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就像旅游欣赏美景一样,先要从外观整体欣赏一番,再走进深处去仔细欣赏一个个优美的景点,最后走出景点,再次从整体上欣赏,这时你会感觉和刚开始的整体欣赏有所不同,这是经过从整体到细处再到整体的完整的赏析。文章阅读和旅游欣赏美景一样,要从整体(走近文本的浅层阅读)到局部(走进文本的深层阅读)再到整体(再次对文本进行深层整体感知)。即三步走;五遍阅读 ;解决若干个问题。
走近文本。了解一下作者,作者文章的风格,别的人怎样评价他的作品,是在什么背景
下写的这篇文章。再看看标题,从标题中能否筛选出文章所写内容的信息。
如《老王》而不是王老。一个普通的称呼,一个年纪已高的王姓老人。
走进文本。 一读:①感知文章内容,就是概括文章内容;了解梗概,人物或观点。
二读:②复述课文内容;③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及层次。
三读:④领会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及意义。
⑤抓关键字、句,理解重点字词句的作用及深层含义,感受语言表
达的思想感情。
⑥欣赏优美精辟语句,体会语言生动形象性。感受语言的魅力。
⑦理解所写人和物及叙事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四读:⑧归纳中心;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走出文本。 五读:再次感知文本,就是要站在一定高度回过头来对文章内容,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主旨)再作一全面深刻地了解。就是对文章再次进行欣赏评价,肯定吸收好的东西,批判摒弃错误的丑陋的坏的东西。
前两遍的阅读,是走近文本的浅层次的阅读,三、四遍是走进文本的深层阅读,是从细处赏析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应感到愉快,并能受到感动,能给人带来一种审美的精神享受。五读是在前两步基础上更深层的整体的感知。
学语文当然首先要用好课本,课本中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文章,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怎样去阅读才能真正获得一种享受呢?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走进文本感知文章内容:
一.从标题入手感知揣摩文章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内容的浓缩与体现,对标题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分析,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是获知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标题可获得一下信息:
⒈从,介词,表示时间处所等的起点。从现在起;从北京到上海。该句是一个介宾短语。 ⒉以空间为序记叙。 ⒊所写的对象是百草园快乐的生活及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⒋前后两部分,写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私塾读书的成长过程。(关注成长的文章) ⒌作者所处的年代为什么会有那么优越的条件呢?自然需要介绍一下作者的家庭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如:《斑羚飞渡》从标题可获得一下信息:
⒈写作的对象:是斑羚,干什么?(逃生)在飞渡。
⒉斑羚为什么飞渡?为逃生及种群的延续。
⒊飞渡场面怎样?从飞渡一词可知场面是悲壮、惨烈、震撼人心的。
⒋谁在组织斑羚飞渡?怎样飞度的?镰刀头羊。
⒌给人以思考,如果没有人的围猎就不会有斑羚的飞渡,人在这里扮演一个非常不光彩 的角色,恩格斯告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今天的社会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当你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从标题可获得一下信息:
⒈写作对象是罗布泊;消逝说明仙湖已经干涸了,没有了;仙湖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美
丽的地方。
⒉引起人思考仙湖怎么会消逝呢?结合社会现实带给我们思考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类应该考虑如何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问题。
⒊用消逝而不用消失,感情更强烈,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速度比较慢,消逝有消失意,而速度
更快,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形成的湖泊几十年就没有了,不能不让人深思。不能不让人震撼。
二.从文章开头及结尾感知揣摩文章内容(情感角度)。
⒈文章的开头是文章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总领全文的一段话。有时文章的开头 就已经蕴含全文的感情基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如《风筝》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的是北京冬季便有放风筝的;悲哀讲的是小时候一次抓断,踏扁弟弟亲手做的一只风筝(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后来从一本书上知道所为是错误后,想补救,但为时已晚,作者终生后悔。从而引发诸多思考,儿童的教育问题,自我解剖,封建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的理解等。
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留下悬念,一开始就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蕴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如鲁迅《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仓皇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环境描写,为全文定下悲凉的基调。交代我这次回故乡的心情也是悲凉的。
⒉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文章主题的归纳、道理的升华,且大多是抒情议论的句子。因此揣摩文章的结尾也能知道文章内容。
如《老王》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如《阿长与山海经》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远在您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如《夏感》结尾:我要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三.通过过渡句感知揣摩文章内容。
过渡句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过渡句一般安排在文章需要连接或各层次需要转 换的地方,有词语,句子,段落等,抓住过渡句有助于迅速准确地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内容。
