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节令/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古代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为古时“腊日”之一。据《后汉书·礼仪志》注云:“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可见,“腊”是古代年终时的一种祭祀活动。“腊”这种祭礼,周朝时就已经有了。秦时以岁末之月为“腊月”,后世沿袭至今。举行腊祭这一天叫做“腊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从先秦起,腊日并不固定。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说明直到南北朝时,才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

古人之所以要在年终举行“腊”祭,原因大致有三:一曰驱寒。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引汉武帝时太史丞邓平的话说,“ 腊者……大寒至,常恐阴胜,故以戌日腊。戌者,温气也……”意思是要在冬至后逢“戌”的日子引“腊”,因此日主“温气”,希冀驱寒。二曰祭神。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云:“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重本始也。”古时“腊”、“猎”同义,人们常在岁终之月用猎获的禽兽来举行大祭,并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合在一起,弥为“腊祭”,因之将冬末的十二月叫做“腊月”。《礼记 ·月令》载:“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意即奴隶主贵族在每年十二月大宰牲畜,大量蒸酒,举行“腊祭”,祈求天地祖宗保佑,以取得来年丰收。三曰送旧迎新。《风俗通义》云:“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是说“腊”字并有“接”之意,人们常在新旧交接时,腊祭以“报功”——欢庆丰收。南北朝时,流传有“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反映了农民敲打腊鼓(古俗于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以为可以驱疫,因称“腊鼓”,即今腰鼓的起源),跳起舞蹈,兴奋地迎接新春的欢乐情景。

“腊八”之所以成为民间节日,出自佛教传说。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据说释氏在成佛之前,曾遍走名山大川,寻求人生之道。一天他来到人烟荒僻的尼连河,因长途跋涉,饥渴难挨,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就把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采集的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活。释氏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是日即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逐渐取代了旧时的所谓腊日。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宋代腊八粥已流传开来。《淦瓶梅》第二十二回写道,西门庆在腊月初八请应伯爵吃“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说的也是腊八粥。清代吃腊八粥的习俗更为盛行,其制法亦颇为讲究。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在民间,百姓则多以五谷杂粮加上红枣做成五颜六色的腊八粥.象征着五谷丰登,以此来欢庆丰收。(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古代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为古时“腊日”之一。据《后汉书·礼仪志》注云:“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可见,“腊”是古代年终时的一种祭祀活动。“腊”这种祭礼,周朝时就已经有了。秦时以岁末之月为“腊月”,后世沿袭至今。举行腊祭这一天叫做“腊日”。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从先秦起,腊日并不固定。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说明直到南北朝时,才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

古人之所以要在年终举行“腊”祭,原因大致有三:一曰驱寒。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引汉武帝时太史丞邓平的话说,“ 腊者……大寒至,常恐阴胜,故以戌日腊。戌者,温气也……”意思是要在冬至后逢“戌”的日子引“腊”,因此日主“温气”,希冀驱寒。二曰祭神。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云:“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重本始也。”古时“腊”、“猎”同义,人们常在岁终之月用猎获的禽兽来举行大祭,并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合在一起,弥为“腊祭”,因之将冬末的十二月叫做“腊月”。《礼记 ·月令》载:“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意即奴隶主贵族在每年十二月大宰牲畜,大量蒸酒,举行“腊祭”,祈求天地祖宗保佑,以取得来年丰收。三曰送旧迎新。《风俗通义》云:“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是说“腊”字并有“接”之意,人们常在新旧交接时,腊祭以“报功”——欢庆丰收。南北朝时,流传有“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反映了农民敲打腊鼓(古俗于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以为可以驱疫,因称“腊鼓”,即今腰鼓的起源),跳起舞蹈,兴奋地迎接新春的欢乐情景。

“腊八”之所以成为民间节日,出自佛教传说。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据说释氏在成佛之前,曾遍走名山大川,寻求人生之道。一天他来到人烟荒僻的尼连河,因长途跋涉,饥渴难挨,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就把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采集的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活。释氏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是日即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逐渐取代了旧时的所谓腊日。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宋代腊八粥已流传开来。《淦瓶梅》第二十二回写道,西门庆在腊月初八请应伯爵吃“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说的也是腊八粥。清代吃腊八粥的习俗更为盛行,其制法亦颇为讲究。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在民间,百姓则多以五谷杂粮加上红枣做成五颜六色的腊八粥.象征着五谷丰登,以此来欢庆丰收。(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相关内容

  • 中国风俗大辞典
  • 中国风俗大辞典 中国风俗大辞典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民族之一.这一伟大民族,在黄河,长江流域辽阔的土地上,长期繁衍生息所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作为炎黄子孙,继承和弘扬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干培养爱国王义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 ...

  • 语言和文化
  • 姓名:张鸶怡 学号:013370017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摘 要: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你中有我,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发生,互相制约,互相推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民俗做为文化的一部分,与语言是密密相关的.语言起源于民俗,民俗现象又要通 ...

  •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 ...

  • 语言_深描_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与析解
  • 2002年3月第12卷 第1期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YULINCOLLEGEMarch.2002.12No.1Vol 语言"深描":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与析解 张 军 (陕西榆林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榆林 719000) 摘 要:节日是一种文化样式.中西传统节日在 ...

  • 世界上的所有节日
  • 节日 目录[隐藏] 节日简介 世界及我国主要阳历节日 我国阴历节日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世界活动节日 世界各国的国庆与独立日 外国节日 [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中国节日由来,大体地节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

  •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
  •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 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 ...

  • [清嘉录]:可以了解和研究苏州
  • 评<清嘉录>:可以了解和研究苏州 来源:豆瓣读书 2011-09-01 10:28 这个版本我曾经有一本,后来vivi买去了. 如果有人对苏州文化感兴趣,可以买来一看.当然如果能买到这个版本的就更好. <清嘉录>是清朝嘉.道年间苏州吴县顾禄撰写的地方节日及民俗的岁时记.以月为 ...

  •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元旦(春节) 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 ...

  • 传统腊八风俗:扫屋熬腊八粥腌腊八蒜(图)
  • 喝腊八粥祈福增寿 "老济南人过腊八节,当然得喝腊八粥了."随着腊八节临近,不少市民忙活起来.济南民俗馆馆长刘学斌说,在老济南人的生活中,腊八节必须喝腊八粥,为家人祈福增寿.不少民俗专家也表示,腊八粥有敬神祭祖的含义,包含了传统的祭祀传统. 著名民俗专家.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考证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