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进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或综合征。它以失去控制的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引起广泛的血管内纤维蛋白凝块形成、造成器官功能衰竭,同时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引起临床出血表现 。也被形象地称为消耗性血栓 -出血性疾病 。自从 2001 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科学与标准委员会 (ISTH/SSC) 制订关于 DIC 的定义及诊断评分系统以来,对 DIC 的诊断和治疗已形成许多共识 。本文对 DIC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DIC 的病因

DIC 可由多种相关性疾病引起,常见基础疾病包括严重感染、肿瘤、创伤、病理产科、血管畸形等( 表 1) 。少数患者可能以 DIC 为首发表现 ( 出血或血栓 ),而原发疾病 ( 如肿瘤或血管异常 ) 的临床表现比较隐匿。

严重感染或脓毒症是引起 DIC 最常见的疾病,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30%~50% 败血症患者可发生显性 DIC,而且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细菌成份脂多糖、细菌内毒素或外毒素是诱发 DIC 的启动因素,可引起以细胞因子异常激活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和以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因子 (TF) 途径】激活为特征的 DIC。

严重创伤也是引起 DIC 的常见原因。严重创伤造成内皮损伤后,TF、脂肪和磷脂释放入血循环,诱发凝血系统激活,同时也引起细胞因子异常激活和 SIRS。在严重创伤伴 SIRS 患者中,DIC 发生率为 50%~70% 。

实体肿瘤或血液肿瘤都可引起 DIC。转移癌患者 DIC 发生率为 10%~15%,急性白血病患者 DIC发生率也大约为 15%,尤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的发生率最高 (60%~90%) 。肿瘤患者DIC 的启动与 TF 和癌性促凝物的表达与释放相关。APL 细胞本身含有 TF、直接激活因子Ⅹ的蛋白酶和白介素 (IL)-1b,引起凝血酶过多生成;APL 细胞还含有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 (u-PA) 和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 (t-PA),而且纤溶酶活化抑制物 (PAI-1) 和a2- 抗纤溶酶活性下降,使患者纤溶活性增强。因此,APL 患者发生 DIC 的同时常伴有原发性纤溶亢

进,引起严重甚至致命性的出血 。

胎盘早剥和羊水栓塞等病理产科引起 DIC 发生率超过 50%。羊水、胎盘剥离时,TF 或凝血活酶样物质的释放可引起凝血酶过度生成。先兆子痫和胎死宫内也会伴发 DIC,在严重先兆子痫患者中DIC 发生率大约 7% 。

巨大血管瘤 ( 卡 - 梅综合征 ) 或主动脉瘤等血管异常可引起局部持续性凝血激活,过多生成的凝血酶进入血循环,造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最终引起 DIC( 发生率分别为 25% 和 0.5%~1.0%) 。

发病机制

DIC 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已较为明确( 图 1)。尽管引起 DIC 的基础疾病各异,但启动因素大都与 TF 的表达和释放增加有关,TF 与凝血因子Ⅶ的结合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造成凝血酶过度生成 ;DIC 患者的生理性抗凝机制 ( 蛋白 C/ 蛋白 S、抗凝血酶Ⅲ及 TF 途径抑制物 ) 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到抑制。在上述过程中,还受到 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等促炎症因子的介导。由于凝血酶过度生成、血管内纤维蛋白广泛沉积,引起组织器官循环障碍,造成器官功能不全、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临床出血症状 。

临床表现

DIC 患者因基础疾病不同,其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DIC 最常见表现有出血、血栓栓塞引起的各器官功能障碍和休克等。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仅是实验室指标符合 DIC 诊断,而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也有患者以 DIC 为突出表现。但原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上把 DIC 分成急性和慢性 DIC。急性DIC 多见于感染、病理产科 (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 )、血液肿瘤 ( 白血病、淋巴瘤 ) 和严重创伤。慢性 DIC则常见于实体肿瘤、血管异常、胎死宫内等。

