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金融行业看产业集中度与绩效

  产业集中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其结论是否仍然成立,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本文以中国的金融行业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集中度与绩效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展望。

  

  一、集中度与绩效:理论的观点

  

  经典的产业经济学观点,产业集中程度较高的行业,其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自从50年代贝恩(Bain)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后,到70年代初,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产业集中度和利润间关系不仅是一种线性关系,而且是连续的。即随着产业集中速度提高,利润增加。产业集中度是利润率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对美国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和计量分析也支持了这一结论成立。

  美国经济学家杰・贝恩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先驱性的工作,他于1951年发表了关于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的著名论文“利润率对工业集中的关系:美国制造业――1936―40年”,在这篇文章中,贝恩明确提出了产业的集中度影响利润率。他认为不同产业利润率的差异来自于大企业间的勾结所制定的价格,勾结或垄断产生更高利润。这样就产生了“高集中度――高利润率”的关系。

  70年代后,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其代表是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他通过对产业交叉的集中度和利润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外在性问题。并论证了企业的效率是形成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原因。即不是企业“勾结”产生超额利润,而是企业内部的经营差别造成不同的利润率,并进一步导致不同集中度。这样,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形成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市场份额――高集中度和高利润率”的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理论上的观点是:高集中度应该与高利润率相伴随,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存在争论。而这个观点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呢?我们将用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加以验证,我们发现,中国的情况与理论上的结论有很大的不一致。

  

  二、中国金融行业的实证分析

  

  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非常迅猛。金融行业的集中程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是,随着集中度的变化,中国金融行业的绩效(利润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和理论上的预测相一致?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是怎样的?由于我国实行的银、证、保分业经营,因此必须分成三个行业来进行考察。下面我们从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三个不同的市场来看一下集中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中,我们对集中度的度量采用比较简单实用的 指标,即市场份额占有率前4名的厂商的市场份额之和占总市场份额的比例。

  

  1.商业银行: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

  对于银行业集中度和绩效的问题,国内已经研究了很多,综合起来的观点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集中程度相当的高,但利润率――尤其是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率――相当的低。这就是所谓的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的情况。显而易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出的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不再适用。商业银行的高集中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改革的环境下,这种现象正在做出调整。而对于这种调整的动力与后果,统计上的结论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而对于商业银行的集中度的影响因素的问题,武汉大学的于忠和王继翔做了一个计量模型加以分析。他们使用1986-1996年的数据,选定若干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加以检验和剔除。根据他们的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在1986-1996从94.9%下降到73.2%。更为有趣的是,他们对影响商业银行集中度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到这样的一个模型:

  Ct =336.59-1.18:Ct-1+0.31MES-0.92GR-1.28AD-1.3D

  其中变量含义为:

  Ct――当期集中度,以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占全部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即CR4

  Ct-1――前一期的集中度,或期初集中度。

  MES――最低经济规模,用1986年以来每年新设的商业银行最低注册资本金来表示,反映新产商进入的成本性壁垒。

  GR――市场需求成长率,用各年度存贷款总量的增长率来表示

  AR――产品差异性,用各年度的人均业务与管理费用的来表示

  D――描述国有还是非国有的虚拟变量,当期若存在非国有银行为1,否则为0。

   从这个模型的结论来看,产权结构及经营效率、期初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市场需求成长率、最低经济规模等因素对我国银行业集中度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产品差异化(即新兴商业银行高效运作)对集中度的影响最大。而且还发现 ,就银行业的准入管制而言,政策性进入壁垒对集中度没有显著的影响,成本性进入壁垒的影响也不大。因此他们认为 ,不同银行主体间经营效率的差异,是推动我国银行业由垄断走向竞争的主要原因。

   于忠和王继翔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它表明在我国的银行业,集中度和绩效之间的背离关系主要在于历史的原因,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背离会得到改变。尽管他们的模型也存在缺点,表现在对经营绩效的区别过于笼统(仅仅使用一个虚拟变量),而且对因果关系没有进行检验,这样使得因果关系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但他们的分析思路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2.证券市场:低集中度与高绩效