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第三节,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从百草园里的有趣生活过渡到阿长
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七节,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把阿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与雪天有趣的捕
鸟故事连接起来了。
第九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 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到半里,便到老师的家了。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几个板块内容非常清楚。
如胡适《我的母亲》第四节: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
如《沁园春·雪》用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由上阙景物描写过渡到下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通过主旨去感知揣摩文章内容。
主旨就是文章通过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般来 说,课前预习提示上有说明。可根据预习提示所说的主旨去揣摩文章的内容。然后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搭配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话特别对作文有好处。
如《夏感》作者要表达自己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因此结尾说我要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然后揣摩作者是怎样写的。
如:《海燕》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作者希望革命的暴风雨早一天的到 来,去推翻沙俄的封建统治。
如:《背影》该文以背影为线索,叙写了父亲送我上学在南京火车站,穿过铁道,爬月 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五.从细节入手感知揣摩文章内容。
细节就是文本中所描绘的人、物细小的行动举止或细微的情节、环境,它是构成完整艺术形象的细胞。南京师范大学高朝俊教授说:“重视细节描写是叙事作品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作者走向成熟的表现。”(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一篇文章读完了,人物、情节等可能都忘了,但有一细节却一直铭记在心里,也正因为这个细节而永远记住了那部作品。这样的细节只要仔细品味自有一番味道,能帮助读者理解主旨。
如《风筝》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吧,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做,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又是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写出了小弟弟对风筝的痴迷,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如《社戏》第七节,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来了吗?” 大家才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若是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平桥村的孩子都是聪明的,但作者又用一个“最”字写出双喜的非同一般。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来了吗?双喜的提醒,小伙伴都听到了,所以大家才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当看到“我”的外祖母和母亲怕因都是孩子不可靠而迟疑时,又是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说了三句话,二十四个字。“我写包票!船又大;寻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让外祖母和母亲吃了定心丸,不再怀疑这一帮小伙伴。即使有想法也不能再表现出来了。
第一句写出了双喜的小小年纪,但不一般,敢写包票的恐怕不是一般人物,对某件事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写包票吗?一定是这一方面的顶尖好手,否则,可想而知。这是主观因素。写出了双喜的有胆有识。船又大,是客观因素。第二句,迅哥儿向来不乱跑,也是客观因素,迅哥儿胆量是比较小的,第三节有交代。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第三句又说: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不光是我一个人识水性,而是都识水性,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放心吧,保准平安去,安全返回,别再过分担心了。这三句话写出了双喜的胆大,心细,胆量过人,从这三句利索的语言可看出双喜的聪明过人,精明与干练。
二十一节,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二十七节,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三十二节“双喜 ,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从全文看,双喜的话不多,正像歌曲所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说时一定说,而且每次都是那么及时,那么干脆。那么的恰到好处。那么的令人信服。双喜这个有领导、有组织、有协调能力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那么的深入人心,令人难忘。
第十一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一句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写出香气的浓与重。再看看第二句句子里写了什么?写连山。连山是怎么样的呢?它的颜色是“淡黑的”,形态是“起伏的”,“我”对“连山”的感觉是怎么样呢?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本是青的,为什么说是“淡黑的”呢?因为是夜里所见。为什么说象“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站在航船上,连山却有“踊跃”之感;铁是黑的,山是起伏的,以“铁的兽脊”写夜里的连山何等准确而生动!为什么用”跑去”而不用“退去”?这里写出了孩子们的船速之快,足见其心情的愉快。
《藤野先生》第六节,„„其实进来的是一位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黑瘦写出生活条件不是很优越,八字须,男人留胡子,是日本人男人的特征,尽管稀少还是要留,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他那种特殊的自我介绍很有味道:
① 大概学校公布任课老师的名单、有一定的知名度,同学们还不能对号入座。
② 留级生说,藤野先生是一个生活不拘小节的人,又一次坐火车被当成扒手,那个人
是谁?
