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相连的技术。通过学习VB程序设计语言,了解可视化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具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可视化编程能力;通过上机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独立编写简单基本程序,并且能够结合相关技术如数据库,实现基本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一、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 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选自于教材的第12章第3节:其他对话框设计。本部分侧重于具体知识点的讲解,缺乏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和综合应用,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以具体任务为驱动,将上节课知识和本节课知识综合到一个项目中完成,巩固已学知识,并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颜色对话框、字体对话框的属性设置。 2.能应用通用对话框和菜单结合进行综合设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颜色、字体对话框的学习掌握通用对话框设计的方法。 2.通过部件、菜单综合设计的学习,培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养成规范的软件代码编写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颜色、字体对话框中ACTION属性和flags标志的设置及意义。 (二)教学难点。 文本的剪切、复制、粘贴、删除功能的实现。 五、如何学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于知识的建构和理解。学习过程不是批量灌输的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建构自己的知识堡垒,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对菜单设计和部件添加的学习,完成迷你记事本的界面设计,可以说,这节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准备齐全。 (二)教法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兼顾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不能一味地用讲授方式传达理论知识,因此本节课首先精心确定富有动态的题目《制作迷你记事本》,让学生有亲切感,通过具体实例吸引学生,通过创设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三)学习准备。 1.学生:准备、完善好上节课的作品,并通过课本及网络资源对本节课内容有所了解。 2.教师:利用课本和网络资源,搜集准备有关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演示作品,并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任务工单和学习自评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情境导入,项目提出。 教师行为:1.在电脑上演示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对比上节课的作品。2.教师将项目分解为两个任务的学习。 任务一:对话框属性设置。 任务二:剪切、复制、粘贴、删除功能的实现。 学生行为:学生对比两节课的项目的不同之处,通过自己对作品的感知,形成自己对于本节课项目的认识。本环节多媒体应用:1.投影仪展示PPT内容;2.多媒体电子教室广播演示。 (二)项目实施,自主探究。 教师行为:1.下发任务单,说明任务单要求。2.利用电子教室向学生传输自主学习所需要的课件、资料和网站。3.及时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引导。 学生行为:1.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2.浏览教师所提供的网站查询所需资料。3.完成项目的制作及任务工单的填写。 媒体: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人手一台。 教学反馈:将问题抛给学生,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课件、资料及网站主动构建知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对探究的问题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三)交流评价。 教师行为:1.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点评。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供全体学生交流。 学生行为:1.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不断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2.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师小结。 教师行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学生行为:1.将知识内化。2.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馈: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部分学生恍然大悟,最终都掌握了知识。 (五)反馈评价。 (六)教师行为:在学生自评、互评基础上,针对本节课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表现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学生行为:学生填写完成学习自评表,学生相互评价。 七、教学反思 (一)从整个教学流程看,实现了将自主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本课题知识点要求不高,而且网络资源丰富,适合于探究学习。 (二)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而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 (三)本节课的设计中,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准则,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任务的完成情况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对于部分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还应加以个别化辅导。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相连的技术。通过学习VB程序设计语言,了解可视化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具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可视化编程能力;通过上机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独立编写简单基本程序,并且能够结合相关技术如数据库,实现基本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一、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 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选自于教材的第12章第3节:其他对话框设计。本部分侧重于具体知识点的讲解,缺乏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和综合应用,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以具体任务为驱动,将上节课知识和本节课知识综合到一个项目中完成,巩固已学知识,并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颜色对话框、字体对话框的属性设置。 2.能应用通用对话框和菜单结合进行综合设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颜色、字体对话框的学习掌握通用对话框设计的方法。 2.通过部件、菜单综合设计的学习,培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养成规范的软件代码编写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颜色、字体对话框中ACTION属性和flags标志的设置及意义。 (二)教学难点。 文本的剪切、复制、粘贴、删除功能的实现。 五、如何学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于知识的建构和理解。学习过程不是批量灌输的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建构自己的知识堡垒,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对菜单设计和部件添加的学习,完成迷你记事本的界面设计,可以说,这节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准备齐全。 (二)教法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兼顾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不能一味地用讲授方式传达理论知识,因此本节课首先精心确定富有动态的题目《制作迷你记事本》,让学生有亲切感,通过具体实例吸引学生,通过创设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三)学习准备。 1.学生:准备、完善好上节课的作品,并通过课本及网络资源对本节课内容有所了解。 2.教师:利用课本和网络资源,搜集准备有关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演示作品,并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任务工单和学习自评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情境导入,项目提出。 教师行为:1.在电脑上演示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对比上节课的作品。2.教师将项目分解为两个任务的学习。 任务一:对话框属性设置。 任务二:剪切、复制、粘贴、删除功能的实现。 学生行为:学生对比两节课的项目的不同之处,通过自己对作品的感知,形成自己对于本节课项目的认识。本环节多媒体应用:1.投影仪展示PPT内容;2.多媒体电子教室广播演示。 (二)项目实施,自主探究。 教师行为:1.下发任务单,说明任务单要求。2.利用电子教室向学生传输自主学习所需要的课件、资料和网站。3.及时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引导。 学生行为:1.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2.浏览教师所提供的网站查询所需资料。3.完成项目的制作及任务工单的填写。 媒体: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人手一台。 教学反馈:将问题抛给学生,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课件、资料及网站主动构建知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对探究的问题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三)交流评价。 教师行为:1.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点评。3.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供全体学生交流。 学生行为:1.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不断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2.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师小结。 教师行为: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学生行为:1.将知识内化。2.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馈: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部分学生恍然大悟,最终都掌握了知识。 (五)反馈评价。 (六)教师行为:在学生自评、互评基础上,针对本节课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表现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学生行为:学生填写完成学习自评表,学生相互评价。 七、教学反思 (一)从整个教学流程看,实现了将自主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本课题知识点要求不高,而且网络资源丰富,适合于探究学习。 (二)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而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 (三)本节课的设计中,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准则,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任务的完成情况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对于部分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还应加以个别化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