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护理专业的一名同学,在2011年的12月我跟随我的指导老师参加了在昆山花桥国际商务中专举行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展评会。在展评会上,我看到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参赛作品,种类繁多、外观新颖、甚至有不少高科技的作品,使现场的我目不暇接,更让我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作品与其他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正因为如此,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对创新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为我以后的创新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学好知识、掌握技能使我们的职责,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社会或者你所从事的某一行立足,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从何而来呢?我认为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处处可创新,关键是要善于观察我们的生活,热爱所从事的职业。 我所学的专业是护理,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没什么可创新之处。这种想法在我参加创新大赛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我们的思维,我们每个人都不去想创新,更不要谈有什么创新作品了。我可以算是第二次参赛了,在第一次的时候,我听说了这个比赛,我就找到老师谈了我自认为是创新的几个想法,我的想法还来得及付诸实施,在老师听完后,就被否定了。老师给我提出来几点意见:一是这些想像中的东西已经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二是一些想法太科幻,现有技术无法实现,三是有的想法是生活常识,不能称之为创新。最后老师给我指点了方向:要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方面做文章,多观察,多体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于是,在假期中,我来到了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到了医院才发现生病的人真的太多了,需要帮助的也更多,人的生命在疾病面前真的很脆弱。由于我的专业知识学习刚起步,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所以我在医院从事的是导医工作,这也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全面的接触临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也是触发我灵感的是我在老年科和骨科的经历。在那里,要么是年老行动不便,下肢存在先天性功能性障碍,要么就是事故造成了下肢瘫痪,很难恢复成为正常人那样。看到他们自身和家人痛苦的表情,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能不能设计一种很简单而又容易操作的恢复性器材来帮助他们呢?我突发奇想。 于是我在下班后,联系了我的指导老师,把我遇到的情况和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告诉我,当今条件较好的医院都设有康复科,也都配备了一定的康复器材,但是有的器材本身造价较高,经济一般的家庭无法承受康复训练需要支出的费用,而且不少器材比较笨重,需要恢复下肢功能的人只能到医院去,无法就地在家进行康复训练。老师的话给了我灵感,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到这些科室去观察,希望能够找到对我有帮助的东西,我的头脑里一直在构思着这个想象中的作品结构。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观察和老师的指导,并经过张家生老师的点拨,我最终把作品名称定为“重力可调下肢康复器”,我的作品的雏形开始显现出来。当我把作品带到教室时,同学们都笑了,她们对我的作品感到很奇怪,她们看到的就是一双拖鞋和几根带子。大家的笑没有打击到我的信心,我相信我的作品一定能够做出来,而且也一定能够发挥作用的。 我的作品看似很小,但是也需要不少零配件,而且都是日用五金类的,我这个女孩子以前根本不碰这些东西的,更要命的就是这些配件在市场上很少看到有卖的。为此,我和老师跑了好多家五金市场,一次次的徒劳而返,也一次次的坚定了我的信念。我印象最深是路边修鞋的师傅,我第一次提着一双鞋子和松紧带去的时候,他都不愿意为我加工,担心他的机器被搞坏了。也许是我执着的精神也感动了他,后来我作品的一些小的修补,他都不收我的钱了,她说“小姑娘,如果你能够获大奖,我就高兴了”。 确实,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没有辜负老师和修鞋师傅的期望,在一次次的改进后,我的作品来到了省赛的赛场上,并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创新的这条路上,我将继续走下去,也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走下去。
我是来自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护理专业的一名同学,在2011年的12月我跟随我的指导老师参加了在昆山花桥国际商务中专举行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展评会。在展评会上,我看到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参赛作品,种类繁多、外观新颖、甚至有不少高科技的作品,使现场的我目不暇接,更让我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作品与其他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正因为如此,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对创新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为我以后的创新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学好知识、掌握技能使我们的职责,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社会或者你所从事的某一行立足,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从何而来呢?我认为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处处可创新,关键是要善于观察我们的生活,热爱所从事的职业。 我所学的专业是护理,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没什么可创新之处。这种想法在我参加创新大赛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我们的思维,我们每个人都不去想创新,更不要谈有什么创新作品了。我可以算是第二次参赛了,在第一次的时候,我听说了这个比赛,我就找到老师谈了我自认为是创新的几个想法,我的想法还来得及付诸实施,在老师听完后,就被否定了。老师给我提出来几点意见:一是这些想像中的东西已经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二是一些想法太科幻,现有技术无法实现,三是有的想法是生活常识,不能称之为创新。最后老师给我指点了方向:要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方面做文章,多观察,多体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于是,在假期中,我来到了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到了医院才发现生病的人真的太多了,需要帮助的也更多,人的生命在疾病面前真的很脆弱。由于我的专业知识学习刚起步,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所以我在医院从事的是导医工作,这也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全面的接触临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也是触发我灵感的是我在老年科和骨科的经历。在那里,要么是年老行动不便,下肢存在先天性功能性障碍,要么就是事故造成了下肢瘫痪,很难恢复成为正常人那样。看到他们自身和家人痛苦的表情,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能不能设计一种很简单而又容易操作的恢复性器材来帮助他们呢?我突发奇想。 于是我在下班后,联系了我的指导老师,把我遇到的情况和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告诉我,当今条件较好的医院都设有康复科,也都配备了一定的康复器材,但是有的器材本身造价较高,经济一般的家庭无法承受康复训练需要支出的费用,而且不少器材比较笨重,需要恢复下肢功能的人只能到医院去,无法就地在家进行康复训练。老师的话给了我灵感,只要有空闲的时间,我就到这些科室去观察,希望能够找到对我有帮助的东西,我的头脑里一直在构思着这个想象中的作品结构。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观察和老师的指导,并经过张家生老师的点拨,我最终把作品名称定为“重力可调下肢康复器”,我的作品的雏形开始显现出来。当我把作品带到教室时,同学们都笑了,她们对我的作品感到很奇怪,她们看到的就是一双拖鞋和几根带子。大家的笑没有打击到我的信心,我相信我的作品一定能够做出来,而且也一定能够发挥作用的。 我的作品看似很小,但是也需要不少零配件,而且都是日用五金类的,我这个女孩子以前根本不碰这些东西的,更要命的就是这些配件在市场上很少看到有卖的。为此,我和老师跑了好多家五金市场,一次次的徒劳而返,也一次次的坚定了我的信念。我印象最深是路边修鞋的师傅,我第一次提着一双鞋子和松紧带去的时候,他都不愿意为我加工,担心他的机器被搞坏了。也许是我执着的精神也感动了他,后来我作品的一些小的修补,他都不收我的钱了,她说“小姑娘,如果你能够获大奖,我就高兴了”。 确实,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没有辜负老师和修鞋师傅的期望,在一次次的改进后,我的作品来到了省赛的赛场上,并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创新的这条路上,我将继续走下去,也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