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
题 目: 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报告
系 别: 管理与经济系
专业班级: 09工商管理2班 姓 名: 金满城
时 间: 2011.7.11-2011.7.25
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区交界,平川区从中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耕地114万亩,其中旱地占60%。现辖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总人口46.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有汉、回、藏、满、蒙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1.1%。年均气温9.9℃,年均降水量 220 mm左右,蒸发量1900mm。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3亿元(现价),地方财政收入40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9元,综合实力位全省后列。农业是全县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如何使贫困人口尤其是干旱山区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成为靖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靖远县贫困人口情况
我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若笠、石门、兴隆、永新、双龙等5个乡和五合、靖安、东升、北滩、高湾、大芦、乌兰等乡的干旱山区,这些地区生态恶劣,交通不便,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十年九旱,饮水困难,完全靠天吃饭,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乡村集体经济没有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经过历年的扶贫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面不断降低,截止2007年剩余绝对贫困人口4.7万人(728元/人均年收入),低收入人口3.92万人(728-1015元/人均年收入),合计8.62万人。虽然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9元,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沿黄灌区的北湾、平堡、东湾、乌兰等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而干旱地区的若笠、永新、石门、兴隆、双龙等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1700元之间。如果新的扶贫标准(1300元/人均年收入)一旦实施,靖远县贫困人口将增加到15.1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44万人的34.36%)。其中建档立卡剩余贫困人口8.62万人,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6.5万人。
二、造成贫困的原因
贫困是靖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是县域内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连年干旱。通过对100户贫困人口的抽样调查分析,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等自然灾害已成为导致贫困地区群众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县位于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220 mm左右,十年九旱,尤其是近6年来平均降水量仅为131毫米。同时,低温、暴雨、强对流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以2007年为例,我县连续遭受低温、强对流天气和持续干旱袭击,农民支出明显增加,农业损失严重,尤其给生活在干旱山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贫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2007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088万元,人均财力不足87元。有12个乡镇地处干旱半干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若笠、高湾、石门、双龙、兴隆、永新6乡至今未通油路,大部分村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结构单一,完全靠天吃饭。财政投入的不足和自我发展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这些地方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三)是观念落后,缺乏技能。2000年至2007年因技术缺乏返贫达331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5.1%。抽查农户8户48人,其中658-919元之间的2户11人,658元以下的4户23人。主要因为这些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农业科学技术和劳动技术技能的能力较低,这其中包含因智力、残疾、观念落后等因素导致返贫。这些人外出打工仅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对科学实用技术掌握甚少,甚至一些贫困户不得不依靠政府救济生活。主要分布在我县若笠、石门、兴隆、永新、双龙等乡干旱山区。
(四)是因疾病而返贫。2000年至2007年因疾病返贫269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4.1%。抽查农户7户41人,其中658-919元的有2户11人,658元以下的有4户30人。若笠乡若笠村张克鹏是一个因病导致返贫的典型例子,张克鹏原来开商店和加工厂,在当地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富裕户,但由于父亲有病多年,张克鹏为给父亲看病,将商店、加工厂变卖,又跟别人借了许多钱,总共花去6万多元,加之他本人又不能干重体力活,家中生活越来越困难。儿子在兰州打工,一年挣4000元,成了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
(五)是因人多地少返贫。在调查户中,因缺地返贫的6户28人,其中658-919元的3户12人, 658元以下的3户16人。靖远县刘川乡赵淌村是一个典型的老移民村,人均耕地仅有1亩,在部分调查户中由于结婚、生孩子,人口增加了,而耕地的面积得不到增加,加之种植结构单一,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短期内很难脱贫。赵淌村崔生福一家共5口人,5亩水浇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就2007年的收入来分析,种植3亩玉米套小麦收入为2000元,2亩洋芋由于地质差,收入仅为500元左右,崔生福外出打工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大女儿上职中每年需要近万元,因而家中几年来经济一直很拮据,生活困难。
