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桃花文化阅读答案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 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     ]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3.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D3.出于”尚红”礼俗,桃花被人们当作吉祥喜庆活动的主角;用桃花命名的人名地名不胜枚举;有关桃树桃花桃实的美好象征无处不在。体现了中国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生活)的美好愿望。(意对即可)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 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 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有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桃花文化”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表现女性方面。B.“桃花文化”源远流长,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绵不绝。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     ]

A.桃花具有一种自然物的观赏价值。B.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C.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D.在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中国的“桃花文化”才有可能逐渐形成。3.第三段写桃花文化在民间有哪些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怎样一种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D3.出于”尚红”礼俗,桃花被人们当作吉祥喜庆活动的主角;用桃花命名的人名地名不胜枚举;有关桃树桃花桃实的美好象征无处不在。体现了中国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生活)的美好愿望。(意对即可)


相关内容

  • [刻在年画中的记忆]阅读答案
  • 刻在年画中的记忆 袁圣敏 ①依稀记得,20世纪80年代,年画在春节中还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进腊月,各种年画铺天盖地,争奇斗艳,渲染出欢乐的气氛.人们买年画,贴年画,赏年画,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也祈望来年的生活美.它和春联.饺子.鞭炮,一起丰富着中国人红火热烈的春节. ②年画,顾名思义,就是年节喜 ...

  • 2014年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评分标准
  • 常州市二○一四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文化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 试题共三部分,6页,计21题.总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本卷有试题卷和答题卡两个部分.考生须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一律无效.考试结束,试卷.答题卡一并上交. 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

  • 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
  • 篇一: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二: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拟人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 ...

  • 九年级培优练习题4.8
  • 九年级培优练习题(2016.4.8)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 炽热(zh ì) 炮制(p áo ) 玄虚(xu án ) 风雪载途(z ài ) .... B. 栉比(zh ì) 星宿(xi ù) 寒噤(j īn ) 龙吟凤哕(hu ...

  • 2015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语文试卷(答案)
  • 2015年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制芰荷以为衣兮,.(屈原<离骚>) (2)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

  • 桃花心木的阅读答案
  • 篇一:桃花心木的阅读答案 <桃花心木>阅读答案<桃花心木>阅读答案幼儿园小学中学作文课内课外公文 > 徐志摩<偶然>赏析师德师风演讲稿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中国梦演讲稿 换一批相关推荐 <桃花心木>阅读答案2015-04-10相关链接 :以下是阿 ...

  • 2013年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13年厦门市初中毕业及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卷 (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姓名: 成绩: 第一部分 口语交际(7分) 一.完成第1题(7分) 1.根据对话情境,回答问题.(7分) 近期,明星跨界跳水真人秀节目的红火,让人们再次聚焦娱乐与慈善.<中国星跳跃&g ...

  • [春暖花开]阅读附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春暖花开邸玉超①我非常喜欢春暖花开这个词.词汇的温度不可预报,但可以感知,可以体会.对于走过漫长冬季的北方人来说,感受这样的词一定是特别温暖而欢欣--如同与久别的亲人相拥那一刻的美好. ②古代文人心思细腻如陶泥,可以拿捏任何无以名状的事物,因此对春天的感受要比一般人 ...

  • 2017届初三二模语文卷-崇明区(含答案)
  • 2017届崇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 2.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