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健康论文

对中医的认识

选修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了解了以前从未涉及的知识,纠正了我以前错误的观点。也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更加崇敬这个能救死扶伤的职业了。如果细说这门课的内容,每次上的课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我就写纠正了我以前的错误观点的这节课。

以前总是觉得中医玄之又玄,很神秘。现在觉得中医也是有他的一整套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如果能学通这套理论,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中医。中医不仅仅是简单的经验的积累,他也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而学中医的过程也正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和汉民族哲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在的医学界,有些问题,中医能解决,西医就解决不了。说明了中医是有他的神奇之处的,尽管他内在蕴含的有些东西我们还不能很透彻地理解,但是他的神奇的疗效已经说明了一切,比一切解释更有力。说说我对中医的理解吧。

哲学是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哲学。中医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一元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由气组成的。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而气化运动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也就是说气和才会维持人体各器官各系统间的平衡。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气分为阴的气和阳的气。阴和阳的对立是绝对的,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寒与热,上与下,降与生,日于月等。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人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维持身体个系统个器官的平衡。

五行学说是指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五个方面之间又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产生相生或相克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其实就是构成事物的五行之间发生联系,相生或相克使事物发生变化。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每一个内脏具有它属的那种元素的属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五

行相生。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这是五行相克。

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因此,它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每个部份分别是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

形体,其广义者,泛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包括头、躯干和脏腑在内;其狭义者,指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又称五体。

官窍,官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唇、鼻、舌,又称五官,它们分属于五脏。窍有七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

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

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怛皆本源于气。因此,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及推拿学的理论核心。

通过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使我更加清楚中医所遵循的理论体系,及他内部蕴含的哲学原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运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留意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遗产,而且不止这样,我们还应该把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医,造福更多人。一定会有一天,中医受到世界的尊重。

对中医的认识

选修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了解了以前从未涉及的知识,纠正了我以前错误的观点。也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更加崇敬这个能救死扶伤的职业了。如果细说这门课的内容,每次上的课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我就写纠正了我以前的错误观点的这节课。

以前总是觉得中医玄之又玄,很神秘。现在觉得中医也是有他的一整套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如果能学通这套理论,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中医。中医不仅仅是简单的经验的积累,他也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而学中医的过程也正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和汉民族哲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在的医学界,有些问题,中医能解决,西医就解决不了。说明了中医是有他的神奇之处的,尽管他内在蕴含的有些东西我们还不能很透彻地理解,但是他的神奇的疗效已经说明了一切,比一切解释更有力。说说我对中医的理解吧。

哲学是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哲学。中医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一元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由气组成的。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而气化运动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也就是说气和才会维持人体各器官各系统间的平衡。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气分为阴的气和阳的气。阴和阳的对立是绝对的,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寒与热,上与下,降与生,日于月等。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人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维持身体个系统个器官的平衡。

五行学说是指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五个方面之间又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产生相生或相克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其实就是构成事物的五行之间发生联系,相生或相克使事物发生变化。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每一个内脏具有它属的那种元素的属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五

行相生。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这是五行相克。

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因此,它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每个部份分别是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合称奇恒之府。

形体,其广义者,泛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包括头、躯干和脏腑在内;其狭义者,指皮、肉、筋、骨、脉五种组织结构,又称五体。

官窍,官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耳、目、口、唇、鼻、舌,又称五官,它们分属于五脏。窍有七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

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

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怛皆本源于气。因此,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及推拿学的理论核心。

通过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使我更加清楚中医所遵循的理论体系,及他内部蕴含的哲学原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运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留意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遗产,而且不止这样,我们还应该把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医,造福更多人。一定会有一天,中医受到世界的尊重。


相关内容

  • 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
  • !旦笪竖煎量:苎:!!!至墨!鲞璺!型 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 编者按关于糖尿病(DM)诊断与分型的修改意见,自1997年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公布以来的两年期 wPR)于1999年正式会布了这一新的诊断标准与分型.间,各国糖尿病学界对新的诊断与分型均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在此基础上wHO专家 ...

  • 武当道教养生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 第24卷第2期 ・36・ 医学与社会 Medicineand Society V01.24No.2Feb.20ll 2011年2月 ・医学社会学研究・ 武当道教养生文化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汪华张子龙游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5 摘要武当道教养生文化极富特色,以贵人莺生.道法自然.兼容并蓄 ...

  • 对扶正固本理论中免疫学内容的探讨
  • ・8・中医研究2010年9月第23卷第9期TCMRes.September2010V01.23No.9 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生命线.研究中医的"证",应顺应中医的诊治思路,从临床分科做起,以"证"为单元设立医疗机构及相应的学术传媒,学术活动亦应以"证&q ...

  • 传统武术与养生论文
  • 摘 要 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悠久历史并融合了道家文 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因此传统武术才 真正称得上养生运动.传统武术在人类健身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从社会健康意识与传统武术在健身中的优势及其作 用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 关键词传统武术 健身 养生价值 传统武术是中华 ...

  • 2015北京医学高级职称评审申报对著作.论文.宣读论文的要求
  • 2015北京医学高级职称评审申报对著作.论文.宣 读论文的要求 2015北京医学高级职称评审申报对著作.论文.宣读论文的要求 简要概括申报条件:根据京人发[2002]101号文件精神 (一)基本条件: 没有出过医疗事故,考核成绩合格,满足基层工作任务,获 得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职称英语和计算机成绩考 ...

  • 日常保健与医疗急救论文
  • 对养生与保健和健康关系的研究 学 校:信阳师范学院 院 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 号: 姓 名:曹晓东 专 业:地理信息系统 科 目:日常急救与医疗保健 指导老师:李红敬 [1**********] 对于养生与保健这个词,以前只是听过,却不能称之为真正理解.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解下 ...

  • 中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中医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_中国论文网
  • 中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存在意义已经超越了其原本的医学范围,而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符号,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图腾,由于在理论基础.诊断过程.治疗机理和治疗方法上与现代西方医学大相径庭.如今正遭受着国际同行甚至是本国医学工作者的质疑与挑战,因此,研究新时代下中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

  • 中医药与健康生活论文
  • 中医药与健康生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疾病让人们不厌其烦,于是有了更多的学者研究可以治未病的中医药.中医主张"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中医的养生讲求"形神共养",中医把人们分为各种体质,中医告诉人们有一种致病方式叫" ...

  • 北京卫生职称评审认可的期刊目录
  • 北京卫生职称评审认可的期刊目录 北京卫生职称评审认可的期刊目录 简要概括申报条件:根据京人发[2002]101号文件精神 (一)基本条件:没有出过医疗事故,考核成绩合格,满足基层工作任务,获得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职称英语和计算机成绩考试合格,最重要一点,有执业医师资格. (二)报名副主任医师资格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