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培养孩子(3.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案例)

正确培养孩子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案例

一、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可能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再看看你。”心理。我们不能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跟别的孩子的长处比,把自己的孩子看的一无是处。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不好的地方说的更差,好的地方,也不会给孩子夸奖,那么孩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他会找到成功的喜悦吗?孩子会想:反正我做什么都是不好的,干脆就不用做了;反正我怎么学习都学不好,就做个学混子得了„„如果孩子小时候就这样,那么长大肯定也是碌碌无为的。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长大以后会嫉妒比他有才能的人,看到比他强的人,他会产生讨厌心理。

上面所举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父母不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无动于衷。当然,如果孩子犯了错,我们也应该给与相应的惩罚,而不是视而不见。

二、没底线的赞扬孩子

从第一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是父母缺少对孩子的夸奖,而在案例二我们来探讨一下对孩子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什么不良影响。

家长夸奖孩子本来是为了鼓励孩子上进,其用意是积极的,实际上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有一定的难度。太多的表扬先是会给孩子一种负担感,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轻则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挫败感,重则垂头丧气,丧失信心。夸奖过多也会使孩子回避困难的挑战,专挑难度低的任务来做。因为孩子是喜欢夸奖的,做简单的任务成功率就会很高,就很容易受到夸奖,但是孩子也会丧失迎难而上的可贵品质。

那么做家长的要怎样鼓励孩子呢,学会用下面两句话鼓励孩子:1、“我知道你一直在努力。” ,因为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做出多大的努力比取得多少成绩更重要,即使这类孩子一时的成绩并不太好,他也不会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发愤图强。2、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比如说:“你今天的作业写的很漂亮啊”。

从案例一和案例二我们发现,无论奖励还是惩罚,做家长的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在规划好一个教育标准后,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情况在这个标准上前后波动,但是不能超越这个度。

三、唠叨个不停

家长为什么要对孩子唠叨个不停呢,因为家长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但是用唠叨的方式来了解孩子会让你事与愿违。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唠叨话有:“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能不能拿个奖状?”,“今天老师讲啥了,提问你了吗,学会了吗?”,“你怎么那么笨,连隔壁家的帅帅都考不过。”,“你们都是一个班的,一个老师教的,你咋就考这点分呢。”,“一瞅你这没出息的孩子,我就闹心,一说你,你还就知道哭,我咋就生出你这个孩子呢„„

家长问得越多,对于孩子而言,就越会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有很多家长反映了这种情况:我们有时一句话说了好多遍,他就是听不进去,不入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孩子长期被父母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以及无法逃避的处境下,他们就会选择不听来保护自己。这样无论家长说多少遍,他也会左耳进右耳出。时间长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起作用,不仅让家长费神,还会使孩子变得更笨。

家长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而不完全是错误,比如说孩子天生爱玩,做作业的时候不能全身心的投入等。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总是变“说”为“听”,必要的情况下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以获得孩子的信赖与认同。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经常跟孩子聊天,这样家长在不经意间就会获取孩子的很多信息。

四、我们那个年代都吃不起饭

在农村的家庭里可能会经常出现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你看看我们那个年代,连个饭都吃不起,还那么用功,你再看看你现在,要吃有吃的,要喝有喝的,你还不知道学习吗?”。

家长这样跟孩子说是有原因的,家长想通过这句话来告诉孩子,当年我们所处的时代才是真正的苦,而你们现在根本不算得上是苦了。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反应,有的孩子干脆就把这句话抛之脑后;有的孩子爱问问题就会穷追不舍的问:

“你们吃不起饭都是吃什么啊?”

“我们吃窝窝头,煮地瓜。”

“我最爱吃地瓜了,你上次做的窝窝头也特别好吃,你们怎么都说苦呢„„

如果对话到此那么家长无论后边再怎么自圆其说,以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接受不了了,他们可能会认为你们当年过得很幸福的。还有的对话可能为:

“你们为什么吃不起饭啊”

“因为我们当时很穷啊,吃不起。”

“为什么会很穷呢?”

