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裴 蓓(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 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 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口诀。

二、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 A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B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A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B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C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 、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2)生自由回答。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2)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2、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 【 】 7 ÷ 3 = □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裴 蓓(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 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 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口诀。

二、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 A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B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A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B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C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 、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2)生自由回答。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2)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2、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 【 】 7 ÷ 3 = □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相关内容

  • 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 借"活动"明"意义",用"经验"悟"本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2.修订前后教材对比分析:"有余 ...

  • 2014年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教案
  •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 ...

  •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反思-有余数的除法-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 ...

  •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 副本
  •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张桂云 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辛唐小学 一.课前情况分析 (一)课标分析 学生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60页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 ...

  •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并且这 ...

  •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6(汪李红)5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规律问题>例6教学设计 荆州市荆州区川店小学 汪李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也 ...

  •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苹果]教学设计
  • 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第一次分一分活动,抽象出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3.通过第二次分一分活动,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重点.难点:抽象出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方法:教师指 ...

  •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 下河头小学 赵彩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的验算方法 ...

  • 二年级数学工作计划
  • 广州市南沙区**学校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 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65人,男生35人,女生30人,全班学生学习基础尚可,但课堂参与意识较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学风.班风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学生思想品德有偏差,自私狭隘.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