蓝,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建设了良好的人居环境,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农村地区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整治了脏、乱、差的面貌,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增加了农民收入,群众从生态创建中得到了实惠。常熟蒋巷村以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建立蔬菜园、生态园、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等,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了农业生态旅游,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成为全国文明村。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为核心,坚持市场导向、集约发展,坚持生态品牌、文化提升,以基础设施和景观改造为突破口,带动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打造出了“五朵金花”品牌,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3.7元,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建设生态省是云南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省整体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气候、地形地貌条件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又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时期,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艰巨,生态环境破坏范围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云南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决定了云南必须走生态型经济发展之路。

4、“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与生态省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是省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保护优先,加快生态省建设,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标是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生态省则目标明确、指标量化、内涵丰富,既包含环境保护的全部内容,还涉及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二者的形式、内容和过程各有不同,但目标、内涵和意义是一致的,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因而,“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是生态省建设的载体,生态省是“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最终目标。

“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各部门、各州市、各县区的积极响应,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应将生态省的具体指标任务分解到“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中,赋予“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更多的内涵,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促使“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推进生态省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最终实现生态省的创建目标。

四、建议

生态省建设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涉及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新兴的生态产业是云南经济的永恒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生态省建设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重要抓手。建设生态省是一项重大措施和战略目标,关系到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高屋建瓴、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推动;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和考虑生态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鉴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生态省建设的组织保障、规划编制等前期启动的重大问题。

云南生态省建设调研组

2007年8月

输入关键字:

云南生态省建设调研报告

发表人:段坤

时间:2008.05.21

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环保局等部门组成的生态省建设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于2007年8月7日至15日赴四川、江苏、广西3个省区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三省区关于生态省建设工作的经验介绍,座谈和交流了生态省建设的体会和具体做法,收集了生态省建设的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了生态创建示范典型。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深刻感受到三省区对生态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目标明确,决心很大,措施有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现将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三省区的做法和经验报告如下:

一、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及其基本任务

(一)生态省概念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可持续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生态省建设是国家根据基本国情,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而提出的一项具体措施。国家环保局1995年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10多年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各试点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了积极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使生态示范区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建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的要求,并于1998将海南省列为全国第一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从而拉开了生态省建设的序幕。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省是生态示范区的拓展和深化。

(二)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生态省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而生态省建设即是在省域范围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具体形式或载体,其内涵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综合实力,基本实现省级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任务

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一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推进生态经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养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二是以资源保护和可再生资源的恢复、发展为重点,推进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搞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三是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推进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围绕本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四是以人口控制、城镇综合整治和建设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加强城镇建设,推进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五是以科技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科教兴省、兴市、兴县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健全、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创建工作的支撑能力;六是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弘扬环境伦理,普及生态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省建设的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旨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四)生态省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指导生态省建设,评价生态省建设的进程和考核建设成果,国家环保总局在2003年提出的《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基础上,针对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对生态省建设指标进行了修订,弱化了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加强了环境保护内容,对西部欠发达省区开展生态省建设十分有利。修订后的生态省建设标准有5项基本条件,考核指标由22项削减为16项:

五项基本条件:一是制订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二是全省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州(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三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重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四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位居国内前列或不断提高。五是全省80%的州市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并获命名。

16项考核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3项,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环保产业比重。二是环境保护指标11项,即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退化土地恢复率、物种保护指数、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地下水超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三是社会进步指标2项,即城市化水平和基尼系数。在这16项指标中,环保产业比重、退化土地恢复率、物种保护指数、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地下水超采率、城市化水平和基尼系数7项为参考性指标,其余9项为约束性指标。

从生态省建设的指标体系来看,我省一些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家要求,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物种保护指数、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地下水超采率、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等。以2006年为基准年,对照国家指标值比较和预测,我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水环境质量、城市化水平等6项指标与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尚需15年左右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生态省建设的指标要求。

(五)全国生态省建设现状

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生态省建设工作在全国稳步推进。各生态省建设试点立足于本省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生态省建设作为立省之本、强省之路,使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河北、陕西、天津、辽宁、四川、广西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工作,各生态省建设立足于本省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生态省建设作为立省之本、强省之路,使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省建设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生态省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和实际行动,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性选择和必由之路。