(六)是因关井压产返贫。2000年至2007年返贫432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6.65%。共抽查7户45人,其中658-919的1户6人,658元以下的5户22人。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东升、靖安等产煤区域,由于这些乡以前采矿业多,大部分劳动力就近到煤矿务工,增加经济收入,但由于近年来国家为整合资源,杜绝事故的发生,整合关闭了一批中小煤矿,从而减少了用工人员,成为这些人口重新返贫的因素之一。
(七)是因子女上学返贫。2000年至2007年因子女上学返贫达到770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11.85%。靖远县作为教育大县,群众对教育和供孩子上学普遍重视。通过对18户96人抽查,收入在658-919元之间的有6户29人, 658元以下的10户71人。刘川乡赵淌村唐庄社李福忠家有4口人, 6亩水地,两个儿子分别在高一、高三上学, 2007年种植洋芋、洋葱、西红柿等农作物4亩,养猪1头,总收入1万元左右,在2001年以前,由于孩子上学开支少,家中较为富裕,而在近两年以来,仅孩子每年的费用开支高达7000多元,加之疾病等因素导致返贫。
(八)是物价上涨因素带来的返贫。主要反映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涨幅过大,而农产品价格除油、肉之外,涨幅较小。农业投入成本明显增加,而收入减少导致部分农户返贫。
三、扶贫开发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抓水移民,兴川济山。靖远县贫困因旱,根源在于缺水。黄河流经县域之长,水资源潜力之大,是劣势中的优势;但能见黄河水,未受黄河益,却是扶贫开发前不应是现实的现实。“三西”建设开始后,靖远县始终把大兴农田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翻身、稳定脱贫、开发致富的根本措施来抓,念水经,走水路,强基础,寻出路。通过扬黄河之利,济干旱之贫,兴川济山,以水治旱,移民开发,解救贫困。大兴骨干水利工程,
兴电、刘川、三场塬三大灌区整体开发,并新、改、扩建280余处小水工程,新增水地31.97万亩;建设集中排水工程33处,解决了20.76万人的饮水问题、22.9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二十多年来虽然人口不断增长,而人均占有水地并未减少,贫困乡、村共有1.78万户、7.85万人迁移到了新灌区,按照通路、通水、通电和有稳定收入来源、有看病就医场所、有学校和基层管理机构的要求,统一规划田、林、水、路等基础设施,建成规模移民点130余个,基本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至五年稳定脱贫”的目标。现在兴电、刘川、靖会三大高扬程工程灌溉地区,已成为靖远重要的粮食、蔬菜、林果基地。“史以明今”、“以史为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靖远二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说明了“抓水移民,兴川济山”的扶贫战略是符合靖远实际的,也是非常正确的。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所以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继续要把“抓水移民,兴川济山”作为扶贫开发的第一策略。一是加大对现有水利设施的更新改扩建。二是加快双永生态移民工程的立项实施,该工程总投资3亿元,工程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6.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25万亩,直接供水人口2.83万人,大小牲畜5.64万头(只),解决0.4万户、2万人移民安置问题。
(二)兴修道路,生态立县。“要想富,先修路”,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靖远的道路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现有的公路状况和目前社会的发展已经极不协调,相对而言,靖远县的交通道路严重滞后,进出县城的道路不通不畅,虽然依傍黄河,但黄河两岸道路不畅,至今还有6乡未通油路。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有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实践证明,交通的发展已成为开放、开发、脱贫致富的中心环节。交通建设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专家测算为每1元公路投资的社会总产出接近3元,相应创造增加值1元;每亿元公路投资为公路建筑业新增和保留近2000个就业机会,为公路建设直接或间接提供产品的行业的就业机会又是公路建设业的2.43倍。它对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要把兴修道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以黄河为轴心,大力发展交通道路。以建设沿黄经济长廊交通网为重点,积极争取黄河两岸公路建设项目,以修建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为目标,积极争取通乡公路建设项目;积极配合促成白宝铁路延伸项目尽快实施,实现与宝中铁路接轨,打通靖远东去的便捷通道;积极争取航运建设项目,打通水上航道,把靖远建设成白银市公路、铁路、水运中心。解决贫困,让人民富裕,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而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找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最佳结合点,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保护好生态,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中促进工业化,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靖远县境内山峦起伏,重峰叠嶂,沟壑纵横,生态环境差。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只有认真搞好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加大生态林建设,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树立“生态立县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靖远的贫困面貌。我们要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将蔬菜、畜禽、林果三大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连片开发以兴电灌区为主的10万亩枸杞基地,以高湾乡为主的10万亩优质籽瓜基地。在北滩、刘川等地引进新品种,发展苹果产业,四季豆种植及玉米豆类种植。推动特色农业朝着“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工业强县,文化兴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没有龙头企业的农业,仅靠家家户户生产的农副产品是无法占领市场,靠卖初级产品,既使能赚到钱,也只是卖原材料的钱。只有通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来带动农村经济。没有这个前提,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就没有销路,农业就不能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全民经商,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靖远是个文化古县城,历史悠久,景观旖旎,旅游资源丰富,饮食文化深厚。在发展经济上,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着力打造黄河40公里旅游风情线,加大法泉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包装、宣传,招商引资力度,把它打造成品牌。同时大力发展以餐饮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使之和旅游业形成共振效应。
