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刘立辉+

内容提要:时间主题是英国诗歌的传统主题,折射出诗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认知事物的方法。本文叙述了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三个嬗变时期。由于家庭宗教背景的原因,艾略特年少时期的诗歌追求时间带来的快乐,同时体验欢乐的永恒意义,充满乐观情绪。哈佛的求学生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20世纪的现实世界改变了诗人对时间意义的看法。《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呈现一种地狱般的时间,《圣灰星期三》是诗人从地狱时间走向天堂时间的过渡,成为诗人的炼狱时间;《玛丽娜》是诗人的玉堂时间的前奏曲,《四个四重奏》则演奏出完美的天堂时问,诗人以完美的音符结束了对时间的探索。

关键词:艾略特诗歌时问

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问主题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常写常新的主题。作为一个敏感的 诗人,艾略特在自己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对时问问题寄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沉思。然而,由于诗人的思想前后有变化,他对时间进行沉思的内容也是有变化的。艾略特诗歌中对时间的思考经历了三个转变时期。

1911年之前艾略特年少时写的练笔之作中,涉及时间主题的诗歌常常将时间看成一去不复返的物质存在。诗中的说话者犹如年少的艾略特,其心情是愉快的,同时也痛惜时问的易逝和青春的短暂。这一时期对时间进行较为深刻关注的应该首推《歌》和《一曲抒情诗》。后者实际上是对前者的修改,除个别诗行不同外,两首诗的结构和措辞完全一样:“如果时间和空间,如哲人们所讲,/是实际上不能存在的东西,/那从不感到衰败的太阳/并不比我们有多大了不起。17111么爱人啊,我们为什么要祈想/活上整整一个世纪?/那仅仅活了一天的蝴蝶,一样/也把永恒经历。//当露水还在藤上颤抖时,/我给你的那朵鲜花/已经枯萎了,而野蜂还没飞去/把那野玫瑰吮吸一下。/那么让我们快去采撷新的花朵,/看到花朵憔悴,也不会泪下,/虽然我们爱情的日子屈指可数/但让它们放出神圣的光华。”o该诗的主题与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韦尔的《致他的羞涩的情人》一脉相承。马韦尔为了衬托爱情的短暂、青春的易逝、广渺的时间、寥廓的空间,《圣经》里的洪水、辽远的印度、历史上的大帝国等等都被纳入诗人的奇思妙想,其目的是说明行乐需及时的主题。莎士比亚、本・琼生、罗伯特・赫里克等诗作中都有对这一主题的歌吟。年少的艾略特仍然将英国诗歌的这一传统主题作为自己的练笔之作,同时又缺乏马韦尔诗中那种厚重的哲理追问。

这种追求时问带来的欢乐,体验永恒意义的乐观思想是有其深刻的家庭背景的。艾略特出生于信仰唯一神教的家庭。唯一神教的教义以清教为基础,“否认宿命与受罚这些基本教条,认为天

・刘立辉,北京太学英语系博士研宄生。本文系北京大学胡家峦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九五项目《英国诗歌与基督教传统)>(98JBYT5047--99001)部分内容。・22・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堂与地狱并不比我们栖身的世俗人间更重要。人类应以自身为准则……唯一神教严肃认真,崇尚知识,看重人文主义”(阿克罗伊德3—4)。艾略特的母亲是虔诚的唯一神教信徒,她富有进取精神,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人可以享受到时间带来的成功和欢乐的喜悦。母亲对艾略特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年少时的艾略特也信仰唯一神教,这种家庭的宗教影响持续到艾略特的哈佛求学时代。艾略特的传记作家阿克罗伊德(PeterAckroyd)指出,艾略特大学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一种时间意识,表明他对浪费时间非常敏感,他总想充分利用时间去获得成功,享受时间带来的成功和欢乐(18)。

然而,哈佛求学生涯更主要的是改变了艾略特对时间意义的看法。他放弃了唯一神教信仰,怀疑主义和苦闷情绪渗入到他的生活中。在此期间,他系统地阅读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和拉福格的诗歌,以及亚瑟・西蒙斯的理论著作《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象征主义诗人注重探索人的心灵现实,强调时间之流中生命的苦难处境。象征主义的哲学背景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1911年,艾略特来到巴黎聆听20世纪生命哲学大师柏格森的教诲。同年,艾略特完成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写作。艾略特对柏格森哲学持接受的态度,而且对柏格森本人也十分敬重。生命哲学“强调人的生命活动的精神创造性和人文科学方法的独特性”(扬河163),认为创造椹植于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时间,而时间是流动的,其本质是“绵延”。柏格森的“绵延”的内涵较为复杂,o其内核是将世界的本体存在抽象化为一种心理化、意识化的运动绵延。这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不仅没有得到启蒙时代盼望已久的自由,而且正在加速丧失个体的独特性和仅存的那点自由。经德国古典哲学充分发展起来的传统理 忡主义哲学越来越难以解释西方的社会状态。哲学由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思考转向对人的内心神秘世界的探索。这种哲学思潮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现代主义文学惯常用的意识流等创作方法上,更体现在对人的心理现实的表现内容上。人的心灵是在自己无法控制的时间长河上漂泊,外部世界的无奈,经过心灵的折射,显得更加痛苦、无奈和荒诞,也显得更为真实和触目惊心。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无疑影响了艾略特早期的诗歌创作。艾略特曾承认,在写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时,他足一位柏格森主义者。事实上,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时间是无意义形态的流动着的、无穷无尽的重复。一切的经验都为这种时间所制约。这些诗歌中的世界,是无时间性实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物除了日常生活郁闷的重复或欲望的不可实现外,什么也看不到”(史成芳8)。普鲁弗洛克对经验着的时间既敏感又麻木。他敏感的是现实时间的痛苦和沉重,麻木的是自己对这种日常时间的无奈。因此,他总是希望忘却现在和当下的状态,寄希望于明知没有希望的将来。所以,他一出场就说,“那么让我们走吧,我和你”,“让我们走吧,穿过某些半是冷落的街”。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中,他一步也没有迈出。在体验现实的痛苦时,他更体会到一种时间的茫然和行动的犹豫,只好毫无意义地重复着“将来总会有时间”:“啊确实,将来总会有时间/让黄色的雾沿着街道悄悄滑行,/在玻璃窗上擦着它的背脊,/将来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准备好一付面容去见你想见的面容;/将来总会有时间去谋杀和创造,/去从事人手每天的劳作,/在你的茶盘t提起而又放下一个问题,/7时间给你,有时间给我,/还有时间一百次迟疑不央地想,/还有时间一百次出现幻象和更改幻象,/在用一片烤面包和茶之前”(6)。在这敏感而又无所事事的生活中,普鲁弗洛克只能用咖啡匙度量自己的生命。对于他来说,生命中的时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这不仪与艾略特年少时较为乐观的诗作形成对照,而且与英国诗歌对时间进行歌吟的传统主题背道而驰。它不仅是普鲁弗洛克的无意义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折射出一种时代特征。敏感的普鲁弗沿克・23・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深知自己的生活境况,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就只好沉醉于麻木的幻象中了。