“因为当时我们都没钱”

“为什么你们那个时候没有钱啊?”

“因为中国的发展不好啊”

“为什么中国的发展不好?”

“因为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啊?”

“什么是改革开放„„

大家想一下,你们都聊到改革开放了,哪个小孩还会知道你聊天的原本目的啊?所以说我们教育孩子不能拿“年代”来说事。家长所处的那个年代孩子看不见摸不着,看似孩子在给你聊天,好像听进去话了,其实他听的是你的故事。再者说,孩子现在所处的时代能是以前那个时代吗?孩子跟他的同龄人一起,哪里会感受到改革开放之前的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

五、家长包办一切

家长为什么要包办一切,其本来目的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我们叫做溺爱。家长处处对孩子庇护,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常见父母对孩子这样做:孩子摔倒了,父母第一个冲上去将孩子一把拉起,口里还不停地念叨:不怕啊,妈妈在

呢,摔疼了没„„还有就是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有的父母还在为孩子穿衣服,帮孩子洗脸洗手、喂孩子吃饭等等。这种小孩长大以后不仅难以自立,还会缺乏责任感。因为什么事情都是家长来完成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事情,他也可能会把自己该做的事情推给别人,而他自己没有承担能力,不敢承担一些事情。

当孩子大一点时候我们常见父母对孩子说的一些话:“你会买什么衣服,我给你买吧,别被人坑了。”“你懂得什么叫好看吗,我给你挑一件衣服吧”“家里的事不用你管,扫什么地,看你的书不就得了。”“孩子,你周六周天有事可做了,我给你报了音乐班,绘画班,英语班,你要好好学习啊„„试想一下,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过自己的生活,孩子若是习惯了被安排一切,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的心理。这类孩子以后如果离开了父母的保护,怎样在社会上立足,这类人是很容易被困难吓倒的,而且往往还会选择极端的不理性的方式来回避问题。所以说,父母应该成为培养孩子做会“选择” 的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六、宝宝别玩了,来吃饭啦

家长总是喜欢跟孩子说一句话,那就是:“学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能一心二用。”可是很多孩子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去学习呢,我想这是跟家长对孩子童年的教育有关,我们来举个例子探讨一下吧: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孩子还在和别的小朋友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或者说孩子自己在专注的做事情的时候,比如宝宝正在看图画书、玩玩具、看电视、玩智力拼图等等,这时家里已经开饭了,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说:“宝贝啊,别玩了,快过来吃饭。”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认真写作业的时候发现了孩子某处有错误了,就很迅速的打断孩子的思路说:“这个题那么简单你怎么能做错呢,赶紧把它改过来啊。”除此之外,有些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看着看着父母可能就会问孩子所看电视上的一些问题等等,此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所举的例子吧。吃饭的时间到了,晚一点有关系吗?孩子的任务尚未完成,他需要做他没做完的事情,我想这比吃饭重要的多了。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按时吃饭难道不是对孩子的健康着想吗?”家长这样想肯定是对的,但是做法不对。试想吃饭的时间左右一个小时,会对健康有影响吗?还有如果他现在玩着游戏呢,你把他喊过来吃饭了,吃完饭之后,他可能就没心思玩游戏了,你这样做不仅没有对孩子有帮助,而且还打破了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的好习惯。再有家长也可能会问:“一个小孩,他能玩出个什么花样来,他能看懂个什么电视,他会玩什么智力游戏„„”如果家长这样想的话,那可真是家长的不对了。你都知道他是个小孩,你难道不知道处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什么吗?孩子有孩子自己的快乐,有孩子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些大人们是无权干涉的。还有就是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即使做错了,我们也不要冒然指出错误,

因为孩子这个时候正在认真思考问题,家长冒然打断思路之后便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家长多给孩子一些专注做事情的时间,因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相当于培养孩子长大以后能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如果这个工作做好了,父母以后还会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提醒孩子要一心一意看书,不要分心等等之类的话吗?

