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案例:孩子的症状正是家庭问题的缩影

发表于2016-01-27 06:33:51

文:卢正华

这孩子不停地揪手上的死皮、洗手

望着眼前这个带着黑框眼镜的清瘦白皙、老是低着头的高个子少年,我不自觉地轻轻叹了口气。

这个十七岁的孩子住过三次精神病院,治疗他的强迫症。每次治疗有一定效果,可出院不久,就又恢复了老样子。开始是不停地揪手上的死皮,揪得鲜血淋漓,再就是不停地洗手。洗手洗得最厉害时,话最少,脾气也最大。这比洗手,更让他妈妈受不了。洗得不成样子时,家里就送他去精神病院。

后来转到我这做个人治疗,时间也不短了,可总是好好犯犯。我建议他全家一起来见我,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互动在维持着他的症状。可这一开始就遭到了他妈妈的强烈反对,说他们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对孩子做心理治疗的事家里人意见不统一,每次都是她偷偷带孩子来,更别说让家里人一起来见我。

都住精神病院了,怎么还忌讳见家庭治疗师呢?

缺了爸爸的家庭咨询

没想到,这次咨询一下来了四个人:妈妈、姥姥、姥爷和孩子。奇怪的是,原来知性有礼、干净利索的妈妈一下子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小女孩,在不停地和姥姥解释什么。姥姥昂首挺胸,旁边正襟危坐的姥爷却仿佛置身事外。

孩子悄无声息地坐在那儿,仔细盯着他那双手。妈妈敏感地说:“你不能那样盯着你的手,一会又该扯了。”姥姥马上出来反对:“孩子本来都好了,就是你这种不停的提醒,让他想起来自己的坏习惯。”妈妈立刻反驳:“还不是你,总是批评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他逼得没了路,才变成这样的。”我听着话里有话,不知道到底在这个家里,谁把谁逼得没了路。

我很好奇爸爸去哪儿了。妈妈告诉我,他们本来生活在一起,孩子上中学前,爸爸的单位分了套房子,他就搬过去住了,而她为了孩子上学,一直和父母住一起。周末有时也会带孩子去爸爸那里住两天。如果孩子补课多,爸爸就过来给他们当司机。也不多说话,她让去哪儿就去哪儿,一起吃顿饭就回去了。

为什么不搬过去和爸爸一起住呢?妈妈有好多理由:上班远、孩子上学远、家里老人不放心等。今天爸爸单位有事忙不开,所以没一起来。

只是缺了爸爸的一家人,并没有妈妈说得那么难带来,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她感觉一起来很困难呢?

一家人坐下后,我就完全被姥姥和妈妈那些细细碎碎的争执所占满,小到孩子坐的位置,大到孩子的学业和未来,中间夹杂着很多日常琐事,无尽无休。姥爷笑眯眯地半闭着眼,全不在所有事件之内。在这两个女人面前,我完全没了说话的位置。我一下子理解了姥爷为什么一直不说话,也理解了为什么孩子的爸爸不出现。

这个家已经全部被两个女人的纠缠所占满。在一起就吵吵,却又分不开。姥爷的麻木、爸爸的逃走,都是他们纠缠的代价,而这个傻傻地忠于妈妈的孩子,却被他们吓得完全不能动。如果孩子不扯手皮、不洗手,也将被这俩女人“赶”到屋外吧?