如果说普鲁弗洛克呈现的是一种无意义的时间,那么艾略特的惊世之作《荒原》一开篇便展现出时间的无秩与混乱,自然且有秩的时间秩序被荒原的痛苦现实所粉碎:“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拔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冬天使我们温和,遮盖着/大地,在健忘的雪里,喂养着/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干枯的根茎里”(69)。诗人不仅用具体的细节描写去呈现荒原的混乱的时间状态,而且还用诗歌的无秩序表层结构去象征时间的元秩序状态。《荒原》力图将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以及当代人的生活状态纳入一体,整个表拦结构显得松散而凌乱,与诗歌的主题交相辉映,表现一代人精神上的错乱。营在这无秩而混乱的时间状态中,荒原人的生活要么百无聊赖,要么无所适从,他们打发着一种虽生犹死的日子。“对弈”中荒原人不是说“‘今夜我的神经很糟。是的,很糟。跟我在一起。/跟我说话。为什么你不说话。说啊。/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我从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吧。”’就是说“‘现在我将干什么?我将干什么?’/‘我就象我现在这样地冲出门去,走上街头/接着头发,这样。我们明天干什么?/我们到底干什么?”’(77—78)“火诫”中的女打字员生活懒散,百无聊赖,有欲无情。她回到自己凌乱的住处,与小店的一位伙计进行有欲无情的做爱,之后,诗人写道:“她转身在镜中看了一会/几乎毫不在乎那已经离去的情人;/她脑子里只穿过半截子的念头:/‘好了,这件事总算完了;完了就好。’/可爱的女人堕落做蠢事,又/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一十人,/她以机械的手抚平她的头发,顺手/在留声机上放上一张唱片”(85)。 如果对时间的关注只停留在表现现实时间的无秩和混乱状态上面,艾略特就可能不会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逐步认识到,柏格森的心理时问绵延是世俗的物理时间,没有升华到一种绝对的精神秩序状态,本质上仍然是宿命的。同时,艾略特认为柏格森的时间是不能通过心智来把握的,“艾略特‘理想的秩序’是源于最高绝对的概念,他总是试图复归秩序的传统的需要,包含着对过去的不断重新组合,认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在心理之外”(蒋洪新201)。艾略特对柏格森的热情并没有持续多久,早在1913年他就基本放弃了柏格森的时间观。在《荒原》里面,已经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宗教对世界和时间的拯救意义。雷声和潮湿的风等意象多次出现在《荒原》最后一章“雷霆说的话”中,却没有给荒原降下甘霖。艾略特一方面意识到了宗教信仰的拯救意义,另一方面却还不明确如何获得宗教信仰和通过什么样的宗教行为去获得对时问的拯救。同时,《荒原》中出现佛教和基督教的典故和意象,表明艾略特对宗教的选择仍然举棋不定。艾略特曾说,他在写《荒原》时曾一度想改信佛教。对宗教的思考表明他要走一条与柏格森完全不同的道路,要从宗教的角度去探索时问对人类的拯救意义。这便开始了艾略特对时间进行思索的第三个时期。

1927年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并放弃美国国籍,加入英国国籍。次年,艾略特在给《致兰斯洛特・安德鲁》一书作序时,写道:“宗教上,我是英国国教徒;文学上,我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我是保皇党派。”这种生活变化深刻地影响艾略特的诗歌创作,重新寻求和建立道德、理性、秩序,成为艾略特中、后期诗歌的决定性主题。这种重建的过程离不开时间的参与;时间仍然是他中、后期作品关注的对象。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空心人》、《圣灰星期三》、《玛丽娜》、《四十四重毒*,对这一主题都有着深刻的表现。

根据海伦・加德纳的观点,《空心人》是艾略特中、后期诗风转变的起始之作(Gardner126)。《空,t7人》并不是一首关于拯救主题的诗歌,而是一首有关人的罪和恶的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也写现代人的失落与无聊,但诗中的人物在时间之流中却采取麻术和漠不关心

外国文学研究z003年第3招的态度,无力反省自身的行为。《空心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罪与恶:“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互相依靠头脑塞满了稻草。唉】”(99)

空心人源向英国历史上十七世纪的“火药阴谋”。为了反对新教教徒对天主教徒的强硬政策,英国部分天主教徒阴谋川暴力推翻国会和政府,他们因此而成为千古罪人。在每年11月5日纪念粉碎“火药阴谋”的活动中,拔子们都要举着模拟“火药阴谋”主谋福克斯做成的稻草人,并放焰火庆祝。因此,空心八成为有罪孽的人的象征。《空心人》的说话者将自己称为空心的稻草人,深感罪孽的深重。诗中出现r“死亡的梦幻王国”、“死亡的暮色王国”和“另一个王国”三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们分别与但丁《神}f}|》中的地狱、炼狱和天堂相对应,这说明空心人对恶、罪、善、完美有了较为自觉的意识。空心人将随着时问的推进,逐步从荒原中走出。根据基督教的观点,人意识到自己的恶是走向善的第一步。艾略特也持相同的看法,“在艾略特看来,如果能够象圣人一样,把毕生的精神都献给另一个世界固然是一种幸福,但是丘¨果不能如此,能够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即使最终成为罪人,那也是一种充实。蛐’这・-思想在他后期的登峰造极之作《四个四重奏》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艾略特正式加入英国国教那年,开始丁《圣灰星期三》的创作,1930年完成该诗的写作。此时距《空心人》的写作已有五年之久。如果说空心人只有负罪感但还没有看清楚努力的方向的话,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探索,《圣灰星期三》的说话人已经明确了努力的目标。该诗的题目就含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圣灰星期三”与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四旬斋”有关。“四旬斋”在“复活节”前进行,其目的是纪念耶稣在野外经受考验、最后战胜魔鬼撤旦的圣经事件,要求基督教徒进行 四十天的斋戒。“圣灰星期三”是“四旬斋”的第一天。这样,与“圣灰星期二”胚材有关的诗歌,就常常表现诱惑、忏悔,并努力转向上帝等宗教主题。