(四)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自2001年以来,我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2个,通过整村推进,兴修梯田6.59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1.28万亩,新打机井、泉水截引等水利工程42处,建设村级文化培训中心29处,改扩建小学36所,种植枸杞4850亩,种植中药材6000亩,兴建枸杞晒棚90座,引进良种羊16280只,培训农民技术员14900(次)。整村推进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发展了特色产业,提升了农民素质,减少了贫困人口。下一步,我们要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纲要精神,紧紧围绕整县稳定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在兴电灌区四乡近年来兴起的枸杞种植产业布局结合行政区划,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以改变基础设施条件和做大做强枸杞、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发展,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建设重点,加快脱贫步伐,使该区域贫困面貌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提升。
(五)加强培训,科教扶贫。几年来,靖远县通过劳务技能培训,就业率达到95%,稳定率达到90%,基本实现了“一人培训、终身受益”,“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实践证明,科教扶贫是正确的,可行的。下一步要不断加强贫困乡村“两后生”和劳务技能培训,将农村科技示范户、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工作。加大脱贫致富信心的教育,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变单纯依靠救济生存为自力更生,逐步走向在干中脱贫、干中发展。
(六)贴息贷款,保险支农。近年来,我县扶贫贷款直接扶持贫困农户2846户,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和项目辐射带动贫困农户471户,加快了贫困乡村农户的脱贫致富步伐。实践证明,扶贫贴息贷款是拿小钱办大事,扶贫效果明显。下一步,要积极与金融、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根本目标,以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农户和部分贫困户、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和农村合作协会组织等为重点扶持对象,认真搞好扶贫贴息贷款。同时,我们也看到,局部暴雨、冰暴、风沙等自然灾害又威胁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来化解农民面临的风险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
题 目: 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报告
系 别: 管理与经济系
专业班级: 09工商管理2班 姓 名: 金满城
时 间: 2011.7.11-2011.7.25
靖远县居民生活贫困调查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区交界,平川区从中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耕地114万亩,其中旱地占60%。现辖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总人口46.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有汉、回、藏、满、蒙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1.1%。年均气温9.9℃,年均降水量 220 mm左右,蒸发量1900mm。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3亿元(现价),地方财政收入40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9元,综合实力位全省后列。农业是全县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如何使贫困人口尤其是干旱山区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成为靖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靖远县贫困人口情况
我县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若笠、石门、兴隆、永新、双龙等5个乡和五合、靖安、东升、北滩、高湾、大芦、乌兰等乡的干旱山区,这些地区生态恶劣,交通不便,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十年九旱,饮水困难,完全靠天吃饭,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乡村集体经济没有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经过历年的扶贫开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面不断降低,截止2007年剩余绝对贫困人口4.7万人(728元/人均年收入),低收入人口3.92万人(728-1015元/人均年收入),合计8.62万人。虽然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9元,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沿黄灌区的北湾、平堡、东湾、乌兰等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而干旱地区的若笠、永新、石门、兴隆、双龙等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1700元之间。如果新的扶贫标准(1300元/人均年收入)一旦实施,靖远县贫困人口将增加到15.12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44万人的34.36%)。其中建档立卡剩余贫困人口8.62万人,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6.5万人。
二、造成贫困的原因