出血常是急性 DIC 最突出的临床特征,见于70%~90% 患者。出血部位有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肺及穿刺部位,严重者可有脑出血,也可发生肢端坏疽、皮肤出血性坏死或暴发型紫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羊水栓塞、热休克、转移性前列腺癌等患者,易发生纤溶亢进,出血可能更为严重。

血 栓 栓 塞 表 现 常 不 易 察 觉,有 报 道 见 于10%~40% 患者,多见于慢性 DIC。实际上,急性DIC 患者发生的缺血、休克、器官功能衰竭表现,除基础疾病因素外、往往与血栓栓塞引起的循环和代谢障碍有关。实体肿瘤患者的 DIC 多属慢性,有血栓栓塞表现者称之为 Trousseau 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目前尚缺乏能特异性诊断 DIC 的实验室指标。DIC 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相关的指标、凝血功能筛查试验、血小板计数及一些特殊检测。综合文献报道,DIC 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异常,按发生频率依次为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 ( 原 )降解产物 [ 纤维蛋白 ( 原 ) 降解产物 (FDP) 和 D- 二聚体 ] 升高、凝血酶原时间 (PT) 延长、活化部分凝因子Ⅴ降低最明显 。血活酶时间 (APTT) 延长和纤维蛋白原降低。急性DIC 患者凝血因子普遍减少,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Ⅴ降低最明显。其他检查包括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纤维蛋白单体、优球蛋白溶解试验、抗凝血酶Ⅲ、蛋白 C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DIC 的诊断尚缺乏金标准,但 2001 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 (ISTH) 提出的 DIC 诊断评分系统 ( 表 2) ,由于简单易行、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93%)和特异性 (98%) ,目 前 被 广 泛 应 用。ISTH 把DIC 分为显性 DIC 和非显性 DIC,分别给出诊断标准,因此有可能做到早期诊断。但该标准未对 D-二聚体或 FDP 的阈值给出定义,需临床医生根据自己实验室的检测系统进行判断。类似的 DIC 诊断评分系统还有日本的 JMHW 标准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也于2012 年制订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表 3) ,大体与 ISTH 诊断标准相似,但增加了 DIC 的临床表现。在此基础上,胡豫等 回顾性分析 619 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与 ISTH、JMWH 等诊断积分系统进行比较,制订出中国 DIC诊断评分系统 (CDSS) 。该标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分别赋予基础疾病和临床特征一定的分值,强调了血小板动态下降和 APTT 延长的价值,以 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并对血液肿瘤所致 DIC 给予区别对待。CDSS 诊断 DIC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尚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鉴别诊断

DIC 需与其他有临床出血、凝血指标异常和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相鉴别 。诊断 DIC后也需鉴别是否存在有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严重的肝病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减少,但同时有肝病相关的临床表现,在不伴有 DIC时,其凝血异常通常趋于稳定而非进行性加重,因子Ⅷ∶ C 和 AT- Ⅲ水平正常,血涂片中没有破碎的红细胞。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患者可有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但凝血功能多正常 , 且有发热、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异常等表现,二者不难鉴别。

HELLP 综合征 [( 溶血 (H)、肝酶升高 (EL)、低血小板 (LP)] 是重度妊高征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有时与DIC 难以鉴别。但 HELLP 综合征有三大表现 :(1)

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 (MAHA) :血清胆红素升高 ( 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 和乳酸脱氢酶 (LDH) 升高,血涂片中有大量破碎红细胞 ;(2) 肝酶 [ 丙氨酸氨基转

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明显升高 ;(3) 血小板明显下降,常低于 10×109/L。

另外,DIC 尚需与稀释性凝血病鉴别。稀释性凝血病一般见于手术或创伤后,由于组织损伤和血管破裂,患者大量出血、接受大量液体和血制品输注,造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丢失和血液稀释,出现与DIC 相似的止凝血指标异常,常被误诊为 DIC。

DIC 伴原发性或继发纤溶亢进常难以区分,二者具有相同的实验室指标异常。但伴有原发性纤溶亢进的 DIC 一般见于 APL、前列腺癌转移、羊水栓塞等疾病。

治疗

DIC 的治疗原则是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替代支持治疗,必要时可尝试抗凝治疗。其中对基础疾病的有效治疗最为关键,但因涉及病因较多 ( 表 1),在此不做祥述。