二、做法和成效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已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大都形成了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喜人局面,他们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有特色、有新意,创造了许多可资学习借鉴的好经验。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生态省建设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三省区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亲自抓、亲自督,有力推动了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省委、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江苏省发布了《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富民优先、科技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 的发展战略;四川省提出了建设“开放四川、和谐四川、法制四川、生态四川”的战略目标;广西提出了建设“生态广西”的战略目标。二是成立了领导机构。三省区都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多名副省长为副组长、多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履行议事、协调、决策职能,对生态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领导小组下设生态省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生态办”),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组织规划编制、制定工作方案,进行任务分解,落实目标责任,组织开展年度检查、考核、验收等,对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开展宣传、培训,完成领导小组交办事项等。各市、县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三是搞好规划,依法实施。将生态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了内容详实的《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省人大审议批准后,由省政府颁布实施。《纲要》是政策性、技术性兼备的文件,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二)细化责任,强力推进

根据《纲要》的内容,生态办对年度任务进行分解,由省政府下达到各部门、各州市,层层签定目标责任制;各相关部门根据《纲要》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将生态建设任务落实到部门工作中;各州市根据《纲要》编制生态州(市)建设规划。生态办负责综合、督促建设任务的落实情况,定期向领导小组通报;年终组织发改委、农业、水利、林业、建设、环保等部门对年度分解任务进行检查、考核和验收,考核情况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为保证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完成,三省区都以不同形式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将生态省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内容。南京市把生态市建设作为组织部门诫勉谈话的重要内容,各部门的奖金与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挂钩,生态办每半年发布一次“督察通报”;四川将环保指标纳入县级班子的考核内容;广西生态办定期发布“简报”,进行信息交流、情况沟通、下情上达。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三省区注重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发挥自身资源、地域等区位优势,在生态产业上优化、推进,在生态环境上改善、提高,在生态人居上探索、突破,在生态文化上扬弃、创新,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江苏省根据本省工业企业较为发达的特点,确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四川省制定了省级的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指标,在实现省级目标后继续开展国家级的生态创建;雅安市走“创建生态示范区----创建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市”的创建三步曲;南京市在巩固创模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到2009年要实现生态市的目标。

(四)坚持标准,重点突破

按国家出台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标准,三省区注重抓重点,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整体工作全面上台阶,提升区域形象与竞争力。江苏省根据苏州经济较为发达的特点,选择苏州为突破口,带动全省的生态建设工作。苏州市在工作中又充分调动各县市的积极性,5个县市在建设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过程中,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形成了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局面。成都市坚持城市环境与形象的提升,保障城市生态用地,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五)严格准入,优化发展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严格环境准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生态经济的有效方式。四川提出了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开工项目报告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书要求和落后产能淘汰未完成的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措施。江苏对新建工业企业提出了三个“不批”(不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项目一律不批、不做规划环评的一律不批、不建污水处理厂的一律不批);编制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电子地图,明确了禁止开发的区域;制定了苏北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原则上不得建设2000万元以下有污染的化工项目;就地扩建项目必须 “以新带老、增产不增污”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省建设的灵魂,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的具体体现。三省区都把生态经济当作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一是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大力发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经济林果,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以循环经济为推力,以新技术促进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努力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行节能减排。比如,广西合蒲县东园家酒集团以酒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酿酒+养殖+沼气”循环模式,生产废物基本实现零排放,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每年节约成本500多万元,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三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严格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群众感受了自然的魅力,提高了保护意识。

(六)抓牢“两基”,扎实推进

生态省由千千万万个生态细胞组成,只有基础的细胞工程建设好了,生态省目标才能实现。一是抓基层。三省区都非常重视县、乡、村的生态创建和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的绿色创建工作,通过建试点、抓重点、育典型、带一般,生态示范创建在基层蓬勃开展。二是抓基础。四川省筛选了50个重点县开展生态县建设,并着力推进省级生态村、生态乡镇的建设。江苏省注重农村的生态创建工作,编制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确定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提出了“六清六建”(即: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庄容貌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县、市长目标责任状;2006年省政府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广西加强基层生态创建工作的培训和宣传,大部分市县已启动生态创建工作。

(七)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生态省建设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所需投资大,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三省区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合理区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公共性、公益性服务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能够进行市场运营的项目,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到生态省建设项目中来。一是将每年各部门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统筹投入到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中,二是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作为启动和引导性资金,用于规划编制和论证、重点项目和带有导向性的示范项目的实施、生态省建设的奖励基金和生态省能力建设等。如江苏省每年安排3亿元环保专项资金,其中3000万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南京市安排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每建设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补助200万元,昆山市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每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奖励30万元;四川省启动工作第一年(2006年)即由省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省建设的前期工作,四川省环保局在环保专项资金中每年拿出500万用于生态保护;广西也设立了生态省建设前期启动资金。三是根据市场规律,制订鼓励企业参与生态省建设的政策,使企业从参与项目建设中获得经济回报。

