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裴 蓓(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 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 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口诀。
二、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 A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B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A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B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C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 、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2)生自由回答。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2)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2、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 【 】 7 ÷ 3 = □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裴 蓓(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实验小学 程秋霞(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 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 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口诀。
二、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 A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B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A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B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C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 、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2)生自由回答。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2)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2、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 【 】 7 ÷ 3 = □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