七、你大了,应该让着弟弟

“你这当哥哥的,要让着点弟弟。”父母这样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在童年时期也是接受着这样的教育,这是一种由祖辈们留传下来的不太合理的教育方式。即使弟弟妹妹犯了错误,哥哥姐姐们也大都是反抗无效,意见保留。

真正解决孩子之间矛盾的关键不是取决于孩子年龄的大小,只有对他们每个人都公平对待才是最重要的原则。没有说一个人年龄的高低是衡量公平的标准,我们天天说要讲道理,讲道理,我们跟孩子其实也要讲道理的,不能说孩子大了,就必须处处对弟弟做出忍让。那么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呢?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的,也就是让他们明白,哥哥姐姐是有责任关爱自己的弟弟妹妹的,而不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让着弟弟妹妹。

长期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呢?大的一方会对小的一方有不满情绪,严重了可能就会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且大的一方在走向社会后处事也是比较消极的,往往受别人的欺负只会逆

来顺受,一味忍让,不善于通过恰当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小的一方呢,在家被惯坏了,走向社会会不断犯错,不知进取;也会认为别人让着他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我们都不喜欢的自私行为。

八、宝宝乖,打针不疼的

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就是地,父母的形象是任何人也无法比较的,父母的言语就是圣旨,父母的举止就是孩子学习的典范。孩子是在心底里对其父母是崇拜和依赖的。一旦父母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感到无比的失望甚至绝望,这种情绪长时间的积累,就会让孩子潜移默化的产生一种思想:连我最亲近的人都在欺骗我,这个世界上我还会相信谁?所以说父母欺骗孩子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下面我就介绍三种比较典型的父母欺骗孩子的例子,让我们共同探讨怎么做一个让孩子信赖的父母。

情景一:“宝宝乖,打针不疼的。”这句在生活中常见的大人哄小孩子打针的话,其实是家长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不惜以欺骗孩子为代价。我们都知道,父母在生活中很少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周围的成年人,因为他们明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为什么父母对待孩子却感觉诚实守信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呢?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是因为父母将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属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这是一种处于封建社会才会有的教育方法。

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其实也是在否认孩子的感觉,除此例之外,我们还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可能家长适应温度的能力比较强,而孩子对稍微有点热的饭菜就会感到很烫,孩子就会说:“粥太热了,帮我吹一下。”父母端过来碗尝了一口说:“热什么热,一点都不热,赶紧吃完了”然后就把碗递给了孩子。所以说父母还经常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却使孩子失去了判断和感受的机会。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就会用一句老话来跟我说理:“我们走的路比孩子走的桥还多,我们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还多。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您说得对,但孩子毕竟不是你,他确实没走那么多的路,没吃那么多的米嘛。

如果孩子不愿意打针,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嘛:“打针确实有点疼,但只有打了针,你的病才会好啊,病好了才能跟你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啊。”

情景二:有一次,晶晶的母亲想去外地打工,但是晶晶舍不得妈妈离开,哭着闹着不让妈妈走,然后妈妈说,如果让妈妈打工的话,我一个星期就会回来看你的,回来之后给你买最喜欢的自行车,好吧„„妈妈为晶晶做了好多思想工作之后,总算孩子同意了妈妈去打工,可是一周过去了,妈妈没回来,又过了一周,还是没回来„„晶晶很伤心,总是偷偷的流泪。半年之后,妈妈回来了,可晶晶并没有发现自己喜欢的自行车,晶晶又一次失望了,他就问妈妈:“妈妈,

