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症状与治疗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猪丹毒-病猪的颈部背部皮肤大面积瘀血。

猪丹毒病原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内心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天,毒力仍然强大。露天放置2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米231天的病猪尸体,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天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在一般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2~20分钟,70℃5分钟即可杀死。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猪丹毒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其他家畜和禽类包括也有病例报告。人也可以感染本病,称为类丹毒。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粉等)喂猪常常引起发病。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得最盛。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猪丹毒临床症状

一般将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急性败血型:此型最为常见,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病死率为特征。在流行初期有一头或数头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病猪体温达到42~43℃,稽留不退,体弱,不愿走动,躺卧地上,不食,有时呕吐。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粘液。小猪后期有的发生下痢。严重的呼吸增快,粘膜发绀。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较为多见。病程短促,可以突然死亡。有些病猪经3~4天体温降至正常以下而死。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1天。亚急性疹块型:此型症状比急性型较轻,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病初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口渴,便秘。体温升高至41℃以上。通常于发病后2~3天后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或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紫蓝色,压之不褪。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慢性型:一般由败血型或疹块型或隐性感染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几种。慢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较膝、髋关节最为常见)的炎性肿胀,病腿僵硬、疼痛。以后急性症状消失,而以关节变形为主,呈现一肢或两肢的破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但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消瘦。病程数周或数月。慢性心内膜炎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厌走动,强使行走,则举止缓慢,全身摇晃。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速、亢进,心律不齐,呼吸急促。此种病猪不能治愈,通常由于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慢性型的猪丹毒有时形成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似皮革。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壳。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各蹄壳发生坏死。约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而愈。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猪丹毒病理变化

败血型:主要以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粘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肺充血、水肿。脾呈樱桃红色,充血、肿大,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粘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体积增大,呈弥漫性暗红色,纵切面皮质部有小红点。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征变化。疹块与生前无明显差异。慢性型关节炎:是一种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粘稠或带红色。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慢性心内膜炎:为溃疡性或呈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一个或数个瓣膜发炎,多见于二尖瓣膜。它是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的。

猪丹毒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多发生于夏季;急性败血性病猪体温42℃以上,死亡较突然;全身淋巴结肿胀,呈弥漫性紫红色;肾肿大,暗红色;脾肿大,樱桃红色;疹块型丹毒皮肤出现典型疹块;慢性丹毒的皮肤大块坏死、四肢强拘、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心瓣膜处见有溃疡性或花椰菜样的赘生物,四肢关节的慢性炎症等特征,一般可做出诊断。确诊进行细菌检查。

猪丹毒预防和治疗技术

治疗:

肌肉注射高热混感康(10ml/支*10支/盒)每公斤体重0.1-0.2ml,重症每公斤0.2ml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添加“中益微酶”提高猪群的自然抗病能力。经常保持用具、场圈的清洁卫生,定期用消毒剂(10%石灰乳等)消毒。猪群中发现猪丹毒猪时,应立即隔离治疗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猪丹毒-病猪的颈部背部皮肤大面积瘀血。

猪丹毒病原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内心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天,毒力仍然强大。露天放置2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米231天的病猪尸体,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天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在一般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2~20分钟,70℃5分钟即可杀死。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猪丹毒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其他家畜和禽类包括也有病例报告。人也可以感染本病,称为类丹毒。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粉等)喂猪常常引起发病。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得最盛。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猪丹毒临床症状

一般将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急性败血型:此型最为常见,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病死率为特征。在流行初期有一头或数头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病猪体温达到42~43℃,稽留不退,体弱,不愿走动,躺卧地上,不食,有时呕吐。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粘液。小猪后期有的发生下痢。严重的呼吸增快,粘膜发绀。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较为多见。病程短促,可以突然死亡。有些病猪经3~4天体温降至正常以下而死。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1天。亚急性疹块型:此型症状比急性型较轻,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病初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口渴,便秘。体温升高至41℃以上。通常于发病后2~3天后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或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紫蓝色,压之不褪。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慢性型:一般由败血型或疹块型或隐性感染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几种。慢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较膝、髋关节最为常见)的炎性肿胀,病腿僵硬、疼痛。以后急性症状消失,而以关节变形为主,呈现一肢或两肢的破行或卧地不起。病猪食欲正常,但生长缓慢,体质虚弱,消瘦。病程数周或数月。慢性心内膜炎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厌走动,强使行走,则举止缓慢,全身摇晃。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速、亢进,心律不齐,呼吸急促。此种病猪不能治愈,通常由于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慢性型的猪丹毒有时形成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似皮革。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组织分离,犹如一层甲壳。坏死区有时范围很大,可以占整个背部皮肤;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各蹄壳发生坏死。约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而愈。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猪丹毒病理变化