原来,我的每一步试图让这个孩子独立出来的努力,都会被他们的力量吸引回去。她们纠缠于彼此,孩子纠缠于症状,都没办法活成自己。

孩子已经开始撕扯他手上的皮肉。两个争执中的女人被男孩的动作吸引,开始了各种制止,又一轮互相指责开始了。

“想起你都让我害怕,你盯着我做的每一件事,去批评,我实在不愿回家。”原来,被逼得无路可走的是妈妈。

“谁让你这么大还让我不放心,又生了个让我更不放心的孩子,你以为我不想安度晚年吗?可你怎么能让我放下这个心?”姥姥表现得更委屈。

这对不能放手的母女,彼此挣脱拉扯着,却又都不肯放手。

我问孩子怎么看妈妈和姥姥争执。

孩子的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没办法看她们,我已经扯不完我手上的皮了。

“你是在扯你手上的皮,还是在扯你心里的皮呢?”我进一步挑战他。

“我扯手上的皮,心里会舒服点儿,否则在她们的争执中,我实在不知道把我的心放哪里,好像放哪里都不行,都不对,扯来扯去,反正都是疼。”孩子说得很有意思。

我进一步问他:如果心不疼了,还会扯手上的皮吗?孩子回应我:如果心不疼了,也许就可以去做些别的事了。那怎样才能让他的心不疼呢?

孩子的眼泪满是酸楚:无论是她们的争吵,还是爸爸的不回家,都让我没办法不疼,她们吵得让我说不了话,让姥爷和爸爸也说不了话,我实在没办法。

两个吵架的女人都愣住了,不知道她们听懂了多少。

改变家里的互动

早年因为工作关系,姥爷一直生活在部队,姥姥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就一直带着妈妈一起过,妈妈实际上是姥姥多年的伴侣。谈婚论嫁时,姥爷看中了自己的一个部下,出身农村而家里又没有父母,作为这个家最好的女婿人选入赘了这个家庭。爸爸像这个家庭驻防的战士,始终没有真正进入这个家庭。

孩子出生后,姥爷离休了,家庭结构有了变化,而这个家里真正的伴侣还是这对母女。男人不能真正的进入家庭,这个男孩就变成了两个女人争斗的工具,多愁善感的孩子完全处于不能动的地位,只有用症状说话了。

由于姥姥姥爷的年纪太大了,我决定调动这对中年夫妻的力量。建议下次家庭治疗一家三口来就够了。姥姥表示反对,我支持了妈妈,让姥姥的反对无效。

第二次家庭治疗,爸爸第一次在孩子面前侃侃而谈,孩子也露出了笑容。我相信,孩子的心透进了阳光。

重新建立这个小家庭的家庭结构,也许是孩子改变的起点。

随着爸爸的逐渐进入,妈妈也慢慢地从严重焦虑状态下缓解出来,家庭渐渐出现了生机。一段时间后,妈妈主动提出和孩子一起搬回了自己和丈夫的房子。

我再也没有见过孩子的姥姥,不知道她在没有女儿和外孙的日子里,有没有也和自己的老伴重新建立起了夕阳的甜蜜?

——The End——

原题:挣脱内心的纠缠

责任编辑:晨歆

发表于2016-01-27 06:33:51

文:卢正华

这孩子不停地揪手上的死皮、洗手

望着眼前这个带着黑框眼镜的清瘦白皙、老是低着头的高个子少年,我不自觉地轻轻叹了口气。

这个十七岁的孩子住过三次精神病院,治疗他的强迫症。每次治疗有一定效果,可出院不久,就又恢复了老样子。开始是不停地揪手上的死皮,揪得鲜血淋漓,再就是不停地洗手。洗手洗得最厉害时,话最少,脾气也最大。这比洗手,更让他妈妈受不了。洗得不成样子时,家里就送他去精神病院。

后来转到我这做个人治疗,时间也不短了,可总是好好犯犯。我建议他全家一起来见我,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互动在维持着他的症状。可这一开始就遭到了他妈妈的强烈反对,说他们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对孩子做心理治疗的事家里人意见不统一,每次都是她偷偷带孩子来,更别说让家里人一起来见我。

都住精神病院了,怎么还忌讳见家庭治疗师呢?

