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3 信息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孙建华 杨海银 李东生 牛学锋 张 飞 周秀玲
按照这次城市经济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对宝塔区旅游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实地察看了部分旅游景区、相关企业、市场和农家乐专业村,并召开了旅游专题座谈会,全面分析总结了宝塔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宝塔区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区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总人口44.2万人。境内旅游资源富集,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等12处历史古迹;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等众多闻名中外的革命旧址。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红色旅游兴业”战略指导下,我区按照“建设旅游名区”的发展战略和“以圣地促旅游,以旅游促开发”的发展思路,依托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积极挖掘开发旅游新项目,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互相结合,互为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市区已发展各类宾馆、酒店、招待所327家,其中:已挂牌的星级宾馆34家,准星级宾馆和酒店58家,旅行社31家,开放的旅游景区(点)有40多处,旅游购物商场(店)和娱乐场所50多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旅游专业村4个,休闲山庄6个,星级农家乐36个,农家乐经营户400多户。旅游从业人员达1.5万人,其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000多人,特别是乡村旅游成为我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0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 3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4.6 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区GDP的8.5%,旅游就业人数占全区就业人口比例的12%,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先后成立了“宝塔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宝塔区农家乐管理领导小组”、“宝塔区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黄金周指挥中心”等机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的意见》、《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等规范性、政策性文件,从不同方面引导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特别是区假日指挥中心充分发挥“属地管理”职能,在每年黄金周期间,坚持开展旅游行业安全秩序大检查,规范从业人员经营行为,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有力保证了辖区旅游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2、管理与开发并重,红色旅游资源不断拓展。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对“四·八”烈士陵
园、蟠龙、青化砭战役遗址、南泥湾景区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陈列馆、广场,并实施绿化工程,丰富了景点内涵,提高了服务档次。恢复了毛岸英生平事迹馆、冯庄中国第一团支部旧址、中央三局旧址和为人民服务讲话台等旧址,使红色旅游链条更加完整。
3、发挥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招商引资2000万元,开发建成了延安保卫战、走近毛泽东大型图片展等特色旅游项目,使延安红色旅游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参观教育型发展为参与互动型,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天然森林资源,引资5000万元,投资建设南蟠龙山休闲度假村,现已开工实施。目前,还有南泥湾、大陕北风情园等旅游项目已经达成投资30至80亿元开发协议,正在积极规划运作中。
4、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河庄坪镇、枣园镇、柳林镇、万花乡农家乐发展迅速。其中河庄坪镇井家湾村“农家乐”经营户71家,年接待量达15万人次,户均收入5万元,最好的达到3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上万元,让农户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以延安石窑宾馆、民俗文化村、农家乐专业村、休闲山庄等为载体,开发了住陕北石窑、品地方风味、赏民俗文化、骑马、射击、垂钓、驾车等休闲娱乐项目,使特色旅游的韵味更加浓厚,形式更加多样,深受游客喜爱。
二、发展优势
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旅游总量和效益还 不是很好,但我区在旅游资源和区位上有很大优势,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挖。
1、资源优势。我区拥有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相辉映,历史文化名城与优秀旅游城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至高性、唯一性、垄断性,是全国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花木兰、蓝花花等人文故事脍炙人口,流传久远;李广、范仲淹、沈括、杜甫等历史名人都留有胜迹。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黄土地质资源和生态资源,都是可开发利用的优势资源。
2、区位优势。宝塔区地处西部交通要道,北承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南接八百里秦川,是陕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包茂高速、210国道、神延铁路贯通南北,随着青兰高速的开通,神延铁路复线的建成,延安机场的迁建,宝塔区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流、物流会进一步聚集。依托中心城市,区上可直接享受市上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带来的优势,为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客源优势。依托三大教育基地,每年来延安培训、考察、实践的人员至少在 400 万人次以上,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客源市场。只要在留住客人上下工夫,在吸引客人“眼球”上做文章,就可以带来更大的消费,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在看到旅游发展的巨大优势和空间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区在发展旅游业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地改市、市改区以后,旅游景区和部分管理职能上划,区上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无所作为的思想严重,全区上下没有真正形成发展大旅游、大产业的氛围。
2、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作用发挥不够。旅游质量监督所是管理旅游市场的执法机构,目前该机构无编制、人员,市场监管职能缺失。加之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旅游业务管理和培训跟不上,致使行业行为不规范,旅游市场运行比较混乱。
3、旅游商品市场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商品市场大多分布在景区周围,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基础设施不配套,没有上档次的专业市场或旅游购物一条街。销售的旅游产品、纪念品种类单一,档次不高,没有精、细、优产品。而且一些市场产品质量不高,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欺诈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旅游声誉。