败血型:主要以急性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粘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肺充血、水肿。脾呈樱桃红色,充血、肿大,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粘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体积增大,呈弥漫性暗红色,纵切面皮质部有小红点。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征变化。疹块与生前无明显差异。慢性型关节炎:是一种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粘稠或带红色。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慢性心内膜炎:为溃疡性或呈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一个或数个瓣膜发炎,多见于二尖瓣膜。它是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的。

猪丹毒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多发生于夏季;急性败血性病猪体温42℃以上,死亡较突然;全身淋巴结肿胀,呈弥漫性紫红色;肾肿大,暗红色;脾肿大,樱桃红色;疹块型丹毒皮肤出现典型疹块;慢性丹毒的皮肤大块坏死、四肢强拘、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心瓣膜处见有溃疡性或花椰菜样的赘生物,四肢关节的慢性炎症等特征,一般可做出诊断。确诊进行细菌检查。

猪丹毒预防和治疗技术

治疗:

肌肉注射高热混感康(10ml/支*10支/盒)每公斤体重0.1-0.2ml,重症每公斤0.2ml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添加“中益微酶”提高猪群的自然抗病能力。经常保持用具、场圈的清洁卫生,定期用消毒剂(10%石灰乳等)消毒。猪群中发现猪丹毒猪时,应立即隔离治疗


相关内容

  •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效果分析总结报告1
  •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丹毒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3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应用"丹毒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3共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3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 ...

  • 2015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外科]
  • 新东方在线医学教育网分享(http://yixue.koolearn.com/) 点击查看: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2.引流法.垫棉法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第二单元 疮疡 细目一 ...

  • 猪丹毒杆菌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猪丹毒杆菌的病原分离鉴 定及药敏试验 学生姓名:李白 学 号:[1**********] 指导教师:周玉龙 所在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 业:动物医学 中国·大庆 2011年 1 月 猪丹毒杆菌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摘要:2007年11月10日,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某猪场爆发传染 ...

  • 猪附红细胞体与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 猪附红细胞体与猪丹毒丝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高光明 (江苏省阜宁县阜城镇畜牧兽医站,江苏阜宁224400) 1 发病情况 2013年9月23日上午,阜宁县阜城镇某养猪场 4实验室检查 饲养的仔猪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四肢关节发炎.肿胀.跛行等症状.畜主对发病猪用青霉素.土霉素. ...

  • 怎么选择丹毒最好治疗方法
  • 怎么选择丹毒最好治疗方法 看到丹毒两个字,大家都会感到害怕.用"毒"字来命名,这种病的危害性可想而知.其实,丹毒并不是中毒,它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皮肤疾病,在发病时,患者的皮肤表面会变的炽热鲜红,还会出现红疹,让患者感到不太舒适.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逐渐扩散,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困扰.那 ...

  • 第六章外科感染
  • 第六章外科感染 I. 单选题 (共 28 题,0 分) 1. (0 分) 丹毒是 A. 急性管状淋巴管炎 B. 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C. 急性多发性毛囊炎 D. 急性蜂窝织炎 E. 以上都不是 2. (0 分) 破伤风最易出现并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 A. 苦笑面容 B. 张口困难 C. 角弓反张 D. ...

  • 王秀珍刺血疗法
  • 王秀珍刺血疗法(摘要) 一.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 针刺放血施用于临床,通过治疗观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医疗作用. ㈠ 泻热:针刺放血可以退热,古医书有"泻热出血"的记载.一般来予,针刺放血治疗,对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的效果比较好. ㈡ 止痛:针刺放血疗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止痛,如神 ...

  • 丹毒是怎么引起的
  •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www.wotian120.com/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丹毒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那么丹毒是怎么引起的, ...

  •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 病毒性肝炎 1.我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中,最常见的是:HBV(乙) 2.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传播 3.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力的指标.( 抗-HBs(+) ) 4.最易转为慢性肝炎的类型是( HBV ) 5.目前预防各型肝炎的重要方法.( 打疫苗 ) 6.治疗急性肝炎的关键措施.( 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