(八)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三省区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启动阶段,非常重视抓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解决意识、认识、共识问题,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省建设。三省区党委、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制定了生态省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组织各新闻媒体、运用各种现代化宣传手段开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意义、目标和任务。在主要媒体上开设生态省建设的栏目和专栏,在政府网站上设专门网页。与此同时,教育培训工作也扎实开展,统一编写了生态省建设培训教材,在各级党校开设生态省建设培训班,并举办专题讲座,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增强了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生态省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启示

1、生态省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生态省的实质是围绕生态抓发展。生态省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它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三省区生态省建设的实践表明:开展生态省建设,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开展生态创建的地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有效配置资源,加强了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规范,发挥了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加强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了生态型经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实现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事业共同进步的多赢效果。江苏常熟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将尚湖等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域划定为备用水源及保护地,发展之后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实施了“还青山于城”等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资源市民共享,打造了和谐的人居环境,成为全国第一批命名的生态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常熟经济发展中新的优势竞争力。

2、生态省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生态创建较好的地区,经济有了更好地发展,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向着均等化目标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污水、垃圾、噪声得到有效治理,山青、水绿、天蓝,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建设了良好的人居环境,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农村地区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整治了脏、乱、差的面貌,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增加了农民收入,群众从生态创建中得到了实惠。常熟蒋巷村以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建立蔬菜园、生态园、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等,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了农业生态旅游,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成为全国文明村。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为核心,坚持市场导向、集约发展,坚持生态品牌、文化提升,以基础设施和景观改造为突破口,带动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打造出了“五朵金花”品牌,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3.7元,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建设生态省是云南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省整体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气候、地形地貌条件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又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时期,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艰巨,生态环境破坏范围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云南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决定了云南必须走生态型经济发展之路。

4、“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与生态省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是省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保护优先,加快生态省建设,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标是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生态省则目标明确、指标量化、内涵丰富,既包含环境保护的全部内容,还涉及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二者的形式、内容和过程各有不同,但目标、内涵和意义是一致的,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因而,“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是生态省建设的载体,生态省是“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最终目标。

“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各部门、各州市、各县区的积极响应,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应将生态省的具体指标任务分解到“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中,赋予“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更多的内涵,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促使“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推进生态省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最终实现生态省的创建目标。

四、建议

生态省建设不仅仅是生态建设,涉及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新兴的生态产业是云南经济的永恒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建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生态省建设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重要抓手。建设生态省是一项重大措施和战略目标,关系到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高屋建瓴、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积极推动;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和考虑生态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鉴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生态省建设的组织保障、规划编制等前期启动的重大问题。

云南生态省建设调研组

2007年8月


相关内容

  • 加快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
  • 象珍惜生命一样珍视云南的山山水水 象保护眼睛一样呵护云南的一草一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论的升华.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列为今年政府工作 ...

  •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资源调查报告
  •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标 对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金沙江流域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优势与特殊性,一集有次可能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生态安全战略与对策. 二. 调查过程 1. 2.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15日-2011年11月27日 ...

  • 云南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与审查要点
  • 附件 云南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编制导则与审查要点 云南省城乡规划局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精神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 ...

  • 清流县关于云南发展花卉.旅游产业的考察报告
  • 清流县关于云南发展花卉.旅游产业的考察报告 5月21日-26日,由县委书记陈有极,政协主席.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许天赠,县委副书记.花卉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林和平及县有关乡镇.部门领导组成的考察团,深入云南昆明.呈贡(斗南).九乡.丽江等地,着重就鲜切花卉.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考察调研,期间走访了有关政府部 ...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 张东萌 [1**********]法学院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在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显得极为重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它的内涵以及内容被不断丰富.而在全国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情况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拥有特殊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可持续发展现状 ...

  • 云南省公益林生态效应补偿的调研与分析
  • No.8 总 第8 期农 部管业理部学干院报 Jour学anl o fArgciuturll Manaagemnte Insittteuof Miistnryo fgAicruluter 022 年 11 1月Nov. 2012   ...

  • 云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_十二五_规划
  • 云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工作大纲 云南省水利厅 二○一○年八月 目 录 1 规划编制背景 ........................................................................ 1 2 目的与意义 ...... ...

  • 云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工作大纲
  • 云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工作大纲 云南省水利厅 二○一○年八月 目 录 1 规划编制背景 ........................................................................ 1 2 目的与意义 ...... ...

  • 1可持续发展研究.pdf
  • ●旅游经济 <经济师>2013 年第 1 期 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 以兼顾旅游者利益和乡村居民利益为 出发点,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以 乡村自然.人文环境为依托,开展旅游 活动,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 村文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文章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