《圣灰星期三》基本上承袭了“四旬斋”传统的宗教内容,即忏悔自己过去的罪恶,摆脱尘世的诱惑,潜心于上帝的教诲。这里,艾略特充分利用了时间对人的行动的催生作川,袭明转向上帝是在时间之河流中进行的一个艰难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诗歌的第一章便以强调的语气表明了诗人转向上帝的决心:“因为我不希望再转身/因为我不希望/园为我不希辊转身/觊觎这人的天赋和那人的广博/(为什么衰老的鹰还要展翅?)/为什么我要悲伤/为寻常统治那消逝了的权力?”o

这里,诗人说他小冉转身回到尘世,因为尘世充满了不稳定、纷争和痛苦。“衰老的鹰”来自中世纪基督教传说,鹰到了老年能在阳光和泉水中重新恢复青春,这象征着皈依上帝,通过洗礼获得精神上的新生。o诗人将自己的精神历程与中世纪大诗人但丁的精神历程进行比较。但丁9岁时初次见到贝14IE特丽丝,妣娅特丽丝的美丽高贵深深地激起了但丁对她的爱意,并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来赞美她。不料,贝娅特丽丝在但丁25岁时染病离开人世,万分悲痛的但丁又写了一些诗来寄托哀思。后来但J懈所有献给贝娅特丽丝的诗歌结集为《新生》。在《新生》中,但丁充分展示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对贝娅特丽丝的感情既有世俗的成份,又夹杂着崇高的宗教情感。贝娅特丽丝年轻、美丽而又高贵,她不仅仅是一位世俗的女子,更是崇高的宗教道德力量的化身,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他的灵魂的天使。在《神曲》“炼狱”篇接近尾声处第三十歌中,贝娅特丽丝从众天使中出现,将引导但丁去游历天堂,“她戴着橄榄枝的花冠,遮着白面纱,/绿色斗篷内穿着火红的衣裳”(但丁464)。当但丁见到她时,她圣傩中发出的灵气,使他“又一度感到旧情的炽热”。但他立即意识到了这种感情的罪恶,并忏悔自已的过戋,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认识到贝娅特丽丝已经成为自己的圣母玛丽亚。她身上穿戴的白面纱、绿斗篷、火红的衣裳分别象征信仰、希-25・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望、仁爱三种神圣的德行。艾略特对但丁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认为《神曲》属于那种“崇高的梦幻”世界,具有圣约翰的《启示录》的光辉。在《圣灰星期三》中,艾略特也安排自己与一位女士相会。这位圣女美丽高贵,漫步在“紫罗兰与紫罗兰花丛”之间,“身穿白色和蓝色,玛丽亚的颜色”,“包裹着白色的光”。这位圣女是艾略特的贝娅特丽丝,她是完美的象征,也是艾略特与上帝结合的具体象征。她像但丁的贝娅特丽丝一样,将帮助诗人避开那代表尘世、淫欲和魔鬼的三只白豹,并引导他的灵魂向上攀登。

然而,在诗歌的推进过程中,一些象征人间可爱生活的意象也不时出没于诗行中:大海和沙滩、长笛和音乐、花园和青草等。这些意象暗示出艾略特对人间生活有一丝割舍不断的依恋。因此,正如不少评论家所注意到的,诗人在该“诗的椿屡意识里形成了一个矛盾:本来诗人的目的是‘隐退,,然而人间的诱惑时时使他一IF神不安……当他竭力从生活走出,超越物质利益的思考时,生活又不时地把他拉回来,人间的得失、权力、金钱、荣耀和地位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诗人从离开现实生活出发.‘不希望再转身’,但是,当他向着精神目标攀登时,他却一步几回头”(张剑41)。这里,时间之流给诗人带来的痛苦不再是对现实的悲哀和绝望,而是诗人进行自我净化所必然经历的阵痛。

这种阵痛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在不久后写的《玛丽娜》中,诗人终于找到了皈依宗教后的狂喜。该诗取材于莎士比亚戏剧《泰尔亲王配力克斯》。亲王的女儿玛丽娜出生于船上,但在旅途中遗失,亲王认为女JLFt死。后来玛丽娜长成一位姑娘,奇迹般地回到亲王身边。艾略特利用这一题 材表达他全身心投归宗教后的喜悦。诗人以引语“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区域,世界的什么角落?”作为整首诗的基调,暗示出他进入新生后的惊讶心情。全诗的主题意象是船,选使人想起《圣经》中的诺亚方舟。诺亚方舟使得船在基督教的传统中成为教堂的象征。在诗人看来,眼下的世俗世界显得肮脏而没有任何的意义:“那些磨尖狗的牙齿的人,意味着/死亡/那些与蜂岛的光彩一起闪耀的人,意味着/死亡/那些端坐在满足的猪圈中的人,意味着/死亡/那些享受动物的狂喜的人,意味着/死亡//他们变得轻若鸿毛,为一阵风吹去/一阵松涛,画眉的歌声,维雾的回旋/在这个恩惠中溶失于空洞”(131—132)。

世俗世界的死亡也意味着世俗时间的死亡,诗人要把握的是“超越自我的时间”。此时,他对自己追求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活着为了生活在一个超越自我的时间的世界里,让我/为这种生活摒弃我的生活,为那没说的词摒弃我的词,/那苏醒的,嘴唇张开,那希望,那新的船只”(133)。对那种完美的“超越自我的时间”的探索,则耍由《四个四重奏》来完成。