替代支持治疗

DIC 患者在血小板显著下降、PT 和 APTT 明 显 延 长、尤 其 存 在 活 动 性 出 血 时,输注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 (FFP) 十分必要。替代 治 疗 的 指 证 [ :(1) 血 小 板 输 注 :血 小 板

抗凝治疗

目前对肝素抗凝治疗 DIC 仍有争议,还缺乏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证实其治疗 DIC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认为,肝素抗凝的指证有如下几点 [:(1) DIC 早期 ( 高凝期 ) ;(2) 有血栓栓塞表现,如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爆发性紫癜引起的肢端缺血或皮肤血管梗塞 ;(3) 慢性 DIC 伴血栓反复发作 ( 如实体肿瘤、大血管畸形等 )。抗凝治疗前应有充分的替代治疗,通常给予相对较低的剂量,如持续静脉输注普通肝素 300~500 U/h,或皮下注射普通肝素首次 5000 U,随后每8 h 注射 2500 U。也可用低分子肝素 (LMWH) 替代普通肝素。

生理性抗凝物治疗

由于 DIC 患者生理性抗凝物水平降低,给予生理性抗凝物治疗有可能改善

患者预后。但无论是重组人活化蛋白 C (rhAPC)、抗凝血酶 (AT) 或重组人血栓调节蛋白 (rhTM) 等,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 rhAPC 上市

后不久即退市 。目前,生理性抗凝物在治疗DIC 中的作用尚不确定。

抗纤溶药物

抗纤溶药物 ( 如氨甲环酸、6- 氨基己酸 ) 可能会阻断 DIC 的代偿机制,妨碍组织灌注,加重患者病情,一般禁用于 DIC 患者。但对于伴有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患者 ( 如 APL、转移性前列腺癌 ),抗纤溶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纤溶和止血。

DIC 的预后

DIC 使患者器官衰竭和死亡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有学者把 DIC 谐称为“Death Is Coming”。不同报道中,DIC 患者的病死率为 31%~86%。DIC 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 4 个方面因素 :基础疾病、器官功能受损程度、止凝血异常的程度、患者年龄。病理产科和 APL 引起的 DIC,尽管出血症状较重,但器官损害相对较轻,如果及时治疗原发病并给予积极替代支持治疗,患者往往预后较好 ;但严重感染患者发生 DIC 时,可能出血表现较轻,但易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及休克,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所致 DIC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伴发的 DIC,因肿瘤进展和难治而预后很差 ;DIC 患者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 。

总之,DIC 是一种发生于多种基础疾病的严重并发症,需要临床医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来自2017 年 2 月第 37 卷第 2 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或综合征。它以失去控制的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引起广泛的血管内纤维蛋白凝块形成、造成器官功能衰竭,同时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引起临床出血表现 。也被形象地称为消耗性血栓 -出血性疾病 。自从 2001 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科学与标准委员会 (ISTH/SSC) 制订关于 DIC 的定义及诊断评分系统以来,对 DIC 的诊断和治疗已形成许多共识 。本文对 DIC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DIC 的病因

DIC 可由多种相关性疾病引起,常见基础疾病包括严重感染、肿瘤、创伤、病理产科、血管畸形等( 表 1) 。少数患者可能以 DIC 为首发表现 ( 出血或血栓 ),而原发疾病 ( 如肿瘤或血管异常 ) 的临床表现比较隐匿。

严重感染或脓毒症是引起 DIC 最常见的疾病,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30%~50% 败血症患者可发生显性 DIC,而且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细菌成份脂多糖、细菌内毒素或外毒素是诱发 DIC 的启动因素,可引起以细胞因子异常激活为特征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和以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因子 (TF) 途径】激活为特征的 DIC。

严重创伤也是引起 DIC 的常见原因。严重创伤造成内皮损伤后,TF、脂肪和磷脂释放入血循环,诱发凝血系统激活,同时也引起细胞因子异常激活和 SIRS。在严重创伤伴 SIRS 患者中,DIC 发生率为 50%~70% 。