我的自行车呢?”这时候妈妈突然想起来之前对孩子的许诺,就应付了一下对孩子说:“孩子,别着急,过两天就会给你买的。”可是过了不知道多少个两天,还是没见到自己的自行车。后来晶晶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以后妈妈再怎么想我许诺,我也不会相信她了,都是骗我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经常做不能兑现的许诺,其实也是一种欺骗,我们再来看看孔子的徒弟曾参对孩子是怎么做的:曾参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想要跟着一起去。曾妻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了,给你杀头猪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捉了一头猪准备杀了,其妻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了个玩笑,你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当做老师向他们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撒谎。做母亲的欺骗他,他以后就不相信母亲了,再想教育他,可就难了。”于是曾子就把猪给杀了。

情景三:曾经跟一个小朋友聊天,小朋友的父母经常在外地工作,就把他安置在了他姥姥家,也在他姥姥家附近的学校上学。有一次他的舅妈去他姥姥家里跟姥姥聊天,他无意中发现舅妈在说他妈妈的坏话。假期的时候他妈妈回家后,他就把这件事给他的妈妈说了,等到假期过后,他又回到了姥姥家里,在那里上学。有一天,他妈妈打来了电话话问问他的学习情况,正巧舅妈也在,舅妈接过电话以后,聊着聊着就把他“告密”的事情讲了出来。他当时就特别生气,因为他

11 科大王帅

在把这件事告诉他妈妈之后,妈妈承诺过不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也包括他的舅妈。后来他就埋怨他的妈妈,问妈妈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可他的妈妈却说:“小孩子,没关系,我这样跟你舅妈说了,以后你舅妈就不会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了。”听过这话之后,它感到不仅妈妈说话不算数,而且感到妈妈很自私,以后再有什么事,他也不会主动跟妈妈谈话了。这也是很多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的原因。

总之,父母一定不要觉得对孩子说话不算数不要紧,这样不仅丢掉了孩子对你的信任,也会让孩子学会不讲信用的坏习惯。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应付其实是父母在教孩子应付;父母对孩子撒谎其实是父母教孩子撒谎;父母欺骗孩子其实是父母在教孩子欺骗别人。所以我们说身教胜于言教,现在已经身为父母的亲们,你们不仅要承担起供养家庭的重任,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啊。

结束语:

最后我再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基诺特把父母不宜对孩子讲的十类语言分享给大家,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不要威胁,如“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开吧!”

2. 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3. 不要抱怨,如“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心透了!”

4. 不要许愿,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科大王帅 12

5. 不要讽刺,如“你可真了不起,能干出这种事儿!”

6. 不要恶语,如“你这个大笨蛋!”

7. 不要责备,如“你总是做错事,真是太糟糕了!”

8. 不要侮辱,如“你真是个没用的废物!”

9. 不要压抑,如“闭嘴,不许再说话!”

10. 不要强迫,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注:

科大王帅

13

正确培养孩子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案例

一、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可能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再看看你。”心理。我们不能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跟别的孩子的长处比,把自己的孩子看的一无是处。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不好的地方说的更差,好的地方,也不会给孩子夸奖,那么孩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他会找到成功的喜悦吗?孩子会想:反正我做什么都是不好的,干脆就不用做了;反正我怎么学习都学不好,就做个学混子得了„„如果孩子小时候就这样,那么长大肯定也是碌碌无为的。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长大以后会嫉妒比他有才能的人,看到比他强的人,他会产生讨厌心理。

上面所举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父母不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无动于衷。当然,如果孩子犯了错,我们也应该给与相应的惩罚,而不是视而不见。

二、没底线的赞扬孩子

从第一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是父母缺少对孩子的夸奖,而在案例二我们来探讨一下对孩子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什么不良影响。

家长夸奖孩子本来是为了鼓励孩子上进,其用意是积极的,实际上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有一定的难度。太多的表扬先是会给孩子一种负担感,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轻则孩子便会很容易产生挫败感,重则垂头丧气,丧失信心。夸奖过多也会使孩子回避困难的挑战,专挑难度低的任务来做。因为孩子是喜欢夸奖的,做简单的任务成功率就会很高,就很容易受到夸奖,但是孩子也会丧失迎难而上的可贵品质。

