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4分)
急 (tuān) 箭 别出心(cái)
慷 (kǎi) 激昂 静影沉(bì)
(2013年苏州中考)
2、 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他们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4分)
阅读名著,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开括芬芳。它们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沁人心脾的透析;它们不是枯噪无味的说教,而是幽默丰趣的聊天;它们不是耳提面命的训导,而是月朗星稀的悄悄话;它们不是把你的思蓄当成跑马场,而是朋友般的促膝长谈。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1) ,始于足下。(《老子》)
(2)等闲识得东风面, 。( 《春日》)
(3) ,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4)几处早莺争暖树. 。(自居易《钱塘瑚春行》)
(5) ,悠然见南山。(陶浦口《 》)
(6)苏轼《水调歌头》中袭选对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7)陆游《游山西村》中“ , ”是蕴古哲理的千古名句。
(8)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的“ , ”,
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做出的对“生死”最简单精辟的诠释。
(2009年成都)
4、名著阅读。(5分)
(1)"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大耳垂珠,唇口方正.额阔顶平.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志宇轩昂,胸襟秀丽."(3分)
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 ,其主要性格特点是: ,济弱扶贫, ,但有浓厚的 。
(2)格列佛到达大人国后经历了哪些危险?请举出两例。(2分)
(2011年相城区九上期末试卷)
5、某房地林业局向社会重金征集广告词,现有下面两则广告语引人注目。如请
你参与评判,你认为哪一则更好?请说说理由。(3分)
A.树是什么?——树是木材的源泉 B.一片绿叶 一生健康
▲ (2011年高新区)
第二部分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6~9题。(8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 天山共色 B. 奇山异水 ..
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C. 猛浪若奔 D. 负势竞上 ..
虽乘奔御风(《三峡》) 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窥谷忘反 B.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C.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8.请分析“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的表达效果。(2分)
9.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③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水。
【注】①盎: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②饫:yù,饱食。③逮:dài,及,到。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鼠呼群类入焉,必饫②而后反。
②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
(2012昆山期末考)
阅读《故乡》选文,然后回答11—14题。(12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11、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对比,把它找出来,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4分)
12、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句子中
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①“阿!闰土哥,——你来了?„„”
②“老爷!„„”
13.“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一句中
“清楚”和“模糊”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14.请体会“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中“似乎”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2013苏州中考)
听取蛙声一片(10分)
① 我家门前紧挨着水塘,绿树婆娑,水草丛生,在繁星闪烁的夏夜,常有
阵阵“呱呱"的蛙声伴着夜风飘进屋里。此时,我总想起宋朝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 青蛙,又叫田鸡。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泽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纹蛙;有小至蚕豆一样的浮蛙;有鸣声如琴的弹琴蛙;还有背上布满疙瘩的蟾蜍,俗语称癞蛤蟆。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虫本领。
③ 说到青蛙的捉虫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起。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粘的液体。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的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
④ 另外,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所爱吃的。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00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期六至八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
⑤ 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常爱以此为题进行创作……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六十天就发育成蛙。
⑥ 青蛙在文学家的笔下,也有一些不好听的字眼。例如:"井底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跳秤盘"等,这实在是冤枉了。它们只知道终日在田野里捕捉害虫,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尤其是夜间,食虫的益鸟纷纷归巢,这时更靠它捕食各种害虫。
⑦ 在丰收季节里,联想起青蛙对于人类的功绩,我们要更加赞美和保护这可爱的两栖动物。
15.青蛙捉虫的本领,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4分)
答:
16.已故著名画家齐白石曾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了幅画,把无形的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根据选文的提示,想象一下,这幅画除了流水、乱石、远山之外还有什么组成的。(1分)
17.在"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一句中,"一般的"可否去掉,为什么?(2分)
18.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是不是有些不太妥当?请你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修改意见(3)
(2009年淮安)
棉花糖
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6期)
19、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3分)
20、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3分)
21、“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体会当时儿子的心情。(4分)
22、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呆呆地看着
23、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4分)
24、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赞赏文中父亲的做法吗?(3分)
( 2013年初三语文月考试卷)
第三部分
25、作文(60分)
父母的一言一行如阳光洒遍我们的成长道路;老师的一言一行似春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朋友的一言一行像炉火温暖我们如歌的岁月„„因为,在这一言一行中,有浓浓的关爱、谆谆的教导、有善意的提醒、有真诚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阳光、处处有春雨、处处有真情,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纪录下来那一缕阳光、一丝春雨、一腔真情吧!