在《四个四重奏》中,宗教哲学思想成为时问和历史主题的灵魂和血肉。贯穿宗教哲学思想的线索则是基督教的逻各斯或道。时同本身不能拯救自己,只有基督教的道才能拯救时间。而体现时间得以拯救的至高状态则是基督教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耶稣“道成肉身”集有限和无限于一身,纳普遍的逻各斯和个体的法则于一体,熔黑暗和光明于一炉。这是人类生存到达的至高理想境界。《四个四重奏》用了相当的篇幅描绘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熬受苦难的镜头,以及人类企图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对时闻进行拯救的努力。但他们总是迷失在盲目的行动中,一切努力都是枉然。面对时间的苦难和人类拯救时间的不得要领,诗人提出了拯救时间的总体原则:将时间置于时间的流动之中,井通过体现上帝完美形象的耶稣“道成肉身”的宗教意义来实现时间的拯救,具体表现在谦卑、罪与炼狱、祈祷等一系列日常行为之中。时间得到拯救的完美境界则是霜与火、冰与火焰、深冬的雪花与仲夏的鲜花、深冬与春天、烈火与玫瑰、玫瑰与紫衫、开始与结束、短暂与永恒等对立面达到了结台和统一,从而在短暂的时间之流中,处处获得生命意义的永恒。・26・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上文的叙述表明,艾略特对时问的探索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三个嬗变时期。年少时的诗作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倾向的时间观,体现出乐观而明亮的色彩;《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是一种地狱般的时间,《圣灰星期三》是诗人从地狱的时间走向天堂的时间的过渡,成为诗人的炼狱的时间;《玛丽娜》是诗人的天堂时间的前奏曲,《四个四重奏》则演奏出完美的天堂时间。至此,诗人也以完美的音符结束了对时间的探索。

注解[Notes]

①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桂林:漓江H{版杜,1991年)242。本文所引艾略特诗歌译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该书,个别地方有改动.以下只在文q1注明山处页码。

②研究者一般将柏格森的“绵延”内涵概括为至步八十层次。具体论述可参阅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35L一352。

③艾略特本人曾对《荒原》表现一代人精神上的错乱的说法予以否认.井说:“在我看来,这首诗仅仅是个人对人生所发生的毫无意义的怨言的一个安慰,只不过是一首带有韵昧的牢骚。”

④摧剑:“《空心人》与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国外文学》l(1998):54—57。该文还对但丁在《空心人》中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本处“及下文两处的《圣灰星期三》引文采用张剑译文。参见《外国文学》(北京)3(1995):32—35。@参见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杜,1991年)107注释。

 引用作品[WorksCited]

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刘长缨张筱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Ackroyd,Peter.T.S.Eliot:AL掘TransLiuChangyingandZhangXiaoqiang.Bcijingr

InternationalCulturalPublishingCompany,1989]

但丁:《神曲》,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90年。

[Dante,Alighieri.TheDivineCome由.Trans.ZhuWeiiiShanghai:ShanghaiTranslationPublishing

House,1990.]

Gardner,Helen.TheArtofT.S.El,o‘.London:FaberandFaber,1991.

蒋洪新:《走向(四个四重妻)——T-S・芟略特的计I;|竞艺术研究》,长抄: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JiangHongxinApproaching”Fo*rQuartets”:AStudy“、T.S.Eli!or’sPoeticalArt.Changsha:

HunanPeople’sPress,1998.]

史成芳:“无常与永恒之间:《四个四重蛋》的时间编码”.《国外立半》2(1993):8—15。

[ShiChengfang.“BetweenTemporalityandEternity:T・S・Eliol’sFourQuartets.”ForeignLiterature8

(1993):8一15.]

扬河:《时间概念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剑:“T-S・艾略特的炼狱—《圣灰星期三》的意义”,《外国文学》3(1995):36—42。[YangHe.AStu出oftheConceptHistoty矿Time,Beljing:PekingUP,I998.]

[ZhmagJian“ThePurgatoryofT.SEliot:Ash—Wednesday.”ForeignLiterature3(1995):36--42.]

责任编辑:李安・27・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刘立辉北京大学英语系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3(3)3次

参考文献(12条)

1.彼得·阿克罗伊德;刘长缨张筱强 艾略特传 1989

2.但丁;朱维基 神曲 1990

3.Gardner;Helen The Art ofT. S. Eliot 1991

4.蒋洪新 走向〈四个四重奏〉--T·S·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 1998

5.史成芳 无常与永恒之间:四个四重奏的时间编码[期刊论文]-国外文学 1993

6.扬河 时间概念史研究 1998

7.张剑 T·S·艾略特的炼狱-圣灰星期三的意义 1995

8.艾略特;裘小龙 四个四重奏 1991

9.朱立元 现代西方美学史 1997

10.张剑 空心人与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 1998

11.张剑 本处以及下文两处的引文采用张剑译参见3(1995):32-35 1995

12.艾略特;裘小龙 四个四重奏 199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沈洁.SHEN Jie T.S.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的本土意识[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3)

2. 彭桂芝.PENG Gui-zhi 从《四个四重奏》看诗人灵魂自救意识[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5)

3. 刘立辉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5)

4.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与元素变奏[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5(5)

5. 陈庆勋.Chen Qingxun 艾略特与文化的多元融合[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2007(2)

6. 肖小军 一部全面研究艾略特诗艺的力作——评《走向〈四个四重奏〉》[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0(2)

7. 林琳.LIN Lin 略论T·S·艾略特的传统观[期刊论文]-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

8. 江弱水.Jiang Ruoshui 苦功通神:杜甫与瓦雷里、艾略特诗的创作论之契合[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2006(3)

9. 李金红.Li Jinhong 论T.S.艾略特哲学思想在其现代主义诗歌《荒原》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2)

10. 江玉娇 探讨T.S.艾略特的

引证文献(3条)

1.陈蕾 谈《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期刊论文]-龙岩学院学报 2009(3)

2.李天英 《荒原》独特的语意结构[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10(17)

3.陈才忆 艾略特的传统秩序与基督教拯救观[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gwxyj200303009.aspx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刘立辉+

内容提要:时间主题是英国诗歌的传统主题,折射出诗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认知事物的方法。本文叙述了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三个嬗变时期。由于家庭宗教背景的原因,艾略特年少时期的诗歌追求时间带来的快乐,同时体验欢乐的永恒意义,充满乐观情绪。哈佛的求学生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20世纪的现实世界改变了诗人对时间意义的看法。《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呈现一种地狱般的时间,《圣灰星期三》是诗人从地狱时间走向天堂时间的过渡,成为诗人的炼狱时间;《玛丽娜》是诗人的玉堂时间的前奏曲,《四个四重奏》则演奏出完美的天堂时问,诗人以完美的音符结束了对时间的探索。

关键词:艾略特诗歌时问

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问主题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常写常新的主题。作为一个敏感的 诗人,艾略特在自己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对时问问题寄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沉思。然而,由于诗人的思想前后有变化,他对时间进行沉思的内容也是有变化的。艾略特诗歌中对时间的思考经历了三个转变时期。

