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摘要)

',1)">

声明:本栏目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须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并注明转自本网站。

顺序 逆序

[1]

发表的话题:

  

推荐

[coco5]

注册时间:2009-04-30

个人积分:6530

发/回贴数:30/353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摘要)

(2010-9-29 10:58:58)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轮深圳市城市总规从编制到完成,打破了以往的专家规划或精英规划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全社会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是一个开放的规划。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此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由市领导亲自担任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组长,协调决策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全市直接或间接参与本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政府部门有43个,直接承担编制任务的国内外科研机构有21家;举行了不同阶层和界别的公众咨询数十次,收集到的有效公众意见近10万份。规划草案完成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全面的公开展示,全市共设立7个主展点并在300个社区进行公告,同时通过网络进行公示,吸引观展人数逾十万人。规划编制过程中,还就相关问题分别与香港、广州、东莞、惠州等周边地区和城市进行了充分沟通。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国务院批复深圳城市总规之后,市规划国土委依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对总规进行了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该委举行“回眸三十,再创辉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专家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为深圳新一轮总规的实施献计献策。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深圳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更好地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深圳城市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深圳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由总则,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发展政策指引、城市空间发展与结构布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支撑体系、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规划实施政策支撑体系六个部分,以及附则、两个附表组成。

总规全文28章共7.88万字,市民可登录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网站(www.szpl.gov.cn)浏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全文。

尚模·八意府最新出售信息  尚模·八意府最新出租信息  尚模·八意府项目资料

公告:bbs.szhome.com业主论坛各子论坛诚征版主,有意请点击申请版主。

回复(1)

  

[coco5]

注册时间:2009-04-30

个人积分:6530

发/回贴数:30/353

(2010-9-29 10:59:23)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总 则

第1条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即将完成期限的条件下,为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和目标要求,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是指导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

第2条 深圳在经历了领先一步的快速发展后,率先遭遇空间发展困境和资源瓶颈制约。本规划致力于有效破解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难题:

1.基础性资源的紧约束;

2.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3.社会发展模式的脆弱性;

4.战略性空间的低效利用。

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第4条 本规划在深入总结历次总体规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工作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1.工作重点由增量空间建设向存量空间优化转变;

2.工作内容由单一的物质性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转变。

第一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5条 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第6条 城市职能

深圳的主要城市职能是: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5.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城市。

第7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

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

1.继续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性城市。

3.依托华南,立足珠江三角洲,加强深港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区。

第8条 城市发展分目标

在城市发展总目标的指引下,确立区域协作、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分目标,分别是:

1.区域协作——提升城市的区域和国际地位

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利用、区域经济要素市场培育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联手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高效增长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3.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保持城市人口适度稳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弘扬先进文化。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优良的生态环境。

回复(2)

  

[coco5]

注册时间:2009-04-30

个人积分:6530

发/回贴数:30/353

(2010-9-29 10:59:41)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第二章 城市规模

第9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7年底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50平方公里。

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

2020年全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1平方米以内。

第10条 城市增改用地规模

为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规划确定城市增改用地规模,作为对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调控的依据。

1.城市增改用地是新增建设用地和改造建设用地的统称。

2.新增建设用地是指在现状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实施开发建设行为而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含已批未建用地的消化)。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内,主要满足保证城市转型所必需的重要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规划期内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利安全等的前提条件下,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程序,可适量填海。

3.改造建设用地是指现状建成区内实施更新改造的用地,包括综合整治和全面改造用地。规划期改造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90平方公里,其中全面改造建设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改造建设用地应以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为目标,优先保障产业升级以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政策保障性住房等的建设需求。

第11条 城市常住人口规模

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为861.55万人。

以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其它方面因素,规划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

第12条 城市管理服务人口

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针对深圳特殊的城市人口结构特征,规划以城市管理服务人口作为人口管理和调控的对象。

1.城市管理服务人口是城市辖区内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市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下暂住人口。

2.城市管理服务人口规模是规划期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实施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

回复(3)

  

[coco5]

注册时间:2009-04-30

个人积分:6530

发/回贴数:30/353

(2010-9-29 11:00:07)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结构

第13条 城市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第14条 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由南山蛇口半岛通过深港西部通道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前海中心、航空城、沙井、松岗,联系东莞西部并通往广州,既是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度推进深港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性地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

2.将前海中心培育和发展成为新的市级中心,承担城市和区域的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开发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和航空城地区,推进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连接线、穗深港城际线和珠江口跨江通道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第15条 中部发展轴