(2011年湖北)
请以“阳光总在身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收获阳光时”的内心变化;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个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太仓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4分)
急 (tuān) 箭 别出心(cái)
慷 (kǎi) 激昂 静影沉(bì)
(2013年苏州中考)
2、 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他们找出来填在表中然后改正。(4分)
阅读名著,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开括芬芳。它们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沁人心脾的透析;它们不是枯噪无味的说教,而是幽默丰趣的聊天;它们不是耳提面命的训导,而是月朗星稀的悄悄话;它们不是把你的思蓄当成跑马场,而是朋友般的促膝长谈。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1) ,始于足下。(《老子》)
(2)等闲识得东风面, 。( 《春日》)
(3) ,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4)几处早莺争暖树. 。(自居易《钱塘瑚春行》)
(5) ,悠然见南山。(陶浦口《 》)
(6)苏轼《水调歌头》中袭选对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7)陆游《游山西村》中“ , ”是蕴古哲理的千古名句。
(8)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的“ , ”,
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做出的对“生死”最简单精辟的诠释。
(2009年成都)
4、名著阅读。(5分)
(1)"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大耳垂珠,唇口方正.额阔顶平.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志宇轩昂,胸襟秀丽."(3分)
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 ,其主要性格特点是: ,济弱扶贫, ,但有浓厚的 。
(2)格列佛到达大人国后经历了哪些危险?请举出两例。(2分)
(2011年相城区九上期末试卷)
5、某房地林业局向社会重金征集广告词,现有下面两则广告语引人注目。如请
你参与评判,你认为哪一则更好?请说说理由。(3分)
A.树是什么?——树是木材的源泉 B.一片绿叶 一生健康
▲ (2011年高新区)
第二部分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6~9题。(8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 天山共色 B. 奇山异水 ..
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C. 猛浪若奔 D. 负势竞上 ..
虽乘奔御风(《三峡》) 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窥谷忘反 B.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C.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8.请分析“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的表达效果。(2分)
9.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③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水。
【注】①盎: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②饫:yù,饱食。③逮:dài,及,到。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鼠呼群类入焉,必饫②而后反。
②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
(2012昆山期末考)
阅读《故乡》选文,然后回答11—14题。(12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11、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对比,把它找出来,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4分)
12、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句子中
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①“阿!闰土哥,——你来了?„„”
②“老爷!„„”
13.“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一句中
“清楚”和“模糊”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14.请体会“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中“似乎”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2013苏州中考)
听取蛙声一片(10分)
① 我家门前紧挨着水塘,绿树婆娑,水草丛生,在繁星闪烁的夏夜,常有
阵阵“呱呱"的蛙声伴着夜风飘进屋里。此时,我总想起宋朝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 青蛙,又叫田鸡。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泽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纹蛙;有小至蚕豆一样的浮蛙;有鸣声如琴的弹琴蛙;还有背上布满疙瘩的蟾蜍,俗语称癞蛤蟆。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虫本领。
③ 说到青蛙的捉虫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起。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粘的液体。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的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
④ 另外,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所爱吃的。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00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期六至八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
⑤ 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常爱以此为题进行创作……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六十天就发育成蛙。
⑥ 青蛙在文学家的笔下,也有一些不好听的字眼。例如:"井底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跳秤盘"等,这实在是冤枉了。它们只知道终日在田野里捕捉害虫,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尤其是夜间,食虫的益鸟纷纷归巢,这时更靠它捕食各种害虫。
⑦ 在丰收季节里,联想起青蛙对于人类的功绩,我们要更加赞美和保护这可爱的两栖动物。
15.青蛙捉虫的本领,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4分)
答:
16.已故著名画家齐白石曾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了幅画,把无形的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根据选文的提示,想象一下,这幅画除了流水、乱石、远山之外还有什么组成的。(1分)
17.在"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一句中,"一般的"可否去掉,为什么?(2分)
18.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是不是有些不太妥当?请你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修改意见(3)
(2009年淮安)
棉花糖
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6期)
19、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3分)
20、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3分)
21、“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体会当时儿子的心情。(4分)
22、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呆呆地看着
23、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4分)
24、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赞赏文中父亲的做法吗?(3分)
( 2013年初三语文月考试卷)
第三部分
25、作文(60分)
父母的一言一行如阳光洒遍我们的成长道路;老师的一言一行似春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朋友的一言一行像炉火温暖我们如歌的岁月„„因为,在这一言一行中,有浓浓的关爱、谆谆的教导、有善意的提醒、有真诚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阳光、处处有春雨、处处有真情,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纪录下来那一缕阳光、一丝春雨、一腔真情吧!
(2011年湖北)
请以“阳光总在身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 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收获阳光时”的内心变化;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个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