1911年之前艾略特年少时写的练笔之作中,涉及时间主题的诗歌常常将时间看成一去不复返的物质存在。诗中的说话者犹如年少的艾略特,其心情是愉快的,同时也痛惜时问的易逝和青春的短暂。这一时期对时间进行较为深刻关注的应该首推《歌》和《一曲抒情诗》。后者实际上是对前者的修改,除个别诗行不同外,两首诗的结构和措辞完全一样:“如果时间和空间,如哲人们所讲,/是实际上不能存在的东西,/那从不感到衰败的太阳/并不比我们有多大了不起。17111么爱人啊,我们为什么要祈想/活上整整一个世纪?/那仅仅活了一天的蝴蝶,一样/也把永恒经历。//当露水还在藤上颤抖时,/我给你的那朵鲜花/已经枯萎了,而野蜂还没飞去/把那野玫瑰吮吸一下。/那么让我们快去采撷新的花朵,/看到花朵憔悴,也不会泪下,/虽然我们爱情的日子屈指可数/但让它们放出神圣的光华。”o该诗的主题与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韦尔的《致他的羞涩的情人》一脉相承。马韦尔为了衬托爱情的短暂、青春的易逝、广渺的时间、寥廓的空间,《圣经》里的洪水、辽远的印度、历史上的大帝国等等都被纳入诗人的奇思妙想,其目的是说明行乐需及时的主题。莎士比亚、本・琼生、罗伯特・赫里克等诗作中都有对这一主题的歌吟。年少的艾略特仍然将英国诗歌的这一传统主题作为自己的练笔之作,同时又缺乏马韦尔诗中那种厚重的哲理追问。

这种追求时问带来的欢乐,体验永恒意义的乐观思想是有其深刻的家庭背景的。艾略特出生于信仰唯一神教的家庭。唯一神教的教义以清教为基础,“否认宿命与受罚这些基本教条,认为天

・刘立辉,北京太学英语系博士研宄生。本文系北京大学胡家峦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九五项目《英国诗歌与基督教传统)>(98JBYT5047--99001)部分内容。・22・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堂与地狱并不比我们栖身的世俗人间更重要。人类应以自身为准则……唯一神教严肃认真,崇尚知识,看重人文主义”(阿克罗伊德3—4)。艾略特的母亲是虔诚的唯一神教信徒,她富有进取精神,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人可以享受到时间带来的成功和欢乐的喜悦。母亲对艾略特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年少时的艾略特也信仰唯一神教,这种家庭的宗教影响持续到艾略特的哈佛求学时代。艾略特的传记作家阿克罗伊德(PeterAckroyd)指出,艾略特大学早期的诗歌明显带有一种时间意识,表明他对浪费时间非常敏感,他总想充分利用时间去获得成功,享受时间带来的成功和欢乐(18)。

然而,哈佛求学生涯更主要的是改变了艾略特对时间意义的看法。他放弃了唯一神教信仰,怀疑主义和苦闷情绪渗入到他的生活中。在此期间,他系统地阅读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和拉福格的诗歌,以及亚瑟・西蒙斯的理论著作《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象征主义诗人注重探索人的心灵现实,强调时间之流中生命的苦难处境。象征主义的哲学背景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1911年,艾略特来到巴黎聆听20世纪生命哲学大师柏格森的教诲。同年,艾略特完成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写作。艾略特对柏格森哲学持接受的态度,而且对柏格森本人也十分敬重。生命哲学“强调人的生命活动的精神创造性和人文科学方法的独特性”(扬河163),认为创造椹植于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时间,而时间是流动的,其本质是“绵延”。柏格森的“绵延”的内涵较为复杂,o其内核是将世界的本体存在抽象化为一种心理化、意识化的运动绵延。这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不仅没有得到启蒙时代盼望已久的自由,而且正在加速丧失个体的独特性和仅存的那点自由。经德国古典哲学充分发展起来的传统理 忡主义哲学越来越难以解释西方的社会状态。哲学由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思考转向对人的内心神秘世界的探索。这种哲学思潮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现代主义文学惯常用的意识流等创作方法上,更体现在对人的心理现实的表现内容上。人的心灵是在自己无法控制的时间长河上漂泊,外部世界的无奈,经过心灵的折射,显得更加痛苦、无奈和荒诞,也显得更为真实和触目惊心。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无疑影响了艾略特早期的诗歌创作。艾略特曾承认,在写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时,他足一位柏格森主义者。事实上,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时间是无意义形态的流动着的、无穷无尽的重复。一切的经验都为这种时间所制约。这些诗歌中的世界,是无时间性实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物除了日常生活郁闷的重复或欲望的不可实现外,什么也看不到”(史成芳8)。普鲁弗洛克对经验着的时间既敏感又麻木。他敏感的是现实时间的痛苦和沉重,麻木的是自己对这种日常时间的无奈。因此,他总是希望忘却现在和当下的状态,寄希望于明知没有希望的将来。所以,他一出场就说,“那么让我们走吧,我和你”,“让我们走吧,穿过某些半是冷落的街”。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中,他一步也没有迈出。在体验现实的痛苦时,他更体会到一种时间的茫然和行动的犹豫,只好毫无意义地重复着“将来总会有时间”:“啊确实,将来总会有时间/让黄色的雾沿着街道悄悄滑行,/在玻璃窗上擦着它的背脊,/将来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准备好一付面容去见你想见的面容;/将来总会有时间去谋杀和创造,/去从事人手每天的劳作,/在你的茶盘t提起而又放下一个问题,/7时间给你,有时间给我,/还有时间一百次迟疑不央地想,/还有时间一百次出现幻象和更改幻象,/在用一片烤面包和茶之前”(6)。在这敏感而又无所事事的生活中,普鲁弗洛克只能用咖啡匙度量自己的生命。对于他来说,生命中的时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这不仪与艾略特年少时较为乐观的诗作形成对照,而且与英国诗歌对时间进行歌吟的传统主题背道而驰。它不仅是普鲁弗洛克的无意义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折射出一种时代特征。敏感的普鲁弗沿克・23・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深知自己的生活境况,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就只好沉醉于麻木的幻象中了。