1.中部发展轴由福田中心区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联系东莞松山湖高新园区和莞城中心,构成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龙华新城和光明新城,推进深圳北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福田保税区、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第16条 东部发展轴

1.东部发展轴由罗湖中心区向南经罗湖口岸联系香港,向北经布吉、横岗,连接龙岗中心和坪山新城中心,通往惠州及粤东地区,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罗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大运新城、坪山新城,推进东部通道、莲塘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坪山新城发展水平。

第17条 北部发展带

依托厦深铁路和机荷高速公路,串联坪山新城、大运新城、龙华新城、航空城等重要节点构筑的产业发展带。向西通过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和厦深铁路西延线,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向东连接惠州和粤东地区,构成区域性的产业发展带。

第18条 南部发展带

以原特区带状组团结构为基础,打造与香港全面对接的都市功能带,经蛇口半岛跨珠江向西建立与珠江西岸滨海地区联系,通过盐坝高速公路经大鹏半岛向东连接大亚湾以及稔平半岛等东部滨海地区。全面提升都市服务功能,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第19条 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

第20条 城市主中心

规划确定2个城市主中心,即福田-罗湖中心和前海中心。在强化福田-罗湖中心对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前海中心的建设,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区域辐射功能强大的双中心结构。

1.福田-罗湖中心:由福田中心区和罗湖中心区组成,承担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综合服务职能。

2.前海中心:由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组成,主要发展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与总部经济,并作为深化深港合作以及推进国际合作的核心功能区。

第21条 城市副中心

规划确定5个城市副中心,即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和盐田中心,承担所在城市分区的综合服务职能,发展部分市级和区域性的专项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1.龙岗中心包括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在发挥对东部分区综合服务职能的同时,承担市级文化体育和会展服务功能,并作为深圳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

2.龙华中心包括龙华新城和龙华中心区,在发挥对中部分区综合服务职能的同时,承担全市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承接福田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延伸。

3.光明新城中心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4.坪山新城中心是深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先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5.盐田中心是深圳东部滨海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深圳东部港口与物流配套服务中心。

第22条 城市组团中心

规划确定8个城市组团中心,即航空城、沙井、松岗、观澜、平湖、布吉、横岗、葵涌,分别作为各城市功能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发挥组团级的服务功能。

回复(4)

  

[战争之风]

注册时间:2010-02-26

个人积分:110

发/回贴数:0/11

来自:中海大山地

(2010-10-2 9:10:14)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能放个图吗

顺序 逆序

[1]

共 1 页

回复该话题

昵 称: 密 码: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电 话: EMail: 修改资料  服务条款

温馨提示:发帖前请仔细阅读论坛服务条款,您的言论一经发表,将无法由本人修改或删除。非重大理由

管理员不受理删帖请求。

回复内容:

帮助

插入表情符号:

  

  

  

  

  

  

  

  

  

  

  

  

  

  

  

  

  

  

  

  

  

  

  

  

  

  

  

  

  

  

  

  

  

  

  

  

上传图片

注意事项 1:只能上传图片文件(.GIF、.JPG)。

2:请勿贴大于300K的文件。

上传图片:

已 上 传: (请勿手工填写此项)

外部图片:

电话:0755-83680531  传真:0755-83680527

深圳市易图资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ICP备案号:粤ICP备10068813号

',1)">

声明:本栏目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须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并注明转自本网站。

顺序 逆序

[1]

发表的话题:

  

推荐

[coco5]

注册时间:2009-04-30

个人积分:6530

发/回贴数:30/353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摘要)

(2010-9-29 10:58:58)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轮深圳市城市总规从编制到完成,打破了以往的专家规划或精英规划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全社会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是一个开放的规划。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此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由市领导亲自担任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组长,协调决策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全市直接或间接参与本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政府部门有43个,直接承担编制任务的国内外科研机构有21家;举行了不同阶层和界别的公众咨询数十次,收集到的有效公众意见近10万份。规划草案完成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全面的公开展示,全市共设立7个主展点并在300个社区进行公告,同时通过网络进行公示,吸引观展人数逾十万人。规划编制过程中,还就相关问题分别与香港、广州、东莞、惠州等周边地区和城市进行了充分沟通。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国务院批复深圳城市总规之后,市规划国土委依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对总规进行了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该委举行“回眸三十,再创辉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专家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为深圳新一轮总规的实施献计献策。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深圳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更好地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深圳城市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作用,对深圳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由总则,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发展政策指引、城市空间发展与结构布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支撑体系、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规划实施政策支撑体系六个部分,以及附则、两个附表组成。