那么做家长的要怎样鼓励孩子呢,学会用下面两句话鼓励孩子:1、“我知道你一直在努力。” ,因为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做出多大的努力比取得多少成绩更重要,即使这类孩子一时的成绩并不太好,他也不会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发愤图强。2、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比如说:“你今天的作业写的很漂亮啊”。

从案例一和案例二我们发现,无论奖励还是惩罚,做家长的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在规划好一个教育标准后,家长可根据孩子的情况在这个标准上前后波动,但是不能超越这个度。

三、唠叨个不停

家长为什么要对孩子唠叨个不停呢,因为家长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但是用唠叨的方式来了解孩子会让你事与愿违。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唠叨话有:“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能不能拿个奖状?”,“今天老师讲啥了,提问你了吗,学会了吗?”,“你怎么那么笨,连隔壁家的帅帅都考不过。”,“你们都是一个班的,一个老师教的,你咋就考这点分呢。”,“一瞅你这没出息的孩子,我就闹心,一说你,你还就知道哭,我咋就生出你这个孩子呢„„

家长问得越多,对于孩子而言,就越会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有很多家长反映了这种情况:我们有时一句话说了好多遍,他就是听不进去,不入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孩子长期被父母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以及无法逃避的处境下,他们就会选择不听来保护自己。这样无论家长说多少遍,他也会左耳进右耳出。时间长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起作用,不仅让家长费神,还会使孩子变得更笨。

家长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而不完全是错误,比如说孩子天生爱玩,做作业的时候不能全身心的投入等。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总是变“说”为“听”,必要的情况下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以获得孩子的信赖与认同。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经常跟孩子聊天,这样家长在不经意间就会获取孩子的很多信息。

四、我们那个年代都吃不起饭

在农村的家庭里可能会经常出现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你看看我们那个年代,连个饭都吃不起,还那么用功,你再看看你现在,要吃有吃的,要喝有喝的,你还不知道学习吗?”。

家长这样跟孩子说是有原因的,家长想通过这句话来告诉孩子,当年我们所处的时代才是真正的苦,而你们现在根本不算得上是苦了。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反应,有的孩子干脆就把这句话抛之脑后;有的孩子爱问问题就会穷追不舍的问:

“你们吃不起饭都是吃什么啊?”

“我们吃窝窝头,煮地瓜。”

“我最爱吃地瓜了,你上次做的窝窝头也特别好吃,你们怎么都说苦呢„„

如果对话到此那么家长无论后边再怎么自圆其说,以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接受不了了,他们可能会认为你们当年过得很幸福的。还有的对话可能为:

“你们为什么吃不起饭啊”

“因为我们当时很穷啊,吃不起。”

“为什么会很穷呢?”

“因为当时我们都没钱”

“为什么你们那个时候没有钱啊?”

“因为中国的发展不好啊”

“为什么中国的发展不好?”

“因为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啊?”

“什么是改革开放„„

大家想一下,你们都聊到改革开放了,哪个小孩还会知道你聊天的原本目的啊?所以说我们教育孩子不能拿“年代”来说事。家长所处的那个年代孩子看不见摸不着,看似孩子在给你聊天,好像听进去话了,其实他听的是你的故事。再者说,孩子现在所处的时代能是以前那个时代吗?孩子跟他的同龄人一起,哪里会感受到改革开放之前的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

五、家长包办一切

家长为什么要包办一切,其本来目的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我们叫做溺爱。家长处处对孩子庇护,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常见父母对孩子这样做:孩子摔倒了,父母第一个冲上去将孩子一把拉起,口里还不停地念叨:不怕啊,妈妈在

呢,摔疼了没„„还有就是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有的父母还在为孩子穿衣服,帮孩子洗脸洗手、喂孩子吃饭等等。这种小孩长大以后不仅难以自立,还会缺乏责任感。因为什么事情都是家长来完成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事情,他也可能会把自己该做的事情推给别人,而他自己没有承担能力,不敢承担一些事情。