如果说普鲁弗洛克呈现的是一种无意义的时间,那么艾略特的惊世之作《荒原》一开篇便展现出时间的无秩与混乱,自然且有秩的时间秩序被荒原的痛苦现实所粉碎:“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拔动着/沉闷的根芽,在一阵阵春雨里。/冬天使我们温和,遮盖着/大地,在健忘的雪里,喂养着/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干枯的根茎里”(69)。诗人不仅用具体的细节描写去呈现荒原的混乱的时间状态,而且还用诗歌的无秩序表层结构去象征时间的元秩序状态。《荒原》力图将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以及当代人的生活状态纳入一体,整个表拦结构显得松散而凌乱,与诗歌的主题交相辉映,表现一代人精神上的错乱。营在这无秩而混乱的时间状态中,荒原人的生活要么百无聊赖,要么无所适从,他们打发着一种虽生犹死的日子。“对弈”中荒原人不是说“‘今夜我的神经很糟。是的,很糟。跟我在一起。/跟我说话。为什么你不说话。说啊。/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我从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吧。”’就是说“‘现在我将干什么?我将干什么?’/‘我就象我现在这样地冲出门去,走上街头/接着头发,这样。我们明天干什么?/我们到底干什么?”’(77—78)“火诫”中的女打字员生活懒散,百无聊赖,有欲无情。她回到自己凌乱的住处,与小店的一位伙计进行有欲无情的做爱,之后,诗人写道:“她转身在镜中看了一会/几乎毫不在乎那已经离去的情人;/她脑子里只穿过半截子的念头:/‘好了,这件事总算完了;完了就好。’/可爱的女人堕落做蠢事,又/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一十人,/她以机械的手抚平她的头发,顺手/在留声机上放上一张唱片”(85)。 如果对时间的关注只停留在表现现实时间的无秩和混乱状态上面,艾略特就可能不会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逐步认识到,柏格森的心理时问绵延是世俗的物理时间,没有升华到一种绝对的精神秩序状态,本质上仍然是宿命的。同时,艾略特认为柏格森的时间是不能通过心智来把握的,“艾略特‘理想的秩序’是源于最高绝对的概念,他总是试图复归秩序的传统的需要,包含着对过去的不断重新组合,认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在心理之外”(蒋洪新201)。艾略特对柏格森的热情并没有持续多久,早在1913年他就基本放弃了柏格森的时间观。在《荒原》里面,已经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宗教对世界和时间的拯救意义。雷声和潮湿的风等意象多次出现在《荒原》最后一章“雷霆说的话”中,却没有给荒原降下甘霖。艾略特一方面意识到了宗教信仰的拯救意义,另一方面却还不明确如何获得宗教信仰和通过什么样的宗教行为去获得对时问的拯救。同时,《荒原》中出现佛教和基督教的典故和意象,表明艾略特对宗教的选择仍然举棋不定。艾略特曾说,他在写《荒原》时曾一度想改信佛教。对宗教的思考表明他要走一条与柏格森完全不同的道路,要从宗教的角度去探索时问对人类的拯救意义。这便开始了艾略特对时间进行思索的第三个时期。

1927年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并放弃美国国籍,加入英国国籍。次年,艾略特在给《致兰斯洛特・安德鲁》一书作序时,写道:“宗教上,我是英国国教徒;文学上,我是古典主义者;政治上,我是保皇党派。”这种生活变化深刻地影响艾略特的诗歌创作,重新寻求和建立道德、理性、秩序,成为艾略特中、后期诗歌的决定性主题。这种重建的过程离不开时间的参与;时间仍然是他中、后期作品关注的对象。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空心人》、《圣灰星期三》、《玛丽娜》、《四十四重毒*,对这一主题都有着深刻的表现。

根据海伦・加德纳的观点,《空心人》是艾略特中、后期诗风转变的起始之作(Gardner126)。《空,t7人》并不是一首关于拯救主题的诗歌,而是一首有关人的罪和恶的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也写现代人的失落与无聊,但诗中的人物在时间之流中却采取麻术和漠不关心

外国文学研究z003年第3招的态度,无力反省自身的行为。《空心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罪与恶:“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稻草人/互相依靠头脑塞满了稻草。唉】”(99)

空心人源向英国历史上十七世纪的“火药阴谋”。为了反对新教教徒对天主教徒的强硬政策,英国部分天主教徒阴谋川暴力推翻国会和政府,他们因此而成为千古罪人。在每年11月5日纪念粉碎“火药阴谋”的活动中,拔子们都要举着模拟“火药阴谋”主谋福克斯做成的稻草人,并放焰火庆祝。因此,空心八成为有罪孽的人的象征。《空心人》的说话者将自己称为空心的稻草人,深感罪孽的深重。诗中出现r“死亡的梦幻王国”、“死亡的暮色王国”和“另一个王国”三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它们分别与但丁《神}f}|》中的地狱、炼狱和天堂相对应,这说明空心人对恶、罪、善、完美有了较为自觉的意识。空心人将随着时问的推进,逐步从荒原中走出。根据基督教的观点,人意识到自己的恶是走向善的第一步。艾略特也持相同的看法,“在艾略特看来,如果能够象圣人一样,把毕生的精神都献给另一个世界固然是一种幸福,但是丘¨果不能如此,能够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即使最终成为罪人,那也是一种充实。蛐’这・-思想在他后期的登峰造极之作《四个四重奏》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艾略特正式加入英国国教那年,开始丁《圣灰星期三》的创作,1930年完成该诗的写作。此时距《空心人》的写作已有五年之久。如果说空心人只有负罪感但还没有看清楚努力的方向的话,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探索,《圣灰星期三》的说话人已经明确了努力的目标。该诗的题目就含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圣灰星期三”与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四旬斋”有关。“四旬斋”在“复活节”前进行,其目的是纪念耶稣在野外经受考验、最后战胜魔鬼撤旦的圣经事件,要求基督教徒进行 四十天的斋戒。“圣灰星期三”是“四旬斋”的第一天。这样,与“圣灰星期二”胚材有关的诗歌,就常常表现诱惑、忏悔,并努力转向上帝等宗教主题。

《圣灰星期三》基本上承袭了“四旬斋”传统的宗教内容,即忏悔自己过去的罪恶,摆脱尘世的诱惑,潜心于上帝的教诲。这里,艾略特充分利用了时间对人的行动的催生作川,袭明转向上帝是在时间之河流中进行的一个艰难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诗歌的第一章便以强调的语气表明了诗人转向上帝的决心:“因为我不希望再转身/因为我不希望/园为我不希辊转身/觊觎这人的天赋和那人的广博/(为什么衰老的鹰还要展翅?)/为什么我要悲伤/为寻常统治那消逝了的权力?”o