  对于证券市场的集中度和绩效关系,在国内尚未有太多的研究。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粗略的估计。可以利用2000年在一级市场承销金额的前4名来初步估算证券市场的集中度。资料如下(固然,证券公司的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和经纪业务,但为了简便,我们只考虑了投资银行业务。在这一方面,证券公司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加激烈。)

  表一:2000年证券市场承销金额前4名

券商

承销股数

市场份额

中金公司

18.77

16.01

南方证券

16.73

14.27

国泰君安

12.33

10.52

广发证券

9.93

8.47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出证券市场的 为49.27%,而根据于忠和王继翔的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在1986-1996从94.9%下降到73.2%。总体上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大大高于证券市场的集中度。而与之对应的是:证券公司的利润率要大大高于商业银行。从这个角度讲,说高集中度导致高利润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相矛盾。

  

  3.保险市场:高集中度与低绩效

  对于中国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和绩效的分析,国内的研究也不多。但如果我们根据相关的数据做一个粗略的表述,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根据统计,中国保险市场上份额最大的三家保险公司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1997年的数据来看,“中保”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68.8%,“太保”和“平保”分别为11.8%和15.9%,其他保险公司一共仅占了3.5%。这样看来,1997年中国保险市场上 指标要大于96.5%。

  而与商业银行的情况类似,保险行业的高集中度也同时伴随着低利润率,其中人寿保险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保险市场是金融行业中集中度最高的行业,但利润率却不高。我国的这种保险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市场垄断程度过高,造成效率低、成本高、价格扭曲和创新动力不足等后果――即所谓的“X非效率”现象。

  

  三、 结论分析与思考

  

  1.进入壁垒的比较

  根据相关法规,我们将金融行业的进入政策壁垒表示如下:

  表二:金融行业的进入壁垒

类别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银行

商业银行

十亿元人民币

城市合作商业银行

一亿元人民币

农村合作商业银行

五千万元人民币

证券公司

综合类证券公司

五亿元人民币

经纪类证券公司

五千万元人民币

保险公司

二亿元人民币

  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最高,证券公司次之,而保险公司最低。这样看来,似乎进入壁垒对集中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我国的金融行业,除了非政策壁垒外,还存在严格的政策壁垒,即政府对金融行业的进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这导致进入的壁垒实际上大大高于法律所规定的最低资本限额。我们认为,高的进入壁垒是导致金融行业高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2.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的原因

  从集中度的角度来看,中国金融市场上集中度最高的是保险行业,其次是商业银行,最低的是证券市场。从绩效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利润率最高,而保险行业和商业银行的利润率都比较低。

  这种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的根本原因是转型经济的特征。在转型经济中,凡是计划经济时代已有的产业,在集中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扭曲。市场经济改革则在逐步地修正这种扭曲。其反映是高集中度逐年下降。而我们看看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行业的集中度都比较高。(美国的商业银行业是一个例外,原因在于法律对银行规模的严格限制。但可以想象,如果法律上的限制取消,美国的商业银行业也会象西欧国家那样,呈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因而,笔者认为,中国的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初期的集中度下降之后,将在竞争的基础上再次升高。并形成高利润与高集中度共存的格局。

  

  3.集中度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

  (1)商业银行与保险行业:集中度先降后升,短期内竞争将加剧。如果需要对金融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做出预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保险行业的情况与商业银行的情况比较类似。根据于忠和王继翔的模型来分析,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保险市场与商业银行,都是由于政府的保护政策――尤其是较高的政策性壁垒――而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因而形成了高集中度与低绩效共存的情况。而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加入WTO之后的各种壁垒的被迫取消或降低门槛,我们可以预计这两个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降低,形成有效的竞争情形。而后,在竞争的基础上将导致优胜劣汰,有效率的公司将进一步扩张,从而使的集中度再次开始提高。我们这个观点的基础是哈罗德・德姆塞茨对产业交叉的集中度和利润关系的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竞争以及优胜劣汰之后而产生的高集中度将与目前的高集中度有很大的不同。它将不会产生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的情况。

