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述性纪录片的美学意义

浅析陈述性纪录片的美学意义

作者:于小玥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 要:陈述性纪录片是及时性纪录片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一种接近纪实美学理想的纪录片类型。陈述性纪录片以对客观现实最大的尊重,它对真实的表现、发现的意义和所体现出来的思辨性是其美学价值和意义的表现。张以庆的纪录电影《幼儿园》作为陈述性纪录片的代表作,将其美学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陈述性纪录片;张以庆;《幼儿园》;美学意义

“纪实性纪录片也就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所谓的纪录片,或者也可以说是一般人概念中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往往具有人文社会学科的主题,讨论的问题涉及政治、伦理、法律、文化、经济这些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陈述性纪录片可以说在手法上达到了纪录片对真实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将最真实的现实几乎没有阉割地呈现出来,用镜头保持故事的真实性。可以说,陈述性纪录片的美学价值是不容小觑的。

中国著名导演张以庆所拍摄的《幼儿园》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陈述性纪录片。编导和摄制组选择了中国武汉一家寄宿制幼儿园,镜头将幼儿缓慢成长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

一、真实的意义

“纪录片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纪录真实。”相比于故事片,纪录片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原汁原味的真实性”,它截取现实生活的若干片断构成一个完整的真实世界,它展示着质朴的真实力量。观众正是因为陈述性纪录片的过程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正是陈述性纪录片的真实让观众从猎奇走向认知,从认知走向反思。

真善美始终是统一的,美的源泉是真和善。可见,在人类永恒的三大主题中,“真”是最基础的,也是善和美生根发芽的土壤。纪录片的真实美又是一种遵从自身纪实性的美。纪录片本身指向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

儿童,是一个看似被重视,但实际上却被忽视的群体。成年人用成人的视野去审视儿童,让他们按照成人的思路与世界沟通,其实是在无情地摧残着儿童。《幼儿园》之所以让人震惊,就是因为它的“真”。摄制组拿出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让幼儿熟悉机器,熟悉拍摄者,让幼儿解除心理戒备。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每时每刻所烦恼的事情会占据他们全部的内心。入托的第一天幼儿拒绝的反应是任何幼儿园都司空见惯的场景。教师会碍于镜头主动控制自己的言行,但幼儿不会,所以说,这部没有任何旁白的《幼儿园》用它的“真”打动了观众。

二、发现的意义

纪录片不是单纯的素材,而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体现在纪录片的真实上,同样也体现在纪录片的发现中。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以新的题材和新的结构方式为观众创造全新真实的视听享受,打破惯常内容和形态反复刺激带给观众的审美疲劳。《幼儿园》并没有带给观众视听的“享受”,但它确实从细微处折射不曾被人发现的残酷的现实。

幼儿园,每个父母都如此熟悉的字眼,是每个幼儿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张以庆透过《幼儿园》避免了成人的参与,呈现出纯粹的儿童世界的时候,观众会发现原来想象的美好、单纯都是成人的一厢情愿。“你爸爸是公安局吗?”“我的个子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帮助下长成这么高的。”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但正是这些天真无邪、不经思考的语言,让观众的心情无比沉重。透过镜头,观众发现了儿童的无助、焦虑,透过镜头,观众在儿童身上看到了自己。《幼儿园》的意义在于发现,它发现了成人平时不曾注意的群体——儿童,让观众着实受到了视觉和心灵的冲击。

三、思辨的意义

影视的视觉表现只是外在的呈现,但影视存在的意义在于影片内容所带来的思想和启示。钟大年先生指出,今天的纪录片,“应该从偏重纪录片的功能元素和创作者的表意动机入手”,重在“如何表达某种意思”。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是讲故事的能手,其故事的讲述亦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其全部创作的目的还在于“证明思想”。可见,纪录片作为一种创作,必然渗透着编导的主观表意性与思辨性。陈述性纪录片的思辨性是人类思辨的一种加强和延续。

在《幼儿园》中,除了对幼儿一天生活的客观记录的镜头,还穿插了对个别儿童单独采访的画面。这样不仅在记录过程中起到间隔作用,而且也是揭示幼儿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段,通过幼儿对某些特定问题的回答,折射出了教育现状。如对处理与上级关系的理解,对快乐和金钱的看法……这些都是每天围绕在成人世界的实际问题。幼儿成人化的回答给观众曾经想象的那个天真纯洁的“天使”形象以沉痛的一击。懵懂的话语中虽然仍夹杂着幼儿纯洁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那颗纯洁的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熏染了,不再纯洁。

