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四单元 聆听元散曲 单元测试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四)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纰缪/未雨绸缪 间距/间不容发 税率/为人坦率 ......

B .下载/载歌载舞 偏裨/无裨于事 稽首/无稽之谈 ......

C .洁癖/穷乡僻壤 拙劣/茁壮成长 绚烂/徇私舞弊 ......

D .偌大/一诺千金 募捐/蓦然回首 剽悍/虚无缥缈 ......

解析:选C 。A 项,分别读miù/móu ,ji ān/jiān ,l ǜ/shuài ;B 项,分别读zài/zài ,p í/bì,q ǐ/jī;C 项,分别读pǐ/pì,zhu ō/zhuó,xu àn/xùn ;D 项,分别读ruò/nuò,m ù/mò,pi āo/piāo 。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腐败总有蛛丝马迹。要查处贪官,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看看他们的身边人在干些什么,由此肯定会看出点儿端倪。一般来说,贪官周围总会密集着一帮子诸如老婆、孩子、秘书、司机等身边人,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沆瀣一气。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身边人,这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贪官臵之度外,铤而走险,把一个个身边人大胆“用”了起来。像李启红这样,“夫妻腐败”“家族腐败”“秘书腐败”等酿成的“窝案”很可怕,也很危险。

A .蛛丝马迹 B .端倪

C .沆瀣一气 D .置之度外

解析:选D 。“臵之度外”,褒义词,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此处应用“臵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自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C .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 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 .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漏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析:选B 。选项A ,介词残缺,“得到”前面加“以”,和后面的“为”照应;选项C ,“下调”后面的宾语是“药品”,搭配不当,应在后面加上“的价格”;选项D ,“导致”后面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词语,加上“的发生”或去掉“事件”。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排精美的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__________。中国旧俗,女眷不能在外客前露面,狭窄的北部就是专为女眷而辟。

①故布置十分讲究

②并严格按制陈设

③南部宽敞明亮

④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樱木

⑤供桌左右两把太师椅是上座,专为园主和上宾而设

⑥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

A .③⑥①④②⑤ B .⑤④②③⑥①

C .③①⑤⑥④② D .⑤②④①③⑥

解析:选A 。文段整体是从“室内”南北两部分先后陈述的。先总述南部环境,承前“南”字,再依次叙述室南部之用途、布臵的格调及具体情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养浩传

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

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

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

③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

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

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

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

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

【注】 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 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诸:各种 .

B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去:离开 .

C .水三尺乃止 乃:才 .

D .悉以印记其背 悉:全,都 .

解析:选A 。诸:之于。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

B .养浩昼则默诵 夜则闭户 ..

C .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祷雨于岳祠 ..

D .犹以盗目之 出私钱以济之 ..

解析:选D 。A 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B 项,“则”,都是连词,表修饰。C 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D 项,“以”,前者介词,表对象;后者连词,表目的。

7.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 )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 .③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⑥

解析:选A 。此题可用排除法。①表现张养浩幼年时的品行,②表现其不迷信,④是百姓对他的爱戴。排除这三句即可。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 .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 .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路过华山时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府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 .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解析:选A 。“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对李虎这样为害百姓的人依法惩办,并不宽容。

9.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言文翻译的重点是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加之以刑”是介词结构后臵;“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率”,带领;“因”,于是。

答案:(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你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你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2)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 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平章不忽木,不忽木

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你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你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你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10.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蟾宫曲】

①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卢 挚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

②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注】 ①卢挚曾于大德七年(1303)七月寓扬州,逢朋友汪右丞。②凉州:指唐天宝年间的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流传极广。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小曲的句式看,多用对偶,能举出一例即可。

答案:对偶。全曲除第一和第九句外,都用了对偶句,如“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2)本曲开头三句和结尾两句都是写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可以看出,前三句是乐景,后三句是悲景。

答案:开头三句写良辰美景,表达了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而结尾两句则写萧瑟感伤之景,抒发了相逢不久又要分别的惆怅之情。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人心山未险。(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4)天机织罢月梭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千年晒未干。(乔吉《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答案:(1)咫尺的天南地北 霎时间月缺花飞 (2)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3)血华啼杜宇 阴洞吼飞廉 (4)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

