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工作肩负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使命,对我们国家和谐建设既神圣又光荣。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战斗在我党“生死存亡”的前沿阵地;为确保和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不遗余力地惩治腐败。因为腐败的要害是蚕食我党的执政地位,坚定不移的反腐倡廉,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入世”后的五年过渡期早已落下帷幕,紧接着的全方位开放和深化体制改革,无一不要求搬掉“腐败”这块拌脚石来净化坦途,肩负起“保驾护航、成就改革”的历史使命。 一、深刻认识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有人误以为,既然是搞经济建设,就难免会引发腐败,因而把经济建设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视腐不怪,视腐莫怪,乃至贪贿莫属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无非是混淆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廉政建设阻碍了经济建设,还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十多年来,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既老还热的课题,也是政治、经济界的一个非同寻常的热门话题。 实践报告证明,经济领域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主要出自经济交往中,集中体现在处理好经济交往和廉政建设的关系上。笔者认为,经济交往通常说的是经济实体之间的往来,而廉政建设则是指端正党风政风、反腐防变、保证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政治活动。经济交往和廉政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交往为廉政建设丰富内容,提供基础,廉政建设为经济交往护航,提供保证,使经济交往不致被消极腐朽的东西吞没,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交往与廉政建设的这种基础与保证,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在廉政建设问题上的必然导向。 二、治本抓源,首先要从有形制约入手。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的社『范文大全 』会变革的非常时期,现有的“三制”即:体制
、机制、制度。同样有一个弃旧图新的问题。而规章制度则是一种有形的制约方略,这种有形制约方略要随变化而变化,要随发展而完善。其因有三: 其一、而今的观念更新已是朝夕不一,原有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也已经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如果监督机制规章制度等仍然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在变化了的新形势下,原有的制约方略无形之中已为“闯腐败红灯者”大开了绿灯。这应该不是什么始料不及的问题。 其二、加入“世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即意味着国家必然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就从“三制”本身来说,也有一个从“世界大家庭”中,吸取营养,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竞争中,为我所用的问题。 其三、监督机制也好,规章制度也好,都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新的经济体制、新的监督机制、新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一要有科学性,二要符合现实性,三要有很强的操作性,那么在落实上,、在监督上,方能达到治本抓源。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三制”的设置能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那么,正本清源,制止腐败就绝对不是无的放矢。因为能达到一丝不苟的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这本身就是对腐败一种有力的反动。 三、惩防腐败,关键是要将权力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改革开放经历了二十八年的艰难跋涉,现实无情地告诉人们,腐败的毒瘤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的机体,瓦解我们的斗志,摧毁我们的阵地,企图葬送我们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因此,要铲除腐败,必须要做到不忘惟权是问。因为权责不正,才是引发腐败的罪魁祸首。世上绝对没有不“含”权、不“牵”权、不“靠”权、不“用”权而滋生的腐败,权责溃烂必定是生长腐败的“温床”。无数案件告诉我们,色、钱与权贵的亲和力,人们是可想而知的。说白了,腐败的实质就是丧权辱国,大凡古今中外的“反腐倡廉史”无不表明国家兴亡与政权廉洁不无相安的道理。 以前我们长期靠思想政治教育,靠接连不断的群众运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制约权力的滥用,来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改革开放事关深化的非常时期,思想教育这一传统专长,现已变得软弱无力,群众运动是不搞了,但是,一个完善的,能够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的监督新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监督机制、监督手段与时俱进不合拍,问题是监督机制的人、财、物都受制于同级党委、政府;这种同乘一条船、同吃一桌饭、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行政体制,纪委监察
机关查办案件时能发得了威吗?二是监督渠道单一,必然缺乏震慑效应,一方面群众直接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渠道不畅,使之变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这就有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二方面是执法、监察部门的一些人员素质不高,甚至有的自身就不廉洁,因而遇事“硬”不起来,只好趋平求稳,扬汤止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毫无原则可言。 试问:这样监控机制,既疲弱又乏力,能对权力实行有效监督吗?不为以权谋私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条件,那就是万幸了。 号准了脉搏,找出了病根,对症下药,方能奏效,对策有三:一是提高监督机构的地位,起码要与同级党委平起平行,放宽对案件处理的权限,将现在的“块块”领导为“条条”领导,以防后顾之忧。二是增加透明度,强化群众监督,把人民当家作主放在人民群众对权力的制约上来,使监督职能一体化,为大众化,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三是用人问题,历来 就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告诫我们,发展靠创新,创新离不开优秀人才;把好人才选拔关,特别是领导人才的任选尤其重要。毛泽东同志早曾一言中肯地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政权要有人来行使,我们相信,只要紧紧抓住“选人”和“用人”这个关口,人们大可直言不讳地说,我们没有“生死存亡”之忧了。中国共产党走过了85年的革命与建设的战斗历程,党史告诉我们,党风是执政党的一面旗帜,飘扬的是崇高的理想,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安乐。廉政是执政党的一块基石,是国富民强的脊梁,是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保证。 21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新世纪,党风廉政建设是否与时俱进,是关系到能否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问题,人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期望值更高了,更迫切了。纪检监察工作一定要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奋发图强,求真务实,肩负起“保驾护航、成就改革”的历史使命。