《幼儿园》整个影片中,没有一个字母,一句旁白告诉我们成人的社会是怎样的,但让观众觉得心痛无比的是,影片用一种更加残忍的方式——通过儿童的一举一动告诉成人:我们到底生活在怎样的世界,我们给儿童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创作者首先对社会进行了反思,而后通过自己能够掌握的手段——镜头,带领观众共同反思。陈述性纪录片的思辨性体现在它的双向性和带动性中。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景秀明.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浅析陈述性纪录片的美学意义

作者:于小玥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 要:陈述性纪录片是及时性纪录片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一种接近纪实美学理想的纪录片类型。陈述性纪录片以对客观现实最大的尊重,它对真实的表现、发现的意义和所体现出来的思辨性是其美学价值和意义的表现。张以庆的纪录电影《幼儿园》作为陈述性纪录片的代表作,将其美学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陈述性纪录片;张以庆;《幼儿园》;美学意义

“纪实性纪录片也就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所谓的纪录片,或者也可以说是一般人概念中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往往具有人文社会学科的主题,讨论的问题涉及政治、伦理、法律、文化、经济这些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陈述性纪录片可以说在手法上达到了纪录片对真实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将最真实的现实几乎没有阉割地呈现出来,用镜头保持故事的真实性。可以说,陈述性纪录片的美学价值是不容小觑的。

中国著名导演张以庆所拍摄的《幼儿园》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陈述性纪录片。编导和摄制组选择了中国武汉一家寄宿制幼儿园,镜头将幼儿缓慢成长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

一、真实的意义

“纪录片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纪录真实。”相比于故事片,纪录片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原汁原味的真实性”,它截取现实生活的若干片断构成一个完整的真实世界,它展示着质朴的真实力量。观众正是因为陈述性纪录片的过程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正是陈述性纪录片的真实让观众从猎奇走向认知,从认知走向反思。

真善美始终是统一的,美的源泉是真和善。可见,在人类永恒的三大主题中,“真”是最基础的,也是善和美生根发芽的土壤。纪录片的真实美又是一种遵从自身纪实性的美。纪录片本身指向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

儿童,是一个看似被重视,但实际上却被忽视的群体。成年人用成人的视野去审视儿童,让他们按照成人的思路与世界沟通,其实是在无情地摧残着儿童。《幼儿园》之所以让人震惊,就是因为它的“真”。摄制组拿出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让幼儿熟悉机器,熟悉拍摄者,让幼儿解除心理戒备。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每时每刻所烦恼的事情会占据他们全部的内心。入托的第一天幼儿拒绝的反应是任何幼儿园都司空见惯的场景。教师会碍于镜头主动控制自己的言行,但幼儿不会,所以说,这部没有任何旁白的《幼儿园》用它的“真”打动了观众。

二、发现的意义

纪录片不是单纯的素材,而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体现在纪录片的真实上,同样也体现在纪录片的发现中。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以新的题材和新的结构方式为观众创造全新真实的视听享受,打破惯常内容和形态反复刺激带给观众的审美疲劳。《幼儿园》并没有带给观众视听的“享受”,但它确实从细微处折射不曾被人发现的残酷的现实。

幼儿园,每个父母都如此熟悉的字眼,是每个幼儿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张以庆透过《幼儿园》避免了成人的参与,呈现出纯粹的儿童世界的时候,观众会发现原来想象的美好、单纯都是成人的一厢情愿。“你爸爸是公安局吗?”“我的个子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帮助下长成这么高的。”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但正是这些天真无邪、不经思考的语言,让观众的心情无比沉重。透过镜头,观众发现了儿童的无助、焦虑,透过镜头,观众在儿童身上看到了自己。《幼儿园》的意义在于发现,它发现了成人平时不曾注意的群体——儿童,让观众着实受到了视觉和心灵的冲击。