实体肿瘤或血液肿瘤都可引起 DIC。转移癌患者 DIC 发生率为 10%~15%,急性白血病患者 DIC发生率也大约为 15%,尤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的发生率最高 (60%~90%) 。肿瘤患者DIC 的启动与 TF 和癌性促凝物的表达与释放相关。APL 细胞本身含有 TF、直接激活因子Ⅹ的蛋白酶和白介素 (IL)-1b,引起凝血酶过多生成;APL 细胞还含有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 (u-PA) 和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 (t-PA),而且纤溶酶活化抑制物 (PAI-1) 和a2- 抗纤溶酶活性下降,使患者纤溶活性增强。因此,APL 患者发生 DIC 的同时常伴有原发性纤溶亢

进,引起严重甚至致命性的出血 。

胎盘早剥和羊水栓塞等病理产科引起 DIC 发生率超过 50%。羊水、胎盘剥离时,TF 或凝血活酶样物质的释放可引起凝血酶过度生成。先兆子痫和胎死宫内也会伴发 DIC,在严重先兆子痫患者中DIC 发生率大约 7% 。

巨大血管瘤 ( 卡 - 梅综合征 ) 或主动脉瘤等血管异常可引起局部持续性凝血激活,过多生成的凝血酶进入血循环,造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最终引起 DIC( 发生率分别为 25% 和 0.5%~1.0%) 。

发病机制

DIC 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已较为明确( 图 1)。尽管引起 DIC 的基础疾病各异,但启动因素大都与 TF 的表达和释放增加有关,TF 与凝血因子Ⅶ的结合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造成凝血酶过度生成 ;DIC 患者的生理性抗凝机制 ( 蛋白 C/ 蛋白 S、抗凝血酶Ⅲ及 TF 途径抑制物 ) 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到抑制。在上述过程中,还受到 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等促炎症因子的介导。由于凝血酶过度生成、血管内纤维蛋白广泛沉积,引起组织器官循环障碍,造成器官功能不全、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同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临床出血症状 。

临床表现

DIC 患者因基础疾病不同,其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DIC 最常见表现有出血、血栓栓塞引起的各器官功能障碍和休克等。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仅是实验室指标符合 DIC 诊断,而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也有患者以 DIC 为突出表现。但原发病比较隐匿。临床上把 DIC 分成急性和慢性 DIC。急性DIC 多见于感染、病理产科 (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 )、血液肿瘤 ( 白血病、淋巴瘤 ) 和严重创伤。慢性 DIC则常见于实体肿瘤、血管异常、胎死宫内等。

出血常是急性 DIC 最突出的临床特征,见于70%~90% 患者。出血部位有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肺及穿刺部位,严重者可有脑出血,也可发生肢端坏疽、皮肤出血性坏死或暴发型紫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羊水栓塞、热休克、转移性前列腺癌等患者,易发生纤溶亢进,出血可能更为严重。

血 栓 栓 塞 表 现 常 不 易 察 觉,有 报 道 见 于10%~40% 患者,多见于慢性 DIC。实际上,急性DIC 患者发生的缺血、休克、器官功能衰竭表现,除基础疾病因素外、往往与血栓栓塞引起的循环和代谢障碍有关。实体肿瘤患者的 DIC 多属慢性,有血栓栓塞表现者称之为 Trousseau 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目前尚缺乏能特异性诊断 DIC 的实验室指标。DIC 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相关的指标、凝血功能筛查试验、血小板计数及一些特殊检测。综合文献报道,DIC 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异常,按发生频率依次为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 ( 原 )降解产物 [ 纤维蛋白 ( 原 ) 降解产物 (FDP) 和 D- 二聚体 ] 升高、凝血酶原时间 (PT) 延长、活化部分凝因子Ⅴ降低最明显 。血活酶时间 (APTT) 延长和纤维蛋白原降低。急性DIC 患者凝血因子普遍减少,但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Ⅴ降低最明显。其他检查包括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纤维蛋白单体、优球蛋白溶解试验、抗凝血酶Ⅲ、蛋白 C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DIC 的诊断尚缺乏金标准,但 2001 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 (ISTH) 提出的 DIC 诊断评分系统 ( 表 2) ,由于简单易行、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93%)和特异性 (98%) ,目 前 被 广 泛 应 用。ISTH 把DIC 分为显性 DIC 和非显性 DIC,分别给出诊断标准,因此有可能做到早期诊断。但该标准未对 D-二聚体或 FDP 的阈值给出定义,需临床医生根据自己实验室的检测系统进行判断。类似的 DIC 诊断评分系统还有日本的 JMHW 标准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也于2012 年制订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表 3) ,大体与 ISTH 诊断标准相似,但增加了 DIC 的临床表现。在此基础上,胡豫等 回顾性分析 619 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与 ISTH、JMWH 等诊断积分系统进行比较,制订出中国 DIC诊断评分系统 (CDSS) 。该标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分别赋予基础疾病和临床特征一定的分值,强调了血小板动态下降和 APTT 延长的价值,以 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并对血液肿瘤所致 DIC 给予区别对待。CDSS 诊断 DIC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尚需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鉴别诊断