沈 苇

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假山瘦石、草木花卉,而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情怀。苏州园林成了旅游景点和文化空壳。今天,我们的财富和能力足以建造更多的苏州园林,甚至能把整座城市变成园林,但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苏州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开着宝马、凯迪拉克的“名人”急冲冲出入于今天的“苏州园林”,但他的目光不再注意墙角边一朵小花的开放和凋零,他的心灵再也体验不到水塘里一尾锦鲤游弋的快乐。

我觉得火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旅行工具。相对于汽车,火车有空间感;相对于飞机,火车则有时间感。所以,在中国火车全面提速的早几年,我甚至想给铁道部长写信,建议他给兰新铁路减速。因为我生活在新疆,而我的老家在浙江,每次回家和返疆,都要乘坐往返于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54次、51次列车。提速前,这趟列车要走三天三夜:第一天,大家为了“占领”行李架可能会发生争吵、冲突;第二天,面对面有些尴尬,从沉默到试探性地沟通、说话;第三天,敞开心扉,有了无障碍交流,有的开始分享一只烤鸡,一起喝起了啤酒„„在火车上结识朋友、产生爱情,是时常发生的事情。火车提速到两天两夜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情形照旧,第三天却没了„„一起乘坐了火车,一起经历了漫漫长旅,车上与车下,都是陌路。“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我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进步、阻挠发展,而是包含了一个“游子”朴素、诚恳的文化动机。

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是社会进步带来生活方式改变的两个例子,具有抽样分析、个案讨论的价值。但环境的变化已触及每个人内心,并且是切身的、具体而微的。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难道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灵的„„但社会仍是一个整体,必须在一个共同体中协调向前,尽管它有点气喘吁吁、慌不择路的样子,却是包裹在一张皮里面的。我们深陷于资讯、影像与复制之中,置身于雅克·厄鲁尔所说的“极度视觉化的时代”,一切都从属于视觉化,在视觉化之外什么都没有意义。

经济是个手段,不是心智完善以及抵达完美人性的目标。文化朝向这一目标,所以文化需要工具和手段。我们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那么,从文化现实来说,文化又可以分为外部文化和内在文化。内在文化指向心灵、情感、思想、人性,这也正是文

学需要呈现和探讨的。只有人类内在的天赋秉性得以有效、和谐地发展,人性才能获得尊严、富足和愉悦。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宗教、科学、诗歌、哲学都肩负着这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共时性(古典/当代、传统/创新) 被忽略了,文化关系(与社会、经济、政治的) 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一方面,太多的聪明人把文化搞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们高谈阔论文化,其实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文化成了工具手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但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已是一个现实。

如何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现在,经济发展不再是一趟普客列车,而已是动车和高铁,火车上的三天三夜终有一天会变成30个小时。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时间的获得还是时间的失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飞速的经济动车上,被惊醒的文化充满了警觉,这是文化自觉、人类自觉的一个前提。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和我们的唯一出路,攸关性命和未来。

(有删减)

12.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 .作者所说的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是指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园林本身并没有消失。

B .作者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火车提速,而是觉得“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

C .人们往往将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了文化目标,因此文化共时性被忽略了,文化关系发生了错位。

D .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它对文化传播谈不上贡献。

E .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充满警觉的文化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文化当作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

解析:选AB 。A 项,原文第一段有说明。B 项,文章第二段有说明。C 项,强加因果。原文为“文化共时性(古典/当代、传统/创新) 被忽略了,文化关系(与社会、经济、政治的) 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D 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E 项,偷换概念,原文为“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

13. 下列不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3分)( ) .

A .苏州园林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

B .现在很多地方大打“名人故里”争夺战。

C .一些地方以经济价值即盈利多少作为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尺度。

D .各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投入。

解析:选D 。根据原文,打着文化的旗号行经济之事,也就是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因此,A 、B 、C 三项都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14. 从文章看,作者通过苏州园林和火车的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文章一、二段是引子,三至五段是作者的观点所在,提取关键语句即可。

单元综合检测(四)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纰缪/未雨绸缪 间距/间不容发 税率/为人坦率 ......

B .下载/载歌载舞 偏裨/无裨于事 稽首/无稽之谈 ......

C .洁癖/穷乡僻壤 拙劣/茁壮成长 绚烂/徇私舞弊 ......

D .偌大/一诺千金 募捐/蓦然回首 剽悍/虚无缥缈 ......