这里,诗人说他小冉转身回到尘世,因为尘世充满了不稳定、纷争和痛苦。“衰老的鹰”来自中世纪基督教传说,鹰到了老年能在阳光和泉水中重新恢复青春,这象征着皈依上帝,通过洗礼获得精神上的新生。o诗人将自己的精神历程与中世纪大诗人但丁的精神历程进行比较。但丁9岁时初次见到贝14IE特丽丝,妣娅特丽丝的美丽高贵深深地激起了但丁对她的爱意,并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来赞美她。不料,贝娅特丽丝在但丁25岁时染病离开人世,万分悲痛的但丁又写了一些诗来寄托哀思。后来但J懈所有献给贝娅特丽丝的诗歌结集为《新生》。在《新生》中,但丁充分展示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对贝娅特丽丝的感情既有世俗的成份,又夹杂着崇高的宗教情感。贝娅特丽丝年轻、美丽而又高贵,她不仅仅是一位世俗的女子,更是崇高的宗教道德力量的化身,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他的灵魂的天使。在《神曲》“炼狱”篇接近尾声处第三十歌中,贝娅特丽丝从众天使中出现,将引导但丁去游历天堂,“她戴着橄榄枝的花冠,遮着白面纱,/绿色斗篷内穿着火红的衣裳”(但丁464)。当但丁见到她时,她圣傩中发出的灵气,使他“又一度感到旧情的炽热”。但他立即意识到了这种感情的罪恶,并忏悔自已的过戋,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认识到贝娅特丽丝已经成为自己的圣母玛丽亚。她身上穿戴的白面纱、绿斗篷、火红的衣裳分别象征信仰、希-25・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望、仁爱三种神圣的德行。艾略特对但丁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认为《神曲》属于那种“崇高的梦幻”世界,具有圣约翰的《启示录》的光辉。在《圣灰星期三》中,艾略特也安排自己与一位女士相会。这位圣女美丽高贵,漫步在“紫罗兰与紫罗兰花丛”之间,“身穿白色和蓝色,玛丽亚的颜色”,“包裹着白色的光”。这位圣女是艾略特的贝娅特丽丝,她是完美的象征,也是艾略特与上帝结合的具体象征。她像但丁的贝娅特丽丝一样,将帮助诗人避开那代表尘世、淫欲和魔鬼的三只白豹,并引导他的灵魂向上攀登。

然而,在诗歌的推进过程中,一些象征人间可爱生活的意象也不时出没于诗行中:大海和沙滩、长笛和音乐、花园和青草等。这些意象暗示出艾略特对人间生活有一丝割舍不断的依恋。因此,正如不少评论家所注意到的,诗人在该“诗的椿屡意识里形成了一个矛盾:本来诗人的目的是‘隐退,,然而人间的诱惑时时使他一IF神不安……当他竭力从生活走出,超越物质利益的思考时,生活又不时地把他拉回来,人间的得失、权力、金钱、荣耀和地位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诗人从离开现实生活出发.‘不希望再转身’,但是,当他向着精神目标攀登时,他却一步几回头”(张剑41)。这里,时间之流给诗人带来的痛苦不再是对现实的悲哀和绝望,而是诗人进行自我净化所必然经历的阵痛。

这种阵痛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在不久后写的《玛丽娜》中,诗人终于找到了皈依宗教后的狂喜。该诗取材于莎士比亚戏剧《泰尔亲王配力克斯》。亲王的女儿玛丽娜出生于船上,但在旅途中遗失,亲王认为女JLFt死。后来玛丽娜长成一位姑娘,奇迹般地回到亲王身边。艾略特利用这一题 材表达他全身心投归宗教后的喜悦。诗人以引语“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区域,世界的什么角落?”作为整首诗的基调,暗示出他进入新生后的惊讶心情。全诗的主题意象是船,选使人想起《圣经》中的诺亚方舟。诺亚方舟使得船在基督教的传统中成为教堂的象征。在诗人看来,眼下的世俗世界显得肮脏而没有任何的意义:“那些磨尖狗的牙齿的人,意味着/死亡/那些与蜂岛的光彩一起闪耀的人,意味着/死亡/那些端坐在满足的猪圈中的人,意味着/死亡/那些享受动物的狂喜的人,意味着/死亡//他们变得轻若鸿毛,为一阵风吹去/一阵松涛,画眉的歌声,维雾的回旋/在这个恩惠中溶失于空洞”(131—132)。

世俗世界的死亡也意味着世俗时间的死亡,诗人要把握的是“超越自我的时间”。此时,他对自己追求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活着为了生活在一个超越自我的时间的世界里,让我/为这种生活摒弃我的生活,为那没说的词摒弃我的词,/那苏醒的,嘴唇张开,那希望,那新的船只”(133)。对那种完美的“超越自我的时间”的探索,则耍由《四个四重奏》来完成。

在《四个四重奏》中,宗教哲学思想成为时问和历史主题的灵魂和血肉。贯穿宗教哲学思想的线索则是基督教的逻各斯或道。时同本身不能拯救自己,只有基督教的道才能拯救时间。而体现时间得以拯救的至高状态则是基督教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耶稣“道成肉身”集有限和无限于一身,纳普遍的逻各斯和个体的法则于一体,熔黑暗和光明于一炉。这是人类生存到达的至高理想境界。《四个四重奏》用了相当的篇幅描绘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熬受苦难的镜头,以及人类企图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对时闻进行拯救的努力。但他们总是迷失在盲目的行动中,一切努力都是枉然。面对时间的苦难和人类拯救时间的不得要领,诗人提出了拯救时间的总体原则:将时间置于时间的流动之中,井通过体现上帝完美形象的耶稣“道成肉身”的宗教意义来实现时间的拯救,具体表现在谦卑、罪与炼狱、祈祷等一系列日常行为之中。时间得到拯救的完美境界则是霜与火、冰与火焰、深冬的雪花与仲夏的鲜花、深冬与春天、烈火与玫瑰、玫瑰与紫衫、开始与结束、短暂与永恒等对立面达到了结台和统一,从而在短暂的时间之流中,处处获得生命意义的永恒。・26・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上文的叙述表明,艾略特对时问的探索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三个嬗变时期。年少时的诗作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倾向的时间观,体现出乐观而明亮的色彩;《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是一种地狱般的时间,《圣灰星期三》是诗人从地狱的时间走向天堂的时间的过渡,成为诗人的炼狱的时间;《玛丽娜》是诗人的天堂时间的前奏曲,《四个四重奏》则演奏出完美的天堂时间。至此,诗人也以完美的音符结束了对时间的探索。