纪检监察工作肩负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使命,对我们国家和谐建设既神圣又光荣。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战斗在我党“生死存亡”的前沿阵地;为确保和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不遗余力地惩治腐败。因为腐败的要害是蚕食我党的执政地位,坚定不移的反腐倡廉,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入世”后的五年过渡期早已落下帷幕,紧接着的全方位开放和深化体制改革,无一不要求搬掉“腐败”这块拌脚石来净化坦途,肩负起“保驾护航、成就改革”的历史使命。 一、深刻认识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有人误以为,既然是搞经济建设,就难免会引发腐败,因而把经济建设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视腐不怪,视腐莫怪,乃至贪贿莫属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无非是混淆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廉政建设阻碍了经济建设,还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十多年来,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既老还热的课题,也是政治、经济界的一个非同寻常的热门话题。 实践报告证明,经济领域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主要出自经济交往中,集中体现在处理好经济交往和廉政建设的关系上。笔者认为,经济交往通常说的是经济实体之间的往来,而廉政建设则是指端正党风政风、反腐防变、保证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政治活动。经济交往和廉政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交往为廉政建设丰富内容,提供基础,廉政建设为经济交往护航,提供保证,使经济交往不致被消极腐朽的东西吞没,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交往与廉政建设的这种基础与保证,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在廉政建设问题上的必然导向。 二、治本抓源,首先要从有形制约入手。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的社『范文大全 』会变革的非常时期,现有的“三制”即:体制
、机制、制度。同样有一个弃旧图新的问题。而规章制度则是一种有形的制约方略,这种有形制约方略要随变化而变化,要随发展而完善。其因有三: 其一、而今的观念更新已是朝夕不一,原有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也已经起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如果监督机制规章制度等仍然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在变化了的新形势下,原有的制约方略无形之中已为“闯腐败红灯者”大开了绿灯。这应该不是什么始料不及的问题。 其二、加入“世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即意味着国家必然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就从“三制”本身来说,也有一个从“世界大家庭”中,吸取营养,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竞争中,为我所用的问题。 其三、监督机制也好,规章制度也好,都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新的经济体制、新的监督机制、新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一要有科学性,二要符合现实性,三要有很强的操作性,那么在落实上,、在监督上,方能达到治本抓源。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三制”的设置能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那么,正本清源,制止腐败就绝对不是无的放矢。因为能达到一丝不苟的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这本身就是对腐败一种有力的反动。 三、惩防腐败,关键是要将权力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改革开放经历了二十八年的艰难跋涉,现实无情地告诉人们,腐败的毒瘤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的机体,瓦解我们的斗志,摧毁我们的阵地,企图葬送我们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因此,要铲除腐败,必须要做到不忘惟权是问。因为权责不正,才是引发腐败的罪魁祸首。世上绝对没有不“含”权、不“牵”权、不“靠”权、不“用”权而滋生的腐败,权责溃烂必定是生长腐败的“温床”。无数案件告诉我们,色、钱与权贵的亲和力,人们是可想而知的。说白了,腐败的实质就是丧权辱国,大凡古今中外的“反腐倡廉史”无不表明国家兴亡与政权廉洁不无相安的道理。 以前我们长期靠思想政治教育,靠接连不断的群众运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来制约权力的滥用,来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改革开放事关深化的非常时期,思想教育这一传统专长,现已变得软弱无力,群众运动是不搞了,但是,一个完善的,能够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的监督新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监督机制、监督手段与时俱进不合拍,问题是监督机制的人、财、物都受制于同级党委、政府;这种同乘一条船、同吃一桌饭、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行政体制,纪委监察
机关查办案件时能发得了威吗?二是监督渠道单一,必然缺乏震慑效应,一方面群众直接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渠道不畅,使之变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监督,这就有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二方面是执法、监察部门的一些人员素质不高,甚至有的自身就不廉洁,因而遇事“硬”不起来,只好趋平求稳,扬汤止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毫无原则可言。 试问:这样监控机制,既疲弱又乏力,能对权力实行有效监督吗?不为以权谋私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条件,那就是万幸了。 号准了脉搏,找出了病根,对症下药,方能奏效,对策有三:一是提高监督机构的地位,起码要与同级党委平起平行,放宽对案件处理的权限,将现在的“块块”领导为“条条”领导,以防后顾之忧。二是增加透明度,强化群众监督,把人民当家作主放在人民群众对权力的制约上来,使监督职能一体化,为大众化,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三是用人问题,历来 就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告诫我们,发展靠创新,创新离不开优秀人才;把好人才选拔关,特别是领导人才的任选尤其重要。毛泽东同志早曾一言中肯地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政权要有人来行使,我们相信,只要紧紧抓住“选人”和“用人”这个关口,人们大可直言不讳地说,我们没有“生死存亡”之忧了。中国共产党走过了85年的革命与建设的战斗历程,党史告诉我们,党风是执政党的一面旗帜,飘扬的是崇高的理想,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安乐。廉政是执政党的一块基石,是国富民强的脊梁,是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保证。 21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新世纪,党风廉政建设是否与时俱进,是关系到能否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问题,人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期望值更高了,更迫切了。纪检监察工作一定要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奋发图强,求真务实,肩负起“保驾护航、成就改革”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