贫困是靖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是县域内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连年干旱。通过对100户贫困人口的抽样调查分析,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等自然灾害已成为导致贫困地区群众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县位于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220 mm左右,十年九旱,尤其是近6年来平均降水量仅为131毫米。同时,低温、暴雨、强对流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以2007年为例,我县连续遭受低温、强对流天气和持续干旱袭击,农民支出明显增加,农业损失严重,尤其给生活在干旱山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贫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2007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088万元,人均财力不足87元。有12个乡镇地处干旱半干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若笠、高湾、石门、双龙、兴隆、永新6乡至今未通油路,大部分村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结构单一,完全靠天吃饭。财政投入的不足和自我发展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这些地方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三)是观念落后,缺乏技能。2000年至2007年因技术缺乏返贫达331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5.1%。抽查农户8户48人,其中658-919元之间的2户11人,658元以下的4户23人。主要因为这些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农业科学技术和劳动技术技能的能力较低,这其中包含因智力、残疾、观念落后等因素导致返贫。这些人外出打工仅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对科学实用技术掌握甚少,甚至一些贫困户不得不依靠政府救济生活。主要分布在我县若笠、石门、兴隆、永新、双龙等乡干旱山区。
(四)是因疾病而返贫。2000年至2007年因疾病返贫269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4.1%。抽查农户7户41人,其中658-919元的有2户11人,658元以下的有4户30人。若笠乡若笠村张克鹏是一个因病导致返贫的典型例子,张克鹏原来开商店和加工厂,在当地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富裕户,但由于父亲有病多年,张克鹏为给父亲看病,将商店、加工厂变卖,又跟别人借了许多钱,总共花去6万多元,加之他本人又不能干重体力活,家中生活越来越困难。儿子在兰州打工,一年挣4000元,成了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
(五)是因人多地少返贫。在调查户中,因缺地返贫的6户28人,其中658-919元的3户12人, 658元以下的3户16人。靖远县刘川乡赵淌村是一个典型的老移民村,人均耕地仅有1亩,在部分调查户中由于结婚、生孩子,人口增加了,而耕地的面积得不到增加,加之种植结构单一,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短期内很难脱贫。赵淌村崔生福一家共5口人,5亩水浇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就2007年的收入来分析,种植3亩玉米套小麦收入为2000元,2亩洋芋由于地质差,收入仅为500元左右,崔生福外出打工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大女儿上职中每年需要近万元,因而家中几年来经济一直很拮据,生活困难。
(六)是因关井压产返贫。2000年至2007年返贫432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6.65%。共抽查7户45人,其中658-919的1户6人,658元以下的5户22人。这种情况主要分布在东升、靖安等产煤区域,由于这些乡以前采矿业多,大部分劳动力就近到煤矿务工,增加经济收入,但由于近年来国家为整合资源,杜绝事故的发生,整合关闭了一批中小煤矿,从而减少了用工人员,成为这些人口重新返贫的因素之一。
(七)是因子女上学返贫。2000年至2007年因子女上学返贫达到7700人,占历年返贫及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的11.85%。靖远县作为教育大县,群众对教育和供孩子上学普遍重视。通过对18户96人抽查,收入在658-919元之间的有6户29人, 658元以下的10户71人。刘川乡赵淌村唐庄社李福忠家有4口人, 6亩水地,两个儿子分别在高一、高三上学, 2007年种植洋芋、洋葱、西红柿等农作物4亩,养猪1头,总收入1万元左右,在2001年以前,由于孩子上学开支少,家中较为富裕,而在近两年以来,仅孩子每年的费用开支高达7000多元,加之疾病等因素导致返贫。
(八)是物价上涨因素带来的返贫。主要反映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涨幅过大,而农产品价格除油、肉之外,涨幅较小。农业投入成本明显增加,而收入减少导致部分农户返贫。
三、扶贫开发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抓水移民,兴川济山。靖远县贫困因旱,根源在于缺水。黄河流经县域之长,水资源潜力之大,是劣势中的优势;但能见黄河水,未受黄河益,却是扶贫开发前不应是现实的现实。“三西”建设开始后,靖远县始终把大兴农田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翻身、稳定脱贫、开发致富的根本措施来抓,念水经,走水路,强基础,寻出路。通过扬黄河之利,济干旱之贫,兴川济山,以水治旱,移民开发,解救贫困。大兴骨干水利工程,
兴电、刘川、三场塬三大灌区整体开发,并新、改、扩建280余处小水工程,新增水地31.97万亩;建设集中排水工程33处,解决了20.76万人的饮水问题、22.9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二十多年来虽然人口不断增长,而人均占有水地并未减少,贫困乡、村共有1.78万户、7.85万人迁移到了新灌区,按照通路、通水、通电和有稳定收入来源、有看病就医场所、有学校和基层管理机构的要求,统一规划田、林、水、路等基础设施,建成规模移民点130余个,基本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至五年稳定脱贫”的目标。现在兴电、刘川、靖会三大高扬程工程灌溉地区,已成为靖远重要的粮食、蔬菜、林果基地。“史以明今”、“以史为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靖远二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说明了“抓水移民,兴川济山”的扶贫战略是符合靖远实际的,也是非常正确的。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所以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继续要把“抓水移民,兴川济山”作为扶贫开发的第一策略。一是加大对现有水利设施的更新改扩建。二是加快双永生态移民工程的立项实施,该工程总投资3亿元,工程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6.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25万亩,直接供水人口2.83万人,大小牲畜5.64万头(只),解决0.4万户、2万人移民安置问题。