注解[Notes]

①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桂林:漓江H{版杜,1991年)242。本文所引艾略特诗歌译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该书,个别地方有改动.以下只在文q1注明山处页码。

②研究者一般将柏格森的“绵延”内涵概括为至步八十层次。具体论述可参阅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35L一352。

③艾略特本人曾对《荒原》表现一代人精神上的错乱的说法予以否认.井说:“在我看来,这首诗仅仅是个人对人生所发生的毫无意义的怨言的一个安慰,只不过是一首带有韵昧的牢骚。”

④摧剑:“《空心人》与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国外文学》l(1998):54—57。该文还对但丁在《空心人》中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本处“及下文两处的《圣灰星期三》引文采用张剑译文。参见《外国文学》(北京)3(1995):32—35。@参见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杜,1991年)107注释。

 引用作品[WorksCited]

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刘长缨张筱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Ackroyd,Peter.T.S.Eliot:AL掘TransLiuChangyingandZhangXiaoqiang.Bcijingr

InternationalCulturalPublishingCompany,1989]

但丁:《神曲》,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1990年。

[Dante,Alighieri.TheDivineCome由.Trans.ZhuWeiiiShanghai:ShanghaiTranslationPublishing

House,1990.]

Gardner,Helen.TheArtofT.S.El,o‘.London:FaberandFaber,1991.

蒋洪新:《走向(四个四重妻)——T-S・芟略特的计I;|竞艺术研究》,长抄: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JiangHongxinApproaching”Fo*rQuartets”:AStudy“、T.S.Eli!or’sPoeticalArt.Changsha:

HunanPeople’sPress,1998.]

史成芳:“无常与永恒之间:《四个四重蛋》的时间编码”.《国外立半》2(1993):8—15。

[ShiChengfang.“BetweenTemporalityandEternity:T・S・Eliol’sFourQuartets.”ForeignLiterature8

(1993):8一15.]

扬河:《时间概念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剑:“T-S・艾略特的炼狱—《圣灰星期三》的意义”,《外国文学》3(1995):36—42。[YangHe.AStu出oftheConceptHistoty矿Time,Beljing:PekingUP,I998.]

[ZhmagJian“ThePurgatoryofT.SEliot:Ash—Wednesday.”ForeignLiterature3(1995):36--42.]

责任编辑:李安・27・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刘立辉北京大学英语系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3(3)3次

参考文献(12条)

1.彼得·阿克罗伊德;刘长缨张筱强 艾略特传 1989

2.但丁;朱维基 神曲 1990

3.Gardner;Helen The Art ofT. S. Eliot 1991

4.蒋洪新 走向〈四个四重奏〉--T·S·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 1998

5.史成芳 无常与永恒之间:四个四重奏的时间编码[期刊论文]-国外文学 1993

6.扬河 时间概念史研究 1998

7.张剑 T·S·艾略特的炼狱-圣灰星期三的意义 1995

8.艾略特;裘小龙 四个四重奏 1991

9.朱立元 现代西方美学史 1997

10.张剑 空心人与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 1998

11.张剑 本处以及下文两处的引文采用张剑译参见3(1995):32-35 1995

12.艾略特;裘小龙 四个四重奏 199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沈洁.SHEN Jie T.S.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的本土意识[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3)

2. 彭桂芝.PENG Gui-zhi 从《四个四重奏》看诗人灵魂自救意识[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5)

3. 刘立辉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5)

4.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与元素变奏[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5(5)

5. 陈庆勋.Chen Qingxun 艾略特与文化的多元融合[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2007(2)

6. 肖小军 一部全面研究艾略特诗艺的力作——评《走向〈四个四重奏〉》[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2000(2)

7. 林琳.LIN Lin 略论T·S·艾略特的传统观[期刊论文]-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

8. 江弱水.Jiang Ruoshui 苦功通神:杜甫与瓦雷里、艾略特诗的创作论之契合[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2006(3)

9. 李金红.Li Jinhong 论T.S.艾略特哲学思想在其现代主义诗歌《荒原》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2)

10. 江玉娇 探讨T.S.艾略特的

引证文献(3条)

1.陈蕾 谈《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期刊论文]-龙岩学院学报 2009(3)

2.李天英 《荒原》独特的语意结构[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10(17)

3.陈才忆 艾略特的传统秩序与基督教拯救观[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gwxyj200303009.aspx


相关内容

  • 中文系论文选题
  •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 1.中国神话的演变和发展 2.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研究 3.神话和仙话的比较研究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5.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6.楚辞神话研究 <诗经今注> 1.论<诗经>所反映的上古社会风俗 2. ...

  • 亨利_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 文学自由谈 XINWEN AIHAOZHE ·20105(下半月) 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魏新俊 摘要:论文剖析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探寻其小说创作方法对"意识流"小说家影响的痕迹,从而在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身上感受现代主义的气息. 关键词:传统小说 心理描写 ...

  • 英国文学女性主义
  • 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女性作家在她们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试图研究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嬗变以及所经历的过程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英国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思想嬗变 简·奥斯汀作品中对女性智 ...

  • 乔治·斯坦纳与比较文学
  • 作者:李小均 中国比较文学 201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3)-04-0095-11 1994年,牛津大学设立了韦登费尔德爵士比较文学客座教授讲席一职.乔治·斯坦纳应邀担任首位客座教授,可谓实至名归.在就职典礼上,斯坦纳以"什么是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

  • _智慧之美_卞之琳诗歌的_智性化_特征
  • 第24卷第3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 ol. 24N o 13 () 2004年5月 Academic F orum of Nan 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May. 2004 "智慧之美":卞 ...

  • 卞之琳的诗歌
  • 作者:陈丙莹 <新文学史料> 2001年11期 艾略特这样评论叶芝:"他的风格很独特,没有被模仿的危险"(<艾略特诗学文集>).移来评说卞之琳的诗同样合适.卞之琳的诗正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而被人们看重的.独特的风格带来独特的贡献.他已被文学史家公认是三十年代引 ...

  •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学
  •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精英人物,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冯至.李广田.卞之琳等作家和诗人以及他们的学生汪曾祺.穆旦.郑敏.杜运燮等共同构成了西南联大作家.诗人群.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对人生.现实 ...

  • 象征主义知识
  • 象征主义知识 象征主义简介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 ,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 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