4、旅游产业发展投入较少。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宣传促销、产品研制开发等工作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5、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难,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四、发展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2、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旅游名区”。 按照“红色旅游带动、生态休闲支撑、市区共同开发、提升服务创收”的发展思路,唱响红色主题,打造绿色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委托国内知名专业咨询机构,认真搞好旅游项目策划,科学编制全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实施好枣园红色旅游服务区、南泥湾旅游区、柳林生态观光旅游区、万花山旅游区、天河生态风景区五大旅游区项目的规划开发工作,进一步规范提升延安保卫战、井家湾黄土风情美食村以及农家乐专业村经营服务水平,通过项目带动做大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名区”。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旅游项目发展资金,抓住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机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
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搞好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筛选、论证、储备和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区财政每年要列支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旅游项目规划、宣传推广、人才培训、旅游产品包装及特殊贡献奖励等,从而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4、积极做好旅游形象宣传和促销工作。积极参加中、省、市组织的旅游市场交易会和旅游商品博览会,组织旅游企业走出去对外推介宣传我区旅游产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广泛借助各种媒体、广告牌开展宣传,编印《旅游指南》、《旅游画册》等,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5、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认真组织研制开发具有我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工艺品、纪念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市场潜力的旅游产品生产企业。规范和新建一批旅游购物商场,优化、绿化、美化、净化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给游客足够的选择余地。强化各类酒店管理,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营造“让每一位游客到延安来都满意”的旅游环境。
6、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充实区旅游质量监督所工作人员,落实设备及办公经费,进一步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组织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实行农家乐、旅游购物、宾馆饭店等级管理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旅游行业自律水平。
7、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懂策划、善经营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同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制订和完善各项服务标准和责任制,推行旅游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不断提升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3 信息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孙建华 杨海银 李东生 牛学锋 张 飞 周秀玲
按照这次城市经济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对宝塔区旅游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实地察看了部分旅游景区、相关企业、市场和农家乐专业村,并召开了旅游专题座谈会,全面分析总结了宝塔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宝塔区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区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总人口44.2万人。境内旅游资源富集,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等12处历史古迹;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等众多闻名中外的革命旧址。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红色旅游兴业”战略指导下,我区按照“建设旅游名区”的发展战略和“以圣地促旅游,以旅游促开发”的发展思路,依托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积极挖掘开发旅游新项目,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互相结合,互为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市区已发展各类宾馆、酒店、招待所327家,其中:已挂牌的星级宾馆34家,准星级宾馆和酒店58家,旅行社31家,开放的旅游景区(点)有40多处,旅游购物商场(店)和娱乐场所50多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旅游专业村4个,休闲山庄6个,星级农家乐36个,农家乐经营户400多户。旅游从业人员达1.5万人,其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000多人,特别是乡村旅游成为我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0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 3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4.6 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区GDP的8.5%,旅游就业人数占全区就业人口比例的12%,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先后成立了“宝塔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宝塔区农家乐管理领导小组”、“宝塔区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黄金周指挥中心”等机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的意见》、《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等规范性、政策性文件,从不同方面引导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特别是区假日指挥中心充分发挥“属地管理”职能,在每年黄金周期间,坚持开展旅游行业安全秩序大检查,规范从业人员经营行为,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有力保证了辖区旅游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2、管理与开发并重,红色旅游资源不断拓展。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对“四·八”烈士陵
园、蟠龙、青化砭战役遗址、南泥湾景区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陈列馆、广场,并实施绿化工程,丰富了景点内涵,提高了服务档次。恢复了毛岸英生平事迹馆、冯庄中国第一团支部旧址、中央三局旧址和为人民服务讲话台等旧址,使红色旅游链条更加完整。
3、发挥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招商引资2000万元,开发建成了延安保卫战、走近毛泽东大型图片展等特色旅游项目,使延安红色旅游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参观教育型发展为参与互动型,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天然森林资源,引资5000万元,投资建设南蟠龙山休闲度假村,现已开工实施。目前,还有南泥湾、大陕北风情园等旅游项目已经达成投资30至80亿元开发协议,正在积极规划运作中。
