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深度,问题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探索思考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不断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学生乐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追问的习惯。 例如,当我们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个内容时,我们可以创设以拉面师傅拉面为教学情境,“拉面师傅将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学生自然提出了“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有多少根?”的问题,在探索“扣一次后有几根?扣两次后有几根?……”的过程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营造一个能够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心,本能地产生认识冲突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矩形的教学中,学生常常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折叠方面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 三、营造浓厚氛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应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例如: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点E是AB的中点,点G是BC上的一点,∠BEG>60°,现沿直线EG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纸片上的点H处,连接AH,则与∠BEG相等的角的个数为() A.4 ??B.3??C.2??D.1 题目为什么增加∠BEG>60°这个条件?学生总感觉这个条件有点怪,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若∠BEG=60°,会有怎样的变化?”,“若∠BEG 四、恰当给予评价,培养学生问题习惯 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言行,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肯定为主的原则,采取具体肯定的策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具体肯定,这种具体的肯定不仅对提出问题的个体,而且对全班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培育,学生在课堂上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活动充满激情,逐步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方法指导,耐心地鼓励,学生问题意识必然加强,数学学习的过程将变成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芦沟中学)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深度,问题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探索思考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不断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学生乐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追问的习惯。 例如,当我们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个内容时,我们可以创设以拉面师傅拉面为教学情境,“拉面师傅将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学生自然提出了“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有多少根?”的问题,在探索“扣一次后有几根?扣两次后有几根?……”的过程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营造一个能够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心,本能地产生认识冲突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矩形的教学中,学生常常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折叠方面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 三、营造浓厚氛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应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例如: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点E是AB的中点,点G是BC上的一点,∠BEG>60°,现沿直线EG将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纸片上的点H处,连接AH,则与∠BEG相等的角的个数为() A.4 ??B.3??C.2??D.1 题目为什么增加∠BEG>60°这个条件?学生总感觉这个条件有点怪,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若∠BEG=60°,会有怎样的变化?”,“若∠BEG 四、恰当给予评价,培养学生问题习惯 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言行,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肯定为主的原则,采取具体肯定的策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具体肯定,这种具体的肯定不仅对提出问题的个体,而且对全班学生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指导和精心培育,学生在课堂上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活动充满激情,逐步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方法指导,耐心地鼓励,学生问题意识必然加强,数学学习的过程将变成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芦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