解析:选C 。A 项,分别读miù/móu ,ji ān/jiān ,l ǜ/shuài ;B 项,分别读zài/zài ,p í/bì,q ǐ/jī;C 项,分别读pǐ/pì,zhu ō/zhuó,xu àn/xùn ;D 项,分别读ruò/nuò,m ù/mò,pi āo/piāo 。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腐败总有蛛丝马迹。要查处贪官,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看看他们的身边人在干些什么,由此肯定会看出点儿端倪。一般来说,贪官周围总会密集着一帮子诸如老婆、孩子、秘书、司机等身边人,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沆瀣一气。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身边人,这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贪官臵之度外,铤而走险,把一个个身边人大胆“用”了起来。像李启红这样,“夫妻腐败”“家族腐败”“秘书腐败”等酿成的“窝案”很可怕,也很危险。

A .蛛丝马迹 B .端倪

C .沆瀣一气 D .置之度外

解析:选D 。“臵之度外”,褒义词,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此处应用“臵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自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C .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 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 .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漏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解析:选B 。选项A ,介词残缺,“得到”前面加“以”,和后面的“为”照应;选项C ,“下调”后面的宾语是“药品”,搭配不当,应在后面加上“的价格”;选项D ,“导致”后面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词语,加上“的发生”或去掉“事件”。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排精美的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__________。中国旧俗,女眷不能在外客前露面,狭窄的北部就是专为女眷而辟。

①故布置十分讲究

②并严格按制陈设

③南部宽敞明亮

④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樱木

⑤供桌左右两把太师椅是上座,专为园主和上宾而设

⑥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

A .③⑥①④②⑤ B .⑤④②③⑥①

C .③①⑤⑥④② D .⑤②④①③⑥

解析:选A 。文段整体是从“室内”南北两部分先后陈述的。先总述南部环境,承前“南”字,再依次叙述室南部之用途、布臵的格调及具体情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养浩传

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

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

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

③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

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

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

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

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

【注】 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 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诸:各种 .

B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去:离开 .

C .水三尺乃止 乃:才 .

D .悉以印记其背 悉:全,都 .

解析:选A 。诸:之于。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

B .养浩昼则默诵 夜则闭户 ..

C .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祷雨于岳祠 ..

D .犹以盗目之 出私钱以济之 ..

解析:选D 。A 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B 项,“则”,都是连词,表修饰。C 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D 项,“以”,前者介词,表对象;后者连词,表目的。

7.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 )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 .③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⑥

解析:选A 。此题可用排除法。①表现张养浩幼年时的品行,②表现其不迷信,④是百姓对他的爱戴。排除这三句即可。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B .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 .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路过华山时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府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 .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解析:选A 。“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对李虎这样为害百姓的人依法惩办,并不宽容。

9.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言文翻译的重点是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加之以刑”是介词结构后臵;“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率”,带领;“因”,于是。

答案:(1)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你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你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

(2)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 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平章不忽木,不忽木

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你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你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你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10.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蟾宫曲】

①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卢 挚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

②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注】 ①卢挚曾于大德七年(1303)七月寓扬州,逢朋友汪右丞。②凉州:指唐天宝年间的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流传极广。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小曲的句式看,多用对偶,能举出一例即可。

答案:对偶。全曲除第一和第九句外,都用了对偶句,如“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2)本曲开头三句和结尾两句都是写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可以看出,前三句是乐景,后三句是悲景。

答案:开头三句写良辰美景,表达了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而结尾两句则写萧瑟感伤之景,抒发了相逢不久又要分别的惆怅之情。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2)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人心山未险。(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4)天机织罢月梭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千年晒未干。(乔吉《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答案:(1)咫尺的天南地北 霎时间月缺花飞 (2)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3)血华啼杜宇 阴洞吼飞廉 (4)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

沈 苇

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假山瘦石、草木花卉,而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情怀。苏州园林成了旅游景点和文化空壳。今天,我们的财富和能力足以建造更多的苏州园林,甚至能把整座城市变成园林,但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苏州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开着宝马、凯迪拉克的“名人”急冲冲出入于今天的“苏州园林”,但他的目光不再注意墙角边一朵小花的开放和凋零,他的心灵再也体验不到水塘里一尾锦鲤游弋的快乐。