总规全文28章共7.88万字,市民可登录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网站(www.szpl.gov.cn)浏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全文。

尚模·八意府最新出售信息  尚模·八意府最新出租信息  尚模·八意府项目资料

公告:bbs.szhome.com业主论坛各子论坛诚征版主,有意请点击申请版主。

回复(1)

  

[coco5]

注册时间:2009-04-30

个人积分:6530

发/回贴数:30/353

(2010-9-29 10:59:23)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总 则

第1条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即将完成期限的条件下,为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形势和目标要求,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是指导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

第2条 深圳在经历了领先一步的快速发展后,率先遭遇空间发展困境和资源瓶颈制约。本规划致力于有效破解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难题:

1.基础性资源的紧约束;

2.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3.社会发展模式的脆弱性;

4.战略性空间的低效利用。

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第4条 本规划在深入总结历次总体规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工作模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1.工作重点由增量空间建设向存量空间优化转变;

2.工作内容由单一的物质性规划向综合性规划转变。

第一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5条 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第6条 城市职能

深圳的主要城市职能是: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5.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城市。

第7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

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

1.继续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性城市。

3.依托华南,立足珠江三角洲,加强深港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区。

第8条 城市发展分目标

在城市发展总目标的指引下,确立区域协作、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分目标,分别是:

1.区域协作——提升城市的区域和国际地位

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利用、区域经济要素市场培育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联手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高效增长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3.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保持城市人口适度稳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弘扬先进文化。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优良的生态环境。

回复(2)

  

[coco5]

注册时间:2009-04-30

个人积分:6530

发/回贴数:30/353

(2010-9-29 10:59:41)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第二章 城市规模

第9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7年底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50平方公里。

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

2020年全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1平方米以内。

第10条 城市增改用地规模

为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规划确定城市增改用地规模,作为对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调控的依据。

1.城市增改用地是新增建设用地和改造建设用地的统称。

2.新增建设用地是指在现状建设用地范围之外实施开发建设行为而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含已批未建用地的消化)。规划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内,主要满足保证城市转型所必需的重要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规划期内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利安全等的前提条件下,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程序,可适量填海。

3.改造建设用地是指现状建成区内实施更新改造的用地,包括综合整治和全面改造用地。规划期改造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90平方公里,其中全面改造建设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改造建设用地应以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为目标,优先保障产业升级以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政策保障性住房等的建设需求。

第11条 城市常住人口规模

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为861.55万人。

以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其它方面因素,规划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

第12条 城市管理服务人口

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针对深圳特殊的城市人口结构特征,规划以城市管理服务人口作为人口管理和调控的对象。

1.城市管理服务人口是城市辖区内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市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下暂住人口。

2.城市管理服务人口规模是规划期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实施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

回复(3)

  

[coco5]

注册时间:2009-04-30

个人积分:6530

发/回贴数:30/353

(2010-9-29 11:00:07)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结构

第13条 城市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第14条 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由南山蛇口半岛通过深港西部通道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前海中心、航空城、沙井、松岗,联系东莞西部并通往广州,既是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发展“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度推进深港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性地区。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

2.将前海中心培育和发展成为新的市级中心,承担城市和区域的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开发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和航空城地区,推进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连接线、穗深港城际线和珠江口跨江通道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第15条 中部发展轴

1.中部发展轴由福田中心区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向南联系香港,向北经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联系东莞松山湖高新园区和莞城中心,构成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龙华新城和光明新城,推进深圳北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福田保税区、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第16条 东部发展轴

1.东部发展轴由罗湖中心区向南经罗湖口岸联系香港,向北经布吉、横岗,连接龙岗中心和坪山新城中心,通往惠州及粤东地区,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罗湖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开发大运新城、坪山新城,推进东部通道、莲塘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坪山新城发展水平。

第17条 北部发展带

依托厦深铁路和机荷高速公路,串联坪山新城、大运新城、龙华新城、航空城等重要节点构筑的产业发展带。向西通过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和厦深铁路西延线,加强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向东连接惠州和粤东地区,构成区域性的产业发展带。

第18条 南部发展带

以原特区带状组团结构为基础,打造与香港全面对接的都市功能带,经蛇口半岛跨珠江向西建立与珠江西岸滨海地区联系,通过盐坝高速公路经大鹏半岛向东连接大亚湾以及稔平半岛等东部滨海地区。全面提升都市服务功能,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第19条 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