  (2)证券市场:走向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商业银行和保险市场不同,它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证券行业显得比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的效率更高,扭曲更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绩效上看出来。虽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在三个金融行业中是最低的,但它的利润率是最高的。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即证券行业)的集中度是相当高的,少数的几家大投资银行垄断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因此可以预计,如果市场化的脚步不停止,证券行业也会进一步走向集中。这一观点的依据仍然是哈罗德・德姆塞茨对产业交叉的集中度和利润关系的分析。目前,伴随着佣金制度的放开以及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业内人士称之为证券市场的重新洗牌,而我们则把它看成走向集中的一个过程。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产业集中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其结论是否仍然成立,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本文以中国的金融行业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集中度与绩效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展望。

  

  一、集中度与绩效:理论的观点

  

  经典的产业经济学观点,产业集中程度较高的行业,其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自从50年代贝恩(Bain)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后,到70年代初,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产业集中度和利润间关系不仅是一种线性关系,而且是连续的。即随着产业集中速度提高,利润增加。产业集中度是利润率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对美国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和计量分析也支持了这一结论成立。

  美国经济学家杰・贝恩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先驱性的工作,他于1951年发表了关于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关系的著名论文“利润率对工业集中的关系:美国制造业――1936―40年”,在这篇文章中,贝恩明确提出了产业的集中度影响利润率。他认为不同产业利润率的差异来自于大企业间的勾结所制定的价格,勾结或垄断产生更高利润。这样就产生了“高集中度――高利润率”的关系。

  70年代后,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又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其代表是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他通过对产业交叉的集中度和利润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外在性问题。并论证了企业的效率是形成企业规模与利润率的原因。即不是企业“勾结”产生超额利润,而是企业内部的经营差别造成不同的利润率,并进一步导致不同集中度。这样,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形成了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市场份额――高集中度和高利润率”的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理论上的观点是:高集中度应该与高利润率相伴随,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存在争论。而这个观点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呢?我们将用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加以验证,我们发现,中国的情况与理论上的结论有很大的不一致。

  

  二、中国金融行业的实证分析

  

  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非常迅猛。金融行业的集中程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是,随着集中度的变化,中国金融行业的绩效(利润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和理论上的预测相一致?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是怎样的?由于我国实行的银、证、保分业经营,因此必须分成三个行业来进行考察。下面我们从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三个不同的市场来看一下集中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中,我们对集中度的度量采用比较简单实用的 指标,即市场份额占有率前4名的厂商的市场份额之和占总市场份额的比例。

  

  1.商业银行: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

  对于银行业集中度和绩效的问题,国内已经研究了很多,综合起来的观点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集中程度相当的高,但利润率――尤其是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率――相当的低。这就是所谓的我国银行业的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的情况。显而易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出的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不再适用。商业银行的高集中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改革的环境下,这种现象正在做出调整。而对于这种调整的动力与后果,统计上的结论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而对于商业银行的集中度的影响因素的问题,武汉大学的于忠和王继翔做了一个计量模型加以分析。他们使用1986-1996年的数据,选定若干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加以检验和剔除。根据他们的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在1986-1996从94.9%下降到73.2%。更为有趣的是,他们对影响商业银行集中度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到这样的一个模型:

  Ct =336.59-1.18:Ct-1+0.31MES-0.92GR-1.28AD-1.3D

  其中变量含义为:

  Ct――当期集中度,以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占全部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即CR4

  Ct-1――前一期的集中度,或期初集中度。

  MES――最低经济规模,用1986年以来每年新设的商业银行最低注册资本金来表示,反映新产商进入的成本性壁垒。

  GR――市场需求成长率,用各年度存贷款总量的增长率来表示

  AR――产品差异性,用各年度的人均业务与管理费用的来表示

  D――描述国有还是非国有的虚拟变量,当期若存在非国有银行为1,否则为0。

   从这个模型的结论来看,产权结构及经营效率、期初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市场需求成长率、最低经济规模等因素对我国银行业集中度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产品差异化(即新兴商业银行高效运作)对集中度的影响最大。而且还发现 ,就银行业的准入管制而言,政策性进入壁垒对集中度没有显著的影响,成本性进入壁垒的影响也不大。因此他们认为 ,不同银行主体间经营效率的差异,是推动我国银行业由垄断走向竞争的主要原因。