DIC 需与其他有临床出血、凝血指标异常和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相鉴别 。诊断 DIC后也需鉴别是否存在有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严重的肝病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减少,但同时有肝病相关的临床表现,在不伴有 DIC时,其凝血异常通常趋于稳定而非进行性加重,因子Ⅷ∶ C 和 AT- Ⅲ水平正常,血涂片中没有破碎的红细胞。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患者可有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但凝血功能多正常 , 且有发热、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异常等表现,二者不难鉴别。

HELLP 综合征 [( 溶血 (H)、肝酶升高 (EL)、低血小板 (LP)] 是重度妊高征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有时与DIC 难以鉴别。但 HELLP 综合征有三大表现 :(1)

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 (MAHA) :血清胆红素升高 ( 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 和乳酸脱氢酶 (LDH) 升高,血涂片中有大量破碎红细胞 ;(2) 肝酶 [ 丙氨酸氨基转

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明显升高 ;(3) 血小板明显下降,常低于 10×109/L。

另外,DIC 尚需与稀释性凝血病鉴别。稀释性凝血病一般见于手术或创伤后,由于组织损伤和血管破裂,患者大量出血、接受大量液体和血制品输注,造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丢失和血液稀释,出现与DIC 相似的止凝血指标异常,常被误诊为 DIC。

DIC 伴原发性或继发纤溶亢进常难以区分,二者具有相同的实验室指标异常。但伴有原发性纤溶亢进的 DIC 一般见于 APL、前列腺癌转移、羊水栓塞等疾病。

治疗

DIC 的治疗原则是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替代支持治疗,必要时可尝试抗凝治疗。其中对基础疾病的有效治疗最为关键,但因涉及病因较多 ( 表 1),在此不做祥述。

替代支持治疗

DIC 患者在血小板显著下降、PT 和 APTT 明 显 延 长、尤 其 存 在 活 动 性 出 血 时,输注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 (FFP) 十分必要。替代 治 疗 的 指 证 [ :(1) 血 小 板 输 注 :血 小 板

抗凝治疗

目前对肝素抗凝治疗 DIC 仍有争议,还缺乏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证实其治疗 DIC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认为,肝素抗凝的指证有如下几点 [:(1) DIC 早期 ( 高凝期 ) ;(2) 有血栓栓塞表现,如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爆发性紫癜引起的肢端缺血或皮肤血管梗塞 ;(3) 慢性 DIC 伴血栓反复发作 ( 如实体肿瘤、大血管畸形等 )。抗凝治疗前应有充分的替代治疗,通常给予相对较低的剂量,如持续静脉输注普通肝素 300~500 U/h,或皮下注射普通肝素首次 5000 U,随后每8 h 注射 2500 U。也可用低分子肝素 (LMWH) 替代普通肝素。

生理性抗凝物治疗

由于 DIC 患者生理性抗凝物水平降低,给予生理性抗凝物治疗有可能改善

患者预后。但无论是重组人活化蛋白 C (rhAPC)、抗凝血酶 (AT) 或重组人血栓调节蛋白 (rhTM) 等,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 rhAPC 上市