缺了爸爸的家庭咨询

没想到,这次咨询一下来了四个人:妈妈、姥姥、姥爷和孩子。奇怪的是,原来知性有礼、干净利索的妈妈一下子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小女孩,在不停地和姥姥解释什么。姥姥昂首挺胸,旁边正襟危坐的姥爷却仿佛置身事外。

孩子悄无声息地坐在那儿,仔细盯着他那双手。妈妈敏感地说:“你不能那样盯着你的手,一会又该扯了。”姥姥马上出来反对:“孩子本来都好了,就是你这种不停的提醒,让他想起来自己的坏习惯。”妈妈立刻反驳:“还不是你,总是批评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他逼得没了路,才变成这样的。”我听着话里有话,不知道到底在这个家里,谁把谁逼得没了路。

我很好奇爸爸去哪儿了。妈妈告诉我,他们本来生活在一起,孩子上中学前,爸爸的单位分了套房子,他就搬过去住了,而她为了孩子上学,一直和父母住一起。周末有时也会带孩子去爸爸那里住两天。如果孩子补课多,爸爸就过来给他们当司机。也不多说话,她让去哪儿就去哪儿,一起吃顿饭就回去了。

为什么不搬过去和爸爸一起住呢?妈妈有好多理由:上班远、孩子上学远、家里老人不放心等。今天爸爸单位有事忙不开,所以没一起来。

只是缺了爸爸的一家人,并没有妈妈说得那么难带来,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她感觉一起来很困难呢?

一家人坐下后,我就完全被姥姥和妈妈那些细细碎碎的争执所占满,小到孩子坐的位置,大到孩子的学业和未来,中间夹杂着很多日常琐事,无尽无休。姥爷笑眯眯地半闭着眼,全不在所有事件之内。在这两个女人面前,我完全没了说话的位置。我一下子理解了姥爷为什么一直不说话,也理解了为什么孩子的爸爸不出现。

这个家已经全部被两个女人的纠缠所占满。在一起就吵吵,却又分不开。姥爷的麻木、爸爸的逃走,都是他们纠缠的代价,而这个傻傻地忠于妈妈的孩子,却被他们吓得完全不能动。如果孩子不扯手皮、不洗手,也将被这俩女人“赶”到屋外吧?

原来,我的每一步试图让这个孩子独立出来的努力,都会被他们的力量吸引回去。她们纠缠于彼此,孩子纠缠于症状,都没办法活成自己。

孩子已经开始撕扯他手上的皮肉。两个争执中的女人被男孩的动作吸引,开始了各种制止,又一轮互相指责开始了。

“想起你都让我害怕,你盯着我做的每一件事,去批评,我实在不愿回家。”原来,被逼得无路可走的是妈妈。

“谁让你这么大还让我不放心,又生了个让我更不放心的孩子,你以为我不想安度晚年吗?可你怎么能让我放下这个心?”姥姥表现得更委屈。

这对不能放手的母女,彼此挣脱拉扯着,却又都不肯放手。

我问孩子怎么看妈妈和姥姥争执。

孩子的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没办法看她们,我已经扯不完我手上的皮了。

“你是在扯你手上的皮,还是在扯你心里的皮呢?”我进一步挑战他。

“我扯手上的皮,心里会舒服点儿,否则在她们的争执中,我实在不知道把我的心放哪里,好像放哪里都不行,都不对,扯来扯去,反正都是疼。”孩子说得很有意思。

我进一步问他:如果心不疼了,还会扯手上的皮吗?孩子回应我:如果心不疼了,也许就可以去做些别的事了。那怎样才能让他的心不疼呢?