③ 滕老师非常有名气,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学校的学报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 介绍用全名,并未称老师、教授,即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平等,又体现他为人的
低调、谦逊、朴
实而略显迂腐的个性。
《夏感》第四节,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的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为什么弯着腰,流着汗,心里还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那份丰收的喜悦,再累也感觉不到了。麦子已经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只想着颗粒归仓的心理。五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天就变天,担心到手的粮食收不到家。道出了农民的那份担心,那份辛苦,那份心里的煎熬,把不得一下子把成熟的麦子收到家里。才能稍稍放心。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一细节描写,它外化了“农民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情。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写出了夏天农民真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呀。
如《斑羚飞度》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斑羚跑到悬崖边上,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这是斑羚飞渡场面的细节描写,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那是一个悲壮,惨烈,震撼人心的场面,尽管那是斑羚的一种本能行为,却能让作为高等动物的人自感惭愧。人在这里扮演是多么不光彩的角色,人不也应该思考思考该怎样善待自然界的动物,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吗?去保护动物,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
总之,拿到一篇文章,可从多个角度走进文本,去感知文本。再对文本进行赏读,去悟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目的何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文章阅读就像旅游欣赏美景一样,先要从外观整体欣赏一番,再走进深处去仔细欣赏一个个优美的景点,最后走出景点,再次从整体上欣赏,这时你会感觉和刚开始的整体欣赏有所不同,这是经过从整体到细处再到整体的完整的赏析。文章阅读和旅游欣赏美景一样,要从整体(走近文本的浅层阅读)到局部(走进文本的深层阅读)再到整体(再次对文本进行深层整体感知)。即三步走;五遍阅读 ;解决若干个问题。
走近文本。了解一下作者,作者文章的风格,别的人怎样评价他的作品,是在什么背景
下写的这篇文章。再看看标题,从标题中能否筛选出文章所写内容的信息。
如《老王》而不是王老。一个普通的称呼,一个年纪已高的王姓老人。
走进文本。 一读:①感知文章内容,就是概括文章内容;了解梗概,人物或观点。
二读:②复述课文内容;③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及层次。
三读:④领会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及意义。
⑤抓关键字、句,理解重点字词句的作用及深层含义,感受语言表
达的思想感情。
⑥欣赏优美精辟语句,体会语言生动形象性。感受语言的魅力。
⑦理解所写人和物及叙事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四读:⑧归纳中心;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走出文本。 五读:再次感知文本,就是要站在一定高度回过头来对文章内容,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主旨)再作一全面深刻地了解。就是对文章再次进行欣赏评价,肯定吸收好的东西,批判摒弃错误的丑陋的坏的东西。
前两遍的阅读,是走近文本的浅层次的阅读,三、四遍是走进文本的深层阅读,是从细处赏析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应感到愉快,并能受到感动,能给人带来一种审美的精神享受。五读是在前两步基础上更深层的整体的感知。
学语文当然首先要用好课本,课本中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文章,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怎样去阅读才能真正获得一种享受呢?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走进文本感知文章内容:
一.从标题入手感知揣摩文章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内容的浓缩与体现,对标题文字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分析,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是获知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标题可获得一下信息:
⒈从,介词,表示时间处所等的起点。从现在起;从北京到上海。该句是一个介宾短语。 ⒉以空间为序记叙。 ⒊所写的对象是百草园快乐的生活及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⒋前后两部分,写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私塾读书的成长过程。(关注成长的文章) ⒌作者所处的年代为什么会有那么优越的条件呢?自然需要介绍一下作者的家庭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如:《斑羚飞渡》从标题可获得一下信息:
⒈写作的对象:是斑羚,干什么?(逃生)在飞渡。
⒉斑羚为什么飞渡?为逃生及种群的延续。
⒊飞渡场面怎样?从飞渡一词可知场面是悲壮、惨烈、震撼人心的。
⒋谁在组织斑羚飞渡?怎样飞度的?镰刀头羊。
⒌给人以思考,如果没有人的围猎就不会有斑羚的飞渡,人在这里扮演一个非常不光彩 的角色,恩格斯告诉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今天的社会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当你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从标题可获得一下信息:
⒈写作对象是罗布泊;消逝说明仙湖已经干涸了,没有了;仙湖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美
丽的地方。
⒉引起人思考仙湖怎么会消逝呢?结合社会现实带给我们思考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类应该考虑如何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问题。
⒊用消逝而不用消失,感情更强烈,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速度比较慢,消逝有消失意,而速度
更快,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形成的湖泊几十年就没有了,不能不让人深思。不能不让人震撼。
二.从文章开头及结尾感知揣摩文章内容(情感角度)。
⒈文章的开头是文章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总领全文的一段话。有时文章的开头 就已经蕴含全文的感情基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如《风筝》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的是北京冬季便有放风筝的;悲哀讲的是小时候一次抓断,踏扁弟弟亲手做的一只风筝(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后来从一本书上知道所为是错误后,想补救,但为时已晚,作者终生后悔。从而引发诸多思考,儿童的教育问题,自我解剖,封建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的理解等。
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留下悬念,一开始就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蕴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如鲁迅《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仓皇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环境描写,为全文定下悲凉的基调。交代我这次回故乡的心情也是悲凉的。
⒉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文章主题的归纳、道理的升华,且大多是抒情议论的句子。因此揣摩文章的结尾也能知道文章内容。
如《老王》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如《阿长与山海经》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远在您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如《夏感》结尾:我要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三.通过过渡句感知揣摩文章内容。
过渡句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过渡句一般安排在文章需要连接或各层次需要转 换的地方,有词语,句子,段落等,抓住过渡句有助于迅速准确地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内容。
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第三节,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从百草园里的有趣生活过渡到阿长