后不久即退市 。目前,生理性抗凝物在治疗DIC 中的作用尚不确定。

抗纤溶药物

抗纤溶药物 ( 如氨甲环酸、6- 氨基己酸 ) 可能会阻断 DIC 的代偿机制,妨碍组织灌注,加重患者病情,一般禁用于 DIC 患者。但对于伴有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患者 ( 如 APL、转移性前列腺癌 ),抗纤溶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纤溶和止血。

DIC 的预后

DIC 使患者器官衰竭和死亡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有学者把 DIC 谐称为“Death Is Coming”。不同报道中,DIC 患者的病死率为 31%~86%。DIC 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 4 个方面因素 :基础疾病、器官功能受损程度、止凝血异常的程度、患者年龄。病理产科和 APL 引起的 DIC,尽管出血症状较重,但器官损害相对较轻,如果及时治疗原发病并给予积极替代支持治疗,患者往往预后较好 ;但严重感染患者发生 DIC 时,可能出血表现较轻,但易出现器官功能衰竭及休克,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所致 DIC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伴发的 DIC,因肿瘤进展和难治而预后很差 ;DIC 患者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 。

总之,DIC 是一种发生于多种基础疾病的严重并发症,需要临床医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来自2017 年 2 月第 37 卷第 2 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相关内容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治
  •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年1月第10卷第1期 45 A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治 王文芳7邓丹淇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风湿兔疫科7云甫昆明650101) !摘要"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发病并不少见7本病为临床上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及类 NP抗体为特征0 ...

  • 肝肺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 [怨]刘毅援关节镜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援实用医学杂志,[员园]王亚非援骨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援北京中医药,圆园员园,圆怨 (员员):愿愿远原愿愿愿郾 [员员]蔡伟平,汤亭亭援骨关节炎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援国外医 学·骨科学分册,圆园园源,圆缘(员):员愿原圆员郾 [员圆]李石胜,吴耀持援膝骨关 ...

  • 一文打尽:颅内隐球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
  •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属于条件致病菌,主要存在于鸽子及其他禽类粪便中或被禽类粪便污染的土壤中.在免疫抑制患者中,隐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约为 5%-10%,在 AIDS 患者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可以高达 30%: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感染率虽然仅为十万分之一左右,但目前亦呈逐年升高趋势. 临床表现 ...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 ...

  •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诊治
  •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诊断思路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杨劲松 弥漫性肺疾病(DPLD ),以往称为弥漫性肺间质疾病(DILD ),是一组是以肺泡壁为主要病变的疾病群.临床上DPLD 所指"肺间质"的含义不仅是指解剖学的肺泡间质,还包含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肺实质部分. DILD ...

  •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 临床儿科杂志第26卷第9期2008年9月JClinPediatrV01.26No.9Sep.2008 ・823・ ・继续医学教育・ 新生JLfl台粪吸入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潘家华 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安徽合肥230001)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eeonium aspiration syn- drom ...

  • 休克时微循环状态与细胞功能障碍
  •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3卷第2期・附27・ 函授继续医学教育・・ 休克时微循环状态与细胞功能障碍(5) 周凤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上海 200025) 的血容量不足互相适应,有减轻血压下降的代偿作用,因而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制 一.休克时微循环的时相变化 血压 ...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主堡塑经型苤圭!!!i生兰旦箜塑鲞箜!塑垦!也』盟!!翌!:垒P亘!!Q!!:Y!!:堡:堕!:! .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 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一80%.急性期 ...

  •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第8卷文题索引
  • <临床 神 经外 科 杂 志 ̄ 0 1年第 8卷 文题 索引 I 21 ( 按汉 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 A 脑磁 图对病灶性新皮质癫痫 术前评估 的价值 ( 张锐等 ) 12 ,9 治疗基底节 区高血压脑 出血的疗效 观 察 ( 任红岗等 ) 10 ,6 鞍 区 肿 瘤 经 额底 纵裂人路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