   于忠和王继翔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它表明在我国的银行业,集中度和绩效之间的背离关系主要在于历史的原因,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背离会得到改变。尽管他们的模型也存在缺点,表现在对经营绩效的区别过于笼统(仅仅使用一个虚拟变量),而且对因果关系没有进行检验,这样使得因果关系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但他们的分析思路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2.证券市场:低集中度与高绩效

  对于证券市场的集中度和绩效关系,在国内尚未有太多的研究。我们在这里做一个粗略的估计。可以利用2000年在一级市场承销金额的前4名来初步估算证券市场的集中度。资料如下(固然,证券公司的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和经纪业务,但为了简便,我们只考虑了投资银行业务。在这一方面,证券公司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加激烈。)

  表一:2000年证券市场承销金额前4名

券商

承销股数

市场份额

中金公司

18.77

16.01

南方证券

16.73

14.27

国泰君安

12.33

10.52

广发证券

9.93

8.47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出证券市场的 为49.27%,而根据于忠和王继翔的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在1986-1996从94.9%下降到73.2%。总体上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大大高于证券市场的集中度。而与之对应的是:证券公司的利润率要大大高于商业银行。从这个角度讲,说高集中度导致高利润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相矛盾。

  

  3.保险市场:高集中度与低绩效

  对于中国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和绩效的分析,国内的研究也不多。但如果我们根据相关的数据做一个粗略的表述,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根据统计,中国保险市场上份额最大的三家保险公司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1997年的数据来看,“中保”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68.8%,“太保”和“平保”分别为11.8%和15.9%,其他保险公司一共仅占了3.5%。这样看来,1997年中国保险市场上 指标要大于96.5%。

  而与商业银行的情况类似,保险行业的高集中度也同时伴随着低利润率,其中人寿保险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保险市场是金融行业中集中度最高的行业,但利润率却不高。我国的这种保险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市场垄断程度过高,造成效率低、成本高、价格扭曲和创新动力不足等后果――即所谓的“X非效率”现象。

  

  三、 结论分析与思考

  

  1.进入壁垒的比较

  根据相关法规,我们将金融行业的进入政策壁垒表示如下:

  表二:金融行业的进入壁垒

类别

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银行

商业银行

十亿元人民币

城市合作商业银行

一亿元人民币

农村合作商业银行

五千万元人民币

证券公司

综合类证券公司

五亿元人民币

经纪类证券公司

五千万元人民币

保险公司

二亿元人民币

  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进入壁垒最高,证券公司次之,而保险公司最低。这样看来,似乎进入壁垒对集中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我国的金融行业,除了非政策壁垒外,还存在严格的政策壁垒,即政府对金融行业的进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这导致进入的壁垒实际上大大高于法律所规定的最低资本限额。我们认为,高的进入壁垒是导致金融行业高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2.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的原因

  从集中度的角度来看,中国金融市场上集中度最高的是保险行业,其次是商业银行,最低的是证券市场。从绩效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的利润率最高,而保险行业和商业银行的利润率都比较低。

  这种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的根本原因是转型经济的特征。在转型经济中,凡是计划经济时代已有的产业,在集中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扭曲。市场经济改革则在逐步地修正这种扭曲。其反映是高集中度逐年下降。而我们看看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金融行业的集中度都比较高。(美国的商业银行业是一个例外,原因在于法律对银行规模的严格限制。但可以想象,如果法律上的限制取消,美国的商业银行业也会象西欧国家那样,呈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因而,笔者认为,中国的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初期的集中度下降之后,将在竞争的基础上再次升高。并形成高利润与高集中度共存的格局。

  