当孩子大一点时候我们常见父母对孩子说的一些话:“你会买什么衣服,我给你买吧,别被人坑了。”“你懂得什么叫好看吗,我给你挑一件衣服吧”“家里的事不用你管,扫什么地,看你的书不就得了。”“孩子,你周六周天有事可做了,我给你报了音乐班,绘画班,英语班,你要好好学习啊„„试想一下,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过自己的生活,孩子若是习惯了被安排一切,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的心理。这类孩子以后如果离开了父母的保护,怎样在社会上立足,这类人是很容易被困难吓倒的,而且往往还会选择极端的不理性的方式来回避问题。所以说,父母应该成为培养孩子做会“选择” 的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六、宝宝别玩了,来吃饭啦

家长总是喜欢跟孩子说一句话,那就是:“学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能一心二用。”可是很多孩子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去学习呢,我想这是跟家长对孩子童年的教育有关,我们来举个例子探讨一下吧: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孩子还在和别的小朋友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或者说孩子自己在专注的做事情的时候,比如宝宝正在看图画书、玩玩具、看电视、玩智力拼图等等,这时家里已经开饭了,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说:“宝贝啊,别玩了,快过来吃饭。”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认真写作业的时候发现了孩子某处有错误了,就很迅速的打断孩子的思路说:“这个题那么简单你怎么能做错呢,赶紧把它改过来啊。”除此之外,有些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看着看着父母可能就会问孩子所看电视上的一些问题等等,此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所举的例子吧。吃饭的时间到了,晚一点有关系吗?孩子的任务尚未完成,他需要做他没做完的事情,我想这比吃饭重要的多了。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按时吃饭难道不是对孩子的健康着想吗?”家长这样想肯定是对的,但是做法不对。试想吃饭的时间左右一个小时,会对健康有影响吗?还有如果他现在玩着游戏呢,你把他喊过来吃饭了,吃完饭之后,他可能就没心思玩游戏了,你这样做不仅没有对孩子有帮助,而且还打破了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的好习惯。再有家长也可能会问:“一个小孩,他能玩出个什么花样来,他能看懂个什么电视,他会玩什么智力游戏„„”如果家长这样想的话,那可真是家长的不对了。你都知道他是个小孩,你难道不知道处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什么吗?孩子有孩子自己的快乐,有孩子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些大人们是无权干涉的。还有就是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即使做错了,我们也不要冒然指出错误,

因为孩子这个时候正在认真思考问题,家长冒然打断思路之后便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家长多给孩子一些专注做事情的时间,因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相当于培养孩子长大以后能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如果这个工作做好了,父母以后还会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提醒孩子要一心一意看书,不要分心等等之类的话吗?

七、你大了,应该让着弟弟

“你这当哥哥的,要让着点弟弟。”父母这样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在童年时期也是接受着这样的教育,这是一种由祖辈们留传下来的不太合理的教育方式。即使弟弟妹妹犯了错误,哥哥姐姐们也大都是反抗无效,意见保留。

真正解决孩子之间矛盾的关键不是取决于孩子年龄的大小,只有对他们每个人都公平对待才是最重要的原则。没有说一个人年龄的高低是衡量公平的标准,我们天天说要讲道理,讲道理,我们跟孩子其实也要讲道理的,不能说孩子大了,就必须处处对弟弟做出忍让。那么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呢?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的,也就是让他们明白,哥哥姐姐是有责任关爱自己的弟弟妹妹的,而不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让着弟弟妹妹。

长期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呢?大的一方会对小的一方有不满情绪,严重了可能就会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且大的一方在走向社会后处事也是比较消极的,往往受别人的欺负只会逆

来顺受,一味忍让,不善于通过恰当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小的一方呢,在家被惯坏了,走向社会会不断犯错,不知进取;也会认为别人让着他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我们都不喜欢的自私行为。