(二)兴修道路,生态立县。“要想富,先修路”,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靖远的道路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现有的公路状况和目前社会的发展已经极不协调,相对而言,靖远县的交通道路严重滞后,进出县城的道路不通不畅,虽然依傍黄河,但黄河两岸道路不畅,至今还有6乡未通油路。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有赖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实践证明,交通的发展已成为开放、开发、脱贫致富的中心环节。交通建设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专家测算为每1元公路投资的社会总产出接近3元,相应创造增加值1元;每亿元公路投资为公路建筑业新增和保留近2000个就业机会,为公路建设直接或间接提供产品的行业的就业机会又是公路建设业的2.43倍。它对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要把兴修道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以黄河为轴心,大力发展交通道路。以建设沿黄经济长廊交通网为重点,积极争取黄河两岸公路建设项目,以修建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为目标,积极争取通乡公路建设项目;积极配合促成白宝铁路延伸项目尽快实施,实现与宝中铁路接轨,打通靖远东去的便捷通道;积极争取航运建设项目,打通水上航道,把靖远建设成白银市公路、铁路、水运中心。解决贫困,让人民富裕,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而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找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最佳结合点,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保护好生态,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中促进工业化,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靖远县境内山峦起伏,重峰叠嶂,沟壑纵横,生态环境差。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只有认真搞好退耕还林工程,不断加大生态林建设,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树立“生态立县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靖远的贫困面貌。我们要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将蔬菜、畜禽、林果三大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连片开发以兴电灌区为主的10万亩枸杞基地,以高湾乡为主的10万亩优质籽瓜基地。在北滩、刘川等地引进新品种,发展苹果产业,四季豆种植及玉米豆类种植。推动特色农业朝着“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工业强县,文化兴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没有龙头企业的农业,仅靠家家户户生产的农副产品是无法占领市场,靠卖初级产品,既使能赚到钱,也只是卖原材料的钱。只有通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来带动农村经济。没有这个前提,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就没有销路,农业就不能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全民经商,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靖远是个文化古县城,历史悠久,景观旖旎,旅游资源丰富,饮食文化深厚。在发展经济上,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着力打造黄河40公里旅游风情线,加大法泉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包装、宣传,招商引资力度,把它打造成品牌。同时大力发展以餐饮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使之和旅游业形成共振效应。
(四)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自2001年以来,我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2个,通过整村推进,兴修梯田6.59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1.28万亩,新打机井、泉水截引等水利工程42处,建设村级文化培训中心29处,改扩建小学36所,种植枸杞4850亩,种植中药材6000亩,兴建枸杞晒棚90座,引进良种羊16280只,培训农民技术员14900(次)。整村推进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发展了特色产业,提升了农民素质,减少了贫困人口。下一步,我们要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纲要精神,紧紧围绕整县稳定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在兴电灌区四乡近年来兴起的枸杞种植产业布局结合行政区划,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以改变基础设施条件和做大做强枸杞、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发展,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建设重点,加快脱贫步伐,使该区域贫困面貌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提升。
(五)加强培训,科教扶贫。几年来,靖远县通过劳务技能培训,就业率达到95%,稳定率达到90%,基本实现了“一人培训、终身受益”,“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实践证明,科教扶贫是正确的,可行的。下一步要不断加强贫困乡村“两后生”和劳务技能培训,将农村科技示范户、未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工作。加大脱贫致富信心的教育,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变单纯依靠救济生存为自力更生,逐步走向在干中脱贫、干中发展。
(六)贴息贷款,保险支农。近年来,我县扶贫贷款直接扶持贫困农户2846户,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和项目辐射带动贫困农户471户,加快了贫困乡村农户的脱贫致富步伐。实践证明,扶贫贴息贷款是拿小钱办大事,扶贫效果明显。下一步,要积极与金融、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根本目标,以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农户和部分贫困户、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和农村合作协会组织等为重点扶持对象,认真搞好扶贫贴息贷款。同时,我们也看到,局部暴雨、冰暴、风沙等自然灾害又威胁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来化解农民面临的风险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