  3.集中度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

  (1)商业银行与保险行业:集中度先降后升,短期内竞争将加剧。如果需要对金融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做出预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保险行业的情况与商业银行的情况比较类似。根据于忠和王继翔的模型来分析,商业银行的集中度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保险市场与商业银行,都是由于政府的保护政策――尤其是较高的政策性壁垒――而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因而形成了高集中度与低绩效共存的情况。而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加入WTO之后的各种壁垒的被迫取消或降低门槛,我们可以预计这两个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降低,形成有效的竞争情形。而后,在竞争的基础上将导致优胜劣汰,有效率的公司将进一步扩张,从而使的集中度再次开始提高。我们这个观点的基础是哈罗德・德姆塞茨对产业交叉的集中度和利润关系的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竞争以及优胜劣汰之后而产生的高集中度将与目前的高集中度有很大的不同。它将不会产生集中度与绩效相互背离的情况。

  (2)证券市场:走向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商业银行和保险市场不同,它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证券行业显得比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的效率更高,扭曲更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绩效上看出来。虽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在三个金融行业中是最低的,但它的利润率是最高的。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即证券行业)的集中度是相当高的,少数的几家大投资银行垄断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因此可以预计,如果市场化的脚步不停止,证券行业也会进一步走向集中。这一观点的依据仍然是哈罗德・德姆塞茨对产业交叉的集中度和利润关系的分析。目前,伴随着佣金制度的放开以及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业内人士称之为证券市场的重新洗牌,而我们则把它看成走向集中的一个过程。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相关内容

  • 中国银行业的SCP范式分析
  • 中国银行业的SCP范式分析 摘要: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产业的主体,它对于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加入WTO后,金融市场更加开放,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未有的挑战.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而进行的,随着金融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 金融银行业的改革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 ...

  • 社会信用文化_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_陈雨露
  • 2008年第3期 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 陈雨露 马 勇 * 内容提要:本文以银行业绩效为依托,纳入社会信用文化这一新的影响因子,试图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综合考察决定金融业绩效的各种因素,并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探求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和金融业组织形式及其绩效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机 ...

  • [海南金融]2015年第1期摘要
  • 海南金融2015年第1期摘要 理论探讨 大数据信用征信:现实应用.困境与法律完善逻辑 李 真 作者简介:李 真(1987-),男,河北邢台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大数据征信为市场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优化征 信市场布局.促进传统征信业改造升级及推动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

  • 2013-2018年中国无花果酒行业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3-2018年中国无花果酒行业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 报告 第一章 中国无花果酒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 无花果酒行业及属性分析 一. 行业定义 二. 国民经济依赖性 三. 经济类型属性 四. 行业周期属性 第二节 经济发展环境 一.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二. 2005-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三. ...

  • 2013-2018年中国奶茶店行业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3-2018年中国奶茶店行业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 告 第一章 中国奶茶店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 奶茶店行业及属性分析 一. 行业定义 二. 国民经济依赖性 三. 经济类型属性 四. 行业周期属性 第二节 经济发展环境 一.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二. 2005-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三. 经济 ...

  •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1日 22:27 新浪财经 序言 经过近30年的高速成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三重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进入全面转型升级时期. 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或从外销转向内销. ...

  • 光大银行行长赵欢: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 文/赵欢 中国光大银行行长 面对新的形势,商业银行要准确把握新的经济环境对信贷经营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新的经济形势给信贷风险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坚持改革发展.加快转型步伐,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开始步入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提质增效为重点的"新常态&qu ...

  • 房地产借壳上市
  • 财经i^坛 我国房地产企业借壳A股上市的理论研究 梁立宁波大学商学院 [摘要]2006年..萎2009年期间,我国房地产企业借壳A股上市的数量出现了井喷式地增长,借壳成功的房企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本文首先界定了借壳上市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借壳上市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此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最 ...

  • 证券投资基金和运作绩效评价
  • 证券投资基金和运作绩效评价 一, 基金基本信息 基金名称:汇丰晋信大盘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汇丰晋信大盘股票540006) 成立日期:2009-06-24 基金公司:汇丰晋信 基金经理:丘栋荣 基金托管银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基金总份额:85623.60万份(2015-06-30) 运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