八、宝宝乖,打针不疼的

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就是地,父母的形象是任何人也无法比较的,父母的言语就是圣旨,父母的举止就是孩子学习的典范。孩子是在心底里对其父母是崇拜和依赖的。一旦父母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感到无比的失望甚至绝望,这种情绪长时间的积累,就会让孩子潜移默化的产生一种思想:连我最亲近的人都在欺骗我,这个世界上我还会相信谁?所以说父母欺骗孩子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下面我就介绍三种比较典型的父母欺骗孩子的例子,让我们共同探讨怎么做一个让孩子信赖的父母。

情景一:“宝宝乖,打针不疼的。”这句在生活中常见的大人哄小孩子打针的话,其实是家长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而不惜以欺骗孩子为代价。我们都知道,父母在生活中很少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周围的成年人,因为他们明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为什么父母对待孩子却感觉诚实守信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呢?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是因为父母将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属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这是一种处于封建社会才会有的教育方法。

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其实也是在否认孩子的感觉,除此例之外,我们还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可能家长适应温度的能力比较强,而孩子对稍微有点热的饭菜就会感到很烫,孩子就会说:“粥太热了,帮我吹一下。”父母端过来碗尝了一口说:“热什么热,一点都不热,赶紧吃完了”然后就把碗递给了孩子。所以说父母还经常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却使孩子失去了判断和感受的机会。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就会用一句老话来跟我说理:“我们走的路比孩子走的桥还多,我们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还多。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您说得对,但孩子毕竟不是你,他确实没走那么多的路,没吃那么多的米嘛。

如果孩子不愿意打针,我们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嘛:“打针确实有点疼,但只有打了针,你的病才会好啊,病好了才能跟你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啊。”

情景二:有一次,晶晶的母亲想去外地打工,但是晶晶舍不得妈妈离开,哭着闹着不让妈妈走,然后妈妈说,如果让妈妈打工的话,我一个星期就会回来看你的,回来之后给你买最喜欢的自行车,好吧„„妈妈为晶晶做了好多思想工作之后,总算孩子同意了妈妈去打工,可是一周过去了,妈妈没回来,又过了一周,还是没回来„„晶晶很伤心,总是偷偷的流泪。半年之后,妈妈回来了,可晶晶并没有发现自己喜欢的自行车,晶晶又一次失望了,他就问妈妈:“妈妈,

我的自行车呢?”这时候妈妈突然想起来之前对孩子的许诺,就应付了一下对孩子说:“孩子,别着急,过两天就会给你买的。”可是过了不知道多少个两天,还是没见到自己的自行车。后来晶晶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以后妈妈再怎么想我许诺,我也不会相信她了,都是骗我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经常做不能兑现的许诺,其实也是一种欺骗,我们再来看看孔子的徒弟曾参对孩子是怎么做的:曾参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想要跟着一起去。曾妻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了,给你杀头猪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捉了一头猪准备杀了,其妻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了个玩笑,你怎么能当真呢?”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当做老师向他们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撒谎。做母亲的欺骗他,他以后就不相信母亲了,再想教育他,可就难了。”于是曾子就把猪给杀了。

情景三:曾经跟一个小朋友聊天,小朋友的父母经常在外地工作,就把他安置在了他姥姥家,也在他姥姥家附近的学校上学。有一次他的舅妈去他姥姥家里跟姥姥聊天,他无意中发现舅妈在说他妈妈的坏话。假期的时候他妈妈回家后,他就把这件事给他的妈妈说了,等到假期过后,他又回到了姥姥家里,在那里上学。有一天,他妈妈打来了电话话问问他的学习情况,正巧舅妈也在,舅妈接过电话以后,聊着聊着就把他“告密”的事情讲了出来。他当时就特别生气,因为他

11 科大王帅

在把这件事告诉他妈妈之后,妈妈承诺过不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也包括他的舅妈。后来他就埋怨他的妈妈,问妈妈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可他的妈妈却说:“小孩子,没关系,我这样跟你舅妈说了,以后你舅妈就不会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了。”听过这话之后,它感到不仅妈妈说话不算数,而且感到妈妈很自私,以后再有什么事,他也不会主动跟妈妈谈话了。这也是很多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的原因。