第20条 城市主中心

规划确定2个城市主中心,即福田-罗湖中心和前海中心。在强化福田-罗湖中心对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前海中心的建设,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区域辐射功能强大的双中心结构。

1.福田-罗湖中心:由福田中心区和罗湖中心区组成,承担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综合服务职能。

2.前海中心:由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组成,主要发展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与总部经济,并作为深化深港合作以及推进国际合作的核心功能区。

第21条 城市副中心

规划确定5个城市副中心,即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和盐田中心,承担所在城市分区的综合服务职能,发展部分市级和区域性的专项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1.龙岗中心包括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在发挥对东部分区综合服务职能的同时,承担市级文化体育和会展服务功能,并作为深圳辐射带动粤东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

2.龙华中心包括龙华新城和龙华中心区,在发挥对中部分区综合服务职能的同时,承担全市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承接福田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延伸。

3.光明新城中心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4.坪山新城中心是深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先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5.盐田中心是深圳东部滨海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深圳东部港口与物流配套服务中心。

第22条 城市组团中心

规划确定8个城市组团中心,即航空城、沙井、松岗、观澜、平湖、布吉、横岗、葵涌,分别作为各城市功能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发挥组团级的服务功能。

回复(4)

  

[战争之风]

注册时间:2010-02-26

个人积分:110

发/回贴数:0/11

来自:中海大山地

(2010-10-2 9:10:14)  □(尚模·八意府:bbs.szhome.com)

能放个图吗

顺序 逆序

[1]

共 1 页

回复该话题

昵 称: 密 码: 用户注册  忘记密码

电 话: EMail: 修改资料  服务条款

温馨提示:发帖前请仔细阅读论坛服务条款,您的言论一经发表,将无法由本人修改或删除。非重大理由

管理员不受理删帖请求。

回复内容:

帮助

插入表情符号:

  

  

  

  

  

  

  

  

  

  

  

  

  

  

  

  

  

  

  

  

  

  

  

  

  

  

  

  

  

  

  

  

  

  

  

  

上传图片

注意事项 1:只能上传图片文件(.GIF、.JPG)。

2:请勿贴大于300K的文件。

上传图片:

已 上 传: (请勿手工填写此项)

外部图片:

电话:0755-83680531  传真:0755-83680527

深圳市易图资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ICP备案号:粤ICP备10068813号


相关内容

  •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
  • 资源研究 国土资源情报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① 李蕾 郭文华 张 迪 谢 敏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摘要:本文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入手,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和城市发展的目标分析, 从土地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四方面构建了深圳市 ...

  • 广东高速公路规划网
  •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年) 广东省交通厅 2008-11-05 14:34:19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2004~2030年) 一.规划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2004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 ...

  • 限购令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
  • 市场纵横 2010 年 4月1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其中住房"限购"政策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政策措施,旨在调控房地产业非理性膨胀. 一.限购令政策颁布后市场运行状况 据中房指数统计,全国大部分城 ...

  • 我国地下资源开发利用
  • 我国地下资源开发利用 摘要:21世纪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被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被建设地下建筑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本文之间简单的归纳我国的地下工程的现状. 关键词:地下商城,地铁,隧道 前言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而21世纪应该是地下洞室开发利用的世纪.地下工程是指深入 ...

  • 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模式选择与策略分析
  • 收稿日期:2014-12-02 作者简介:刘志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郑少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CJA100148).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SYSX201303 ...

  • 未来五年(2016-2020)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势展望
  • 中国指数研究院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 未来五年(2016-2020)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势展望 2015年12月18日 目录 引言 . ..................................................................................... ...

  • 珠三角环保规划
  • 一.环境现状与挑战 (一)局部有所改善,形势依然严峻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2年,在占全国0.4%的国土面积上,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全国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9%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珠江综合整治初 ...

  • 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
  • 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 * SOME THOUGHTS ON HOUSING DEVELOPMENT PLAN 马庆林 MA Qinglin [摘要]供不应求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我国城镇住房供需平衡逆转的时间点,可能与美国货币政策转向的时间点重合.届时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剧增,将给我国金融系统 ...

  • 浅谈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雨水利用
  • 浅谈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雨水利用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年7期字数:3125 摘要:<室外排水规范(2014年版)>中提出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增加雨水利用设施和内涝防治工程设施的规定,雨水利用变成了硬性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了低影响开发模式的雨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