孩子的眼泪满是酸楚:无论是她们的争吵,还是爸爸的不回家,都让我没办法不疼,她们吵得让我说不了话,让姥爷和爸爸也说不了话,我实在没办法。

两个吵架的女人都愣住了,不知道她们听懂了多少。

改变家里的互动

早年因为工作关系,姥爷一直生活在部队,姥姥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就一直带着妈妈一起过,妈妈实际上是姥姥多年的伴侣。谈婚论嫁时,姥爷看中了自己的一个部下,出身农村而家里又没有父母,作为这个家最好的女婿人选入赘了这个家庭。爸爸像这个家庭驻防的战士,始终没有真正进入这个家庭。

孩子出生后,姥爷离休了,家庭结构有了变化,而这个家里真正的伴侣还是这对母女。男人不能真正的进入家庭,这个男孩就变成了两个女人争斗的工具,多愁善感的孩子完全处于不能动的地位,只有用症状说话了。

由于姥姥姥爷的年纪太大了,我决定调动这对中年夫妻的力量。建议下次家庭治疗一家三口来就够了。姥姥表示反对,我支持了妈妈,让姥姥的反对无效。

第二次家庭治疗,爸爸第一次在孩子面前侃侃而谈,孩子也露出了笑容。我相信,孩子的心透进了阳光。

重新建立这个小家庭的家庭结构,也许是孩子改变的起点。

随着爸爸的逐渐进入,妈妈也慢慢地从严重焦虑状态下缓解出来,家庭渐渐出现了生机。一段时间后,妈妈主动提出和孩子一起搬回了自己和丈夫的房子。

我再也没有见过孩子的姥姥,不知道她在没有女儿和外孙的日子里,有没有也和自己的老伴重新建立起了夕阳的甜蜜?

——The End——

原题:挣脱内心的纠缠

责任编辑:晨歆


相关内容

  • 心理卫生知识宣传
  • 心理卫生知识宣传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以及反映适度.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几种: 1.神经衰弱 神 ...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谢欢乐 很高兴在这里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话题,感谢你们给予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 ...

  • 一例焦虑症.强迫症的案例分析
  • 一例焦虑症.强迫症的案例分析[美龄心理代老师案例] 峰(化名),男,32岁,是一名工程师,来咨询前每天焦虑紧张 心情无法平静,反复的思考某件事情,控制不住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很是痛苦,每天的日子过得都像热锅上的蚂蚁,煎熬难耐.自述家有父母,三个姐姐(已经出嫁),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强度大,感觉在心理 ...

  • 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 第一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

  • 精神科护理案例分析题
  • 精神科案例分析题 病例1分析题 患者男性,31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多疑.敏感,认为邻居在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感到马路上的人也在说他,诋毁他的名誉.近1个月病情加重,认为邻居收买了公安局的人派人跟踪监视他,想害死他,并用高科技仪器控制他的脑子,让他头痛,使他生不如死.为此,患者多次拿刀找邻居, ...

  • 案例选择题
  • 如果言语尊重求助者就是完全接纳: 如果求助者没什么容易被歧视的地方,那么一视同仁就体现不出来: 通情达理就是共情: 积极关注就是有关注求助者积极和正向的表现,注意要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分开. [考试辅导技能训练专题一]案例不定项选择题练习案例1 案例: 某男,30岁.从小循规蹈矩,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 ...

  • 一例强迫症的案例分析(吴丽琴)已改
  • 一例强迫症案例报告 (衢州市中心医院 吴丽琴) 摘 要:通过对一位护士强迫症案例的诊断与分析,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宣泄法对其进行了系统心理咨询,使求助者改变了错误认知,减轻了强迫症状,增强了自信心,恢复了社会功能. 关键词: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1.一般资料: (1) ...

  • 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06年5月技能试题
  • 06年5月技能试题 第一部分 技能选择题 (1~100题,共100道题) 本部分由十个案例组成.请分别根据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该题不得分. 案例一 下面是一段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访谈 ...

  • 案例问答题的答题技巧1
  • 案例问答答题技巧 基本思路:理资料.找症状.下诊断.究原因.选测验.定目标. 评效果.提转介. 一.理资料 ● 一般资料.成长史资料.目前状态资料.主诉及心理测量结果. ● 根据临床资料整理内容,缺什么就收集什么,什么不齐补什么. (一)一般状况资料 人口学.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 ...