总之,父母一定不要觉得对孩子说话不算数不要紧,这样不仅丢掉了孩子对你的信任,也会让孩子学会不讲信用的坏习惯。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应付其实是父母在教孩子应付;父母对孩子撒谎其实是父母教孩子撒谎;父母欺骗孩子其实是父母在教孩子欺骗别人。所以我们说身教胜于言教,现在已经身为父母的亲们,你们不仅要承担起供养家庭的重任,还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啊。

结束语:

最后我再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基诺特把父母不宜对孩子讲的十类语言分享给大家,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不要威胁,如“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开吧!”

2. 不要哀求,如“我的小祖宗,我求求你,好不好?”

3. 不要抱怨,如“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心透了!”

4. 不要许愿,如“假如你考了100分,我就„„”

科大王帅 12

5. 不要讽刺,如“你可真了不起,能干出这种事儿!”

6. 不要恶语,如“你这个大笨蛋!”

7. 不要责备,如“你总是做错事,真是太糟糕了!”

8. 不要侮辱,如“你真是个没用的废物!”

9. 不要压抑,如“闭嘴,不许再说话!”

10. 不要强迫,如“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注:

科大王帅

13


相关内容

  • 幼教案例分析
  • 案例分析题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 ...

  • 县级课题结题报告
  • <农村小学生中高年级叛逆行为预防和矫正的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隆昌县黄家小学 课题组 第一部分课题的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农村小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稍不如意便对父母及老师产生叛逆行为.在多年教育工作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

  • 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
  • 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案例 六年级 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案例1 一:学生基本情况: 王静,女,12岁. 性格趋于外向,处事谨慎,在同学中威信较好,特长是书法.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姐姐上高中.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姐妹两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二:发现问题: 自导师制活动开展以来,与她交流了几次,虽不多, ...

  • 留守儿童物理学习帮扶案例
  • 留守儿童物理学习帮扶案例 个案表现: 留守儿童是现代化城市竞争化下产生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群体被很多人关注.高云宝,是一名14岁的男孩.该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六年级进入我校时,其父母外出打工.该生随爷爷奶奶在家.老人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现在进入八年级,学习物理已有一段时 ...

  • 初中生网瘾案例分析
  • 初中生网瘾案例分析 发布:高璐 时间:2009-10-15 点击:1175 初中生网瘾案例分析 一.案例: 李键上初一时阳光.健康.学习好,还担任了班长,学会上网后逐渐成瘾,并且有了早恋的女友,再没有心思安心学习.当过兵的父亲气极而怒,屡次打骂也没能把孩子从"网瘾"中拉出来,相反 ...

  • 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情景问题现场答辩
  • 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情景问题现场答辩 第二题 场景:教室里,上课过程中 内容:两名学生上课玩东西,吸引了教师的注意力,肯定也吸引了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没有上课批评他们,而是让学生下课找老师面谈. 问题:你认为教师该不该及时解决学生不听讲的问题?教师请学生下课找老师,你认为老师可能会做什么? 点评:1. ...

  • 论农村隔代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学前教育 论农村隔代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王小勤 电话:[1**********] 重庆市綦江区新场小学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村大量青壮年涌往城市,因此,农村少年儿童被祖辈抚养的现象即隔代抚养非常普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隔代 ...

  • 培养孩子做人的能力
  • 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行等特征的总和.人格有崇高与平庸.伟大与渺小.高尚与卑劣之人分.人格的高低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言行铸成的,成大业者必先有高尚的人格,因此,人格教育是孩子学会做人的核心教育. 怎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民 ...

  • 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后进生心理健康"及转化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依据 我们学校也有部分后进学生,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思想行为不够优秀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者缺点比较多的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在发展上总的来说是处于暂时落后状态的,他们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厌学情绪较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