我觉得火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旅行工具。相对于汽车,火车有空间感;相对于飞机,火车则有时间感。所以,在中国火车全面提速的早几年,我甚至想给铁道部长写信,建议他给兰新铁路减速。因为我生活在新疆,而我的老家在浙江,每次回家和返疆,都要乘坐往返于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54次、51次列车。提速前,这趟列车要走三天三夜:第一天,大家为了“占领”行李架可能会发生争吵、冲突;第二天,面对面有些尴尬,从沉默到试探性地沟通、说话;第三天,敞开心扉,有了无障碍交流,有的开始分享一只烤鸡,一起喝起了啤酒„„在火车上结识朋友、产生爱情,是时常发生的事情。火车提速到两天两夜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情形照旧,第三天却没了„„一起乘坐了火车,一起经历了漫漫长旅,车上与车下,都是陌路。“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我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进步、阻挠发展,而是包含了一个“游子”朴素、诚恳的文化动机。

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是社会进步带来生活方式改变的两个例子,具有抽样分析、个案讨论的价值。但环境的变化已触及每个人内心,并且是切身的、具体而微的。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难道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灵的„„但社会仍是一个整体,必须在一个共同体中协调向前,尽管它有点气喘吁吁、慌不择路的样子,却是包裹在一张皮里面的。我们深陷于资讯、影像与复制之中,置身于雅克·厄鲁尔所说的“极度视觉化的时代”,一切都从属于视觉化,在视觉化之外什么都没有意义。

经济是个手段,不是心智完善以及抵达完美人性的目标。文化朝向这一目标,所以文化需要工具和手段。我们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那么,从文化现实来说,文化又可以分为外部文化和内在文化。内在文化指向心灵、情感、思想、人性,这也正是文

学需要呈现和探讨的。只有人类内在的天赋秉性得以有效、和谐地发展,人性才能获得尊严、富足和愉悦。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宗教、科学、诗歌、哲学都肩负着这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共时性(古典/当代、传统/创新) 被忽略了,文化关系(与社会、经济、政治的) 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一方面,太多的聪明人把文化搞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们高谈阔论文化,其实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文化成了工具手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但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已是一个现实。

如何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现在,经济发展不再是一趟普客列车,而已是动车和高铁,火车上的三天三夜终有一天会变成30个小时。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时间的获得还是时间的失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飞速的经济动车上,被惊醒的文化充满了警觉,这是文化自觉、人类自觉的一个前提。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和我们的唯一出路,攸关性命和未来。

(有删减)

12.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 .作者所说的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是指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园林本身并没有消失。

B .作者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火车提速,而是觉得“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

C .人们往往将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了文化目标,因此文化共时性被忽略了,文化关系发生了错位。

D .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它对文化传播谈不上贡献。

E .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充满警觉的文化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文化当作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

解析:选AB 。A 项,原文第一段有说明。B 项,文章第二段有说明。C 项,强加因果。原文为“文化共时性(古典/当代、传统/创新) 被忽略了,文化关系(与社会、经济、政治的) 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D 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E 项,偷换概念,原文为“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

13. 下列不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3分)( ) .

A .苏州园林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

B .现在很多地方大打“名人故里”争夺战。

C .一些地方以经济价值即盈利多少作为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尺度。

D .各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投入。

解析:选D 。根据原文,打着文化的旗号行经济之事,也就是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因此,A 、B 、C 三项都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14. 从文章看,作者通过苏州园林和火车的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文章一、二段是引子,三至五段是作者的观点所在,提取关键语句即可。


相关内容

  •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柳永词二首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

  •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3-17 ]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B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C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 D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解析 C 项中"戌"应为&qu ...

  •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王维诗四首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辛夷坞 王 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下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宋聚妮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学校工作计划为参考,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 教学内容:上半学期讲授<唐宋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元散曲>的基本阅读课文:下半学期以练习为主 ...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杨翠清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猎 2.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 ...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0本)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猎 2.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晁卿衡 丁都护歌 越女词五首(其三) 3.杜甫诗五首 月夜 哀江头 蜀相 又呈吴郎 ...

  • 高二下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下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 宋正美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学校工作计划为参考,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 教学内容:上半学期讲授<唐宋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元散曲>的基本阅读课文:下半学期以练习为主,加强作文训练,精讲<短 ...

  • 2016下学期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本学期上学期教学任务是完成<现代散文选读>和<史记选读>剩余部分教学,下学期教学任务是完成<唐诗宋词选读>.上学期期末统考暴露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规范答题能力不强,本学期要进一步强化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利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学习,以点带面提升语文素养,同时结合 ...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