4、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河庄坪镇、枣园镇、柳林镇、万花乡农家乐发展迅速。其中河庄坪镇井家湾村“农家乐”经营户71家,年接待量达15万人次,户均收入5万元,最好的达到3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上万元,让农户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以延安石窑宾馆、民俗文化村、农家乐专业村、休闲山庄等为载体,开发了住陕北石窑、品地方风味、赏民俗文化、骑马、射击、垂钓、驾车等休闲娱乐项目,使特色旅游的韵味更加浓厚,形式更加多样,深受游客喜爱。
二、发展优势
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的旅游总量和效益还 不是很好,但我区在旅游资源和区位上有很大优势,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可挖。
1、资源优势。我区拥有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相辉映,历史文化名城与优秀旅游城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资源。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至高性、唯一性、垄断性,是全国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花木兰、蓝花花等人文故事脍炙人口,流传久远;李广、范仲淹、沈括、杜甫等历史名人都留有胜迹。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黄土地质资源和生态资源,都是可开发利用的优势资源。
2、区位优势。宝塔区地处西部交通要道,北承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南接八百里秦川,是陕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包茂高速、210国道、神延铁路贯通南北,随着青兰高速的开通,神延铁路复线的建成,延安机场的迁建,宝塔区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人流、物流会进一步聚集。依托中心城市,区上可直接享受市上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带来的优势,为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客源优势。依托三大教育基地,每年来延安培训、考察、实践的人员至少在 400 万人次以上,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客源市场。只要在留住客人上下工夫,在吸引客人“眼球”上做文章,就可以带来更大的消费,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三、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在看到旅游发展的巨大优势和空间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区在发展旅游业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地改市、市改区以后,旅游景区和部分管理职能上划,区上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无所作为的思想严重,全区上下没有真正形成发展大旅游、大产业的氛围。
2、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作用发挥不够。旅游质量监督所是管理旅游市场的执法机构,目前该机构无编制、人员,市场监管职能缺失。加之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旅游业务管理和培训跟不上,致使行业行为不规范,旅游市场运行比较混乱。
3、旅游商品市场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商品市场大多分布在景区周围,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基础设施不配套,没有上档次的专业市场或旅游购物一条街。销售的旅游产品、纪念品种类单一,档次不高,没有精、细、优产品。而且一些市场产品质量不高,假冒伪劣产品、价格欺诈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旅游声誉。
4、旅游产业发展投入较少。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宣传促销、产品研制开发等工作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5、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难,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四、发展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2、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加快建设“旅游名区”。 按照“红色旅游带动、生态休闲支撑、市区共同开发、提升服务创收”的发展思路,唱响红色主题,打造绿色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委托国内知名专业咨询机构,认真搞好旅游项目策划,科学编制全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实施好枣园红色旅游服务区、南泥湾旅游区、柳林生态观光旅游区、万花山旅游区、天河生态风景区五大旅游区项目的规划开发工作,进一步规范提升延安保卫战、井家湾黄土风情美食村以及农家乐专业村经营服务水平,通过项目带动做大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名区”。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旅游项目发展资金,抓住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机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
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搞好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筛选、论证、储备和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区财政每年要列支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旅游项目规划、宣传推广、人才培训、旅游产品包装及特殊贡献奖励等,从而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4、积极做好旅游形象宣传和促销工作。积极参加中、省、市组织的旅游市场交易会和旅游商品博览会,组织旅游企业走出去对外推介宣传我区旅游产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广泛借助各种媒体、广告牌开展宣传,编印《旅游指南》、《旅游画册》等,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5、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认真组织研制开发具有我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工艺品、纪念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市场潜力的旅游产品生产企业。规范和新建一批旅游购物商场,优化、绿化、美化、净化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给游客足够的选择余地。强化各类酒店管理,增强优质服务意识,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营造“让每一位游客到延安来都满意”的旅游环境。
6、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充实区旅游质量监督所工作人员,落实设备及办公经费,进一步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组织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实行农家乐、旅游购物、宾馆饭店等级管理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旅游行业自律水平。
7、加强旅游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懂策划、善经营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同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制订和完善各项服务标准和责任制,推行旅游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不断提升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