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超重和肥胖症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体重本身,更重要的是肥胖与许多慢性病有关,控制肥胖症是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肥胖症患者往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葡萄糖耐量异常;肥胖是影响冠心病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值得警惕的是,中心性肥胖症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者,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增加。
(1)、高血压
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也较高。高血压病患者是指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9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或需要用降压药才能将血压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低于120/90毫米汞柱)者。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尤其是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而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使体重降低时,使血容量、心排血量和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血压也随之降低。
BMI≥24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3.3倍。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厘米,其高血压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2.3倍。
(2)、2型糖尿病
体重超重、肥伴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24万人群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如以空腹血糖≥126毫克/100毫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仍≥200毫克/100毫升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BMI≥24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为≥85厘米和≥80厘米,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2-2.5倍。
(3)、血脂异常
BMI≥24者的血脂异常(甘油三酯≥200毫克/100毫升)检出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MBI在24以下的3.0倍,腰围超标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5倍。BMI≥24和≥28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4)、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体重指数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事件(指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其他冠心病死亡)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上升而增高。前述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超重和肥胖导致这些危险因素聚集,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BMI≥24和BMI≥28的个体,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BMI在24以下者的2.2和2.8倍。腰围超标危险聚集者的患病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1倍。
防治超重和肥胖症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体重本身,更重要的是肥胖与许多慢性病有关,控制肥胖症是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肥胖症患者往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葡萄糖耐量异常;肥胖是影响冠心病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值得警惕的是,中心性肥胖症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者,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增加。
(1)、高血压
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也较高。高血压病患者是指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9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或需要用降压药才能将血压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低于120/90毫米汞柱)者。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尤其是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而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使体重降低时,使血容量、心排血量和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血压也随之降低。
BMI≥24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3.3倍。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厘米,其高血压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2.3倍。
(2)、2型糖尿病
体重超重、肥伴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24万人群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如以空腹血糖≥126毫克/100毫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仍≥200毫克/100毫升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BMI≥24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为≥85厘米和≥80厘米,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2-2.5倍。
(3)、血脂异常
BMI≥24者的血脂异常(甘油三酯≥200毫克/100毫升)检出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MBI在24以下的3.0倍,腰围超标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5倍。BMI≥24和≥28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4)、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体重指数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事件(指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其他冠心病死亡)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上升而增高。前述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超重和肥胖导致这些危险因素聚集,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BMI≥24和BMI≥28的个体,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BMI在24以下者的2.2和2.8倍。腰围超标危险聚集者的患病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