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七节,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把阿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与雪天有趣的捕
鸟故事连接起来了。
第九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 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到半里,便到老师的家了。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几个板块内容非常清楚。
如胡适《我的母亲》第四节: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
如《沁园春·雪》用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由上阙景物描写过渡到下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通过主旨去感知揣摩文章内容。
主旨就是文章通过内容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般来 说,课前预习提示上有说明。可根据预习提示所说的主旨去揣摩文章的内容。然后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搭配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话特别对作文有好处。
如《夏感》作者要表达自己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因此结尾说我要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然后揣摩作者是怎样写的。
如:《海燕》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作者希望革命的暴风雨早一天的到 来,去推翻沙俄的封建统治。
如:《背影》该文以背影为线索,叙写了父亲送我上学在南京火车站,穿过铁道,爬月 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五.从细节入手感知揣摩文章内容。
细节就是文本中所描绘的人、物细小的行动举止或细微的情节、环境,它是构成完整艺术形象的细胞。南京师范大学高朝俊教授说:“重视细节描写是叙事作品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作者走向成熟的表现。”(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一篇文章读完了,人物、情节等可能都忘了,但有一细节却一直铭记在心里,也正因为这个细节而永远记住了那部作品。这样的细节只要仔细品味自有一番味道,能帮助读者理解主旨。
如《风筝》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吧,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做,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又是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写出了小弟弟对风筝的痴迷,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如《社戏》第七节,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来了吗?” 大家才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若是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平桥村的孩子都是聪明的,但作者又用一个“最”字写出双喜的非同一般。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来了吗?双喜的提醒,小伙伴都听到了,所以大家才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当看到“我”的外祖母和母亲怕因都是孩子不可靠而迟疑时,又是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说了三句话,二十四个字。“我写包票!船又大;寻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让外祖母和母亲吃了定心丸,不再怀疑这一帮小伙伴。即使有想法也不能再表现出来了。
第一句写出了双喜的小小年纪,但不一般,敢写包票的恐怕不是一般人物,对某件事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写包票吗?一定是这一方面的顶尖好手,否则,可想而知。这是主观因素。写出了双喜的有胆有识。船又大,是客观因素。第二句,迅哥儿向来不乱跑,也是客观因素,迅哥儿胆量是比较小的,第三节有交代。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第三句又说: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不光是我一个人识水性,而是都识水性,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放心吧,保准平安去,安全返回,别再过分担心了。这三句话写出了双喜的胆大,心细,胆量过人,从这三句利索的语言可看出双喜的聪明过人,精明与干练。
二十一节,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二十七节,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三十二节“双喜 ,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从全文看,双喜的话不多,正像歌曲所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说时一定说,而且每次都是那么及时,那么干脆。那么的恰到好处。那么的令人信服。双喜这个有领导、有组织、有协调能力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那么的深入人心,令人难忘。
第十一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第一句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写出香气的浓与重。再看看第二句句子里写了什么?写连山。连山是怎么样的呢?它的颜色是“淡黑的”,形态是“起伏的”,“我”对“连山”的感觉是怎么样呢?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山本是青的,为什么说是“淡黑的”呢?因为是夜里所见。为什么说象“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站在航船上,连山却有“踊跃”之感;铁是黑的,山是起伏的,以“铁的兽脊”写夜里的连山何等准确而生动!为什么用”跑去”而不用“退去”?这里写出了孩子们的船速之快,足见其心情的愉快。
《藤野先生》第六节,„„其实进来的是一位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黑瘦写出生活条件不是很优越,八字须,男人留胡子,是日本人男人的特征,尽管稀少还是要留,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他那种特殊的自我介绍很有味道:
① 大概学校公布任课老师的名单、有一定的知名度,同学们还不能对号入座。
② 留级生说,藤野先生是一个生活不拘小节的人,又一次坐火车被当成扒手,那个人
是谁?
③ 滕老师非常有名气,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学校的学报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 介绍用全名,并未称老师、教授,即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平等,又体现他为人的
低调、谦逊、朴
实而略显迂腐的个性。
《夏感》第四节,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的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为什么弯着腰,流着汗,心里还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那份丰收的喜悦,再累也感觉不到了。麦子已经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只想着颗粒归仓的心理。五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天就变天,担心到手的粮食收不到家。道出了农民的那份担心,那份辛苦,那份心里的煎熬,把不得一下子把成熟的麦子收到家里。才能稍稍放心。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一细节描写,它外化了“农民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情。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写出了夏天农民真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呀。
如《斑羚飞度》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斑羚跑到悬崖边上,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这是斑羚飞渡场面的细节描写,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那是一个悲壮,惨烈,震撼人心的场面,尽管那是斑羚的一种本能行为,却能让作为高等动物的人自感惭愧。人在这里扮演是多么不光彩的角色,人不也应该思考思考该怎样善待自然界的动物,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吗?去保护动物,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
总之,拿到一篇文章,可从多个角度走进文本,去感知文本。再对文本进行赏读,去悟出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目的何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