三、思辨的意义

影视的视觉表现只是外在的呈现,但影视存在的意义在于影片内容所带来的思想和启示。钟大年先生指出,今天的纪录片,“应该从偏重纪录片的功能元素和创作者的表意动机入手”,重在“如何表达某种意思”。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是讲故事的能手,其故事的讲述亦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其全部创作的目的还在于“证明思想”。可见,纪录片作为一种创作,必然渗透着编导的主观表意性与思辨性。陈述性纪录片的思辨性是人类思辨的一种加强和延续。

在《幼儿园》中,除了对幼儿一天生活的客观记录的镜头,还穿插了对个别儿童单独采访的画面。这样不仅在记录过程中起到间隔作用,而且也是揭示幼儿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段,通过幼儿对某些特定问题的回答,折射出了教育现状。如对处理与上级关系的理解,对快乐和金钱的看法……这些都是每天围绕在成人世界的实际问题。幼儿成人化的回答给观众曾经想象的那个天真纯洁的“天使”形象以沉痛的一击。懵懂的话语中虽然仍夹杂着幼儿纯洁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那颗纯洁的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熏染了,不再纯洁。

《幼儿园》整个影片中,没有一个字母,一句旁白告诉我们成人的社会是怎样的,但让观众觉得心痛无比的是,影片用一种更加残忍的方式——通过儿童的一举一动告诉成人:我们到底生活在怎样的世界,我们给儿童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创作者首先对社会进行了反思,而后通过自己能够掌握的手段——镜头,带领观众共同反思。陈述性纪录片的思辨性体现在它的双向性和带动性中。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景秀明.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内容

  • 广电毕业论文选题A
  • 新闻传媒学院双学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试论影视批评的文化责任 栏目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传媒视点>校园文化影响力研究 <传媒视点>节目构成形态分析 大学校园DV 的现状与趋势 新世纪以来李安电影创作论 抗日题材长篇电视剧热播的大众文化分析 "独播剧 ...

  •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本科毕业论文 选题 1.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2.家具展会展示设计浅析 3.SOHO家具人性化设计初探 4.丙烯壁画于传统彩绘壁画材料比较研究 5.浅析室内装修中污染物的控制 6.浅谈现代水彩及水彩历史发展 7.浅谈水彩的独特意韵 8.浅谈现代中国话白描花卉技法特点 9.浅析中国版画的局限 ...

  •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 新闻学(网络方向)论文选题 1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2 正面报道的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3 我国新闻网络传播研究 5 手机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6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 7 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8 论我国新闻传播报道"三贴近"原则 10 网络 ...

  •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西方文化里的悲剧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 ...

  • 走向电影化_纪录片_美国_我们的故事_的艺术分析
  • 纪录片研究詹庆生:走向电影化 走向电影化 <美国,---纪录片我们的故事>的艺术分析 ■ 詹庆生 [内容摘要]历史纪录片<美国,我们的故事>以故事的戏剧化讲述为主要形式,将角色扮演发挥 到极致,将手持摄影.高速剪辑.CG奇观等电影化手法引入纪录片创作,在偷窥视点.两极镜头.碎 ...

  • 浅析韩国电影的美学特征_史许福
  • 浅析韩国电影的美学特征 □ 史许福 内容摘要:近年来韩国电影吸引了众多中国观众的眼球,甚至对亚洲的电影都有很大的影响.韩国电影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关 键之一就是它的美学成就.文章通过对韩国电影现状的美学分析,试图揭示其成功秘诀的冰山一角. 关 键 词:韩国电影 美学特征 禅境美 悲情美 近几年 ...

  •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005年07月12日 方秀英 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内含如何拟定写作提纲) 如何突出毕业论文的学术性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学术论文则是最为常见的学术文体.学术论文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凭借,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可以说,"学术性" ...

  • 社会文化与设计美学关系浅析
  • 第21卷 第1期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21 No.1 社会文化与设计美学关系浅析 任 璞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 315100) 摘 要:纵观艺术设计的全过程,社会文化的潜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如何深层次的挖掘社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以及梳理清社会文化,尤其是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文化,与 ...

  • 论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作用
  • 论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作用 目 录 引言(电影音乐) 一.电影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 1.1. 默片(无声)时期 1.2. 起飞时期 1.3. 专业化时期 二.电影音乐的介绍 2.1. 电影音乐的构成元素 2.2. 电影音乐的类型 2.3. 电影音乐的性质与特点 2.4. 电影音乐的处理手法的美学功能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